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肠道中的“维生素B1工厂”与肥胖的关系:前沿研究揭示新机制 肥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挑战,不仅影响体形,更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紧密相关。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肥胖发生中的角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B族维生素作为维持肠道微生物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仍然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领域。 硫胺素(维生素B1)在肥胖中的作用 最新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肠道中硫胺素合成与肥胖之间的密切联系。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合成硫胺素的变化,并发现肥胖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硫胺素合成能力显著下降。这项发表在《Front Microbiol》期刊的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硫胺素合成的关键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了维生素B1的合成,进而与肥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方法与参与者 研究纳入了63名参与者,其中31名为健康对照组,32名为肥胖群体。研究人员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代谢组学分析等技术,对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肥胖群体的粪便中硫胺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P<0.001),而这种硫胺素缺乏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等多个肥胖相关的临床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肥胖的关系 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群体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更加以潜在的致病菌为主,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此外,参与硫胺素合成的菌群在肥胖人群中也明显减少。具体来说,肥胖群体中的双歧杆菌属等已知的硫胺素合成细菌数量显著减少,而一些潜在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则明显增多。 更有趣的是,硫胺素缺乏与这些有害菌群的增殖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提示硫胺素合成的不足可能是导致肥胖的一个潜在机制。 短链脂肪酸(SCFAs)与肥胖的关系 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短链脂肪酸(SCFAs)与肥胖及硫胺素水平之间的联系。短链脂肪酸是肠道微生物发酵食物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结果显示,肥胖个体的粪便中,丙酸和总SCFAs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这些代谢产物的增加与肥胖相关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丙酸水平的升高与BMI呈正相关,而硫胺素水平则与SCFAs之间呈负相关。 肠道菌群功能的变化 功能宏基因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肥胖个体与健康对照者在肠道菌群功能上的差异。肥胖群体中,微生物的侵袭性与毒力相关的功能通路显著富集,尤其是“糖胺聚糖降解”和“脂多糖生物合成”这些与细菌侵袭性相关的通路。此外,血清LPS(脂多糖)水平在肥胖群体中显著升高,并与BMI、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进一步表明肥胖与肠道菌群的代谢紊乱息息相关。 结论与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中B族维生素,尤其是硫胺素(维生素B1)合成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肥胖不仅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还可能通过影响硫胺素的合成进一步加剧肥胖的发生。未来,靶向肠道微生物的硫胺素代谢或许成为肥胖防治的新策略。 通过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我们有望更加深入地理解硫胺素合成障碍与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肥胖的临床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向。
2025-07-15
- 澳门抢“先”一步,引入新药Sotatercept治疗肺动脉高压 澳门2025年7月6日讯】澳门镜湖医院于7月5日成功举办“肺动脉高压治疗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会上,镜湖医院宣布,创新药物“Sotatercept”已获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上市,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这一突破不仅为肺动脉高压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也进一步巩固了澳门在国际创新药物引入方面的政策优势。 肺动脉高压:严重威胁健康的新疾病 镜湖医院副院长张振荣在研讨会上对肺动脉高压(PAH)进行了详细介绍。他指出,PAH是由肺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种高阻力、高压力综合征,通常预后不佳。特别是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第一大类肺动脉高压,相对较为罕见,却极具致命性。 传统疗法的局限性 过去20年间,针对PAH的治疗不断取得进展,推出了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前列环素类似物和sGC刺激剂等多种药物,但主要作用是减缓病情恶化,未能从根本上逆转肺血管的狭窄与重塑,这成为改进PAH治疗效果的重大瓶颈。 Sotatercept新药:靶向突破,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作为全球首个靶向肺血管重塑的新药,Sotatercept的研发及上市标志着PAH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2024年,Sotatercept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被国际诊疗指南推荐用于不同风险等级的PAH患者,为现有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补充。 作用机制与临床表现 Sotatercept通过靶向肺血管重塑的核心机制,从源头上干预疾病进展: 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显著提升活动耐量,对缓解症状效果显著。 降低疾病恶化风险:治疗后,患者的病情进展显著放缓,生存预期显著提高。 镜湖医院副院长张振荣表示,Sotatercept已被澳门引入,并制定了规范化的用药方案。该方案包括严格的用药路径、多层次的综合治疗策略以及长期疗效管理监督等,确保为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提供安全而高效的治疗。 学术研讨与国际经验分享:促进诊疗进步 在研讨会上,镜湖医院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加,包括广东省人民医院姚桦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卢婷婷教授。据悉,两位教授在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与治疗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次论坛不仅扩展了与海内外医疗同行的沟通合作,更展示了澳门作为医学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 张振荣副院长强调,拥有国际化学术平台的镜湖医院,将以此次Sotatercept的引入为契机,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PAH治疗的新模式,持续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澳门率先引入新药,惠及大湾区患者 镜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顾问医生刘红指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首年死亡率较高,且疾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多数患者因运动耐受能力下降或活动气促等症状就医后才被诊断,往往错过了早期治疗的最佳时间。 澳门的政策优势 作为中特区,澳门在引进国际药物方面具有明显政策优势。此次Sotatercept在澳门率先上市,不仅满足了本地PAH患者的医疗需求,还吸引了来自大湾区的患者到澳门接受诊疗。 镜湖医院已开始与大湾区内的医疗机构建立联系,进一步优化跨区域医疗服务。刘红医生表示,这一新药的引入为大湾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新选择,有望推动区域医疗一体化,为更多患者造福。 结语:澳门以创新药物引领肺动脉高压治疗新时代 镜湖医院引入Sotatercept,不仅彰显澳门在国际创新药物引入方面的领先地位,也为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搭建国际化学术平台、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澳门正逐步成为国际医学交流与创新药物应用的先锋。未来,镜湖医院将在专业治疗和患者服务中持续努力,以更高水准的医疗资源护航患者的生命健康。
2025-07-14
- 致命罕见脑病迎解决之道!全球首创治疗方法登上《科学》杂志 大脑作为人类思维、运动的指挥中心,其复杂性令人惊叹,而小胶质细胞则是大脑的守护者,维持神经元健康,清理废物、修复损伤。然而,当小胶质细胞出现问题,可能引发一种罕见的致命脑白质疾病——成人起病脑白质病伴轴索球样变和色素胶质细胞(ALSP)。此前,医学界对这一疾病几乎束手无策,患者平均确诊后的生存期仅有3至6年。但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为这种“无药可治”的罕见病带来了希望。 ALSP:由CSF1R基因突变导致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紊乱 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部分病例也与AARS2基因突变相关。这种疾病多发于40岁左右的人群,患者通常会经历语言、运动能力和记忆力的快速衰退。 疾病核心问题: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与功能严重受损 细胞数量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大幅下降(约70%),且剩余细胞功能失调。 释放毒素分子:损害周围神经细胞,加速脑白质病变。 中心特征:脑白质损伤、髓鞘破坏,最终导致认知和运动障碍。 由于ALSP极其罕见,以往没有准确的动物模型来研究其病理机制,这限制了科学家们寻找解决方案的进程。 研究突破:创造性动物模型与全新治疗策略 1. 复现人类病理特征的新型小鼠模型 研究团队分析全球ALSP患者的基因突变数据,针对最常见的两个突变位点(I794T和E633K),成功培育出患病小鼠。这些小鼠复现了ALSP的关键病理特征,包括: 小胶质细胞显著减少; 脑白质损伤与运动功能退化; 认知衰退。 这一动物模型为科学家研究疾病机制和验证疗法提供了绝佳工具。 2. Mr BMT技术:骨髓移植实现小胶质细胞替换 早前,复旦大学彭勃团队提出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Mr BMT)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本次研究通过Mr BMT技术在小鼠模型中测试发现: 替换效率超90%:药物清除病变小胶质细胞后,健康供体骨髓细胞分化为小胶质细胞,完成替换。 显著恢复功能:治疗后,小鼠运动能力恢复,认知障碍显著改善,脑白质病变逆转。 机制探索:CSF1R突变竟“助力”替换效率 由于CSF1R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小胶质细胞竞争力削弱,研究发现: 无需额外干预:健康骨髓移植实现的替代效应显著,能自然完成小胶质细胞的修复。 转换难度更低:这一发现降低了临床转化难度,使得Mr BMT技术直接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除了骨髓移植技术,该研究团队还提出了基于外周血细胞移植的Mr PB技术和直接局部移植的Mr MT技术,为治疗策略提供更多选择。 ALSP临床应用初试捷报:首批患者治疗显著有效 基于动物模型的积极结果,研究团队招募了8名ALSP患者,通过Mr BMT策略接受了健康供体的骨髓移植,并持续随访两年。临床研究显示: 小胶质细胞代谢活性恢复:移植后,小胶质细胞功能显著增强。 疾病进展停止:脑萎缩停止,语言、运动及认知功能趋于稳定。 部分功能恢复:部分指标甚至出现轻微改善。 总体来看,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在两年内病情未进一步恶化,表明这一策略为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案。 未来展望:优化疗法与更多神经系统疾病应用 1. 提高替换效率与长期稳定性 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优化Mr BMT技术,希望提高小胶质细胞替换的效率,并确保疗效在长期内稳定。 2. 扩展治疗范围 除了ALSP,这一技术还可能用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 髓鞘相关性疾病:如某些遗传性髓鞘病。 炎症相关脑病:如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 结语: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这项登上《科学》杂志的研究为“无药可治”的致命罕见脑病ALSP提供了全新突破。通过骨髓移植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研究团队为患者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质量带来了新希望。随着技术的优化与更多领域的探索,这一方法不仅可能解决ALSP的治疗困境,还将助力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为更多患者带来可及的医疗选择。
2025-07-14
- 突破性进展:国产破伤风新药登上《Nature Medicine》 破伤风是一种由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产生毒素引发的致命感染,尤其在低收入国家或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地区仍然是全球公共健康的重要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因破伤风死亡人数约为34684人。尽管破伤风疫苗能提供有效预防,但免疫力完全激活通常需要数周时间,而破伤风的潜伏期中位数仅为7天。因此,对于免疫力不足且有易患伤口的人群,需要通过被动免疫提供即时保护。 在这一背景下,珠海泰诺麦博制药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斯泰度塔单抗(Siltartoxatug)成功登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以其在破伤风被动免疫中的显著优势引发关注。这一新药不仅提供了更优的短期和长期保护,还为破伤风全球治疗标准化打开新道路。 破伤风治疗的困局:传统疗法局限性显现 目前破伤风的被动免疫主要依赖以下两种疗法: 马破伤风抗毒素(TAT) 使用历史悠久,但常与不良反应相关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30%,严重者甚至可能引发致命性过敏性休克。 半衰期较短,仅能提供约两周保护。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HTIG) 在发达国家已取代马抗毒素,但存在以下不足:供应短缺、价格昂贵、感染风险以及批次质量差异。 这些问题使更标准化、更安全且更易获取的疗法成为破伤风治疗的迫切需求。 斯泰度塔单抗:革命性单克隆抗体应运而生 斯泰度塔单抗(Siltartoxatug,又名TNM002或TT069)是一种靶向破伤风毒素AB片段的重组全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拥有显著的安全性和长效保护作用。 1. 独特作用机制 靶向毒素:斯泰度塔单抗通过阻止毒素转运并抑制其酶切VAMP-2蛋白的活性,有效降低破伤风毒素的影响。 CH0细胞生产:采用工业化生产工艺,实现高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2. 临床优势 速效保护:注射后12小时内即可提供高水平中和抗体,保护性抗体持续数月之久。 标准化生产:相比血浆来源免疫球蛋白和马抗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可实现批次统一,减少感染及质量差异风险。 临床试验亮点:对比HTIG的显著优势 斯泰度塔单抗以随机、双盲、活性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全面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招募了来自中国14省28家医院的661名急诊患者,分别接受斯泰度塔单抗或HTIG治疗。 实验数据概览 短期保护(12小时中和抗体滴度) 斯泰度塔单抗组:95.4%患者中和抗体滴度≥0.01 IU/ml。 HTIG组:仅53.2%。 长期保护(90天抗体滴度) 斯泰度塔单抗组:91.5%患者仍达到保护性中和抗体水平。 HTIG组:仅10.1%。 安全性分析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 斯泰度塔单抗组:38.2%(168/440)。 HTIG组:33.9%(75/221)。 过敏反应率低:斯泰度塔单抗组为0.2%,而HTIG组则为0.9%。 研究结果证实斯泰度塔单抗不仅提供更强的保护,同时显著减少过敏反应率,进一步体现其安全性。 全球意义:填补长期未满足需求的治疗空白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破伤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斯泰度塔单抗满足了多项临床未满足需求: 快速且持续保护:实现短期与长期免疫效果的平衡,适用于破伤风易感伤口患者。 解决传统疗法局限:提供比HTIG和马抗毒素更高效、更安全且更经济的替代方案。 标准化替代品:降低供应短缺和病原感染风险,推进全球破伤风治疗的可及性。 未来展望:国产创新药物的国际化契机 斯泰度塔单抗的突破性研发和上市标志着中国在国产创新药物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该药已于2025年2月获得中国NMPA批准上市,用于成人破伤风紧急预防。未来还有望进一步扩展至全球市场,改善全球破伤风治疗格局。 结语:划时代破伤风治疗新篇章 斯泰度塔单抗作为全球首创破伤风单克隆抗体药物,不仅提供了兼具短期和长期保护的治疗方案,还改变了传统破伤风疗法的局限性,在全球公共健康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项成果不仅彰显了国产创新药物的技术实力,也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更加安全、高效和标准化的选择,为全球破伤风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2025-07-12
- 全球眼科巨头爱尔康收购LumiThera,掌握首个干性AMD创新疗法 近日,据Fierce Biotech报道,全球领先的眼科器械企业爱尔康宣布已签署协议,收购眼科光疗创新公司LumiThera及其核心产品——用于早中期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治疗的VALEDA光生物调节设备。此次收购进一步巩固了爱尔康在眼科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标志着干性AMD治疗进入崭新阶段。 全球首创技术:PBM光生物调节疗法 本次收购的核心产品VALEDA光传输系统,是全球首款且唯一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干性AMD患者的设备: VALEDA的创新技术 治疗原理: VALEDA通过多波长光生物调节(PBM)技术,利用特定波长光线刺激视网膜细胞,激活线粒体呼吸链组分,增强细胞代谢活动,从而改善视力并保护细胞。 三种治疗波长: 590nm: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沉积; 660nm:提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氧结合,具有显著消炎作用; 850nm:刺激代谢活动,减少细胞凋亡并控制炎症反应。 临床数据支持: LIGHTSITE III试验结果显示,VALEDA达成主要治疗终点,安全性良好,能够显著改善干性AMD患者的视力,同时无创、无痛且安全。 交易细节与发展前景 尽管此次收购的具体财务条款尚未披露,但预计交易将在2023年第三季度完成。需要注意的是,LumiThera旗下非PBM业务,例如AdaptDx暗适应功能测试和Diopsys Nova视力诊断设备,将被剥离至由LumiThera股东成立的新公司运营。 推动干性AMD市场发展 LumiThera总裁兼CEO Clark Tedford表示,VALEDA结合光生物调节技术,为干性AMD患者提供了早期、无创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患者永久性视力丧失之前改善视力。而爱尔康全球外科业务副总裁Sean Clark也强调,干性AMD是眼科领域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的治疗领域,本次收购不仅能为更多眼科护理专业人士及患者提供科学支持,还将进一步强化该产品的临床基础。 延续“收购+创新”战略,巩固眼科领域龙头地位 近年来,爱尔康通过一系列收购行动,不断引入创新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眼科行业领导者的角色。 近期重要收购案例 青光眼治疗公司BELKIN Vision 收购信息:2024年7月,爱尔康以3.25亿美元收购BELKIN Vision,整合其直接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型术(DSLT)技术。 重磅产品:Voyager™ DSLT设备作为全球首款直接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型术设备,于当年2月获FDA批准,成为青光眼治疗领域的创新标杆。 收购Lensar公司 收购金额:2024年3月24日,爱尔康以3.56亿美元完成对Lensar公司的收购。 产品亮点:Lensar提供尖端的Ally机器人白内障激光系统与Streamline软件平台,大幅提升白内障手术效率和精准度。 Aurion Biotech多数股权 收购目的:推动全球首款角膜同种异体细胞疗法产品AURN001进入2025年三期临床,并支持其独立运营。 意义:推动爱尔康在角膜内皮疾病领域的技术布局。 新时代AMD治疗方案的趋势与挑战 AMD治疗中的重大机遇 干性AMD一直是眼科领域难以突破的顽疾,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而VALEDA的出现填补了市场空白。凭借其全球首创的PBM技术,VALEDA不仅解决了早期干性AMD患者对无创治疗的渴求,还进一步助力眼科治疗向精准化、个性化迈进。 加强研发与临床推广 爱尔康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结合其全球临床和商业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VALEDA在实际使用中的推广和适应症扩展,推动更多眼科诊疗专业机构接受这一创新性疗法。 结语:爱尔康推动眼科产业格局重塑 通过收购LumiThera及其VALEDA光传输系统,爱尔康成功将全球首个干性AMD无创治疗方案纳入旗下。这不仅彰显了其在创新技术上的敏锐洞察,也进一步推动其从传统眼科耗材商向全周期眼科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爱尔康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收购行动,无论是青光眼激光设备、白内障手术机器人,还是角膜细胞疗法,都标志着其在眼科医疗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未来,随着其将更多全球首创技术产品落地市场,爱尔康势必在全球眼科生态中继续巩固其不可撼动的领导者地位。
2025-07-12
- 水果中的抗癌密码:苯甲醛或能阻断胰腺癌耐药与转移机制 肿瘤的耐药性和转移一直是癌症治疗失败的关键原因。据统计,全球超过90%的癌症致死病例与转移相关,而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的耐药性进一步限制了疗效。为此,科学家们正在探寻能同时解决耐药性与抑制转移的新型抗癌策略。天然产物因其低毒性、多靶点特性受到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天然存在于杏仁、无花果等水果中的芳香醛,苯甲醛(Benzaldehyde,BA)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现具有抗癌潜力。然而,由于社会因素和临床试验设计局限性,当时相关研究未能深入推进。近日,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发表研究报告,揭示了苯甲醛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靶向“14-3-3ζ-H3S28ph”轴,显著改善胰腺癌的耐药和转移,该研究为开发全新胰腺癌疗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实验设计与发现:揭示苯甲醛的抗癌新机制 研究团队针对苯甲醛的抗癌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系统探索,实验涵盖细胞毒性评估、耐药肿瘤模型分析以及动物实验验证。 细胞毒性与耐药情景模拟: 研究选取21种人源癌细胞系(如胰腺癌BxPC-3、肺癌A549)和8种非癌细胞系,通过XTT法测定苯甲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显示,苯甲醛对癌细胞毒性显著高于正常细胞。 为模拟临床耐药情景,研究构建了奥希替尼耐药(O-A549)及放射治疗耐药(R-PANC1)模型细胞,发现苯甲醛能够抑制这些耐药细胞的增殖,并与放疗联用发挥协同作用。 核心分子机制解析: 免疫共沉淀与Pull-down实验:苯甲醛通过乙酰化修饰破坏14-3-3ζ与客户蛋白(如c-Raf、STAT3)的结合,失活关键的mTOR及ERK信号通路。 组蛋白修饰分析:研究显示苯甲醛特异性降低H3S28ph水平,该修饰在耐药细胞中高表达。 基因表达谱分析:微阵列数据表明苯甲醛下调E2F2、LIN28B等EMP相关基因,进一步通过RT-qPCR验证其基因调控作用。 动物实验验证: 在胰腺癌Kras/Trp53突变原位移植小鼠模型中,苯甲醛衍生物CDBA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及肺转移,并减少EMP特性细胞群,证实其抗肿瘤与抗转移效果。 抗耐药与抑制转移的“双功能”策略 研究表明,耐药细胞对苯甲醛靶向的“14-3-3ζ-H3S28ph”轴具有依赖性。苯甲醛通过阻断这一轴心,恢复患者细胞对疗法的敏感性,并逆转癌细胞的上皮—间质混合状态(EMP)。具体表现如下: H3S28ph-14-3-3ζ轴的作用机制: 苯甲醛通过非HDAC6依赖的乙酰化机制破坏14-3-3ζ与磷酸化组蛋白H3结合,最终失活耐药相关基因(如E2F2、ID1)。该作用有效降低癌细胞的间质特性,恢复上皮表型。 抑制转移与耐药协同: 在动物实验中,苯甲醛衍生物减少转移灶数量,显著改善肿瘤耐药性。同时,其靶向特异性减少了广谱抑制剂易带来的副作用。 苯甲醛的临床前研究重要突破 苯甲醛作为一种天然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便被发现具有抗癌作用,能减少小鼠胚胎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同时抑制癌细胞在体内的转移。然而当时的开发进展因临床试验设计和社会因素受限。此项研究对苯甲醛抗癌潜力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挖掘了其重要机制,为进一步优化癌症治疗提供契机。 研究创新与未来展望 创新点: 该研究首次揭示苯甲醛对耐药和转移的深层机制,并通过微观表观遗传调控直接关联其抗癌效果。 提出了“14-3-3ζ-H3S28ph-E2F2”轴作为耐药与转移共同枢纽,从而构建了新的抗癌靶点。 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苯甲醛衍生物的靶向递送,提升细胞选择性以减少副作用。 探讨苯甲醛与现有疗法如免疫治疗、放疗的联用效能。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衍生物库,精确改良药物化学特性。 结语:天然产物在抗癌领域的新价值 这项研究突破性地揭示了苯甲醛在抗胰腺癌耐药与转移中的关键作用,并为其他难治性肿瘤提供了抗耐药与抗转移的双重策略。随着后续研究的推进,苯甲醛有望开发为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新型药物,为复杂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同时推动天然产物在肿瘤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25-07-11
- Nat Med研究揭示:即便摄入量很低,超级加工食品仍显著提高慢性疾病风险 随着全球饮食结构的转变,加工食品的消费量持续攀升,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关注重点。加工肉、含糖饮料(SSBs)以及反式脂肪(TFAs)被认定为导致慢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对全球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据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显示,不健康饮食导致每年因慢性病相关的死亡人数超1100万,其中加工肉导致近30万人死亡,而含糖饮料和反式脂肪分别造成约360万和250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这些数据促使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加工食品与慢性疾病间的关系,为公共健康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了一项来自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报告,题为“Health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of processed meat,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trans fatty acids: a Burden of Proof study”。研究采用“证据负担”(Burden of Proof)方法系统评估了加工食品对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IHD)及结直肠癌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结果揭示,即使摄入量较低,这些食品仍可能显著增加慢性疾病风险。 研究背景与严谨数据分析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回顾,筛选了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嵌套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涵盖超过100万名参与者。研究对象主要为25岁及以上成年人,排除了儿童、青少年及孕妇等特殊群体,以确保结果适用于普通人群。研究采用多种饮食评估方法,包括食物频率问卷(FFQ)和24小时饮食回顾,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分析方法: 研究使用了Burden of Proof元回归模型,能够灵活模拟非线性关系,并对研究间的异质性和潜在偏倚进行调整。此外,引入了保守估计的“证据负担风险函数”(BPRF),用于提供稳健的风险评估。通过这些工具,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并最终以星级评分系统呈现证据强度和相关性。 研究结果:少量摄入加工食品仍显著增加慢性疾病风险 研究以剂量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为核心,揭示了加工肉、含糖饮料以及反式脂肪与慢性疾病间的显著关联。 加工肉与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癌: 每日摄入50克加工肉(约一根香肠)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30%,结直肠癌风险增加26%。 含糖饮料与2型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脏病(IHD): 每日摄入250克(约一罐饮料)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20%,IHD风险上涨7%。 反式脂肪与缺血性心脏病(IHD): 每日能量摄入中1%来自反式脂肪可使IHD风险增加11%。 递增趋势: 所有风险-结果关系均呈现单调递增趋势,摄入量越高,健康风险越显著。尤其在低摄入量时,风险增加尤为明显,表明即使是少量摄入这类食品也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公共健康政策的启示 研究结果为公共健康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限制加工食品摄入的重要性。以下是政策制定可能采取的措施: 饮食指导与宣传:加强普及关于加工食品对慢性疾病影响的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从源头减少消费。 食品配方调整:推动食品企业采用健康配方,减少反式脂肪及含糖饮料的生产。 政策干预:实施针对加工食品的税收政策和法规限制,如对含糖饮料征税或标记健康警示。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虽然这项研究采用了严格的分析方法,但研究者指出当前营养流行病学仍面临一些局限性: 饮食评估工具的误差:即使是常用的FFQ和24小时饮食回顾,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准性。 混杂因素控制不足:可能未完全排除参与者的生活习惯或其他流行病学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未来解决方向: 为进一步确保数据质量和筛查精度,研究人员计划引入人工智能辅助饮食评估工具以及孟德尔随机化等先进技术,以提高对因果关系的严格验证。 结语:加工食品与慢性病风险的警示性关联 这项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通过系统性数据分析,揭示了加工肉、含糖饮料和反式脂肪对多种慢性疾病的实质风险,即便摄入量较低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随着加工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限制其摄入的健康干预措施变得尤为紧迫。未来,通过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全球饮食结构必将在健康导向的路线中找到新的平衡点,为减少慢性病负担,推进公共健康提供更多希望。
2025-07-11
- 当CAR-T遇上“特洛伊木马”:基因疗法攻克胶质母细胞瘤的新希望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侵袭性且难以治疗的恶性肿瘤,被称为“脑癌之王”。即使现代医学技术不断进步,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依然只有12-15个月,5年生存率不足5%。这一顽疾兼具高复发率及对手术、放疗和化疗的耐药性,这让科学家们在治疗上面临巨大挑战。虽然CAR-T细胞疗法已经在血液肿瘤中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在实体瘤领域却屡屡受阻,其原因在于实体肿瘤拥有一个复杂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TME),阻碍了CAR-T细胞的浸润和杀伤能力。 面对这一难题,全球科学家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近日,意大利圣拉斐尔-泰莱顿基因治疗研究所(SR-TIGET)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巧妙地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EMs)改造成“特洛伊木马”,实现肿瘤局部免疫因子的精准释放,从而显著增强CAR-T细胞的疗效。这一新疗法为攻克胶质母细胞瘤带来了新曙光。 “特洛伊木马”疗法中的基因工程技术 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利用基因疗法对一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EMs)进行精准改造。研究者专门设计了这些细胞,使其能够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释放两种重要的免疫刺激因子:干扰素α(IFN-α)和工程化白细胞介素-2(oIL-2)。 IFN-α的作用: IFN-α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免疫激活因子,能够对抗肿瘤区域的免疫抑制状态,增强抗原提呈以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活性。它能有效调整局部免疫环境,从而帮助CAR-T细胞发挥作用。 oIL-2的“定向激活”机制: 工程化的白细胞介素oIL-2仅作用于与CAR-T细胞共同引入的特定突变受体,从而实现对CAR-T细胞的定向激活。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CAR-T细胞的作用,还有效避免了全身毒性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通过上述两种因子的协同作用,这种“特洛伊木马”疗法能够精准作用于肿瘤局部,既提升了CAR-T细胞的疗效,又降低了副作用。 联合疗法显著改善胶质母细胞瘤疗效 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中进行了实验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单独使用CAR-T细胞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几乎无效,这与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然而,当结合TEMs介导的局部免疫因子释放时,CAR-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得到了显著增强。联合疗法不仅能够直接攻击肿瘤区域,还激活宿主的自身T细胞,针对多种肿瘤相关抗原形成广泛免疫应答,这一现象被称为“抗原扩散”。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肿瘤中仅有少量细胞表达CAR-T细胞靶向的抗原(如B7-H3),这种联合疗法仍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研究还发现,IFN-α在触发抗原扩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抑制肿瘤逃逸免疫攻击的能力。 临床转化加速推进:I/IIa期试验的新希望 基因疗法的临床转化也在快速推进。生物技术公司Genenta Science已启动名为“Temferon”的I/IIa期临床试验,研究通过肿瘤靶向递送IFN-α单一疗法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安全性和疗效。初步结果显示: 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学活性: Temferon能重塑肿瘤微环境,同时在人体中表现出早期但令人鼓舞的治疗获益。 后续计划: 替代单一疗法,未来与CAR-T疗法相结合的联合治疗模式有望明显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未来展望:实体瘤CAR-T疗法的希望之光 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挑战在于其顽固的免疫逃逸特性以及复杂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然而,通过“特洛伊木马”式的基因改造策略,搭配定向释放免疫因子,成功攻克这一壁垒为实体瘤CAR-T疗法开辟了新的方向。IFN-α与oIL-2协同激活作用不仅增强了CAR-T细胞战斗力,还能激发宿主广泛的免疫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精准医学与基因疗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这一创新疗法有望成为胶质母细胞瘤乃至实体瘤治疗领域的一大里程碑,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希望。 结语:克服实体瘤免疫难题需科学家与创新企业持续努力 尽管“脑癌之王”胶质母细胞瘤的挑战仍然巨大,但基因疗法联合CAR-T细胞疗法已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潜力。未来,在学术界与生物技术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实体瘤治疗的技术和策略必将不断革新,而这一领域的曙光也正在加速到来。
2025-07-10
- PD-1/VEGF三特异性抗体崛起,肿瘤免疫疗法迈入新纪元 随着康方生物依沃西在PD-1单抗上的成功挑战,肿瘤免疫治疗(IO)的发展迅速迭代至2.0新时代。近年来,PD-(L)1/VEGF双抗成为行业热点,不断被跨国药企争相布局。而PD-(L)1/VEGF的三特异性抗体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肿瘤治疗研发的新潮流,多靶点协同的创新路线正推动肿瘤治疗走向更高效和精准的新时代。 基石药业CS2009:同类首创三特抗全面推进临床 近日,基石药业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具有潜在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特性的CS2009项目取得临床研究新进展。CS2009是一款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该药物通过综合设计,在分子结构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靶点协同效应: 该药物拥有均衡的单价PD-1和CTLA-4结合臂,以及双价VEGF-A结合臂,可以充分激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同时抑制血管生成。 降低系统毒性: CS2009通过优化靶点优先集中于肿瘤局部,从而有效减少系统性毒副作用。 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稳步推进 目前,CS2009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正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同步推进,并计划扩展至美国开展II期临床研究。 试验入组快速: 截至目前,试验患者招募进展迅速,预计到2023年底将累计入组超100例患者。 剂量递增试验: Ia期临床试验已在多线经治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完成四个剂量水平的安全评估,目前正进行第五剂量水平(30毫克/千克,每三周一次)患者入组试验。 后续计划: Ib/II期研究将着眼于剂量扩展及后续关键性临床实验,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全面启动。 初步数据展现耐受性与抗肿瘤活性 在已完成的研究阶段,CS2009展示了良好的临床属性: 安全性: 在所有已评估剂量水平上,药物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未发现严重的系统性毒性反应。 抗肿瘤活性: 在低剂量组,“冷肿瘤”以及PD-(L)1经治患者中已观察到抗肿瘤活性,初步验证了其多靶点协同作用的潜力。 后续数据公布时间: CS2009的Ia期临床数据,包括安全性、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及抗肿瘤活性,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正式公布。 行业新热点:三特异性抗体逐渐显现竞争力 除了基石药业的CS2009,来自国内另一家创新药企——上海宏成药业,也正在开发PD-1/CTLA-4/VEGF三特异性抗体HC010。这款药物目前正在进行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重点评估其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 三抗协同:肿瘤免疫疗法的未来趋势 三特异性抗体如CS2009和HC010,不仅将PD-1、CTLA-4与VEGF多靶点协同结合,还致力于解决单抗或双抗疗法面临的局限性问题。这种创新的联合机制可以通过多个路径协同杀伤肿瘤,同时减少副作用,为免疫治疗的下一代工具打开了新思路。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投入三特异性抗体的研发,这一领域未来的竞争注定将更加激烈,而患者也有望从这一革新疗法中获益。 结语:加速医药创新,共迎三抗时代 三特异性抗体的崛起,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正在迈向多靶点协同的新时代。以基石药业和宏成药业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正在不断推动这一领域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新高度迈进。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三抗疗法或将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曙光。
2025-07-10
- 细胞外囊泡“巨无霸”:癌症诊断的新希望 随着全球癌症病例不断增加,2023年新增癌症病例已超过2000万,前列腺癌、乳腺癌以及神经胶质瘤成为男性、女性及神经系统肿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尽管传统的组织活检是癌症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其具有侵入性,并且无法动态监测转移性癌症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液体活检技术。液体活检以其无创、可重复的优点,正在成为癌症早期筛查和监测的重要工具。然而,现有技术如对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其灵敏度在早期癌症中的检测率仅为50%-70%,且无法精准反映肿瘤微环境的变化。 近期,西达赛奈医学中心等研究机构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显示,细胞外囊泡(EVs)特别是大型原癌小体(LOs),成为液体活检领域的潜在“黄金标记物”,为癌症诊断带来了一项突破。 大型原癌小体(LOs):癌症诊断的新“分子集装箱” 细胞外囊泡,尤其是直径大于1微米的LOs,因其富含蛋白质、RNA和DNA,被认为是癌症诊断的“分子集装箱”。这些囊泡在血液中的浓度与癌症患者的转移灶负荷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液中LOs的数量是健康人的30倍,且这一指标与癌症的转移灶负荷呈正相关。 然而,由于传统的分离方法,如超速离心,容易将LOs丢弃,因此这些囊泡的临床价值一直未被充分研究。该项新研究优化了LOs的分离流程,为其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 创新分离技术:提升LOs回收率三倍 研究团队通过改进分离技术,成功将LOs的回收率提升了三倍。采用低速离心(2,800g)进行分离,LOs主要富集在这一组分,而非传统的中速离心(10,000g)组分。通过这一新方法,研究人员不仅能够提高LOs的回收效率,还能获得更多具有诊断价值的分子信息。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将前列腺癌(PC3)、胶质瘤(U87)、乳腺癌(MDA-MB-231)等细胞系的EVs与20例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浆样本进行对比,首次构建了LOs蛋白质与转录组的联合图谱,揭示了LOs在癌症诊断中的独特潜力。 LOs的三重价值:新型生物标志物、代谢异常“分子哨兵”与耐药监测 该研究为LO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具体来说,研究揭示了LOs在癌症监测中的三重价值: 新型生物标志物 LOs富含线粒体成分,尤其是与能量代谢异常相关的分子,如MT-CO1等,具有作为代谢异常的“分子哨兵”的潜力。研究还发现,LOs表面蛋白与激素治疗耐药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患者中。 为稀有细胞外囊泡亚群分析建立新范式 该研究证明,LOs作为细胞外囊泡的重要亚群,其在癌症早期诊断和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优化的分离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更高效地捕捉到这一微小而重要的囊泡,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动态监测耐药演变 研究表明,LOs中的39种表面蛋白(如CD44、CD9)与激素治疗耐药性密切相关。特别是CD44高表达的患者,其无进展生存期显著缩短,为耐药性变异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工具。 LOs与癌症监测:未来可期 通过对LOs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仅揭示了其作为癌症诊断和监测标志物的巨大潜力,还为液体活检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以通过基于LOs表面标志物的免疫捕获技术,使LOs检测成为临床常规诊断项目。进一步的研究也将探索LOs的细胞来源机制及其与循环肿瘤细胞(CTC)联合诊断的价值。 在动物模型实验中,研究团队还发现,抑制LOs关键酶DDHD2能够显著延缓肿瘤转移。这一发现为LOs作为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结:LOs带来癌症诊断的革命性进展 这项研究打破了传统“细胞外囊泡越小越有价值”的认知,展示了LOs作为癌症液体活检标志物的独特优势。通过优化的分离流程和多组学技术,LOs为代谢异常肿瘤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为癌症耐药演变的动态监测开辟了新天地。未来,LOs检测有望成为癌症早期筛查和转移监测的重要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2025-07-09
大家都在看
-
1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
2
罗伯医疗获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3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
4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
5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
6
Bright Uro创新发布无导管尿动力学监测系统Glean,获FDA批准
-
7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
8
微型心脏起搏器的革新: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
9
华东医药司美格鲁肽申报上市,国产GLP-1迎来新突破
-
10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药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