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作为人类思维、运动的指挥中心,其复杂性令人惊叹,而小胶质细胞则是大脑的守护者,维持神经元健康,清理废物、修复损伤。然而,当小胶质细胞出现问题,可能引发一种罕见的致命脑白质疾病——成人起病脑白质病伴轴索球样变和色素胶质细胞(ALSP)。此前,医学界对这一疾病几乎束手无策,患者平均确诊后的生存期仅有3至6年。但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为这种“无药可治”的罕见病带来了希望。
ALSP:由CSF1R基因突变导致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紊乱
ALSP是一种由CSF1R基因突变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部分病例也与AARS2基因突变相关。这种疾病多发于40岁左右的人群,患者通常会经历语言、运动能力和记忆力的快速衰退。
疾病核心问题: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与功能严重受损
细胞数量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大幅下降(约70%),且剩余细胞功能失调。
释放毒素分子:损害周围神经细胞,加速脑白质病变。
中心特征:脑白质损伤、髓鞘破坏,最终导致认知和运动障碍。
由于ALSP极其罕见,以往没有准确的动物模型来研究其病理机制,这限制了科学家们寻找解决方案的进程。
研究突破:创造性动物模型与全新治疗策略
1. 复现人类病理特征的新型小鼠模型
研究团队分析全球ALSP患者的基因突变数据,针对最常见的两个突变位点(I794T和E633K),成功培育出患病小鼠。这些小鼠复现了ALSP的关键病理特征,包括:
小胶质细胞显著减少;
脑白质损伤与运动功能退化;
认知衰退。
这一动物模型为科学家研究疾病机制和验证疗法提供了绝佳工具。
2. Mr BMT技术:骨髓移植实现小胶质细胞替换
早前,复旦大学彭勃团队提出的“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Mr BMT)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本次研究通过Mr BMT技术在小鼠模型中测试发现:
替换效率超90%:药物清除病变小胶质细胞后,健康供体骨髓细胞分化为小胶质细胞,完成替换。
显著恢复功能:治疗后,小鼠运动能力恢复,认知障碍显著改善,脑白质病变逆转。
机制探索:CSF1R突变竟“助力”替换效率
由于CSF1R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小胶质细胞竞争力削弱,研究发现:
无需额外干预:健康骨髓移植实现的替代效应显著,能自然完成小胶质细胞的修复。
转换难度更低:这一发现降低了临床转化难度,使得Mr BMT技术直接成为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除了骨髓移植技术,该研究团队还提出了基于外周血细胞移植的Mr PB技术和直接局部移植的Mr MT技术,为治疗策略提供更多选择。
ALSP临床应用初试捷报:首批患者治疗显著有效
基于动物模型的积极结果,研究团队招募了8名ALSP患者,通过Mr BMT策略接受了健康供体的骨髓移植,并持续随访两年。临床研究显示:
小胶质细胞代谢活性恢复:移植后,小胶质细胞功能显著增强。
疾病进展停止:脑萎缩停止,语言、运动及认知功能趋于稳定。
部分功能恢复:部分指标甚至出现轻微改善。
总体来看,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在两年内病情未进一步恶化,表明这一策略为治疗提供了有效方案。
未来展望:优化疗法与更多神经系统疾病应用
1. 提高替换效率与长期稳定性
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优化Mr BMT技术,希望提高小胶质细胞替换的效率,并确保疗效在长期内稳定。
2. 扩展治疗范围
除了ALSP,这一技术还可能用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包括:
髓鞘相关性疾病:如某些遗传性髓鞘病。
炎症相关脑病:如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
结语: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这项登上《科学》杂志的研究为“无药可治”的致命罕见脑病ALSP提供了全新突破。通过骨髓移植替换病变小胶质细胞,研究团队为患者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质量带来了新希望。随着技术的优化与更多领域的探索,这一方法不仅可能解决ALSP的治疗困境,还将助力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为更多患者带来可及的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