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塞普替尼新适应症申报获受理,或用于儿童RET基因融合实体瘤治疗 2025年8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礼来的塞普替尼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获受理。根据相关注册性临床研究进展推测,此次申报的适应症为治疗RET基因融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儿童患者。若成功获批,将进一步扩展塞普替尼在儿童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 塞普替尼:全球首个高选择性RET抑制剂 药物概况 塞普替尼是一种口服、高选择性的R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靶向作用于突变或异常激活的RET通路,有效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020年5月,塞普替尼首次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高选择性RET抑制剂,随后逐步在全球多个市场获批。 国内适应症 2022年10月,塞普替尼在中国正式获批,用于以下三种RET基因改变相关适应症: 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RET融合阳性)成人患者; 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患者:晚期或转移性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需要系统性治疗; 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患者:晚期或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需要系统性治疗且放射性碘难治。 LIBRETTO-121研究:儿童RET基因改变实体瘤治疗的新进展 研究设计与目标 LIBRETTO-121是一项针对RET基因改变的晚期实体瘤或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儿科患者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塞普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儿童肿瘤治疗扩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数据 在中位随访30个月的研究分析中,对36名可评估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表现如下: 整体疗效(ORR):总缓解率达36%; 长期效果: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6%;24个月缓解持续率(DOR)为100%。 细分疾病类别: 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n=15):ORR为40%; 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患者(n=15):ORR为33.3%。 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塞普替尼在儿童肿瘤尤其是RET基因改变相关疾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新适应症申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RET基因融合:儿童实体瘤中的关键靶点 RET基因异常的特点 RET基因作为一种癌症驱动基因,其异常激活常见于多种类型的肿瘤,包括甲状腺癌、肺癌以及某些脑部肿瘤。在儿童中,RET基因融合或突变同样是实体瘤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传统治疗手段存在疗效有限且副作用较大的问题,急需更精准、耐受性更好的新型靶向药物介入。 塞普替尼的优势 塞普替尼作为高选择性RET抑制剂,不仅能够精准靶向突变或融合RET基因相关的信号通路,且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长期疗效,成为RET基因融合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在突破。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扩展适应症:填补治疗空白 塞普替尼新适应症申报以儿童RET基因融合实体瘤治疗为目标,这一群体尚缺少有效靶向治疗药物。若获批,将极大改善儿童患者的治疗选择,显著提高预后。 全球研发布局 塞普替尼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多项研究中得到验证。从成人肿瘤患者到儿科患者的新适应症,塞普替尼正在通过不断扩展适应症来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推动全球抗肿瘤研发的进步。 创新靶向治疗的未来潜力 作为全球首个高选择性RET抑制剂,塞普替尼不仅改变了RET基因融合相关肿瘤的治疗模式,也奠定了RET靶向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基础。未来,随着适应症进一步扩展,塞普替尼有望造福更多患者,同时推动靶向治疗在精准医疗中的广泛应用。 总结 礼来的塞普替尼新适应症申报获受理,为治疗儿童RET基因融合相关实体瘤带来了新希望。凭借其良好的疗效和长期安全性,塞普替尼正在不断拓展治疗范围与价值。未来,随着更多适应症的获批与临床数据的积累,这一药物有望成为覆盖多年龄段和多种肿瘤类型的精准靶向治疗的代表性药物,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选择。2025-08-18
-
全球首个!司美格鲁肽获FDA批准用于治疗MASH 2025年8月15日,诺和诺德宣布其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Wegovy)的补充新药申请(sNDA)获得FDA批准,用于结合减少卡路里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治疗伴有中晚期肝纤维化(F2期或F3期)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患者。这一批准使司美格鲁肽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MASH的药物,标志着该领域治疗的重大突破。 MASH:亟待突破的代谢病领域 什么是MASH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M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严重类型,表现为肝细胞内大量脂肪蓄积,并伴随明显的炎症和肝纤维化。若未得到有效治疗,MASH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MASH的全球影响 目前,全球三分之一的超重或肥胖人群受到MASH的影响,仅在美国,就约有2200万例MASH患者。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MASH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对患者健康的危害极大,亟需创新药物填补这一领域的治疗空白。 FDA批准基于ESSENCE研究的积极结果 FDA此次批准主要基于III期ESSENCE研究Part 1的积极数据。 研究设计 研究类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周期:240周; 受试者人数:1200名中晚期肝纤维化(F2期或F3期)的MASH成人患者; 治疗方法:每周皮下注射2.4mg司美格鲁肽; 研究目的: Part 1:评估72周后司美格鲁肽对肝脏组织学的改善; Part 2:评估240周后对肝脏相关临床事件(如肝硬化、肝移植需求等)的减低风险。 研究结果 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炎的改善 在第72周时: 肝纤维化改善且脂肪性肝炎未恶化的比例: 司美格鲁肽组为36.8%; 安慰剂组为22.4%。 脂肪性肝炎得到缓解且肝纤维化未恶化的比例: 司美格鲁肽组为62.9%; 安慰剂组为34.3%。 安全性与耐受性 2.4mg司美格鲁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此前研究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司美格鲁肽:从减肥到治疗MASH的多重益处 司美格鲁肽的多功能性 司美格鲁肽(Wegovy)是一款GLP-1受体激动剂,早已被批准用于体重管理,可以显著促进减肥。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也展现了卓越的临床效果。此次,FDA批准其用于治疗MASH,不仅进一步拓宽了司美格鲁肽的适应症范围,也为肥胖及代谢相关疾病的综合管理提供了重要选择。 首席科学官的观点 诺和诺德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官Martin Holst Lange表示:“Wegovy通过其独特的定位,成功成为首个获批用于MASH治疗的GLP-1药物。这一疗法能够阻止疾病进展,甚至帮助逆转肝脏损害,为数百万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未来展望:Part 2研究及MASH治疗的潜力 Part 2研究 ESSENCE研究的Part 2将继续进行,计划于2029年完成。其核心目标是评估司美格鲁肽是否能够在240周后显著降低MASH患者发生肝脏相关临床事件的风险。 MASH治疗的前景 目前,MASH领域尚未有传统特效药物问世。司美格鲁肽的成功获批将不仅推动MASH创新治疗的持续研发,还将成为制定肥胖与代谢病综合管理策略的重要参考。 结语 司美格鲁肽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MASH的GLP-1药物,为这一高负担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选择。随着ESSENCE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的积累,相信这一创新疗法能够为MASH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同时加速推动相关代谢疾病治疗的新发展。2025-08-18
-
神济昌华基因治疗新药SNUG01获批临床,聚焦ALS治疗新希望 2025年8月15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神济昌华申报的1类新药SNUG01获批临床,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又称“渐冻症”)。这是继2025年3月SNUG01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以及6月获得FDA孤儿药资格后,该药在国际布局中取得的重要新进展,标志着SNUG01正式进入中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开发阶段。 ALS:极具挑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渐进性、致命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上、下运动神经元,导致患者逐渐丧失运动能力,包括行走、吞咽、甚至呼吸。全球范围内,该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5年,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案,现有疗法仅能有限延缓疾病进展。这也使得ALS被列为当今亟需突破性治疗的新药研发领域之一。 SNUG01:靶向TRIM72的基因治疗创新药 SNUG01是神济昌华聚焦ALS致病机制,自主研发的一款基因治疗药物。其基于清华大学贾怡昌教授实验室在TRIM72靶点方向的原创性发现,以重组腺相关病毒9型(rAAV9)为载体,通过鞘内注射(IT)将人源TRIM72基因递送至神经元,从多维度保护神经元并延缓病变。 多重作用机制 SNUG01通过TRIM72靶点发挥以下作用: 促进膜修复:快速响应神经元膜损伤,修复细胞膜完整性; 抗氧化及线粒体功能修复:减少应激反应,维护细胞能量代谢; 减少应激颗粒生成:缓解因神经炎症和应激反应造成的神经损伤。 上述机制为SNUG01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针对占患者总数90%的散发型ALS患者,为这一极具未满足需求的群体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 初步临床研究验证SNUG01潜力 已完成的SNUG01研究者发起临床试验(IIT)显示,该药物在ALS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初步疗效数据显示,SNUG01对关键生物标志物的调节以及对疾病进程的改善呈现出积极信号。 与传统疗法的不同 相比仅针对基因突变型ALS的疗法,SNUG01利用其多维度神经保护机制,拓展了治疗覆盖范围,有望惠及更广泛的ALS患者群体。这为ALS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即将启动 SNUG01即将进入1/2a期国际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旨在全面评估SNUG01在ALS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 研究目标 系统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确定药物最佳剂量以及给药策略; 通过疗效评估,为患者实现实际获益目标。 国际试验的启动不仅标志着SNUG01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也为ALS的治疗策略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展望与意义 全球布局与潜在影响 SNUG01在国内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获得FDA孤儿药资格和启动国际多中心试验,彰显了其全球化布局的能力。一旦成功获批上市,SNUG01有望成为ALS治疗的一项革命性选择。 ALS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作为以TRIM72为靶点的创新基因治疗药物,SNUG01不仅在ALS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还为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探索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技术平台。 总结 神济昌华的SNUG01通过多维度神经保护机制,为ALS这一最具挑战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了治疗新希望。随着1/2a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启动,未来SNUG01有望为广大ALS患者提供更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同时推动基因治疗在神经疾病领域的应用迈上新台阶。2025-08-15
-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III期临床研究获重大进展 用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2025年8月13日,荣昌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在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III期临床研究中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带来了全新方案,荣昌生物表示将尽快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相关研究数据将于国际重大学术会议上公布。 泰它西普:全球首创双靶点融合蛋白 泰它西普是由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创新药,通过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阻断其与B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B细胞的异常分化和成熟。 这种作用机制能够有效减轻病理性免疫反应,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程,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疗选择。 III期临床:多中心研究展示显著疗效 此次III期研究采用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设计,旨在评估泰它西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主要研究发现 显著改善症状:研究数据表明,泰它西普能够持续有效地缓解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 安全性良好:在试验中,泰它西普展现出较高的安全性,为长期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研究结果使泰它西普成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领域治疗的潜在新选择,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常见自身免疫疾病的应用拓展 泰它西普已在中国被批准用于三项适应症,包括: 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 重症肌无力。 此番泰它西普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领域的III期研究成功,为其新增适应症应用铺平道路,也彰显了其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多重潜力。 全球化布局与商业合作 Vor Biopharma合作 2025年6月,荣昌生物宣布与Vor Biopharma达成战略合作,将泰它西普在除大中华区以外全球范围内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以有偿许可形式授予Vor Biopharma。 合作条款: 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包括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价值8000万美元的认股权证); 最高里程碑付款金额可达41.05亿美元; 荣昌生物仍享有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销售提成权利。 市场前景预测 泰它西普的全球化开发与布局,将显著提升其商业价值和临床影响力,有助于解决国际市场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特别是在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关于干燥综合征:亟待突破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 疾病特点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以外分泌腺的淋巴细胞浸润和损伤为主要特征,患者通常表现为: 持续的口干、眼干; 多系统累及,包括皮肤、关节、神经、肾脏等; 临床需求 据统计,我国干燥综合征的患病率范围为0.3%~0.7%,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现有治疗手段有限,临床需求亟待满足。 泰它西普的临床研究取得成功,不仅为干燥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也填补了这一疾病领域的空白。 展望与总结 泰它西普作为全球首个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III期临床研究中的成功,标志着荣昌生物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未来,随着新适应症的上市及全球化布局的推进,泰它西普有望惠及更多患者,进一步巩固荣昌生物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成为推动全球自身免疫疾病治疗的重要力量。2025-08-15
-
百济神州启动替雷利珠单抗皮下注射Ⅲ期临床试验 2025年8月13日,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披露,百济神州正式启动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皮下注射的Ⅲ期临床试验(CTR20253206)。该项研究旨在评估皮下注射相较于静脉输注的非劣效性,适应症为联合化疗,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这标志着百济神州在PD-1抑制剂皮下注射剂型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研究设计:探索皮下注射替雷利珠单抗疗效与优势 临床试验概况 试验类型:随机、开放性、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患者规模:全球计划招募351例患者,其中中国入组112例患者; 研究目标:评估替雷利珠单抗通过皮下注射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并证明其药代动力学(PK)相较静脉输注联合化疗具有非劣效性; 适应症:适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这一设计为验证皮下注射替雷利珠单抗与静脉输注方案疗效和药代动力学差异提供依据,同时进一步探讨皮下注射在患者便利性和临床应用中的潜力。 替雷利珠单抗:百济神州核心产品的市场表现 覆盖领域广泛 替雷利珠单抗是百济神州的核心免疫治疗产品,自2019年上市以来已覆盖尿路上皮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癌症。至今,替雷利珠单抗已在全球47个市场获得批准,为数百万患者提供了治疗选择。 市场表现卓越 2025年上半年,替雷利珠单抗实现销售额26.43亿元,同比增长20.6%。其强劲的市场表现充分体现了该药物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患者群体中的接受度。 皮下注射PD-1/L1抑制剂:领域新赛道 随着患者需求和临床便利性的提高,PD-1/PD-L1抑制剂的皮下注射剂型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目前,全球已有三款上市的皮下注射PD-1/L1抑制剂: 思路迪/康宁杰瑞/先声的恩沃利单抗(PD-L1); 罗氏的阿替利珠单抗(PD-L1); BMS的纳武利尤单抗(PD-1)。 此外,多款在研皮下注射PD-1/L1抑制剂也已进入关键研发阶段: 默沙东的K药(派姆单抗):已在美国和中国递交上市申请,预计2025年9月将在美国获批; 君实的特瑞普利单抗:已进入Ⅲ期; 辉瑞的Sasanlimab:已进入Ⅲ期; 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皮下注射剂型:正在开展多个临床试验。 皮下注射替雷利珠单抗的意义与潜力 患者便利性 与静脉输注相比,皮下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给药时间较短、患者依从性更高等优势,特别适用于有定期治疗需求的癌症患者。这一形式尤其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此次Ⅲ期研究,皮下注射替雷利珠单抗有望与原有静脉输注方案实现疗效和安全性的非劣性,并在患者便利性上提供更优解决方案,为PD-1/L1抑制剂开辟更多潜在市场。 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治疗现状与挑战 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是一种常见但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或转移阶段,治疗选择有限,预后较差。现有治疗以化疗为主,但疗效有限,亟需更有效的新型方案。 替雷利珠单抗通过联合化疗的“一线治疗”定位,旨在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提供突破性的治疗选择,不仅优化当前治疗策略,还可填补部分临床空白。 结语 百济神州启动的替雷利珠单抗皮下注射Ⅲ期临床试验,不仅旨在检验皮下注射剂型的疗效与安全性,还将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治疗方案。作为PD-1抑制剂领域的核心产品,替雷利珠单抗以广泛适应症和强劲的市场表现持续推动肿瘤免疫治疗的技术与应用升级。 预计随着Ⅲ期研究的顺利推进,替雷利珠单抗皮下注射剂型有望尽快获批并惠及更多患者,为胃癌、一线治疗及更多恶性肿瘤领域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2025-08-14
-
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用于MIBC围手术期治疗取得积极结果 2025年8月12日,默沙东宣布,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联合维恩妥尤单抗(Padcev)围手术期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III期KEYNOTE-905(EV-303)研究获得了积极进展。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适合或拒绝基于顺铂化疗方案的MIBC患者,这一联合疗法能够显著延长无事件生存期(EFS),为这一患者群体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KEYNOTE-905研究:创新联合疗法的临床验证 KEYNOTE-905(EV-303)是一项随机化、开放标签、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595名患者,旨在评估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维恩妥尤单抗对比单纯手术治疗MIBC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入组患者分组: A组:术前接受3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继续接受14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B组:仅手术治疗。 C组:术前接受3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治疗,术后继续接受6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其后再接受8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治疗。 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EFS) EFS被定义为从随机分组到首次发生以下任何事件的时间: 因疾病进展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 手术后残留严重病灶; 局部或远处复发; 因任何原因的死亡。 研究还设定了关键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和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以进一步评估治疗效果。 主要结果:EFS显著改善 研究显示,与单纯手术组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C组)在EFS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延长,且在总生存期(OS)和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方面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此外,联合疗法的安全性与帕博利珠单抗及维恩妥尤单抗的已知安全特征一致,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KEYNOTE-905研究对于A组(仅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与B组(单纯手术治疗)之间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仍在进行中。 背景与意义:标准疗法局限下的突破点 膀胱癌与MIBC现状 膀胱癌是全球第九大常见癌症,每年超过61.4万例患者被确诊。其中,约30%的病例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与进展风险。目前,MIBC的标准治疗是基于顺铂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但多达50%的患者因多种原因(如肾功能不全或合并症)不符合顺铂治疗的适用条件,这使得治疗选择非常有限。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的潜力 这一联合疗法采用了两种作用机制互补的药物: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PD-1抑制剂,通过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维恩妥尤单抗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可靶向肿瘤标志物Nectin-4,通过释放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癌细胞。两者协同作用,为不能接受顺铂化疗的MIBC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FDA批准与全球布局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已在全球范围内获批用于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基于此次KEYNOTE-905研究的积极数据,默沙东和安斯泰来计划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这一联合疗法用于MIBC治疗的申请,并将在即将举行的国际医学会议上分享详细研究结果。 展望与意义 填补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此次研究证实,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不仅能够延长MIBC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还能改善关键次要终点,为不适合顺铂化疗的患者群体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推动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新模式 围手术期的免疫疗法在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多种实体肿瘤中逐渐崭露头角,此次KEYNOTE-905研究的积极结果或将为未来类似疾病的治疗探索树立新标杆。 全球患者获益 随着默沙东和安斯泰来的全球布局推进,这一联合疗法有望惠及更多MIBC患者,改善其生存结局和生活质量。 结语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维恩妥尤单抗在KEYNOTE-905研究中的成功,不仅为MIBC患者提供了一种创新疗法,也为围手术期免疫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这一疗法有望成为不适合顺铂化疗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为复杂肿瘤治疗的突破奠定坚实基础。2025-08-14
-
Brensocatib获FDA批准:首款靶向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药物问世 2025年8月12日,Insmed公司宣布其自主开发的口服小分子药物Brensocatib(商品名:Brinsupri)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的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NCFBE)。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全球首款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靶向药物正式进入市场,开创了这一领域的治疗新方向。 Brensocatib: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Brensocatib是阿斯利康开发的一款口服、可逆的小分子二肽基肽酶1(DPP-1)抑制剂,其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抑制DPP-1活性:DPP-1是嗜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NSP)活化的关键酶。 降低炎症反应:通过抑制DPP-1,阻止NSP活化,减少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 2016年10月,Insmed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协议,获得了Brensocatib的全球独家开发与商业化权利。 FDA批准基于ASPEN III期研究的积极结果 此次FDA批准基于III期ASPEN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纳入了1721例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包括41例青少年)。 主要研究数据:肺功能改善 肺功能恶化发生率减少:与安慰剂组相比,Brensocatib的10mg和25mg剂量组患者在第52周时年化肺部恶化发生率显著降低(1.02 vs 1.29,比率为0.79,P=0.004;1.04 vs 1.29,比率为0.81,P=0.005)。 首次恶化时间风险降低:10mg剂量组的首次肺功能恶化风险比为0.81(P=0.02),25mg剂量组为0.83(P=0.04),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疗效持续性与FEV1变化 未出现肺功能恶化的患者比例:第52周时,10mg和25mg剂量组未恶化患者比例均为48.5%,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40.3%。 用力呼气容积(FEV1)改善:在FEV1变化方面,10mg剂量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但25mg剂量组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性(24mL vs 62mL,差值为38mL,P=0.04)。 安全性评估 各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显示药物整体安全性良好,但Brensocatib组观察到过度角化发生率较高(1.4% vs 3.0% vs 0.7%)。 支气管扩张症: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支气管结构因感染、炎症及肺组织损伤循环而永久扩展,患者常出现慢性咳嗽、过多痰液分泌、呼吸急促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增加抗生素治疗或住院需求,进一步加重潜在疾病的恶化。 全球患者数据 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覆盖全球多个地区: 美国:大约50万例患者; 欧盟五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大约60万例患者; 日本:大约15万例患者。 尽管该疾病负担巨大,目前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治疗仍较为有限,以对症治疗为主,亟需更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 Brensocatib的临床意义与未来前景 作为首个获FDA批准的靶向治疗药物,Brensocatib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路径:通过直接靶向DPP-1及其相关机制,减少中性粒细胞引发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肺功能并延缓疾病恶化。 长期应用价值 治疗范围:Brensocatib适用于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患者,扩大了支气管扩张症治疗的年龄覆盖面。 药物创新标志:其双重机制显著区别于现有疗法,有望成为支气管扩张症的标准治疗之一。 结语 Brensocatib的上市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这项临床创新不仅为全球数百万患者带来了治疗选择,也将在未来推动更多靶向疗法的开发与应用。随着更多长期数据的释放,该药物可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疾病控制及生活质量,为支气管扩张症领域打开新的篇章。2025-08-13
-
正大天晴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TQB2868III期研究正式启动 2025年8月12日,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正大天晴自主研发的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TQB2868已启动首个III期临床研究。这一进展标志着TQB2868在胰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并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TQB2868:创新的双功能融合蛋白 TQB2868是正大天晴研发的一款靶向PD-1/TGF-β的双功能融合蛋白,不仅能够通过抑制PD-1/PD-L1通路增强T细胞活性,还能有效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TGF-β,从而重塑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PD-1和TGF-β信号的双重抑制为治疗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提供了协同抗癌效果。 根据数据统计,TQB2868已成为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药物,这一创举彰显了正大天晴在创新药物领域的领先地位。 III期研究设计:聚焦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mPDAC) 本次III期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计划纳入568例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mPDAC)患者,探讨TQB2868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对比安慰剂联合化疗的一线疗效和安全性。试验设计的亮点如下: 治疗方案:TQB2868(300mg,诱导治疗期Q4W,维持治疗期Q3W)联合安罗替尼(8mg或10mg,每日一次)和化疗(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主要终点:受试者总生存期(OS)。 试验背景:胰腺癌患者中80%以上为mPDAC,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期(OS)难以突破1年,亟需新型联合疗法推动治疗进展。 II期研究数据:成效显著 在2025年ASCO大会上,正大天晴公布了TQB2868联合安罗替尼及化疗治疗mPDAC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该组合疗法实现了积极成果: 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36例符合疗效评估条件; 疗效数据:ORR达63.9%(23/36),DCR高达100%(36/36);中位PFS与中位OS尚未达到,6个月PFS率和6个月OS率分别为86%和95%;预计OS可超1年; 生物标志物分析:TGF-β1的抑制率超过90%,表明显著的靶向作用; 安全性: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2.5%,显著低于传统AG化疗方案(68.1%-77%)。 胰腺癌治疗亟需突破 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10%,因其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被称为“癌中之王”。尤其是占确诊病例80%以上的mPDAC患者,经标准一线化疗治疗后,中位OS难以突破1年,临床亟需新型高效的治疗方案。 TQB2868通过PD-1和TGF-β双重抑制机制,不仅抑制肿瘤生长,还重塑肿瘤微环境,有望突破目前胰腺癌治疗的瓶颈,为患者带来更加显著的生存获益。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TQB2868的III期研究启动代表了中国企业在多功能融合蛋白药物研发上的创新实力,并为全球胰腺癌治疗探索提供了新选择。如果III期研究成功,将进一步确立TQB2868在胰腺癌领域的治疗地位,并为难治性肿瘤提供更加多功能靶向的标准治疗方案。 未来方向: III期研究推广应用:加速扩大TQB2868应用范围,探索更多适应症。 联合治疗优化:研究与其他免疫疗法或抗肿瘤靶向药物的联合使用,进一步提升疗效。 机制深入研究:通过标志物研究深化了解TGF-β抑制和免疫微环境重塑的具体作用。 结语 TQB2868作为全球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药物,展现了其卓越的抗肿瘤潜力及临床价值。凭借创新机制和显著疗效,这一药物有望成为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领域的新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加长久的生存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2025-08-13
-
华奥泰生物瑞西奇拜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填补GPP治疗国产空白 2025年8月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网站发布消息,华奥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单抗(HB0034)拟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急性发作。这一创新药物有望成为首款国产IL-36R靶点抗体,为国内GPP患者提供高效治疗选择。 瑞西奇拜单抗:抗IL-36R单抗的新突破 瑞西奇拜单抗(HB0034)是华奥泰生物子公司华博生物开发的一款靶向IL-36受体(IL-36R)的全人源单抗。该药物通过抑制IL-36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进而显著改善皮肤症状并控制系统性炎症。这种机制使得瑞西奇拜单抗成为治疗GPP急性发作的重要潜力药物。 截至2025年3月,该药物的研发费用累计已达人民币21038万元,显示华奥泰生物对这一创新药物市场前景的高度重视。 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著疗效与安全性 今年3月,瑞西奇拜单抗关键性II期临床研究圆满完成,取得了积极成果,具体数据将在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上公布: 显著疗效:与安慰剂组相比,患者在单次静脉给药后,仅1周内皮肤脓疱明显减少,显现出较快的起效时间。 良好的安全性:研究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证明该药物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亟需治疗突破 病症特点 GPP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属于可危及生命的罕见疾病。其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全身体红斑、生成脓疱,并经常伴随严重的全身炎症症状,如发热、关节痛、肌痛、白细胞增多及C反应蛋白升高等。如果未能及时控制病情,可能会导致败血症、多系统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GPP已被我国列入《中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但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时缺乏快速控制病情的药物。因此,亟需创新、快速起效的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现有治疗现状 全球范围内,目前仅有勃林格殷格翰开发的抗IL-36R单抗佩索利单抗获批用于治疗GPP,且该药物已经在国内上市。然而国内尚无自主研发的IL-36R抗体获批,这一领域存在显著的治疗空白,国产替代需求尤为迫切。 瑞西奇拜单抗的临床意义与市场潜力 瑞西奇拜单抗作为首款国产IL-36R靶点抗体备受期待: 填补国产药物空白:该药物如果成功获批,将成为国内GPP患者的关键治疗选择,为这一领域注入中国力量。 快速控制急性发作:其机制与临床数据表明,瑞西奇拜单抗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GPP急性发作,极大改善患者的预后。 市场机会:随着GPP被列入罕见病目录,治疗药物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瑞西奇拜单抗作为国产创新药物具有显著市场潜力。 结语 瑞西奇拜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标志着国产抗IL-36R药物取得了重要的研发进展。其显著疗效、安全性以及在GPP领域的创新机制使其有望成为国产罕见病治疗的标杆。未来,随着该药物的上市申请推进,瑞西奇拜单抗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可及的高效治疗选择,同时推动我国自主研发药物在全球罕见病领域的竞争力。2025-08-12
-
诺华 Ianalumab 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的 III 期实验取得积极进展 2025年8月11日,诺华公司宣布,其靶向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受体(BAFF-R)的全人源单抗药物 Ianalumab(VAY736)在治疗活动性干燥综合征的两项III期临床研究(NEPTUNUS-1和NEPTUNUS-2)中取得了积极成果。这一突破性药物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用于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 Ianalumab:靶向机制与潜力 Ianalumab 是诺华通过收购 MorphoSys 公司获得的创新药,具有双重作用机制: B细胞耗竭:通过靶向BAFF-R,耗竭异常活化的B细胞。 抑制BAFF-R:通过阻断BAFF-R信号,调节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该药物不仅适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还被开发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这次III期实验的成功也让它成为全球首个完成针对BAFF-R靶点研究的抗体药物。 NEPTUNUS-1 与 NEPTUNUS-2研究概况 这两项研究均为随机、双盲、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涉及275名患者,主要评估了 Ianalumab 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试验设计 NEPTUNUS-1研究:患者每月接受一次皮下注射300mg的Ianalumab,与安慰剂组进行比较。 NEPTUNUS-2研究:患者接受每月一次或每三个月一次300mg的Ianalumab皮下注射,与安慰剂对比治疗。 主要终点 两项研究均以治疗第52周患者的EULAR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度指数(ESSDAI)评分变化作为主要评估指标。 实验结果 两项研究显然达到了主要终点,数据显示, Ianalumab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显著改善,同时,药物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安全性。诺华计划在即将举行的医学会议上发布详细数据,并预计近期提交药物上市申请。 干燥综合征:影响广泛且临床治疗需求未满足 病理背景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导致外分泌腺的炎症和损伤,症状包括眼睛干涩、口干,同时可能伴随疲劳和身体广泛疼痛。约30%-40%的患者还会出现腺外表现,涉及器官如皮肤、骨骼肌肉系统、肾脏和肺等。更严重的是,干燥综合征患者患淋巴瘤的风险较常人更高。 发病率与诊断难点 干燥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风湿性自身免疫疾病之一,影响约0.25%人口,其中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9倍。 约50%的患者未能确诊,造成临床治疗延误。 现有治疗的局限性 目前未有获批的靶向药物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现有治疗仅限于对症方案,能够暂时缓解部分症状,但无法治愈。 Ianalumab 的实验成功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全新突破。 推进靶向药物的未来趋势 Ianalumab 的 III期试验成功凸显了靶向BAFF-R的治疗策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重要性。它不仅为干燥综合征患者提供了希望,同时也为整个领域的药物开发带来深远影响。未来,诺华计划进一步提交上市申请并扩大药物适应症的探索,惠及更多患者。 结语 Ianalumab 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干燥综合征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作为首个靶向治疗药物,它不仅填补了长期未满足的医疗需求,还展示了靶向B细胞机制的治疗潜力。随着药物上市申请的推进,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选择有望迎来全新的时代。2025-08-12
大家都在看
-
1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
2
罗伯医疗获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3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
4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
5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
6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
7
Bright Uro创新发布无导管尿动力学监测系统Glean,获FDA批准
-
8
华东医药司美格鲁肽申报上市,国产GLP-1迎来新突破
-
9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
10
微型心脏起搏器的革新: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药品推荐
-
维生素Q Coenzyme Q10
主要用于轻度到中度心力衰竭的辅助治疗,也可用于肝炎、癌症的辅助治疗。
美国Kirkland
-
伏美替尼 Furmonertinib
晚期肺癌疾病控制率1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4个月
中国艾力斯
-
替格瑞洛 ticagrelor
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
英国阿斯利康
-
维拉帕米 Verapamil
用于抗心律失常及抗心绞痛
美国Apotex
-
达必妥 Dupilumab
全球首个也是唯一获批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从机制上治疗2型炎症性疾病。
法国Sanofi-Aventis赛诺菲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