医药资讯
- 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申报上市,注目减重及糖尿病治疗领域 2025年8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石药集团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正式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此次申报是石药集团在减重及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为患者提供了更高纯度、更优杂质控制水平的创新治疗选择。 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优势:化学合成技术的突破 化学合成原料:摆脱生物发酵限制 石药集团开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采用完全化学合成法制备原料。相较传统的DNA重组技术,该方法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更高的原料纯度:避免了生物发酵过程中引入的宿主蛋白等免疫原性物质; 杂质水平更低:通过精细的合成、纯化和表征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产品中的杂质; 稳定性优良:在2-8℃长期储存条件下,无新杂质产生,确保药品质量稳定。 与传统技术的一致性研究 临床前研究显示,石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生物活性和减重效果上与DNA重组技术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一致。在食蟹猴体内试验中,石药司美格鲁肽展现了相似的代谢特征和安全性,且产品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局部耐受性良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司美格鲁肽:减重与糖尿病治疗的明星药物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葡萄糖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显著的降糖和减重效果,目前已在全球市场成为针对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的核心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促进胰岛素分泌:帮助稳定血糖水平; 抑制胃排空:延长饱腹感,显著降低食欲; 调节能量代谢:促进患者减重,改善代谢综合症。 石药集团开发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覆盖了减重及糖尿病适应症领域,期待其早日获批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申报意义 1. 突破技术壁垒,减少免疫风险 石药集团采用完全化学合成技术,显著避免了生物发酵工艺带来的宿主蛋白等免疫原性物质引入问题,同时优化了药物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这种突破性工艺标志着石药集团在GLP-1药物领域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望成为国产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领先产品。 2. 高纯度与稳定性,为市场竞争力加码 通过成熟的杂质控制体系和长期储存的优良稳定性,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公司在糖尿病及减重药物市场占据更高份额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丰富适应症布局,推动企业持续创新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成功申报不仅进一步完善了石药集团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产品矩阵,同时在减重管理方面开辟新路径。未来,随着产品持续临床试验以及市场推广,石药集团有望在创新药物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展望与未来发展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是石药集团在2型糖尿病及肥胖症治疗领域的重要布局之一,此次上市申请的受理意味着其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 推动上市进程:确保临床试验与申报材料满足药品审批要求,加快产品获批上市; 探索更多适应症:如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增强国际化布局:利用技术优势拓展全球市场,提升石药集团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石药集团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申报上市标志着国产GLP-1领域的创新进步,通过化学合成技术优化药物纯度和安全性,为糖尿病及肥胖症患者提供了更可靠的治疗选择。随着临床试验数据的进一步验证,期待石药集团在药物研发和商业化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现代健康管理贡献更多优质解决方案。
2025-08-05
- 诺华重磅基因疗法Zolgensma在华申报上市,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迎来新希望 2025年8月2日,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显示,诺华的基因疗法产品——Onasemnogene abeparvovec鞘内注射液(商品名:Zolgensma)已正式在中国申报上市,并被纳入优先审评。该药物旨在治疗6月龄及以上的5q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一旦获批,这将为中国SMA患者带来重磅治疗选择。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婴幼儿遗传病头号威胁 SMA的疾病概述 SMA是2岁以下婴幼儿中最常见的遗传性致死性疾病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萎缩和无力,逐渐丧失运动、吞咽甚至是呼吸功能,最终导致死亡。科学研究表明,SMA由SMN1基因和SMN2基因的功能丧失或突变导致。 治疗现状 传统SMA治疗手段通常侧重于延缓症状,但无法逆转疾病进展。Zolgensma作为一种基因疗法,通过直接修复缺陷基因,为患者提供从源头治疗的可能性。 Zolgensma:首个一次性基因疗法 FDA批准与国际应用 作为首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SMA的基因疗法,Zolgensma于2019年5月在美国上市,开启了现代基因替代疗法治疗遗传病的新篇章,其单次治疗费用定价高达212.5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昂贵药物之一。目前,该药物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为数千名SMA患者带来福音。 治疗机制与技术优势 Zolgensma利用自身互补型腺相关病毒9(scAAV9)作为基因载体,通过单次静脉注射将拷贝的SMN1基因转移至患者体内。其主要优势包括: 靶向作用:通过腺相关病毒(AAV),基因能够安全高效地传递到颅神经与脊髓运动神经元,修复肌肉细胞功能; 一次性治疗:仅需单次输注即可实现长期的治疗效果; 持续产生关键蛋白:肌肉细胞持续表达全长SMN蛋白,恢复患者肌肉功能; 安全性较高:不整合至宿主基因组,避免潜在突变风险。 基因疗法的中国申报与市场前景 诺华加速在中国布局 随着Zolgensma申报上市,中国SMA患者有望获得全球领先的基因治疗方案。通过CDE优先审评,该药物有望更快获批,直接服务国内患者群体,填补中国基因疗法领域的空白。 SMA诊治需求迫切 在中国,SMA患者数量众多,但对先进治疗手段的可及性仍有较大不足。Zolgensma的上市不仅将改变传统治疗的格局,也将为基因疗法在更多遗传性致病领域的应用提供示范。 基因疗法的广阔应用与挑战 潜在扩展领域 Zolgensma的成功为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基因疗法开辟了新途径,未来有望推广至其他遗传性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以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 成本与可及性挑战 虽然Zolgensma的治疗效果显著,但其高昂的治疗费用令部分患者望而却步,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医保覆盖率将是关键问题。 结语 诺华的重磅基因疗法Zolgensma在中国的申报上市,标志着中国基因疗法领域迈向新高度。这一一次性基因治疗的突破性疗法,有望将全球领先的医学创新带入中国市场,为SMA患者提供更高效、更长效的治疗选择。未来,随着基因疗法的技术进步与成本优化,更多患者有望从这一科学进步中获益,基因治疗在遗传病领域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扩大,为医疗领域注入新的希望与活力。
2025-08-04
- 国产CAR-T新突破:恒润达生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 近日,恒润达生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型生物制品——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恒凯莱)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作为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专注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的CD19 CAR-T疗法,这一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国产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正式迈入自主可控的新阶段。 研究成果与临床数据:展现优异疗效与安全性 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的获批,基于其在II期临床试验HRAIN01-NHL01-II中的卓越表现。该研究共纳入81例曾接受过至少两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患者,这些患者的治疗经历包括蒽环类药物、CD20靶向药物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 临床结果显示: 疗效显著持久: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在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展现了显著的缓解效果,患者总体应答率(ORR)和完全缓解率(CRR)数据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卓越: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该药物的安全性良好,较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可能。 这种卓越的表现使雷尼基奥仑赛成为了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有力治疗工具。 自主创新体系:恒润达生的研发与生产实力 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的诞生,充分体现了恒润达生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自主研发实力。其研发生产过程实现了从分子设计到生产工艺全流程的国产化。 主要创新亮点: 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设计:从基础研发阶段便完全依托自主技术,避免对国际技术的依赖。 独立构建的工艺质量体系:构建了全封闭的规模化生产平台,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国际高标准要求。 独特技术:稳转细胞株病毒工艺 雷尼基奥仑赛是国内首个采用稳转细胞株病毒工艺生产的CAR-T产品。 这项技术使病毒载体的生产效率和成本得到了显著优化。根据恒润达生现有自有平台,其年产能能够满足超过10,000例患者的CAR-T治疗需求。 这种高度集成化的生产能力,不仅使恒润达生成功摆脱了国外技术垄断,也为中国免疫细胞治疗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 广阔的未来布局:实体瘤及CAR-NK疗法的新探索 雷尼基奥仑赛的上市只是恒润达生进军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开端。公司计划继续拓展该药品在其他适应症上的潜力应用,同时积极推进免疫细胞治疗的新领域布局。 布局方向: CAR-NK细胞疗法:恒润达生正集中资源开发针对实体肿瘤的CAR-NK细胞治疗管线,进一步扩大免疫细胞疗法的适应症范围。 实体瘤新领域:研究针对常见的高死亡率实体肿瘤(如胰腺癌、胃癌等)的免疫疗法,承诺为更多患者带来创新医疗解决方案。 通过不断推进创新研发,恒润达生力图巩固其在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 国产免疫疗法启示:树立创新标杆 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的获批上市,标志着国内免疫细胞治疗领域进入崭新时代: 填补技术空白:作为我国首款针对此适应症的国产CAR-T疗法,该药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地位,为患者提供了性价比更高的治疗选择。 推动行业发展:恒润达生通过自主创新的力量,构建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为中国免疫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的上市,不仅为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也树立了国内生物医药企业自主研发的典范。未来,随着恒润达生持续深化在CAR-T、CAR-NK以及实体瘤领域的创新布局,更多突破性疗法有望问世,为患者健康和行业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2025-08-04
- 国内第4款CD19 CAR-T疗法!恒润达生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 2025年7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公告,恒润达生研发的CD19 CAR-T细胞治疗产品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商品名:恒凯莱)正式获批,用于治疗经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性治疗后成年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这一批准使恒凯莱成为国内第4款获批的CD19 CAR-T疗法,填补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又一关键空缺。 雷尼基奥仑赛:专注于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适应症说明 雷尼基奥仑赛专用于以下类型的大B细胞淋巴瘤(LBCL):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伴MYC和BCL2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治疗机制 雷尼基奥仑赛是基于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技术(CD19 CAR-T)设计的免疫疗法。这种疗法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使其能够专门识别并攻击表达CD19抗原的恶性B细胞,实现精准靶向杀伤。 II期临床研究: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试验数据 此次获批基于II期临床试验(HRAIN01-NHL01-II)结果,该试验评估了雷尼基奥仑赛在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试验人群:需接受过2线及以上治疗(包含蒽环类与抗CD20药物)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 入组人数:共81名R/R NHL患者参与治疗,基线ECOG 评分为0-1分。 疗效数据 最佳客观缓解率(ORR):74.1% 最佳完全缓解率(CRR):49.4% 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339天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76天 试验结果显示,雷尼基奥仑赛在多种难治性淋巴瘤适应症中展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完全缓解率方面表现突出。 安全性概况 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血液系统毒性,其中≥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为3.7%。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为8.6%,无≥3级事件。 治疗相关死亡率较低,仅为1.2%。 总体而言,试验结果验证了雷尼基奥仑赛的疗效与安全性可控性。 国内CAR-T市场:雷尼基奥仑赛的进入意义 雷尼基奥仑赛是继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Yescarta)、药明巨诺的瑞基仑赛注射液(Relma-cel)、合源生物的伊基仑赛注射液后国内获批的第4款CD19 CAR-T疗法。这一领域的逐步壮大,凸显了国内药企在细胞治疗方向上的技术突破。 市场多样化与竞争 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产品已在商业化推广中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恒润达生的加入将进一步丰富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案。 扩大适应症范围 雷尼基奥仑赛覆盖了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与滤泡性淋巴瘤转化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复杂亚型,为更广泛的患者群体提供创新疗法。 前景展望:细胞免疫疗法的未来潜力 雷尼基奥仑赛的上市不仅代表了单一产品的成功,更象征着CD19 CAR-T疗法在中国不断成熟及商业化的进步。 行业机遇 随着细胞疗法研究的发展,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包括: 实体瘤治疗:突破目前仅限于血液肿瘤的限制。 泛肿瘤性治疗:探索靶点应用于其他类型肿瘤。 患者福音 对于复发和难治性淋巴瘤患者而言,雷尼基奥仑赛的上市和持续临床优化,将显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结语 恒润达生的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为中国CAR-T疗法领域增添了新的里程碑。这不仅标志着国内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成熟,也为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命希望。未来,随着更多技术和疗法的不断涌现,细胞治疗市场有望实现更广泛的适应症覆盖,更好助力肿瘤治疗的新时代发展。
2025-07-31
- 科伦药业与齐鲁制药拿下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首仿,用于预防化疗相关恶心呕吐 7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显示,科伦药业与齐鲁制药的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仿制药双双获批,成为国内首批仿制版本。这款药物对于预防化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具有显著作用,为癌症患者舒缓化疗副作用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原研药奥康泽:首个双重机制复方 原研背景 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是Helsinn Healthcare开发的一款创新复方药物,商品名为Akynzeo,于2014年10月在美国首次获批上市,用于预防癌症化疗引起的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涵盖高致吐和中致吐化疗方案。2019年7月,该药以奥康泽之名在中国上市。 双重机制 奈妥匹坦:速激肽受体1(NK1)拮抗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恶心呕吐相关的NK1受体,缓解延迟性恶心呕吐。 帕洛诺司琼:血清素受体3(5-HT3)拮抗剂,通过阻断外周胃肠道中的5-HT3受体,减少急性呕吐的发生率。 通过整合NK1和5-HT3双重机制,该复方能够协同作用,有效覆盖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CINV的挑战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是化疗极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高达90%的高致吐性化疗患者(如使用顺铂)会在化疗后出现急性呕吐,而超过50%的患者会经历延迟性恶心呕吐。这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显著降低了化疗的依从性。 复方药物的优势 奥康泽的组合机制能够在多个环节阻断呕吐信号通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是目前防治CINV的重要选择。随着仿制药的上市,国内患者将以更低价格享受到与原研药相同的疗效。 首仿获批:科伦与齐鲁的双重突破 科伦与齐鲁的竞争与合作 此次科伦药业与齐鲁制药双双获得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的首仿资质,不仅标志着两家公司在抗肿瘤支持性治疗领域的制造能力和研发实力,也为国内CINV治疗领域引入了更经济的用药选择。首仿的获批将为医药市场带来更多竞争和创新动力。 国内市场潜力 随着中国肿瘤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化疗相关性副作用的管理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化疗患者规模持续扩大,而CINV作为化疗患者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防治药物市场潜力巨大。 奥康泽在中国的治疗现状 中国市场上已在线销售的原研药奥康泽在预防CINV方面获得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对于接受高致吐性化疗的患者。其良好的安全性与显著的疗效使其成为防治化疗不良反应的重要选项。 然而,原研药因进口成本较高,使得被患者大规模使用受到一定限制。科伦与齐鲁的仿制药上市,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这一药物的使用成本,也能够快速提高其覆盖率,使更多患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癌症患者受益。 未来展望 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随着仿制药的上市,预计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的抗恶心呕吐效果将在更广泛的化疗患者群体中得到应用,尤其是中致吐性和高致吐性化疗方案患者。 推动临床规范化治疗 仿制药的推广不仅将提高药品的可及性,还可能推动CINV管理的治疗规范化,在腫瘤支持性治疗领域提升患者整体治疗体验。 结语 随着科伦药业与齐鲁制药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的双双获批,国内CINV药物市场迎来了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通过更经济、更高效的治疗方案,可帮助更多癌症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推动抗肿瘤支持性治疗领域的发展。未来,期待科伦与齐鲁的仿制产品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助力提升恶心呕吐的药物管理水平。
2025-07-31
- 康哲药业引进阿尔茨海默病口服新药Zunveyl,迈向更优治疗选择 2025年7月28日,康哲药业宣布其改良型新药Zunveyl(拟定通用名:葡萄糖酸苯加兰他敏肠溶片)的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该药拟用于治疗成人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状。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Zunveyl将为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并满足其对更安全疗法的迫切需求。 改新良型药:Zunveyl的技术优势 治疗机制 Zunveyl属于新一代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hEI),治疗机制优化了加兰他敏的给药模式。作为一种前体药物,Zunveyl以惰性形式经过胃部和肠道,随后在肝脏代谢成活性成分加兰他敏,从而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提高中枢乙酰胆碱水平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记忆能力。这种独特的设计能够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改善耐受性,同时保证与加兰他敏相同的治疗效果。 临床数据优势 2024年7月,Zunveyl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近十年来第二款阿尔茨海默病口服疗法。临床试验数据显示: 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 失眠:未观察到失眠等常见副作用。 依从性提升:更优的胃肠道安全性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停药率。 阿尔茨海默病:亟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占所有类型痴呆患者的50%-70%。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经超过983万人,其中轻度至中度患者约793万人。 目前临床用药主要分为改善认知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两类,AChEI属于改善认知领域的主要药物。然而,药物副作用带来的耐受性差、治疗依从性低已成为现有疗法的显著痛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调研报告》,55%的患者在一年后停药,主要由于胃肠道副作用和失眠,这不仅恶化了患者病情,还增加了家属和医护人员的负担。因此,患者对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需求日益迫切。 Zunveyl的中国市场授权与合作 2025年1月8日,康哲药业通过全资附属公司与Alpha Cognition公司签订许可、合作与经销协议,获得Zunveyl在亚洲(除日本和中东地区)、澳洲、新西兰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合作条款包括初始期限20年,之后可根据协议自动延期。这一国际合作框架将为康哲药业推动Zunveyl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康哲药业表示,Zunveyl将与公司旗下的相关精神领域产品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创新药维图可®(地西泮鼻喷雾剂)及原研药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共同推动中枢神经疾病领域的药物布局和市场竞争力。 持续需求: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副作用影响治疗依从性 阿尔茨海默病现有治疗药物的高副作用(如胃肠不适、失眠等)直接影响患者依从性,停药率居高不下。此困境使得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成为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 Zunveyl的市场潜力 作为一款具有更优胃肠道安全性的新型AChEI,Zunveyl满足了患者对更安全疗法的需求,有望降低停药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临床数据显示,该药不良事件的低发生率使其在药物耐受性和依从性上具有显著优势,将为患者和护理人员减轻负担。 康哲药业的战略布局:专注中枢神经领域 康哲药业近年来持续在中枢神经疾病领域发力,形成创新型与原研药协同发展的药物矩阵。目前已覆盖精神、记忆及相关领域,在售和研发药品包括: 维图可®(地西泮鼻喷雾剂):创新型精神药物,快速起效。 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用于改善抑郁症及焦虑状态的原研药。 注射用Y-3:正在研发的创新型中枢神经药物。 Zunveyl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公司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布局,为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组合增添了新的亮点。 展望未来:推动创新药物惠及更多患者 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的上升和治疗需求的增加,安全性更高、耐受性更好的药物将成为未来治疗的重点方向。康哲药业通过引进Zunveyl,使这一创新疗法进入中国市场,有望提升患者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降低疾病负担。 未来,康哲药业将继续整合精神与中枢神经领域的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关系,通过创新研发和市场布局,为中国乃至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更多突破性治疗方案和健康希望。
2025-07-30
- 科兴倍尔来福®甲乙肝联合疫苗焕新上市,助力肝炎防控新局面 2025年7月21日,北京科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倍尔来福®正式取得药品再注册批准通知书。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甲乙肝联合疫苗,倍尔来福®重新焕发光彩,彰显其在肝炎防控中的重要性,为公共卫生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倍尔来福®:甲乙肝联合疫苗的国产之光 倍尔来福®结合了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双重保护机制,通过独特配制和先进工艺制备而成。疫苗以甲型肝炎病毒TZ84株接种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并通过病毒培养、灭活和铝剂吸附技术,与经铝剂吸附后的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混合制成。这一双重保护疫苗不仅符合高安全性和高免疫效力的要求,还涵盖儿童与成人的不同剂型: 儿童剂型:适用于1至15岁(含15岁)婴幼儿及少年,特别是无免疫力及存在甲乙肝感染风险的儿童群体。 成人剂型:适用于16岁以上(含16岁)青少年及成人人群,无论是否有免疫力或感染风险。 倍尔来福®的创新设计,同时加强甲肝与乙肝抗体水平,为系统性防控甲乙肝提供了全新的解决路径。 科学研究验证双重保护功效 1. 接种加强能力显著 研究表明,接种倍尔来福®可作为甲肝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的加强接种,有效提升甲肝与乙肝抗体水平,增强免疫防御功能。 2. 针对未接种群体的双重防护 对于未接种甲肝疫苗的人群,两剂倍尔来福®即可帮助建立甲肝的防御屏障,并显著提高乙肝抗体水平。 倍尔来福®的优异性能使其成为甲乙肝防控领域的重要武器,也广受业内专家认可。 公共卫生意义:护航2030肝炎消除目标 肝炎仍然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全球健康部门策略》提出,到2030年实现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消除的目标。倍尔来福®作为一种创新联合疫苗,其应用具有显著的公共卫生意义,能够促进甲乙肝免疫接种的全面覆盖。 在高风险地区尤其是儿童群体中,倍尔来福®可以有效降低甲乙肝感染风险。 对于尚未完成疫苗接种的成人与青少年,通过倍尔来福®简化防护流程,可以加速推进肝炎控制目标的实现。 科兴持续布局,推动创新疫苗研发 倍尔来福®的焕新上市,再次展示了科兴公司在创新疫苗领域的技术优势与研发实力。作为国内生物制品研发的代表性企业,科兴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抗击传染病做出贡献。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技术,科兴已将甲乙肝联合疫苗从研发、生产到临床应用实现了全面突破,为肝炎防控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结语 倍尔来福®的再次亮相,不仅巩固了其在甲乙肝防护领域的先锋地位,还通过双重保护机制为人们带来了更高效、更便捷的免疫解决方案。随着疫苗的推广与应用,我们有理由期待其为全球抗击病毒性肝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做出更多贡献,为健康社会的构建增添动力。
2025-07-30
- 华东医药MC2-01乳膏Ⅲ期临床试验获批,加速银屑病创新治疗布局 近日,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开发的MC2-01乳膏用于中国斑块状银屑病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该创新药物离临床应用更进一步,同时为公司在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治疗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银屑病治疗革新:为“沉默杀手”带来新希望 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复杂性疾病,被誉为皮肤病中的“沉默杀手”,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据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约有616.8万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治疗需求亟待满足。 MC2-01乳膏是一款卡泊三醇和倍他米松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用于局部治疗成人斑块状银屑病,包括头皮银屑病。该乳膏采用MC2 Therapeutics的独有药物递送系统PAD™技术,配方为每日仅需一次给药的水性乳膏剂型,不仅提升患者治疗便捷性,还显著改善使用舒适度。 值得关注的是,MC2-01乳膏已在多个国际医药市场取得突破: 2020年获FDA批准,用于18岁及以上银屑病患者; 2021年在欧洲获批; 2024年在澳大利亚正式上市; 成为全球首个每日一次卡泊三醇与倍他米松水性乳膏固定组合。 本次中国Ⅲ期临床试验的获批,将加速该药物在本地市场的进入步伐,为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创新的治疗选择。 华东医药:自免皮肤病领域布局全面升级 作为国内医药创新领域的领军企业,华东医药在自身免疫领域持续发力,构建了种类覆盖广、研发深度布局的产品矩阵。 多管线协同,完善外用制剂平台 华东医药已形成外用制剂研发平台,目前拥有多条生产线,涵盖成熟商业化产品以及多个在研项目。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公司打造了单抗、口服及外用制剂的“黄金搭配”:包括生物制剂乌司奴单抗注射液、口服小分子环孢素软胶囊以及ZORYVE®乳膏等。这一布局覆盖了儿童和成人患者的治疗需求,满足全周期、全人群的用药指引。 聚焦银屑病与皮肤疾病,覆盖多适应症 乌司奴单抗(赛乐信®):国内首款生物类似药,已获批治疗成年斑块状银屑病,并新增儿童适应症。 罗氟司特乳膏:在6岁及以上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已表现出积极疗效,目前正在进行上市申请。此外,针对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的Ⅲ期临床已完成全部随访,预计近期获得数据结论。 MC2-01乳膏(Wynzora®):作为公司从MC2 Therapeutics引进的创新疗法,此次Ⅲ期临床获批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银屑病治疗领域的竞争优势。 GLP-1领域快速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除了深耕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华东医药还在高潜力赛道GLP-1创新药物领域取得了多个重要突破: HDM1005:双靶点GLP-1R/GIPR激动剂分子专利已获中美双重授权。 HDM1002片:创新小分子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美国减重适应症IND获批。 华东医药通过自主研发,构建了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疾病的完整产品管线,展现了在创新药物领域的协同发展能力。 全局展望:迈向全球化创新药企 未来,华东医药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不断扩大其在银屑病及外用制剂领域的规模,同时持续探索GLP-1等领域的创新潜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药企稳步迈进。通过加速多领域战略布局和深耕核心技术,公司致力于为中国及全球患者提供更多突破性治疗方案。 随着MC2-01乳膏Ⅲ期临床试验的开展,华东医药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并为银屑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2025-07-29
- Bi-XDC技术新突破:CBP-1008药物获批III期临床试验,为铂耐药卵巢癌带来希望 日前,同宜医药开发的全球首款双配体小型药物偶联体(Bi-XDC)——CBP-1008(商品名:Rico-V,瑞可福泰)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进入铂耐药卵巢癌(PROC注册)III期临床试验。这一新型疗法有望为被称为“妇癌之王”的卵巢癌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选择,突破传统疗法的局限性。 治疗难题:卵巢癌面临的严峻挑战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最高的一种,被称为“沉默杀手”,因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根据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新发卵巢癌患者约6.11万人,死亡人数达3.26万人,其中约70%的患者初诊时已是晚期。 目前,卵巢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联合含铂化疗,以及后续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然而,大多数患者会复发并进展为铂耐药卵巢癌(PROC),此类患者的治疗选择极为有限,预后普遍较差。虽然近期索米妥昔单抗(ELAHERE®)等创新药物获批上市,但铂耐药患者的治疗需求仍远未满足。 CBP-1008:双配体偶联药物的新纪元 CBP-1008是同宜医药基于Bi-XDC技术平台开发的全球首款双配体偶联药物。这种全化学合成的小型双靶点偶联药物分子量仅为传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1/50,具有靶点精准、生产简便、毒性低、成本优势显著等特点。 CBP-1008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双重靶点:药物同时靶向叶酸受体α(FRα)和TRPV6受体,能够提升肿瘤靶向精准度,并对低FRα表达的患者同样有效,不受叶酸表达水平限制。 显著疗效:在早期临床研究中,其治疗铂耐药卵巢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19.4个月,优于化疗药物(10.9-13.9个月)和索米妥昔单抗(15.6-16.5个月)。 良好安全性:CBP-1008常见的不良事件(AE)多为轻度至中度,不具有ADC药物常见的眼毒性和周围神经毒性。 此次获批III期临床试验,标志着CBP-1008向实际临床应用迈出关键一步,有望填补铂耐药卵巢癌治疗的空白。 Bi-XDC技术:下一代偶联药物的前景 Bi-XDC(双配体偶联药物)技术由同宜医药独创,通过两个协同的配体将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与传统ADC相比,Bi-XDC药物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靶点更丰富:通过双配体设计,不易成药的单靶点可组合为成药性更强的双靶点,扩大可治疗肿瘤的覆盖面。 分子量小:Bi-XDC药物分子量相对较低(约为ADC的1/50),有助于更快速穿透实体肿瘤和从健康组织中快速清除,提升药物疗效与安全性。 生产成本低:采用全化学合成,杂质控制和质量管理更为高效,生产工艺支持大规模产业化,显著降低用药成本。 目前,同宜医药已有3款Bi-XDC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包括用于卵巢癌的CBP-1008、针对前列腺癌的CBP-1018以及研发中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CBP-1019,覆盖多个高需求肿瘤领域。 CBP-1008的应用前景与行业意义 作为Bi-XDC技术的首款药物,CBP-1008的成功开发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突破性的治疗选择,也彰显了双配体偶联药物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广阔前景。其低分子量和低成本的特点使得这种药物极具市场潜力,有望与传统ADC药物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同时,Bi-XDC平台还支持其他载药形式的开发,如PROTAC、光动力疗法、免疫调节剂和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等,具备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潜能。但这些新方向目前仍处于临床前探索阶段,其安全性和疗效仍需进一步验证。 结语 CBP-1008作为Bi-XDC技术的先锋药物,已在治疗铂耐药卵巢癌的早期临床试验中展现了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获批III期临床试验后,该药物正向市场化迈进关键一步。如果最终成功上市,将改变铂耐药卵巢癌的治疗格局,为这一疾病患者带来希望。同宜医药也由此确立了自身在全球Bi-XDC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 然而,创新药物的研发充满挑战,CBP-1008能否成功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仍需通过严格测试验证。作为全球首款以双配体偶联技术为基础开发的肿瘤药物,CBP-1008的成功与否意义深远,不仅影响铂耐药卵巢癌的命运,也将为偶联药物技术的未来进程提供宝贵经验。
2025-07-29
- GLP-1类药物的多重健康益处:糖尿病与肥胖之外的新应用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及共激动剂,统称为GLP-1类药物,近年来因其非凡的疗效备受关注。这类药物包括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及GLP-1R/GIPR共激动剂替尔泊肽等,最初是为治疗2型糖尿病(T2D)而开发的。凭借其明显的降血糖和减重功效,这些药物已被广泛用于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而更令人振奋的是,GLP-1类药物在这些核心适应症之外,还展现了多方面的健康益处。 2025年7月15日,GLP-1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Daniel J. Drucker教授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The expanding benefits of GLP-1 medicines》的评论文章。文章全面回顾并总结了GLP-1类药物在糖尿病和肥胖症之外的新临床应用进展,为这一研究领域开辟了更广泛的路径。 GLP-1类药物的已知作用机制 GLP-1类药物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人体: 胰腺作用: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 胃肠道效应:减缓胃排空; 中枢神经系统调控:通过激活脑内GLP-1受体,降低食欲、促进饱腹感,从而实现减重。 正是这些机制,使其成为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中的重要武器。此外,GLP-1类药物在多个临床层面展现了额外疗效,例如改善肾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等。 在非糖尿病及肥胖领域的广泛益处 Drucker教授的评论进一步阐述了GLP-1类药物在一系列慢性疾病中的潜在应用,以下为研究亮点: 1. 心血管疾病(CVD) 多项研究已证实,GLP-1类药物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中风及心血管死亡率,还能改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2. 慢性肾病(CKD) GLP-1类药物通过改善血糖控制和减轻肥胖对肾脏的压力,显示出保护慢性肾病患者的潜力。 3.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 MASLD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新分类名称,其与肥胖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GLP-1类药物通过减少肝脂肪沉积表现出积极效果。 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因GLP-1类药物可减轻体重和降低肥胖相关风险,已被发现对OSA患者症状改善具有一定意义。 5. 骨关节炎(OA) 通过减重和潜在的抗炎作用,GLP-1类药物能够延缓骨关节炎症发展。 6. 外周动脉疾病(PAD) GLP-1类药物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健康降低PAD患者的症状。 新兴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病症 研究还指出,GLP-1类药物在其他非传统领域也表现出临床前景,例如: 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抗神经炎症和改善代谢功能发挥潜在疗效; 炎症及物质滥用: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药物或许能够改善炎症过程和某些成瘾行为。 然而,这些新领域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探索剂量反应关系和体重减轻以外的独立机制。 剂量反应关系与个性化应用的挑战 尽管GLP-1类药物在降糖和减重方面的治疗剂量已相对明确,但在神经精神疾病或炎症性疾病中,其最佳剂量和疗效时长尚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某些患者(如涉及神经精神疾病的人群),体重减轻可能并非理想结果,研究如何准确区分独立于体重变化的健康益处变得尤为重要。 此外,明确GLP-1作用过程中关键的调控通路,也有助于优化疗效和耐受性。 总结与展望 GLP-1类药物最初是为治疗2型糖尿病而开发,而如今已扩展至肥胖症及更多疾病的治疗。从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到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多维度健康益处正在不断被证实。然而,在新领域进一步优化剂量、明确作用机制,并优化个性化治疗方式,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GLP-1类药物有望不仅仅是“降糖+减重”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支柱,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2025-07-28
大家都在看
-
1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
2
罗伯医疗获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3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
4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
5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
6
Bright Uro创新发布无导管尿动力学监测系统Glean,获FDA批准
-
7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
8
微型心脏起搏器的革新: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
9
华东医药司美格鲁肽申报上市,国产GLP-1迎来新突破
-
10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药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