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再生元Cemdisiran III期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为重症肌无力治疗带来新可能 2025年8月26日,再生元(Regeneron)宣布其与Alnylam合作开发的创新小干扰RNA(siRNA)药物Cemdisiran在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的III期NIMBLE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基于此次研究,再生元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向美国FDA递交Cemdisiran的上市申请,为gMG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Cemdisiran:靶向补体C5的创新siRNA药物 Cemdisiran是一款基于小干扰RNA(siRNA)技术开发的创新药物,通过降低补体因子5(C5)的水平,从而有效治疗因C5通路异常激活相关的疾病。该药物由再生元与Alnylam联合开发,是罕见病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成果。 NIMBLE研究亮点: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肌无力症状 NIMBLE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包含190名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gMG成人患者。研究设计旨在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Cemdisiran单药组(600mg,每12周1次,皮下注射); Cemdisiran联合Pozelimab组(Cemdisiran 200mg + Pozelimab 200mg,每4周分别皮下注射1次)。 研究的主要终点是24周时重症肌无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G-ADL)总分变化,关键次要终点是定量重症肌无力量表(QMG)总分变化。 显著的疗效数据 MG-ADL总分变化:与安慰剂组相比,Cemdisiran单药组与联合组均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单药组表现尤为突出,MG-ADL总分分别降低4.52分(单药组)、3.96分(联合组)和2.22分(安慰剂组)。 QMG总分变化:在改善肌无力症状方面,单药组和联合组成绩同样出色,总分分别降低4.24分、3.32分,而安慰剂组仅降低1.46分。 这些数据表明,Cemdisiran在24周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单药组在gMG特异性疗效指标上表现更优。 安全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耐受性高 试验期间,Cemdisiran单药组、联合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分别为69%、81%、77%,其中单药组表现出更低的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3%)。最常见TEAE包括重症肌无力加重、上呼吸道感染、注射部位反应等,整体分布均衡且未超过既往药物的已知风险。 实验期间未报告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病例,这表明该药物在补体C5抑制方面的安全性良好。此外,单药组在24周试验期间无患者因不良事件停药,进一步体现了良好的耐受性。 gMG:一种复杂的罕见自身免疫性神经疾病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是一种由异常抗体激活补体系统(包括C5)引发的罕见、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肌肉无力且症状会逐渐加重。在美国,这一疾病影响约8.5万人,约85%的患者会从眼部肌无力进展为全身型gMG,导致极度疲劳以及面部表情、言语、吞咽和行动困难,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尽管gMG治疗近年来在补体抑制通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治疗方案仍有优化空间。 补体药物市场现状与优势 目前已有三款补体C5抑制剂获批治疗gMG,包括: 依库珠单抗(每两周注射一次); 瑞利珠单抗(每八周注射一次); 泽勒普肽(每日注射一次)。 相比之下,Cemdisiran作为一种每12周注射一次的皮下注射药物,治疗频率显著降低,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研究结果还显示Cemdisiran的疗效能够媲美甚至优于现有药物,为gMG治疗提供了一种兼具疗效与便利性的全新选择。 未来展望:推动补体抑制疗法创新与发展 NIMBLE研究的积极结果为Cemdisiran上市申请带来重要支持,标志着再生元与Alnylam在罕见病药物领域迈出关键一步。Cemdisiran不仅为gMG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还具有拓展至其他补体C5相关疾病治疗的潜力。 随着再生元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向FDA提交Cemdisiran的上市申请,这款创新siRNA药物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改变gMG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推动补体抑制疗法的不断优化与发展。
2025-08-28
- 荣昌生物突破性进展:泰它西普III期临床研究达主要终点,为IgA肾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8月27日,荣昌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创新药泰它西普(商品名:泰爱®),在治疗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的国内III期临床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成功达到A阶段的主要研究终点。作为一种全新的双靶点药物,这一成果为IgA肾病患者提供了迫切需要的新治疗选择。 研究背景:IgA肾病的治疗需求与挑战 IgA肾病(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这种慢性肾病以免疫相关的肾脏损伤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重大威胁。据统计,到2030年全球IgA肾病患者将达到1016万,中国约占其中237万例,占我国所有肾活检病例的54.3%。同时,30%-40%的IgA肾病患者可能最终发展为ESRD,现有有效治疗手段稀缺,这种疾病的治疗需求极为紧迫。 泰它西普:首款BLyS/APRIL双靶点药物 泰它西普是目前全球范围内首个可同时靶向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这两种细胞因子在IgA肾病患者中水平显著升高,是推动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BLyS:促进B细胞存活和增殖; APRIL:刺激浆细胞生成免疫球蛋白。 通过抑制BLyS和APRIL,泰它西普能够减少B细胞增殖、降低浆细胞数量,从而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生成,阻断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发生,并减轻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这一创新机制从源头对疾病进行干预,为IgA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路径。 III期临床研究:39周数据展现强效与安全 此次III期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共纳入318名受试者,分为A、B两个阶段。A阶段通过评估药物对24小时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的影响,验证泰它西普的疗效与安全性。 试验结果 显著降低尿蛋白水平:研究显示,泰它西普组患者24小时UPCR较基线降低55%,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001)。 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用药过程中未发现显著的安全隐患,患者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这一结果表明,泰它西普在IgA肾病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药物数据已符合支持上市申请的标准。 填补国内治疗空白:突破IgA肾病药物匮乏现状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用于IgA肾病治疗的双靶点药物获批上市,而泰它西普的成功不仅在机制上实现了创新,也在疗效上展现优势。荣昌生物表示,将尽快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上市申请,为患者早日提供更加高效、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 未来展望:优化研发管线,造福更多患者 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泰它西普的研发与突破无疑为IgA肾病患者带来了生机。与此同时,荣昌生物还计划进一步扩展泰它西普的适用范围,推动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布局。未来,更多深入研究将探索该药物在不同免疫介导性疾病中的潜能。 总结 泰它西普在IgA肾病III期临床的成功标志着治疗技术的重大进步。这款BLyS/APRIL双靶点创新药不仅从源头干预疾病机制,还显著解决了长期以来IgA肾病有效治疗手段匮乏的问题,为数百万患者带来希望。随着后续上市申请的推进,泰它西普将持续引领这一领域的技术变革,助力更多患者摆脱疾病困扰,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2025-08-28
- 冻干结核病mRNA疫苗RH119获CDE临床受理,瑞吉生物迈向创新疫苗新篇章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瑞吉生物申报的“冻干结核病mRNA疫苗RH119”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已获CDE受理(受理号CXSL2500732)。该疫苗是瑞吉生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冻干型结核病mRNA疫苗,申报注册分类为1.1类(针对无有效预防手段疾病的疫苗)。这一技术突破为结核病防控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结核病: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亟需突破 结核病长期以来被视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防控形势极为严峻。截至目前,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已经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平均每分钟约有2至3人因结核病失去生命。尽管卡介苗(BCG)自1921年开始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并对婴幼儿播散性结核病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其防护能力仍然存在以下局限: 保护时效短:卡介苗的保护作用仅可持续约15年,且随接种时间延长逐渐降低。 保护范围局限:对青少年及成年人群效果有限,难以满足更广泛人群的防护需求。 mRNA疫苗技术的崛起:为传染病防控带来新机遇 新冠疫情期间,mRNA疫苗凭借其快速研发、高效防护和安全性良好的特性突显了巨大潜力,为预防传染性疾病开辟了新路径。mRNA疫苗的核心技术为将编码病原体关键蛋白的信使RNA(mRNA)递送至机体细胞内,进而激发免疫反应。近年来,mRNA疫苗的应用范围从病毒传染病逐渐拓展至细菌性疾病领域,全球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 鼠疫mRNA疫苗: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与生物研究所联合开发了全球首款针对鼠疫耶尔森菌的mRNA疫苗,为细菌性疾病mRNA疫苗研究提供了模板。 在结核病防治领域,瑞吉生物通过创新研发,率先推出了国产结核病mRNA疫苗RH119,这一突破或将改变传统疫苗在结核病防控中的局限性。 RH119疫苗研发亮点:覆盖多抗原组合 瑞吉生物开发的RH119冻干型mRNA疫苗不只是国内首款结核病mRNA疫苗,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其特色包括: 关键抗原组合覆盖:RH119能够覆盖多种结核分枝杆菌的关键抗原组合,旨在提高疫苗广谱免疫效果。 冻干技术:RH119采用冻干形式,增强了疫苗的稳定性和储存运输的便利性。 自2025年1月起,该疫苗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与北京胸科医院分别启动了两项研究者临床试验(IIT),包括针对健康人群的试验和针对潜伏感染人群的试验,为最终临床应用提供了先导数据支持。 未来展望:迈向结核病防控新阶段 冻干结核病mRNA疫苗RH119的获CDE受理,标志着瑞吉生物在结核病防控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疫苗不仅为全球结核病疫苗研发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国内疫苗企业在国际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争夺技术制高点树立了新标杆。 在未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RH119有望为结核病的防控带来突破性进展,攻克青少年及成年人群保护效果不足的问题。mRNA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可能推动疫苗领域从传统技术向新兴平台的转型,为更多传染病的防治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结语:疫苗创新助力公共健康 瑞吉生物自主研发的RH119结核病mRNA疫苗,不仅展现了mRNA技术在细菌性疾病预防中的潜力,也为全球结核病防控提供了切实的解决路径。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试验数据的公布及疫苗获批上市,这款冻干结核病mRNA疫苗有望发挥其预防效能,造福广大患者。瑞吉生物的技术创新也将推动中国在生物制药领域迅速崛起,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2025-08-27
- 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获批新增适应症,助力重症镇静治疗 近日,宜昌人福药业宣布已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药品注册证书》。此次核准的新增适应症为“作为镇静药物用于重症监护期间机械通气时的镇静”,进一步扩展了该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为重症治疗领域的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新型超短效镇静剂:苯磺酸瑞马唑仑的简介 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由宜昌人福药业联合德国PAION公司共同开发,是一款新型超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作为一种GABAa受体激动剂,该药物通过快速起效和高效代谢特点,在镇静和麻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该产品于2020年7月首次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当时作为1类创新药物开发成功。此前,该药物已获批的适应症包括: 非气管插管的手术/操作中的镇静和麻醉; 全身麻醉的诱导与维持。 此次新增适应症批准后,瑞马唑仑的临床应用领域得以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在重症监护期间的机械通气镇静方面填补了重要空白。 新增适应症:重点聚焦重症监护中的镇静需求 新增适应症的获批明确了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可用作镇静药物,帮助正在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监护患者维持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舒适性支持,以减少拔管失败的风险,并降低机械通气过程导致的焦虑和不适。瑞马唑仑作为超短效药物,具有起效迅速、代谢清除快、副作用可控等优势,成为重症监护领域的一项潜在理想选择。 推动患者为中心的重症治疗理念 此次新增适应症不仅满足了临床上对更安全、高效镇静药物的需求,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重症治疗理念。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治疗需求,更灵活地选择用药方案,从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优化患者体验。 增强宜昌人福药业在麻醉市场的竞争力 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自上市以来,已成为宜昌人福药业在麻醉领域的重要拳头产品之一。由于其在镇静和麻醉领域的广泛适用性,该药物对推动公司在国内麻醉类药物的市场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此次新增适应症的获批,瑞马唑仑在国内重症医疗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该药物依托超短效、快速代谢、用药稳定等优势,将在重症监护和麻醉分支领域形成更大的市场覆盖率,助力宜昌人福药业巩固自身行业地位。 总结:为重症领域带来新希望 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新增适应症的获批,是其临床应用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不仅补充了重症监护镇静治疗中的药物选择,还进一步推动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重症治疗的发展理念。未来,随着该药物的临床推广,瑞马唑仑将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麻醉与镇静支持,同时助力宜昌人福药业在创新医疗领域开辟更多可能性。
2025-08-27
- 信达生物创新双免疫疗法IBI363获FDA批准首个3期临床试验IND,全球开发迈出重要一步 2025年8月25日,信达生物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的首个全球3期临床研究(MarsLight-11)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美国FDA批准,适用于治疗免疫耐药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一审批通过标志着信达生物在双免疫疗法全球开发的重大进展,同时进一步巩固了IBI363在国际市场的创新地位。 IND获批,推动全球肺癌临床试验全面启动 本次IND批准基于信达生物与美国FDA召开的一次关键性EOP2会议,会议得到了监管机构对于计划研究的积极反馈,明确了3期临床研究的关键方案,包括治疗剂量和研究设计等内容。此前,该适应症的IBI363 IND申请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并被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BTD)认证,同时取得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资格(FTD)。这些批准为IBI363推进全球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MarsLight-11研究将是一项覆盖多区域的大型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计划在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招募约600名患者,主要研究目标集中于评估IBI363单药(3 mg/kg剂量)与化疗标准药物多西他赛(docetaxel)在治疗经铂类化疗及PD-1/PD-L1治疗进展后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核心终点为总生存期(OS),这一研究结果将为IBI363的注册申请提供重要支撑。 ASCO 2025数据展现双免疫激活潜力,多项研究覆盖多瘤种 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25)上,IBI363的1/2期临床研究数据作为口头报告亮相,并展示了其在多种免疫耐药及“冷肿瘤”(免疫反应较弱肿瘤)中的良好临床效果,覆盖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及黑色素瘤等适应症。数据显示,IBI363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系统(PD-1通路阻断及IL-2α选择性激活),产生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取得了长期生存获益。 黑色素瘤:多措并举进入注册阶段 在黑色素瘤领域,IBI363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已经开展,并显示出理想的疗效数据,为该适应症的上市奠定了基础。 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即将开启全球3期研究试验 IBI363在MarsLight-11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探索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治疗潜力,如成功递交,将为肺癌患者带来全球创新治疗选择。 结直肠癌:推进全面注册临床规划 在结直肠癌适应症中,信达生物正计划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推动IBI363进入注册临床研究阶段。 丰富管线布局:单药与联合治疗并行 基于其突破性疗效,IBI363的研发策略覆盖多个领域,目前多项1b/2期临床试验正在探索其在不同瘤种中的应用,包括: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 一线结直肠癌(CRC)治疗; 铂类耐药卵巢癌(PROC); EGFR阳性NSCLC及非鳞状NSCLC的新辅助治疗。 通过单药疗法及联合疗法的双线研发,信达生物正在构建IBI363的全面临床应用蓝图,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信达生物加码全球创新,推动肿瘤免疫疗法新时代 此次IBI363首个全球随机对照3期临床研究的IND获批,不仅体现了双免疫疗法的重大创新潜力,更显现了信达生物在拓展国际市场和推进药物开发上的雄厚实力。随着IBI363在多瘤种布局的稳步推进及全球临床试验的启动,这一突破性药物有望打破免疫耐药的治疗瓶颈,为包括肺癌、结直肠癌及黑色素瘤在内的患者提供更持久、高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信达生物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研发,为全球癌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选择,同时推动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提升。IBI363的成功或将引领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新潮流,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2025-08-26
- 贝达药业公布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试验积极结果,加速新增适应症申报 2025年8月25日,贝达药业发布公告称,其自主创新药恩沙替尼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进展。根据临床试验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IDMC)的评估,每期中分析显示该试验达到了预设的主要终点,并获得了显著统计学意义和重要临床益处。贝达药业正紧张准备申报材料,力争快速提交新增适应症的药品上市许可申请(NDA)。 III期临床试验背景与主要发现 此次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III期临床试验(CTR20220895/NCT05341583)于2022年4月首次宣布启动,旨在评估恩沙替尼对比安慰剂治疗接受肿瘤完全切除术和标准辅助治疗后的ALK阳性的II-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期中分析结果显示,恩沙替尼组在该终点上表现优异,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同时,数据还表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获益,有望为ALK阳性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带来更优疗效选择。 恩沙替尼:新一代强效ALK靶向抑制剂 恩沙替尼是一款新型、高选择性的新一代ALK抑制剂,由贝达药业及其控股子公司Xcovery联合开发。作为自主创新药,恩沙替尼在全球多个市场的拓展中不断展现其强效的治疗优势。 首次获批(2020年11月):恩沙替尼获批用于此前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或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二线适应症)。 一线适应症(2022年3月):NMPA批准恩沙替尼用于治疗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 在国际化进程中,恩沙替尼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美国上市(2024年12月):恩沙替尼一线适应症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欧洲申报(2025年2月):恩沙替尼正式启动一线适应症的欧洲上市申报程序,并显示出强劲的全球商业化潜力。 临床与市场意义:术后辅助治疗的突破 此次试验结果的公布,进一步扩展了恩沙替尼的治疗范围,将其从晚期及转移性NSCLC的治疗拓展至术后辅助治疗领域。在ALK阳性NSCLC患者中,尽管已有切除术及辅助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风险仍较高,无病生存期的延长对提升患者整体预后至关重要。通过恩沙替尼的作用,可有效抑制术后肿瘤复发,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这项突破不仅完善了恩沙替尼的治疗路径,也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术后管理方案。 未来展望:全球化布局加持市场潜力 恩沙替尼作为贝达药业核心产品,其积极的临床试验数据不仅彰显了药物研发实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通过全球化布局,恩沙替尼已经持续渗透多个市场,在国内产品扩展的基础上,通过FDA及欧洲申报加速抢占国际市场,展现出极大的商业化潜力。贝达药业此次新增适应症的申报工作进展迅速,未来有望在术后辅助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拓展临床应用空间,为更多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长久获益。 总结 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III期临床试验的阳性结果,不仅标志着其在ALK阳性NSCLC治疗上取得又一关键突破,也进一步丰富了其临床应用场景。凭借强效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全球化布局战略,恩沙替尼将为卵巢癌患者带去更多生存希望,同时助力贝达药业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走向全球创新药领域的新高峰。
2025-08-26
- 新型脂质体递送系统Tri-ARTEX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带来新突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以关节炎症、疼痛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其治疗长期面临难题。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和副作用大,临床效果仍有待提升。近日,发表在《Adv Healthc Mater》上的一项研究开发出一种 基于脂质/聚合物杂化系统的细胞外囊泡模拟物—Tri-ARTEX,通过调节脂质体膜弹性,成功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为精准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工具。 挑战与创新:脂质体膜弹性的关键作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一种,在改善药物稳定性与靶向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长期以来,脂质体膜弹性是其设计的重要参数,但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较少。 研究亮点: 脂质/聚合物杂化系统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由 聚(环氧乙烷)-b-聚(ε-己内酯)-b-聚(环氧乙烷)(PEO-b-PCL-b-PEO) 组成的脂质/聚合物杂化系统,命名为Tri-LIP。通过改变其比例,调控脂质体膜弹性。 负载抗炎分子 Tri-LIP进一步包裹 干细胞提取物(CE)和microRNA(AntagomiR155),形成抗炎治疗系统Tri-ARTEX,并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递送效果。 Tri-ARTEX的构建与表征 膜弹性与制剂优化 研究制备了不同磷脂与PEO-b-PCL-b-PEO比例(10:0、8:2、6:4)的Tri-LIP制剂,并分别表征其结构特性: 粒径分布:Tri-LIPs粒径在58-87 nm之间,包裹CE和AntagomiR155后略增大,满足类风湿关节炎靶向递送要求。 机械强度:通过调节PEO-b-PCL-b-PEO比例,膜刚性显著增强,其中 Tri-LIP 6:4 的机械强度最高。 稳定性:Tri-LIP表现出优异的膜稳定性,能够保护包裹的核酸分子免受降解。 多功能特性 仿生特征:尽管Tri-ARTEX与天然EVs标志物谱不同,但具备EV样生物活性,能够有效递送抗炎因子。 毒性评估:细胞实验显示,Tri-LIPs对炎症模型细胞无显著毒性,可安全用于治疗。 细胞研究:膜弹性如何影响递送效率 以LPS激活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研究发现Tri-LIPs的膜弹性对细胞摄取和内部化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刚性与摄取量成正比 PEO-b-PCL-b-PEO比例越高,Tri-LIPs细胞摄取效率越高。其中,Tri-LIP 6:4显示了最佳刚性提供的高结合量。 平衡的膜弹性更优 Tri-LIP 8:2在调节膜刚性与胞吞效率之间实现了最佳平衡,显示最高的抗炎因子递送效率。 动物实验:Tri-ARTEX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治疗表现 动物模型与生物分布 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中,结果显示: 分布优势 Cy5.5标记的Tri-LIP 8:2显著靶向发炎关节,整体生物分布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相比之下,过柔和过刚的Tri-LIP(10:0和6:4)疗效较差,循环时间较短。 关节靶向积累 Tri-ARTEX 8:2在发炎关节部位的积累最高,得益于其适中的弹性能够穿越纤维化的滑膜组织屏障。 治疗效果与组织损伤改善 在经过3周治疗后: 关节炎缓解:Tri-ARTEX 8:2治疗组小鼠炎症显著缓解,关节炎评分接近假手术组水平。 组织修复:滑膜浸润减轻,骨结构保持完整,软骨破坏显著降低。 抗炎因子的释放:CE和AntagomiR155协同作用显著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等),同时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 Tri-ARTEX的临床潜力 研究表明,Tri-ARTEX通过结合干细胞提取物与microRNA,在调节滑膜免疫微环境、抑制炎症反应方面表现出卓越疗效。 靶向精准性 Tri-ARTEX 8:2成功克服了类风湿关节炎血管迂曲和滑膜病理性外基质的障碍,实现了高特异性靶向积累。 抗炎疗效 凭借中等膜弹性,Tri-ARTEX在消炎、抑制细胞因子释放和滑膜修复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与常规药物MTX的效果相当,甚至更优。 前景展望:个性化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工具 这项研究展示了脂质体弹性在精准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膜机械性能,Tri-ARTEX成功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靶向性与抗炎能力。 应用价值: 精准医学 Tri-ARTEX为个性化制定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药物开发 该脂质体系统可扩展至其他炎症性疾病,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发提供了方向。 安全性与高效性 凝聚了仿生学与纳米技术的优势,Tri-ARTEX有望为类风湿患者带来更好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总结 研究结果明确表明,基于脂质体膜弹性调控的Tri-ARTEX系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Tri-ARTEX 8:2凭借其优秀的分布特性和高度靶向性,成为未来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潜在新工具。这项研究也将促进炎症性疾病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2025-08-25
- 科学突破:成功构建血管化皮肤类器官,为皮肤疾病研究提供新平台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具有屏障保护、体温调节、免疫防御等功能,同时其复杂的结构和动态微环境使其成为生命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构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和免疫细胞的功能性皮肤模型一直是科学领域的继挑战。近日,发表在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的一项研究终于攻克这一难题,构建了一种 源自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血管化皮肤类器官(VSKO)模型,实现了血管网络与免疫细胞群的同步发育。 研究亮点:实现血管与免疫细胞的协同发育 该研究由国际研究团队完成,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开发了 血管化皮肤类器官VSKO,首次实现了血管系统与免疫细胞在皮肤类器官中的协同发育,为皮肤生物学和相关疾病研究带来新希望。 研究背景:现有模型的局限性 科学家尝试将 ECFC(胎盘内皮集落形成细胞) 整合到hiPSC衍生的皮肤类器官(SKO)中。但实验显示,该方法虽能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但存在如下局限: 血管网络不完整:无法形成全面的血管系统。 阻碍表皮分层与毛囊发育:阻碍表皮成熟和毛囊的形态发生。 功能不完善:无法完全模拟人体皮肤的结构和免疫环境。 关键方法:血管类器官(VO)共培养 为突破限制,研究团队通过 血管类器官(VO)与皮肤类器官(SKO)的共培养 实现模型优化: 诱导hiPSC分化为VO,形成包括 内皮细胞、造血细胞、间充质细胞、周细胞 在内的丰富细胞类型,模拟人体血管表型。 双VO夹持式共培养:将SKO置于两个VO之间,通过气液界面培养系统,模拟人体皮肤的环境暴露条件,促进分化。 研究结果:完整的血管和免疫环境再现 血管网络的成功构建 形成多类型血管:VSKO中建立了完整的血管系统,包括动脉毛细血管(DLL4+)、静脉毛细血管(EMCN+)和周细胞(PDGFRβ+)形成的管壁结构。 血管迁移与整合:VO中血管成功向SKO迁移,形成复杂的血管网,并深入至皮肤真皮和毛囊周围区域。 毛囊和表皮发育完善 观察到毛囊形成:与内皮化SKO模型不同,VSKO中成功出现毛囊生成和角质化过程。 组织完整性:表现出厚实的上皮层和发育完整的真皮乳头,与人体皮肤特征一致。 生物标志物验证:毛囊中表达SOX2、K14、K15、K17 等标志物,进一步证实了VSKO结构的完整性。 模拟皮肤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驻留:分化过程中,VO产生的造血细胞(CD45+)迁移至皮肤类器官真皮和表皮层。 细胞类型多样性:包括巨噬细胞(CD68+)、朗格汉斯细胞或真皮树突状细胞(CD207+)以及中性粒细胞(CD66b+),展现与人体皮肤一致的免疫环境。 应用前景:推动多领域发展 1. 皮肤生物学与免疫研究 通过重塑皮肤的血管化和免疫环境,该模型为揭示皮肤稳态调控、人类皮肤疾病机制及皮肤免疫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平台。 2. 炎症性和免疫介导的皮肤疾病 在模拟 牛皮癣、湿疹、特应性皮炎 等炎症性皮肤疾病方面,VSKO模型可用于研究病理和治疗策略。 3.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通过VSKO模型构建的功能性皮肤,为临床应用中的 皮肤移植和烧伤修复 提供了潜在方向。 4. 药物开发与筛选 该模型具备高通量药物筛选应用潜力,可帮助筛选治疗皮肤疾病和相关免疫疾病的潜在药物。 5. 疾病建模 通过精准模拟血管化和免疫细胞环境,VSKO可用于研究 癌症转移、糖尿病性溃疡 等复杂机制相关疾病。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科学界的难题,成功构建了 具有完整血管网络和驻留免疫细胞的皮肤类器官(VSKO),为研究皮肤生物学、免疫调控及相关疾病开辟了新途径。该模型在模拟皮肤生态环境中展现了显著优势,不仅大幅推动了基础研究,也为皮肤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及疾病建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望在多个医疗与科研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未来,这一模型还有望帮助解决临床中烧伤修复及慢性皮肤病变治疗的关键问题。
2025-08-25
- TROP2靶向ADC德达博妥单抗在中国获批,拓展乳腺癌治疗新局面 2025年8月2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显示,由 第一三共 和 阿斯利康 联合开发的 TROP2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 正式获批上市。 新药适用于 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且晚期阶段接受过至少一线化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 成人患者。这一新疗法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再添里程碑式进展。 德达博妥单抗的创新技术与作用机制 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是一款创新型 靶向TROP2的ADC药物,其独特的设计及高效的作用机制致其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点: TROP2靶点 TROP2(肿瘤相关上皮糖蛋白抗原2)是一种与多种肿瘤高度表达且相关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乳腺癌等癌症致命性的重要驱动因子。 Dato-DXd通过精准靶向TROP2,可显著增强治疗特异性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DXd ADC平台技术 由 第一三共 开发的独特技术,通过 人源化抗TROP2 IgG1单抗、可裂解的四肽连接器以及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类衍生物) 高效结合而成。 在肿瘤细胞内,通过特定靶点作用释放化疗药物,对癌细胞进行精准杀伤。 通过此创新技术,Dato-DXd不仅能够高效靶向细胞内的关键机制,还能克服传统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关键III期研究TROPION-Breast 01数据亮眼 德达博妥单抗的获批基于关键性 III期临床研究TROPION-Breast 01 的优秀成果。该研究结果凸显了其在既往内分泌治疗及化疗后的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上的明显优势。 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 疗效显著: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ICC)相比,Dato-DXd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 37%(HR=0.63;95%CI: 0.52-0.76; p<0.0001)。 治疗组PFS:Dato-DXd组中位PFS为 6.9个月,相比化疗组的 4.9个月 显著提高。 一致性:不同亚组中均观察到稳定和一致的PFS获益。 次要终点:客观缓解率(ORR) Dato-DXd治疗组患者的ORR达到 36.4%,化疗组则为 22.9%,优效性显著。 总生存期(OS)分析 首次期中分析显示,Dato-DXd在OS上显现出优于化疗组的提升趋势(HR=0.84; 95%CI: 0.62-1.14)。研究仍在进行中,后续将进一步评估总生存期的长期数据。 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治疗中脱颖而出 在长期治疗中,安全性是衡量新药的重要指标。TROPION-Breast 01研究显示,Dato-DXd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 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仅为21%,显著低于化疗组的45%。 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患者总体耐受性良好。 这种低副作用的特性将进一步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更长疗程的治疗。 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意义与市场潜力 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现状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类型是乳腺癌的最常见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约 70%。对于这种亚型晚期患者,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后的治疗选择较为有限,耐药性和副作用问题亟待解决。 德达博妥单抗的商业前景 Dato-DXd作为全球首批专门靶向靶点TROP2的ADC药物,凭借其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成功填补治疗空白,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其在中国获批,Dato-DXd有望在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展望:改变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 德达博妥单抗的成功上市,不仅代表着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领域的又一突破,也为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全新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随着更长期随访数据的公布,Dato-DXd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领先地位,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2025-08-23
- 四环医药创新药地罗阿克片获批上市,为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2025年8月22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正式宣布,四环医药集团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 轩竹生物 自主研发的 抗肿瘤1类创新药地罗阿克片(XZP-3621) 获批上市。该药物专用于治疗 未经过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治疗的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标志着中国本土企业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创新机制:新一代ALK抑制剂展现卓越疗效 地罗阿克是一款新一代 ALK抑制剂药物,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设计显著提升了对耐药位点的抑制活性。 强效作用于耐药位点:临床研究表明,地罗阿克对一代及部分二代ALK抑制剂耐药位点活性优异,可延长患者疾病控制时间。 客观缓解率更高:与传统同类药物相比,地罗阿克在治疗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时表现出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 能穿越血脑屏障:地罗阿克可有效针对肺癌脑转移,有望填补现有药物在脑转移治疗方面的不足。 安全性能优异:满足临床长期用药需求 由于 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60%,安全性成为ALK抑制剂选择中的关键因素。地罗阿克副作用显著低于现有同类药物,保障了患者长期治疗的可接受性。 随着耐药问题在临床中的持续累积,地罗阿克能够有效克服部分现有一代及二代药物的耐药局限,为ALK阳性患者提供了长期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市场与临床需求:肺癌治疗规模快速增长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0%,ALK突变患者约占3~7%。 中国市场概况: 2021年,中国 ALK阳性晚期NSCLC靶向药物市场 规模约人民币33.7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约人民币69.6亿元。 地罗阿克凭借其良好的耐药性覆盖和更优的安全性,有望显著提升市场渗透率,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同时成为NSCLC治疗领域潜在的龙头产品。 地罗阿克的临床和商业价值 临床价值: 治疗范围扩展:地罗阿克不仅对未接受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有效,还可作为一代及部分二代药物耐药后的补充治疗方案。 脑转移治疗的新突破:通过穿越血脑屏障,显著改善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更高:有望成为符合长期用药需求的首选疗法,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生存。 商业价值: 作为一款开放性适应症广泛的新一代ALK抑制剂,地罗阿克凭借其 疗效优异、副作用低、安全性强 的特性,有望快速获得市场认可。医生和患者对安全性强的新药接受度更高,其商业化前景极具潜力。 未来展望:创新驱动肺癌治疗升级 地罗阿克作为一种新一代ALK抑制剂,其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ALK突变NSCLC治疗领域的空白,更为全球肺癌患者提供了新希望。四环医药通过自主创新结合全球领先的研发技术,正进一步提升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未来,地罗阿克有望在肺癌治疗领域掀起新一轮升级,为患者及医生提供更优选的治疗方案,也将在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5-08-23
大家都在看
-
1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
2
罗伯医疗获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3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
4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
5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
6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
7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
8
微型心脏起搏器的革新: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
9
Bright Uro创新发布无导管尿动力学监测系统Glean,获FDA批准
-
10
2025年糖尿病药物市场暗潮涌动:国产药企如何打破外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