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翰森制药RET抑制剂HS-10365获NMPA受理,开启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新篇章 2025年10月23日,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03692.HK)宣布,其自主研发的 高选择性RET抑制剂HS-10365胶囊 的 上市许可申请(NDA) 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受理。该药物拟用于治疗 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标志着翰森制药在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又一重要进展。 精准靶向RET突变,锁定癌症信号通路 HS-10365是一款由翰森制药 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小分子药物,具有 高选择性、高活性和优异的靶点抑制特性。 其作用机制为: 直接靶向RET受体酪氨酸激酶,与ATP竞争性结合; 抑制RET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反应,从而阻断异常信号传导; 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延缓疾病进展。 该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对RET融合阳性肿瘤的显著抑制效果,同时对非靶点激酶几乎无干扰,体现出良好的选择性与安全性。 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RET基因融合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一种重要驱动突变类型,占所有NSCLC患者的约 1%-2%。目前,全球范围内获批的RET抑制剂数量有限,且部分药物存在 耐药性出现快、副作用较大 等问题。 HS-10365的研发与申报,有望: 为RET阳性患者提供 更高效、更安全的靶向治疗选择; 进一步推动中国本土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 提升我国在肿瘤靶向药物领域的 自主创新竞争力。 结语:加速肿瘤精准治疗本土化进程 HS-10365胶囊NDA的获受理,标志着翰森制药在精准肿瘤治疗赛道上的又一次突破。未来,随着其临床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与审评推进,该药物有望成为国内首批自主研发的 RET靶向创新疗法,为更多肺癌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也为中国创新药产业注入更强动力。2025-10-24
-
康宁杰瑞PD-L1/αvβ6双特异性ADC JSKN022完成首例给药,开启抗肿瘤治疗新格局 2025年10月24日,中国苏州消息——康宁杰瑞生物制药(9966.HK)宣布,其自主研发的PD-L1/αvβ6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JSKN022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标志着该药正式进入Ⅰ期临床研究阶段。这不仅是康宁杰瑞管线中第4款进入临床开发的ADC产品,更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PD-L1/αvβ6双抗ADC。 创新结合免疫机制与ADC技术,打造多靶点抗肿瘤武器 JSKN022的设计理念在于将免疫治疗与ADC精准打击机制相融合。药物采用康宁杰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糖基定点偶联技术与新型连接子载荷(Alphatecan),在提升稳定性与均一性的同时,确保了药物的精准递送与可控释放。 JSKN022能够同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和整合素αvβ6两种靶点,并通过靶点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溶酶体。此后,连接子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裂解,释放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该药还能阻断TGFβ信号通路,调节肿瘤免疫环境,并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邻近的抗原阴性细胞,从而实现多层次的抗癌机制。 在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公布的临床前研究数据中,JSKN022表现出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显著抑制作用,其抗癌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靶点ADC。 Ⅰ期临床研究:验证安全性与潜在疗效 此次临床研究(编号JSKN022-101)为开放性、多中心Ⅰ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JSKN022在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药效学特征以及初步抗肿瘤活性。研究分为剂量递增与剂量优化两阶段,最终将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及推荐II期剂量(RP2D)。 目前,全球尚无靶向PD-L1或整合素αvβ6的ADC药物获批上市,相关候选药物均处于早期研发阶段。JSKN022的临床推进,有望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以恩沃利单抗为基础,打造AI与ADC融合的创新模式 JSKN022是在康宁杰瑞自主研发的恩沃利单抗(Envafolimab)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的产品。团队在该药的研发中,将免疫检查点阻断机制(IO)与ADC精准递送平台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双通路抗癌策略。 得益于公司拥有的糖基定点偶联专利技术和Alphatecan连接子体系,JSKN022在药物均一性、稳定性和组织渗透性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高了药物的靶向杀伤能力与安全性。 未来展望:为耐药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JSKN022有望成为针对PD-1/PD-L1通路耐药或疗效不佳肿瘤患者的重要新选择。其多机制协同作用使其在免疫逃逸型癌症治疗中具备独特优势。 康宁杰瑞表示,公司将持续推进JSKN022的临床开发,同时加快在ADC和免疫治疗领域的技术布局,助力更多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结语: JSKN022的临床启动,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双特异性ADC创新药物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跃迁。这一突破不仅代表康宁杰瑞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上的又一次飞跃,也预示着AI与ADC融合创新将在全球抗癌领域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2025-10-24
-
诺华司库奇尤单抗III期REPLENISH研究成功,显著改善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缓解率 2025年10月22日,诺华制药(Novartis) 宣布,其明星药物 司库奇尤单抗(Secukinumab) 在治疗风湿性多肌痛(PMR) 的Ⅲ期临床研究——REPLENISH研究 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截至第52周,接受司库奇尤单抗治疗的PMR成人患者在主要终点及所有次要终点上均取得了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的持续缓解,相较安慰剂组具有明显优势。 REPLENISH研究:全球多中心III期关键试验 REPLENISH(NCT05767034)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设计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系统评估司库奇尤单抗在PMR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共设置三组治疗方案: 司库奇尤单抗 300 mg 组 司库奇尤单抗 150 mg 组 安慰剂组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24周逐步减量的糖皮质激素方案。 主要研究终点为:在第52周时达到持续缓解的患者比例。 关键次要终点包括: 第52周实现完全持续缓解的患者比例 校正后的年度累积糖皮质激素总量 第52周前首次使用补救治疗(escape/rescue treatment)的时间 诺华表示,研究的完整数据将于即将召开的国际风湿病学会议上公开,并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向各国监管机构提交新适应症申请。 风湿性多肌痛:老年常见炎症性风湿病的新挑战 风湿性多肌痛(PMR) 是一种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的系统性炎症性疾病,是老年人中第二常见的风湿性疾病。 典型症状包括肩部、颈部与髋部的急性疼痛、僵硬与活动受限,并常伴随晨僵、乏力等表现。 该病具有高复发特性,研究显示患者在确诊后首年复发率可达40%。 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依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但该疗法带来骨质疏松、糖尿病及感染风险增加等严重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尤为不利。 此外,反复疼痛及功能障碍也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 IL-17A抑制机制带来全新治疗思路 司库奇尤单抗是一款IL-17A单克隆抗体,已在多种免疫介导疾病(如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中展现出良好疗效与安全性。 此次REPLENISH研究的成功进一步拓展了其在炎症性风湿疾病领域的适应症潜力。 通过抑制IL-17A信号通路,司库奇尤单抗可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并抑制组织损伤,从而帮助PMR患者在降低激素用量的同时维持疾病缓解。 专家点评:风湿病治疗的又一突破 诺华全球免疫学研发负责人 Angelika Jahreis 博士 表示: “风湿性多肌痛是一种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的炎症性疾病。REPLENISH研究结果突显了司库奇尤单抗在帮助患者实现并维持缓解、减少糖皮质激素依赖方面的潜力。对于以老年人为主的PMR群体,这一成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标志着风湿病治疗策略正迈入新的阶段。” 结语:开启PMR治疗新时代 司库奇尤单抗在REPLENISH研究中取得的积极结果,为PMR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显著的临床缓解率和降低激素使用的潜力,或将为老年风湿性疾病治疗提供更安全、更精准的替代方案。 未来,随着后续数据的公布与适应症拓展的推进,司库奇尤单抗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PMR的生物制剂新标准治疗选择。2025-10-23
-
勃林格殷格翰创新药那米司特片获批上市,十年来首个III期成功的IPF治疗突破 2025年10月22日,勃林格殷格翰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那米司特片(Nerandomilast)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这标志着该药成为过去十年中首个在III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并成功上市的IPF治疗药物,为这一罕见且致命的肺部疾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 作用机制独特:选择性抑制PDE4B酶 那米司特是一款首创(first-in-class)的小分子磷酸二酯酶4B(PDE4B)抑制剂,通过选择性抑制PDE4B同工酶来发挥药理作用。PDE4B在人体肺组织中高表达,与肺部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 该药物在机制上兼具抗炎与抗纤维化的双重效果,不仅能够减轻肺部炎症,还可延缓纤维化进展,为IPF患者带来更持久的临床获益。 FIBRONEER™-IPF研究:IPF领域最大规模III期试验 那米司特片的获批基于关键性III期临床研究——FIBRONEER™-IPF试验的积极结果。这项研究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IPF III期临床试验,主要评估那米司特在IP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治疗52周后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相较基线的绝对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那米司特成功达到了主要终点,成为十年来首个实现临床主要终点的IPF新药。完整的临床数据预计将在今年稍晚正式对外公布。 IPF:罕见而致命的肺部疾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肺部疾病,2018年被列入中国首批罕见病目录。该病的特征是肺组织持续发生纤维化,导致肺功能不断下降,最终造成呼吸衰竭。 患者通常表现为气促、干咳、运动耐力下降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研究数据显示,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约3年,五年生存率甚至低于多种常见癌症。 目前,IPF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手段长期匮乏,临床上主要依赖有限的抗纤维化药物来延缓病情。因此,那米司特片的获批被视为IPF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 中国IPF患者数量上升,临床需求迫切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与诊断手段的完善,近年来中国IPF的确诊病例呈上升趋势。患者数量的增加,也反映出公众对这类罕见病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然而,受限于传统药物疗效有限与副作用明显,许多患者的治疗选择依然匮乏。那米司特片的上市,为临床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与希望,有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与生活质量。 总结:开启IPF治疗新时代 那米司特片的成功获批,不仅代表了勃林格殷格翰在纤维化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意味着中国在罕见病药物引入与研发上的进一步加速。 这一创新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望成为IPF治疗的新标准,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的生命希望。 未来,随着那米司特片更多临床数据的公布,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价值有望进一步得到验证与推广,为IPF及其他纤维化相关疾病的治疗开创新篇章。2025-10-23
-
《柳叶刀》刊发中国原创抗癌新药成果:双特异性ADC药物Iza-bren刷新鼻咽癌治疗格局 2025年10月19日,国际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正式刊登了一项来自中国的原创抗癌药物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这项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联合全国55家权威医院共同完成的研究显示,国产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伦康依隆妥单抗(izalontamab brengitecan,Iza-bren)在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鼻咽癌患者中,展现出显著优于标准化疗的疗效。 本研究由张力教授担任通讯作者,杨云鹏、周华强、唐林泉、邱素芳及韩亚骞等多位国内专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标志着中国在ADC药物领域迈入国际领先行列。 鼻咽癌治疗困境:耐药与复发仍是挑战 鼻咽癌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分布特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为高发。全球数据显示,2022年鼻咽癌年发病人数约12万,死亡人数超过7万。 虽然早期患者经过放化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85%,但复发或远处转移后的患者治疗效果极差。目前常用的一线方案为含铂化疗联合PD-1/PD-L1抑制剂,但多数患者最终仍会耐药。 对于经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患者,缺乏有效药物,一直是临床治疗的痛点。 药物原理:双特异性ADC实现精准靶向杀伤 Iza-bren是一款由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 该药物通过可裂解连接子将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与EGFR×HER3抗体共价结合,能够同时识别EGFR和HER3两种受体并进入肿瘤细胞,释放强效细胞毒药物,破坏DNA复制和RNA合成,诱导细胞死亡。 其药物-抗体比(DAR)高达8,意味着单个抗体携带的有效载荷更多,从而增强抗肿瘤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Iza-bren凭借出色的临床潜力,与国际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总额高达84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其中首付款8亿美元创下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 临床结果:客观缓解率翻倍,生存期显著延长 该Ⅲ期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临床试验,于2023年12月至2025年2月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共筛选522名患者,最终纳入386例经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鼻咽癌患者。 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91例接受Iza-bren治疗,195例接受医生选择的化疗方案(卡培他滨、吉西他滨或多西他赛)。 结果显示: 客观缓解率(ORR):Iza-bren组达到 54.6%,化疗组仅 27.0%;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Iza-bren组为 8.38个月,对照组为 4.34个月; 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前者高达 60.9%,后者仅为 29.1%。 这些数据表明,Iza-bren使患者肿瘤缩小率几乎翻倍,并显著延长了疾病控制时间。 安全性分析:不良反应可控,以血液学毒性为主 在安全性方面,Iza-bren组中约80%的患者出现了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多数情况可通过常规支持治疗恢复。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1-2级),如乏力、恶心、食欲减退等。虽然Iza-bren组报告了4例(约2%)治疗相关死亡,但总体可控,且恢复时间较短——中性粒细胞恢复中位时间为4天,血小板为5天。 临床意义:或将改写鼻咽癌后线治疗指南 这是全球首个针对经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鼻咽癌的随机Ⅲ期临床试验,也是首个证实双特异性ADC带来临床获益的研究。 目前,美国NCCN指南关于鼻咽癌后线治疗的推荐仍基于小样本Ⅱ期研究,而Iza-bren的Ⅲ期成功,有望成为新一代标准治疗方案。 专家认为,该研究的成功不仅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展示了中国原创药物在全球抗癌领域的创新实力与临床价值。 展望未来:国产ADC加速走向全球 随着Iza-bren在《柳叶刀》发表及临床获批,国产创新药正加速走向国际舞台。未来,研发团队计划在更多癌种中评估其疗效,并探索与免疫治疗或靶向药物联合的潜力。 这项成果不仅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突破性的治疗选择,也为中国ADC药物的全球化发展树立了里程碑。2025-10-22
-
金赛药业创新突破:双靶点抗体偶联药物GenSci139获批临床 近日,金赛药业(GenSci)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BsADC)——注射用GenSci139已获得临床试验批准,即将启动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这一创新药物通过同时靶向EGFR与HER2两大信号通路,有望在提升抗肿瘤疗效的同时实现更佳的安全性平衡。 双靶点协同抑制,精准攻击肿瘤细胞 GenSci139是一款全新机制的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能够精准识别并结合表达EGFR和/或HER2的肿瘤细胞。 该药物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稳定性可裂解连接子技术,将强效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类有效载荷与抗体结构共价结合。其作用机制包括: 阻断信号传导:通过抑制EGFR与HER2的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干扰癌细胞的生长信号; 高效内化释放:药物结合肿瘤细胞后被内吞,释放细胞毒载荷,实现精准杀伤。 这种“双靶点+精准递送”的协同策略,使GenSci139在抗肿瘤活性与安全性之间实现更优平衡。 自研连接子技术,提升药物稳定性与安全性 金赛药业在GenSci139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高亲水性连接子技术,兼具强毒素活性与优异的血浆稳定性。 这一设计不仅能显著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还可减少非特异性毒副反应,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可控、更安全的治疗体验。 此外,其独特的双靶点结合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摄取效率,为药物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提供了坚实基础。 具备“First-in-Class”潜力的创新产品 GenSci139被业内视为具有“First-in-Class(全球首创)”潜力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此次临床获批,标志着金赛药业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领域的研发实力再获认可,也体现了公司在精准肿瘤治疗方向的前瞻性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金赛的另一款BsADC候选药物——GenSci143的临床申请也已获得受理。该药物通过靶向B7-H3与PSMA双靶点,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核心机制,主要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治疗。两款产品均基于金赛自主研发的ADC平台技术体系,采用优化的连接子(linker)与有效载荷(payload)组合,展现出极高的创新潜力。 展望未来:打造全球领先的ADC创新平台 金赛药业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快GenSci139与GenSci143的临床推进速度,深化双特异性ADC药物在多种实体瘤中的应用研究。公司将持续优化药物设计与工艺体系,推动ADC产品管线的国际化发展,致力于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更具突破性与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 总结: 金赛药业GenSci139的临床获批,标志着中国本土ADC创新力量的崛起。通过“双靶点协同 + 高稳定连接子 + 精准载药系统”,这一创新药物有望打破传统单靶点治疗的局限,为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2025-10-22
-
德曲妥珠单抗III期数据亮相ESMO:有望重塑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格局 近日,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主席研讨会上,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联合公布了DESTINY-Breast11 III期研究的完整结果。这项重磅研究进一步证实,德曲妥珠单抗(商品名:优赫得,Enhertu)在以治愈为目标的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展现出成为潜在“基石疗法”的巨大潜力。 显著提升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提升超11% DESTINY-Breast11研究比较了德曲妥珠单抗序贯THP方案(紫杉醇+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与剂量密集型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THP方案(ddAC-THP)在高风险、局部晚期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中的疗效差异。 结果显示,德曲妥珠单抗序贯THP方案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高达67.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6.3%,提升幅度达11.2%。无论在激素受体阳性(61.4% vs 52.3%)还是阴性亚组(83.1% vs 67.1%)中,均观察到一致的改善趋势。 此外,81.3%的德曲妥珠单抗组患者在术后检测中达到残余肿瘤负荷(RCB)0+I状态(即无或极少残留病灶),而ddAC-THP组仅为69.1%,进一步证明其深度缓解能力。 早期无事件生存期显示积极趋势 尽管无事件生存期(EFS)数据尚未完全成熟(截至分析时成熟度4.5%),但初步结果已显示出积极信号:德曲妥珠单抗序贯THP组相较ddAC-THP组的风险比为0.56(95% CI:0.26-1.17),提示潜在的长期获益趋势。 专家点评:新标准治疗方案或将诞生 DESTINY-Breast11主要研究者、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中心主任Nadia Harbeck博士指出: “对于高复发风险的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尽早采用最强效的新辅助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术前即实现病理完全缓解,预示德曲妥珠单抗序贯THP方案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标准。” 安全性表现优异:耐受性优于传统方案 在安全性方面,德曲妥珠单抗序贯THP方案的总体耐受性优于ddAC-THP方案: ≥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37.5% vs 55.8% 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10.6% vs 20.2% 治疗中断率:37.8% vs 54.5% 左心室功能障碍:1.3% vs 6.1% 间质性肺病(ILD)的总体发生率较低,两组相当(4.4% vs 5.1%),且大多为轻中度事件。研究中仅各出现1例5级ILD事件。整体而言,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制药高层展望:有望推动治疗前移与治愈率提升 阿斯利康全球肿瘤研发负责人高书璨(Susan Galbraith)博士表示: “DESTINY-Breast11的结果令人振奋。德曲妥珠单抗在优化疗效同时兼顾安全性,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高的治愈希望。” 第一三共全球研发负责人Ken Takeshita博士补充道: “过去十多年,新辅助治疗虽取得进展,但仍有约半数患者术后存在残余病灶。德曲妥珠单抗序贯THP方案能让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术前实现完全缓解,标志着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研究成果亮相ESMO并发表于《肿瘤学年鉴》 DESTINY-Breast11的详细数据(摘要#291O)已于2025年10月18日在德国柏林召开的ESMO主席研讨会I正式发布,并同步发表于《Annals of Oncology(肿瘤学年鉴)》。同场公布的还包括DESTINY-Breast05 III期研究(摘要#LBA1)。 目前,基于该研究成果,德曲妥珠单抗序贯THP方案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已递交至美国FDA审评中。 结语: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迎来关键拐点 德曲妥珠单抗作为一款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由第一三共自主开发的DXd技术平台打造,并由第一三共与阿斯利康联合开发与商业化。 DESTINY-Breast11的突破性成果,标志着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又一次重大跃迁——从延缓复发走向治愈可能。 未来,随着更多随访数据成熟,德曲妥珠单抗有望成为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全球新标准。2025-10-21
-
罗氏奥妥珠单抗再获FDA新批,成首个获批治疗狼疮性肾炎的CD20疗法 10月20日,罗氏宣布,其创新药物奥妥珠单抗(Gazyva/Gazyvaro)正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新适应症,用于治疗接受标准方案治疗的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成年患者。值得关注的是,在首年完成四次初始治疗后,患者未来的维持治疗频率可调整为每年仅两次,这将极大减轻治疗负担。至此,奥妥珠单抗成为首款获FDA批准用于狼疮性肾炎的CD20靶向疗法。 临床数据支撑:III期REGENCY研究结果令人振奋 此次批准的依据来自于II期NOBILITY研究及关键性III期REGENCY研究的临床成果。研究显示,奥妥珠单抗联合标准治疗(霉酚酸酯与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在第76周时,完全肾脏缓解(CRR)率达46.4%,显著高于单用标准治疗的33.1%。经统计学调整后,差异达到13.4%(95% CI:2.0%-24.8%;P=0.02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奥妥珠单抗组在补体水平改善、抗双链DNA抗体降低、疾病活动度控制及炎症标志物减少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临床优势。研究团队指出,这是首款在随机III期试验中证实能显著提高CRR率的CD20单抗药物。 机制独特:第三代Fc改良CD20抗体再显潜力 奥妥珠单抗属于第三代经Fc段优化的II型人源化CD20单抗,于2013年首次获批上市。其结构设计能更有效诱导靶细胞死亡,并减少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反应带来的副作用。目前,该药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三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滤泡性淋巴瘤(FL)及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 此次扩展至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标志着奥妥珠单抗的治疗版图正从肿瘤领域迈向免疫调控治疗新阶段。 狼疮性肾炎:影响全球170万患者的隐形威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而狼疮性肾炎(LN)则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全球约有170万名患者受到LN困扰,其中女性为主要受影响人群,尤其以有色人种及育龄妇女最为多见。若病情控制不佳,多达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最终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 奥妥珠单抗的批准,为这一高风险群体提供了新的希望。通过精准靶向B细胞的CD20分子,它能有效清除异常活化的B细胞,从而减少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结语:免疫治疗时代,狼疮性肾炎迎来新拐点 奥妥珠单抗获批新适应症,标志着狼疮性肾炎治疗迈入“靶向免疫”新时代。它不仅拓展了CD20单抗的应用边界,也为患者带来了更高缓解率、更长缓解期及更便捷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更多后续研究的推进,奥妥珠单抗有望成为LN治疗的核心药物之一,为全球数百万患者带来新的生机。2025-10-21
-
三生制药递交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溶液上市申请 近日,据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消息,三生制药自主研发的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溶液,已正式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国家药监局受理,适应症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所致黄斑水肿。这意味着三生制药在眼科创新药领域的布局正持续深入。 BRVO:眼科高发病变之一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常见视网膜血管疾病,其中BRVO(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是最常见类型之一。该病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包括黄斑水肿、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 抗VEGF:精准靶向治疗的核心路径 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视网膜病变中起关键作用。它不仅促进异常血管生成,还会增加血管通透性,直接导致黄斑水肿。在BRVO患者中,VEGF水平与水肿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抗VEGF治疗已成为临床一线策略。 三生制药研发的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溶液,正是基于该机制进行针对性设计。 临床研究达成主要终点,疗效与雷珠单抗相当 该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在BRVO患者中的Ⅲ期临床研究已顺利完成,并成功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结果显示: 在治疗24周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与雷珠单抗相当; 在治疗12、24、52周的多项次要终点中,BCVA较基线提高≥5、≥10、≥15个字母的受试者比例,与雷珠单抗保持一致; 研究验证了该药在改善视力与维持疗效方面的显著与持续效果。 三生制药持续发力眼科创新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速,眼科疾病的治疗需求不断扩大。三生制药早在2020年便启动眼科布局,其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IND申请当时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 根据三生制药与三星Bioepis的合作协议,三生国健负责该产品在中国大陆的临床试验与商业化推广,三星则负责生产制造。此次递交上市申请,意味着三生制药的眼科研发已从临床验证阶段正式迈入商业化准备阶段。 结语 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溶液的上市申请,是三生制药在眼科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业内人士认为,这款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有望为BRVO所致黄斑水肿患者提供更具可及性和性价比的治疗选择,进一步推动我国眼科创新药的发展与普及。2025-10-20
-
瑞阳制药中药1.1类新药“益气升脉颗粒”获批临床,或成慢性低血压治疗新突破 近日,据CDE(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官网最新公示,瑞阳制药研发的中药1.1类创新药——益气升脉颗粒正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标志着该公司在中成药创新领域再下一城。随着该项目的推进,4000亿元规模的中成药市场有望迎来又一重磅新品。 多款产品布局成效显著,瑞阳制药创新成果不断 近年来,瑞阳制药在中药创新与产业化方面表现亮眼,其产品管线覆盖多个高需求治疗领域。公司旗下的厚朴排气合剂、葛根汤颗粒、产后逐瘀胶囊等核心品种均已实现亿元级销售规模,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瑞阳制药共有4款中药1.1类新药处于临床阶段,并有两款经典名方改良药物预计将在2026年完成注册审评,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中药创新矩阵。 益气升脉颗粒:聚焦慢性低血压治疗的新方向 益气升脉颗粒于2025年8月由瑞阳制药提交临床申请,并在近期正式获得批准。该药定位于治疗慢性低血压病、证属气阴两虚患者,旨在通过补气益阴、调理脉络的中医复方机制,改善低血压导致的头晕、乏力等症状。 作为中药1.1类创新药,益气升脉颗粒具有明确的原创处方及药理基础,有望在未来为慢性低血压这一临床空白领域提供全新治疗方案。 中成药创新加速,行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审评机制的推进,中药1.1类创新药已成为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瑞阳制药此次获批的益气升脉颗粒,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研发实力,也反映出中医药现代化的加速步伐。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中药创新将更加注重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可控性及临床价值验证。瑞阳制药在这一领域的积极布局,有望为中成药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并推动慢性疾病管理模式的创新。 结语 随着益气升脉颗粒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瑞阳制药在中药创新赛道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强化。该产品未来若顺利上市,有望成为首个针对气阴两虚型慢性低血压的中药创新代表作,助力我国中医药产业实现从传统经验向科学创新的跨越。2025-10-20
大家都在看
-
1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
2
罗伯医疗获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3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
4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
5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
6
Bright Uro创新发布无导管尿动力学监测系统Glean,获FDA批准
-
7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
8
华东医药司美格鲁肽申报上市,国产GLP-1迎来新突破
-
9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
10
微型心脏起搏器的革新: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