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信达生物创新双免疫疗法IBI363获FDA批准首个3期临床试验IND,全球开发迈出重要一步 2025年8月25日,信达生物正式宣布,其自主研发的PD-1/IL-2α-bias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IBI363的首个全球3期临床研究(MarsLight-11)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获美国FDA批准,适用于治疗免疫耐药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一审批通过标志着信达生物在双免疫疗法全球开发的重大进展,同时进一步巩固了IBI363在国际市场的创新地位。 IND获批,推动全球肺癌临床试验全面启动 本次IND批准基于信达生物与美国FDA召开的一次关键性EOP2会议,会议得到了监管机构对于计划研究的积极反馈,明确了3期临床研究的关键方案,包括治疗剂量和研究设计等内容。此前,该适应症的IBI363 IND申请也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并被授予突破性治疗药物(BTD)认证,同时取得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资格(FTD)。这些批准为IBI363推进全球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MarsLight-11研究将是一项覆盖多区域的大型随机对照3期临床试验,计划在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盟、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招募约600名患者,主要研究目标集中于评估IBI363单药(3 mg/kg剂量)与化疗标准药物多西他赛(docetaxel)在治疗经铂类化疗及PD-1/PD-L1治疗进展后的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核心终点为总生存期(OS),这一研究结果将为IBI363的注册申请提供重要支撑。 ASCO 2025数据展现双免疫激活潜力,多项研究覆盖多瘤种 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25)上,IBI363的1/2期临床研究数据作为口头报告亮相,并展示了其在多种免疫耐药及“冷肿瘤”(免疫反应较弱肿瘤)中的良好临床效果,覆盖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及黑色素瘤等适应症。数据显示,IBI363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系统(PD-1通路阻断及IL-2α选择性激活),产生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取得了长期生存获益。 黑色素瘤:多措并举进入注册阶段 在黑色素瘤领域,IBI363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已经开展,并显示出理想的疗效数据,为该适应症的上市奠定了基础。 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即将开启全球3期研究试验 IBI363在MarsLight-11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探索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治疗潜力,如成功递交,将为肺癌患者带来全球创新治疗选择。 结直肠癌:推进全面注册临床规划 在结直肠癌适应症中,信达生物正计划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推动IBI363进入注册临床研究阶段。 丰富管线布局:单药与联合治疗并行 基于其突破性疗效,IBI363的研发策略覆盖多个领域,目前多项1b/2期临床试验正在探索其在不同瘤种中的应用,包括: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 一线结直肠癌(CRC)治疗; 铂类耐药卵巢癌(PROC); EGFR阳性NSCLC及非鳞状NSCLC的新辅助治疗。 通过单药疗法及联合疗法的双线研发,信达生物正在构建IBI363的全面临床应用蓝图,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信达生物加码全球创新,推动肿瘤免疫疗法新时代 此次IBI363首个全球随机对照3期临床研究的IND获批,不仅体现了双免疫疗法的重大创新潜力,更显现了信达生物在拓展国际市场和推进药物开发上的雄厚实力。随着IBI363在多瘤种布局的稳步推进及全球临床试验的启动,这一突破性药物有望打破免疫耐药的治疗瓶颈,为包括肺癌、结直肠癌及黑色素瘤在内的患者提供更持久、高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信达生物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创新技术研发,为全球癌症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选择,同时推动中国药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提升。IBI363的成功或将引领下一代肿瘤免疫疗法新潮流,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2025-08-26
- 贝达药业公布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试验积极结果,加速新增适应症申报 2025年8月25日,贝达药业发布公告称,其自主创新药恩沙替尼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进展。根据临床试验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IDMC)的评估,每期中分析显示该试验达到了预设的主要终点,并获得了显著统计学意义和重要临床益处。贝达药业正紧张准备申报材料,力争快速提交新增适应症的药品上市许可申请(NDA)。 III期临床试验背景与主要发现 此次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III期临床试验(CTR20220895/NCT05341583)于2022年4月首次宣布启动,旨在评估恩沙替尼对比安慰剂治疗接受肿瘤完全切除术和标准辅助治疗后的ALK阳性的II-II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期中分析结果显示,恩沙替尼组在该终点上表现优异,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同时,数据还表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获益,有望为ALK阳性NSCL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带来更优疗效选择。 恩沙替尼:新一代强效ALK靶向抑制剂 恩沙替尼是一款新型、高选择性的新一代ALK抑制剂,由贝达药业及其控股子公司Xcovery联合开发。作为自主创新药,恩沙替尼在全球多个市场的拓展中不断展现其强效的治疗优势。 首次获批(2020年11月):恩沙替尼获批用于此前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或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二线适应症)。 一线适应症(2022年3月):NMPA批准恩沙替尼用于治疗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 在国际化进程中,恩沙替尼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美国上市(2024年12月):恩沙替尼一线适应症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欧洲申报(2025年2月):恩沙替尼正式启动一线适应症的欧洲上市申报程序,并显示出强劲的全球商业化潜力。 临床与市场意义:术后辅助治疗的突破 此次试验结果的公布,进一步扩展了恩沙替尼的治疗范围,将其从晚期及转移性NSCLC的治疗拓展至术后辅助治疗领域。在ALK阳性NSCLC患者中,尽管已有切除术及辅助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风险仍较高,无病生存期的延长对提升患者整体预后至关重要。通过恩沙替尼的作用,可有效抑制术后肿瘤复发,显著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这项突破不仅完善了恩沙替尼的治疗路径,也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术后管理方案。 未来展望:全球化布局加持市场潜力 恩沙替尼作为贝达药业核心产品,其积极的临床试验数据不仅彰显了药物研发实力,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通过全球化布局,恩沙替尼已经持续渗透多个市场,在国内产品扩展的基础上,通过FDA及欧洲申报加速抢占国际市场,展现出极大的商业化潜力。贝达药业此次新增适应症的申报工作进展迅速,未来有望在术后辅助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拓展临床应用空间,为更多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长久获益。 总结 恩沙替尼术后辅助治疗III期临床试验的阳性结果,不仅标志着其在ALK阳性NSCLC治疗上取得又一关键突破,也进一步丰富了其临床应用场景。凭借强效的肿瘤抑制作用及全球化布局战略,恩沙替尼将为卵巢癌患者带去更多生存希望,同时助力贝达药业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走向全球创新药领域的新高峰。
2025-08-26
- 新型脂质体递送系统Tri-ARTEX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带来新突破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以关节炎症、疼痛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其治疗长期面临难题。传统治疗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和副作用大,临床效果仍有待提升。近日,发表在《Adv Healthc Mater》上的一项研究开发出一种 基于脂质/聚合物杂化系统的细胞外囊泡模拟物—Tri-ARTEX,通过调节脂质体膜弹性,成功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为精准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工具。 挑战与创新:脂质体膜弹性的关键作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递送系统的一种,在改善药物稳定性与靶向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长期以来,脂质体膜弹性是其设计的重要参数,但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较少。 研究亮点: 脂质/聚合物杂化系统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由 聚(环氧乙烷)-b-聚(ε-己内酯)-b-聚(环氧乙烷)(PEO-b-PCL-b-PEO) 组成的脂质/聚合物杂化系统,命名为Tri-LIP。通过改变其比例,调控脂质体膜弹性。 负载抗炎分子 Tri-LIP进一步包裹 干细胞提取物(CE)和microRNA(AntagomiR155),形成抗炎治疗系统Tri-ARTEX,并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递送效果。 Tri-ARTEX的构建与表征 膜弹性与制剂优化 研究制备了不同磷脂与PEO-b-PCL-b-PEO比例(10:0、8:2、6:4)的Tri-LIP制剂,并分别表征其结构特性: 粒径分布:Tri-LIPs粒径在58-87 nm之间,包裹CE和AntagomiR155后略增大,满足类风湿关节炎靶向递送要求。 机械强度:通过调节PEO-b-PCL-b-PEO比例,膜刚性显著增强,其中 Tri-LIP 6:4 的机械强度最高。 稳定性:Tri-LIP表现出优异的膜稳定性,能够保护包裹的核酸分子免受降解。 多功能特性 仿生特征:尽管Tri-ARTEX与天然EVs标志物谱不同,但具备EV样生物活性,能够有效递送抗炎因子。 毒性评估:细胞实验显示,Tri-LIPs对炎症模型细胞无显著毒性,可安全用于治疗。 细胞研究:膜弹性如何影响递送效率 以LPS激活的Raw 264.7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研究发现Tri-LIPs的膜弹性对细胞摄取和内部化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刚性与摄取量成正比 PEO-b-PCL-b-PEO比例越高,Tri-LIPs细胞摄取效率越高。其中,Tri-LIP 6:4显示了最佳刚性提供的高结合量。 平衡的膜弹性更优 Tri-LIP 8:2在调节膜刚性与胞吞效率之间实现了最佳平衡,显示最高的抗炎因子递送效率。 动物实验:Tri-ARTEX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治疗表现 动物模型与生物分布 在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小鼠模型中,结果显示: 分布优势 Cy5.5标记的Tri-LIP 8:2显著靶向发炎关节,整体生物分布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相比之下,过柔和过刚的Tri-LIP(10:0和6:4)疗效较差,循环时间较短。 关节靶向积累 Tri-ARTEX 8:2在发炎关节部位的积累最高,得益于其适中的弹性能够穿越纤维化的滑膜组织屏障。 治疗效果与组织损伤改善 在经过3周治疗后: 关节炎缓解:Tri-ARTEX 8:2治疗组小鼠炎症显著缓解,关节炎评分接近假手术组水平。 组织修复:滑膜浸润减轻,骨结构保持完整,软骨破坏显著降低。 抗炎因子的释放:CE和AntagomiR155协同作用显著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等),同时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 Tri-ARTEX的临床潜力 研究表明,Tri-ARTEX通过结合干细胞提取物与microRNA,在调节滑膜免疫微环境、抑制炎症反应方面表现出卓越疗效。 靶向精准性 Tri-ARTEX 8:2成功克服了类风湿关节炎血管迂曲和滑膜病理性外基质的障碍,实现了高特异性靶向积累。 抗炎疗效 凭借中等膜弹性,Tri-ARTEX在消炎、抑制细胞因子释放和滑膜修复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与常规药物MTX的效果相当,甚至更优。 前景展望:个性化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工具 这项研究展示了脂质体弹性在精准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优化膜机械性能,Tri-ARTEX成功提高了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靶向性与抗炎能力。 应用价值: 精准医学 Tri-ARTEX为个性化制定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药物开发 该脂质体系统可扩展至其他炎症性疾病,为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发提供了方向。 安全性与高效性 凝聚了仿生学与纳米技术的优势,Tri-ARTEX有望为类风湿患者带来更好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总结 研究结果明确表明,基于脂质体膜弹性调控的Tri-ARTEX系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Tri-ARTEX 8:2凭借其优秀的分布特性和高度靶向性,成为未来治疗该疾病的一种潜在新工具。这项研究也将促进炎症性疾病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创新,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音。
2025-08-25
- 科学突破:成功构建血管化皮肤类器官,为皮肤疾病研究提供新平台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不仅具有屏障保护、体温调节、免疫防御等功能,同时其复杂的结构和动态微环境使其成为生命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构建具有完整血管网络和免疫细胞的功能性皮肤模型一直是科学领域的继挑战。近日,发表在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 的一项研究终于攻克这一难题,构建了一种 源自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的血管化皮肤类器官(VSKO)模型,实现了血管网络与免疫细胞群的同步发育。 研究亮点:实现血管与免疫细胞的协同发育 该研究由国际研究团队完成,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开发了 血管化皮肤类器官VSKO,首次实现了血管系统与免疫细胞在皮肤类器官中的协同发育,为皮肤生物学和相关疾病研究带来新希望。 研究背景:现有模型的局限性 科学家尝试将 ECFC(胎盘内皮集落形成细胞) 整合到hiPSC衍生的皮肤类器官(SKO)中。但实验显示,该方法虽能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但存在如下局限: 血管网络不完整:无法形成全面的血管系统。 阻碍表皮分层与毛囊发育:阻碍表皮成熟和毛囊的形态发生。 功能不完善:无法完全模拟人体皮肤的结构和免疫环境。 关键方法:血管类器官(VO)共培养 为突破限制,研究团队通过 血管类器官(VO)与皮肤类器官(SKO)的共培养 实现模型优化: 诱导hiPSC分化为VO,形成包括 内皮细胞、造血细胞、间充质细胞、周细胞 在内的丰富细胞类型,模拟人体血管表型。 双VO夹持式共培养:将SKO置于两个VO之间,通过气液界面培养系统,模拟人体皮肤的环境暴露条件,促进分化。 研究结果:完整的血管和免疫环境再现 血管网络的成功构建 形成多类型血管:VSKO中建立了完整的血管系统,包括动脉毛细血管(DLL4+)、静脉毛细血管(EMCN+)和周细胞(PDGFRβ+)形成的管壁结构。 血管迁移与整合:VO中血管成功向SKO迁移,形成复杂的血管网,并深入至皮肤真皮和毛囊周围区域。 毛囊和表皮发育完善 观察到毛囊形成:与内皮化SKO模型不同,VSKO中成功出现毛囊生成和角质化过程。 组织完整性:表现出厚实的上皮层和发育完整的真皮乳头,与人体皮肤特征一致。 生物标志物验证:毛囊中表达SOX2、K14、K15、K17 等标志物,进一步证实了VSKO结构的完整性。 模拟皮肤免疫微环境 免疫细胞驻留:分化过程中,VO产生的造血细胞(CD45+)迁移至皮肤类器官真皮和表皮层。 细胞类型多样性:包括巨噬细胞(CD68+)、朗格汉斯细胞或真皮树突状细胞(CD207+)以及中性粒细胞(CD66b+),展现与人体皮肤一致的免疫环境。 应用前景:推动多领域发展 1. 皮肤生物学与免疫研究 通过重塑皮肤的血管化和免疫环境,该模型为揭示皮肤稳态调控、人类皮肤疾病机制及皮肤免疫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平台。 2. 炎症性和免疫介导的皮肤疾病 在模拟 牛皮癣、湿疹、特应性皮炎 等炎症性皮肤疾病方面,VSKO模型可用于研究病理和治疗策略。 3.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通过VSKO模型构建的功能性皮肤,为临床应用中的 皮肤移植和烧伤修复 提供了潜在方向。 4. 药物开发与筛选 该模型具备高通量药物筛选应用潜力,可帮助筛选治疗皮肤疾病和相关免疫疾病的潜在药物。 5. 疾病建模 通过精准模拟血管化和免疫细胞环境,VSKO可用于研究 癌症转移、糖尿病性溃疡 等复杂机制相关疾病。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科学界的难题,成功构建了 具有完整血管网络和驻留免疫细胞的皮肤类器官(VSKO),为研究皮肤生物学、免疫调控及相关疾病开辟了新途径。该模型在模拟皮肤生态环境中展现了显著优势,不仅大幅推动了基础研究,也为皮肤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及疾病建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望在多个医疗与科研领域实现广泛应用。未来,这一模型还有望帮助解决临床中烧伤修复及慢性皮肤病变治疗的关键问题。
2025-08-25
- TROP2靶向ADC德达博妥单抗在中国获批,拓展乳腺癌治疗新局面 2025年8月2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显示,由 第一三共 和 阿斯利康 联合开发的 TROP2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 正式获批上市。 新药适用于 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且晚期阶段接受过至少一线化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 成人患者。这一新疗法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也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再添里程碑式进展。 德达博妥单抗的创新技术与作用机制 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是一款创新型 靶向TROP2的ADC药物,其独特的设计及高效的作用机制致其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点: TROP2靶点 TROP2(肿瘤相关上皮糖蛋白抗原2)是一种与多种肿瘤高度表达且相关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乳腺癌等癌症致命性的重要驱动因子。 Dato-DXd通过精准靶向TROP2,可显著增强治疗特异性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DXd ADC平台技术 由 第一三共 开发的独特技术,通过 人源化抗TROP2 IgG1单抗、可裂解的四肽连接器以及 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喜树碱类衍生物) 高效结合而成。 在肿瘤细胞内,通过特定靶点作用释放化疗药物,对癌细胞进行精准杀伤。 通过此创新技术,Dato-DXd不仅能够高效靶向细胞内的关键机制,还能克服传统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关键III期研究TROPION-Breast 01数据亮眼 德达博妥单抗的获批基于关键性 III期临床研究TROPION-Breast 01 的优秀成果。该研究结果凸显了其在既往内分泌治疗及化疗后的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治疗上的明显优势。 主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 疗效显著:与研究者选择的化疗(ICC)相比,Dato-DXd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 37%(HR=0.63;95%CI: 0.52-0.76; p<0.0001)。 治疗组PFS:Dato-DXd组中位PFS为 6.9个月,相比化疗组的 4.9个月 显著提高。 一致性:不同亚组中均观察到稳定和一致的PFS获益。 次要终点:客观缓解率(ORR) Dato-DXd治疗组患者的ORR达到 36.4%,化疗组则为 22.9%,优效性显著。 总生存期(OS)分析 首次期中分析显示,Dato-DXd在OS上显现出优于化疗组的提升趋势(HR=0.84; 95%CI: 0.62-1.14)。研究仍在进行中,后续将进一步评估总生存期的长期数据。 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治疗中脱颖而出 在长期治疗中,安全性是衡量新药的重要指标。TROPION-Breast 01研究显示,Dato-DXd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 3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仅为21%,显著低于化疗组的45%。 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患者总体耐受性良好。 这种低副作用的特性将进一步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更长疗程的治疗。 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意义与市场潜力 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现状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激素受体(HR)阳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类型是乳腺癌的最常见亚型,占所有乳腺癌的约 70%。对于这种亚型晚期患者,内分泌治疗和化疗后的治疗选择较为有限,耐药性和副作用问题亟待解决。 德达博妥单抗的商业前景 Dato-DXd作为全球首批专门靶向靶点TROP2的ADC药物,凭借其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成功填补治疗空白,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其在中国获批,Dato-DXd有望在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展望:改变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 德达博妥单抗的成功上市,不仅代表着第一三共和阿斯利康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领域的又一突破,也为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全新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随着更长期随访数据的公布,Dato-DXd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领先地位,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2025-08-23
- 四环医药创新药地罗阿克片获批上市,为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2025年8月22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正式宣布,四环医药集团旗下非全资附属公司 轩竹生物 自主研发的 抗肿瘤1类创新药地罗阿克片(XZP-3621) 获批上市。该药物专用于治疗 未经过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治疗的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标志着中国本土企业在肺癌治疗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创新机制:新一代ALK抑制剂展现卓越疗效 地罗阿克是一款新一代 ALK抑制剂药物,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设计显著提升了对耐药位点的抑制活性。 强效作用于耐药位点:临床研究表明,地罗阿克对一代及部分二代ALK抑制剂耐药位点活性优异,可延长患者疾病控制时间。 客观缓解率更高:与传统同类药物相比,地罗阿克在治疗ALK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时表现出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 能穿越血脑屏障:地罗阿克可有效针对肺癌脑转移,有望填补现有药物在脑转移治疗方面的不足。 安全性能优异:满足临床长期用药需求 由于 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60%,安全性成为ALK抑制剂选择中的关键因素。地罗阿克副作用显著低于现有同类药物,保障了患者长期治疗的可接受性。 随着耐药问题在临床中的持续累积,地罗阿克能够有效克服部分现有一代及二代药物的耐药局限,为ALK阳性患者提供了长期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市场与临床需求:肺癌治疗规模快速增长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显示,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比高达80%,ALK突变患者约占3~7%。 中国市场概况: 2021年,中国 ALK阳性晚期NSCLC靶向药物市场 规模约人民币33.7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约人民币69.6亿元。 地罗阿克凭借其良好的耐药性覆盖和更优的安全性,有望显著提升市场渗透率,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同时成为NSCLC治疗领域潜在的龙头产品。 地罗阿克的临床和商业价值 临床价值: 治疗范围扩展:地罗阿克不仅对未接受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有效,还可作为一代及部分二代药物耐药后的补充治疗方案。 脑转移治疗的新突破:通过穿越血脑屏障,显著改善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 安全性更高:有望成为符合长期用药需求的首选疗法,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生存。 商业价值: 作为一款开放性适应症广泛的新一代ALK抑制剂,地罗阿克凭借其 疗效优异、副作用低、安全性强 的特性,有望快速获得市场认可。医生和患者对安全性强的新药接受度更高,其商业化前景极具潜力。 未来展望:创新驱动肺癌治疗升级 地罗阿克作为一种新一代ALK抑制剂,其获批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ALK突变NSCLC治疗领域的空白,更为全球肺癌患者提供了新希望。四环医药通过自主创新结合全球领先的研发技术,正进一步提升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未来,地罗阿克有望在肺癌治疗领域掀起新一轮升级,为患者及医生提供更优选的治疗方案,也将在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5-08-23
- 康方生物抗IL-17A单抗古莫奇III期研究获成功,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迎新进展 2025年8月21日,康方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抗IL-17A单克隆抗体古莫奇(AK111) 在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的关键注册性Ⅲ期临床研究中取得积极结果。研究显示,古莫奇在主要疗效终点 ASAS20、亚组分析及次要终点 ASAS40 等多个指标上均实现显著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 这项成果表明,古莫奇可快速高效缓解AS症状,同时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与生活质量,有望成为国内近 400万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全新治疗选择。 古莫奇单抗:靶向IL-17的新型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药物 古莫奇单抗 是由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 人源化抗IL-17A单克隆抗体,专注治疗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IL-17(白介素-17)是一种由 活化的Th17细胞 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它与 IL-17受体(IL-17R) 结合后可引发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在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古莫奇通过特异性结合IL-17,阻断IL-17与IL-17R之间的信号传导,抑制相关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和恶化,从而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 临床研究亮点:显著改善AS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针对活动性AS患者的关键注册性Ⅲ期临床研究中,古莫奇取得全面成功: 主要疗效终点ASAS20:古莫奇组患者症状缓解显著高于对照组,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次要疗效终点ASAS40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疾病活动度、躯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疗效达成令人瞩目。 研究结果强调了古莫奇的快速、高效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介于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可控,古莫奇单抗未来有望成为AS治疗领域的生物制剂新标杆。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亟待突破 强直性脊柱炎(AS) 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可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脊柱畸形和强直,导致功能丧失。 我国约有 390万 名AS患者,生物制剂的低可及性让许多患者面临疾病进展的困境。古莫奇单抗以其创新机制及强大疗效,为提高国内AS治疗水平提供了解决方案。 古莫奇新药研发进程:更多适应症取得突破 古莫奇是康方生物成功开发的第3个非肿瘤治疗药物,目前其研发管线已覆盖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AS):本次注册性Ⅲ期研究正式达标,标志着古莫奇在AS领域迈入上市申请阶段; 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相关注册性Ⅲ期研究亦已完成,并成功达到所有主要疗效终点,申请上市的受理已于2025年1月获得CDE批准。 古莫奇的多适应症布局凸显了康方生物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研发实力,未来有望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充分发挥其治疗潜力。 总结:为患者和市场带来双重突破 康方生物抗IL-17A单抗古莫奇的III期试验成功,为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凭借其高效、安全、迅速的临床表现,古莫奇有望填补强直性脊柱炎治疗领域的空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国内生物制剂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上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古莫奇或将成为中国自主创新药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为数百万AS患者带去福音,同时推动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25-08-22
- 艾伯维艾可瑞妥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为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5年8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艾伯维的创新双特异性抗体药物 艾可瑞妥单抗注射液(epcoritamab) 有望纳入优先审评,适应症为联合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R/R FL)成人患者。这款革新性药物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新选项。 靶点双效机制:T细胞精准杀伤B细胞 艾可瑞妥单抗使用 Genmab 的专有DuoBody技术开发,是一款 IgG1双特异性抗体。其设计可同时靶向T细胞表面的 CD3 和B细胞表面的 CD20,通过招募并激活T细胞实现对CD20阳性B细胞的高效杀伤。凭借这一“双重靶向”机制,艾可瑞妥单抗展现了强大的抗肿瘤效力。 2020年6月,艾伯维与Genmab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包括艾可瑞妥单抗在内的3款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为血液肿瘤治疗领域注入强劲动力。 EPCORE FL-1研究:疗效与安全性取得积极结果 艾可瑞妥单抗针对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III期临床试验 EPCORE FL-1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巨大的治疗潜力。该项试验比较了艾可瑞妥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与单纯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的疗效及安全性。 主要终点成功达标 中期分析数据显示,艾可瑞妥单抗联合治疗组的 客观缓解率(ORR) 达到 95.7%,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01)。 无进展生存期(PFS) 风险比(HR)为 0.21(p<0.0001),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 79%。 临床意义显著 艾可瑞妥单抗联合治疗方案不仅表现出极高的疗效,同时安全性良好,为R/R FL患者提供了具有重大临床意义的治疗选择。 美国进展:FDA优先审评资格助推上市 2023年5月,艾可瑞妥单抗已在美国首次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接受过二线或多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2024年6月,FDA进一步批准其适应症扩展,用于治疗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治疗的R/R FL患者。 目前,美国FDA已受理艾可瑞妥单抗联合治疗R/R FL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申请(sBLA),并授予优先审评资格,预计PDUFA日期为2025年11月30日,为患者尽早用药带来希望。 国内优先审评:推动加速审批进程 此次艾可瑞妥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通道,显示其在R/R FL治疗中的临床意义获得了认可。优先审评机制是针对临床急需药物的绿色通道,可显著缩短审批周期。如果进展顺利,艾可瑞妥单抗有望尽快在中国上市,帮助国内淋巴瘤患者获得更先进的治疗方案。 未来展望:革新淋巴瘤治疗模式 艾可瑞妥单抗的成功推进,标志着双特异性抗体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突破,这种创新机制对免疫肿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艾可瑞妥单抗适应症的不断扩展和全球临床研究的深入,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持续提升,为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同时推动淋巴瘤治疗模式向精准化和高效化方向迈进。
2025-08-22
- 恩华药业创新麻醉新药NH600001申报上市 2025年8月20日, 恩华药业传来重大进展,其自主研发的1类短效静脉麻醉新药 NH600001乳状注射液 正式提交上市申请,并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的受理。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推测,此次申报适应症为用于胃镜和结肠镜诊疗的镇静/麻醉。 NH600001:从依托咪酯进化的创新麻醉药物 NH600001 是恩华药业开发的具有突破意义的新型麻醉注射液,其分子结构与传统麻醉药物 依托咪酯 相似,但在安全性和功能性方面明显优化。依托咪酯因其麻醉起效快、苏醒迅速、安全性良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存在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不足。 在临床前研究中,NH600001不仅保留了依托咪酯的优点,包括: 麻醉起效快 苏醒迅速 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小 安全窗较大 同时,该药有效克服了依托咪酯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缺陷,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无明显影响,从而展现出更为优异的临床应用潜力。 注册性临床研究呈现积极结果 恩华药业已针对NH600001开展了两项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其中一项研究针对 胃镜和结肠镜诊疗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已顺利完成;另一项研究,则针对 择期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于今年4月28日首次公示。 两项试验均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对照设计,严格验证NH600001乳状注射液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其后续上市奠定了科学依据。 优势与临床意义:NH600001潜力巨大 相比传统麻醉药物,NH600001展现出了重要优势: 提高患者安全性 麻醉药物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应激能力下降。而NH600001消除了这一副作用,为免疫功能较弱或复杂手术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快速苏醒,缩短监护时间 NH600001起效迅速且苏醒快,有助于胃镜、结肠镜等诊疗过程中提升效率,减少患者不适,同时缩短术后监护时间。 广泛适用性 除用于诊疗镇静/麻醉外,NH600001在 择期手术的全身麻醉诱导 中也展现出了显著潜力,未来有望成为外科手术麻醉的主流选择之一。 麻醉领域新突破:恩华药业持续发力创新 作为中国麻醉与精神领域的领军企业,恩华药业不断加码在创新药物研发上的投入。NH600001乳状注射液的研发,体现了公司在麻醉药物领域的深厚研究实力及对国内市场的敏锐洞察。此次申报上市流程的推进,或将为国内麻醉领域带来新的方向,填补临床需求的关键空白。 展望:推动高质量麻醉药物国产化 NH600001乳状注射液若能成功上市,将为国内外麻醉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改善现有麻醉治疗痛点,同时减轻患者术后恢复负担。恩华药业的这一重要创新不仅彰显了其在麻醉药物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也为中国1类创新麻醉药物走向世界舞台打开了新的窗口。
2025-08-21
- 石药集团HER2双抗拟纳入优先审评,开启国产创新药新篇章 8月2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披露,石药集团的HER2双抗药物 安尼妥单抗(KN026,anbenitamab) 正拟纳入优先审评。这一消息标志着国产创新药物在抗HER2领域的又一突破,旨在为治疗 HER2阳性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 治疗背景:HER2阳性胃癌领域的新希望 安尼妥单抗拟申请的适应症为联合化疗,用于治疗 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胃癌患者。这些治疗必须包括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等标准方案。然而,对于晚期胃癌患者而言,在现有疗法失败后,疗效更优、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需求。 双结合表位:突破性的抗癌机制 安尼妥单抗最初由康宁杰瑞公司开发,具有优异的创新机制。该药通过 同时结合HER2的两个非重叠表位(靶点位点),能够阻断HER2信号的传递,从而更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相比于 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用药,安尼妥单抗展现出更优的抗肿瘤效果。 2021年8月,石药集团获得了安尼妥单抗在中国的独家开发与商业化权益,此后展开了针对胃癌领域的多项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进展:显著疗效初露锋芒 今年5月,安尼妥单抗在中国开展的关键性II/III期临床研究(KC-WISE)传来利好消息。研究数据显示,该药针对二线治疗胃癌的 主要终点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相较于单纯化疗组患者表现出更加优秀的疗效。尽管具体详细数据尚未公开,但这一结果已证实了其潜在的突破性治疗价值。 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优先审评的意义 此次拟被纳入优先审评名单,反映了国家对 满足迫切临床需求药物 的高度重视。安尼妥单抗不仅代表了中国创新药的技术领先性,也满足了临床治疗 HER2阳性胃癌 的未被满足需求。优先审评将加速这一药物在国内上市的进程,为更多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审评与展望:推动国产双抗药物发展 石药集团HER2双抗安尼妥单抗的研发与商业化,展现了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在创新药物开发上的进步。从最早期的引进到本地化商业化,再到展开全面临床研究,石药集团正以实际行动推动国产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前沿。 未来,随着安尼妥单抗更多研究数据的公布以及后续市场应用扩大,它有望为国内外晚期HER2阳性胃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可能,同时进一步提升国产创新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总结:开启晚期胃癌治疗新篇章 从独特的双结合表位机制到突破性临床疗效,石药集团的HER2双抗安尼妥单抗的拟优先审评,标志着国产创新药物在抗HER2领域的新突破。它不仅满足了临床未解决的需求,也为晚期胃癌治疗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通过国家支持、企业推动和持续研发,国产创新药的未来充满潜力与机遇。
2025-08-21
大家都在看
-
1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
2
罗伯医疗获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3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
4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
5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
6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
7
微型心脏起搏器的革新: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
8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
9
2025年糖尿病药物市场暗潮涌动:国产药企如何打破外资垄断?
-
10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迎来新突破:创新疗法Stapokibart或成新选择
药品推荐
-
达必妥 Dupilumab
全球首个也是唯一获批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从机制上治疗2型炎症性疾病。
法国Sanofi-Aventis赛诺菲公司
-
艾沙康唑 Isavuconazonium
侵袭性霉菌病广谱抗菌药,全因死亡率降低
美国辉瑞公司(Pfizer Inc.)
-
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本品可用于低 CD4(<200 CD4 淋巴细胞/mm3)及有广泛
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
-
他莫昔芬 Tamoxifen
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等,降低侧乳腺癌发生率
土耳其Deva
-
环丝氨酸 Cycloserine
结核菌抑制药,用于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
印度迈克里奥兹(Macleods)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