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资讯
- 重大突破!中科益安创新心血管器械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中科益安医疗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款创新心血管医疗器械——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注册申请。这标志着又一款国产心血管治疗器械成功进入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 中科益安的创新之路 中科益安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高性能医用植/介入材料及医疗器械的研发。多年来,公司与多家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尤其在冠状动脉支架等心血管介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此次获批上市的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便是其重磅产品之一。 产品创新亮点:无镍支架替代传统材料 该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由药物涂层支架和快速交换型球囊扩张导管组成,采用高氮无镍不锈钢材料,并结合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PLGA共聚物药物涂层,药物剂量为100μg/cm。与传统含镍支架相比,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的无镍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避免了镍过敏和由镍引发的炎症问题,有效降低了血栓形成风险和再狭窄发生率。 心血管介入治疗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需求大幅增长,尤其是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领域。根据2021年CCIF数据,中国的PCI手术数量已经突破116万例,年均增速达11.5%。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被广泛推荐用于PCI手术,能显著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国产医疗器械的崛起与市场变化 目前,我国已上市的冠状动脉支架产品超过30款,其中大部分为药物洗脱支架。随着集采政策的推动,本土医疗器械企业不断突破创新,市场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中科益安、微创医疗、乐普医疗等本土企业的产品纷纷进入市场,并在创新性和市场占有率方面逐步赶超国际巨头。根据2024年数据,药物洗脱支架的获批数量创下新高,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持续扩大。 中国药物洗脱支架市场蓬勃发展 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中国药物洗脱支架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217.7亿元。随着国产创新医疗器械的不断崛起,国内药物洗脱支架行业正在迈向快速发展的阶段。本土企业的创新成果逐步填补传统支架产品的不足,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性能,还在治疗效果上取得了长足进展。 结语 中科益安的雷帕霉素药物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系统的获批上市,是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随着本土企业在心血管治疗器械领域的持续创新与突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不断优化,国产替代的趋势愈发明显,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025-07-24
- 强生挑战艾伯维,递交口服IL-23拮抗剂上市申请 近日,强生公司向美国FDA递交了口服IL-23受体拮抗剂Icotrokinra(JNJ-2113)的上市申请,这款新药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口服IL-23拮抗剂,标志着强生在自免领域的一次关键布局。Icotrokinra的主要作用是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并有望成为摆脱注射治疗的新选择。此举也为强生重新崛起、挑战老对手艾伯维(AbbVie)的市场领导地位提供了新机遇。 口服药物的技术突破 口服多肽药物在医药领域一直被视为技术难题,而Icotrokinra的成功研发无疑突破了这一瓶颈。作为一种全新的药物,这款口服IL-23受体拮抗剂不仅在治疗效果上表现优异,而且特别针对头皮和生殖器等传统上难治的银屑病部位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每天服用一片药丸,替代注射治疗,这一创新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治疗方式,极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特别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 强生的战略布局与未来展望 作为“First-in-class”药物,Icotrokinra一旦获批,将对银屑病的治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强生此举不仅旨在填补乌司奴单抗(Stelara)面临专利到期后的市场空缺,更是在自免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更值得一提的是,Icotrokinra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也显示出初步的疗效,强生正积极推动其跨适应症的研发,为未来进一步扩展市场奠定基础。 艾伯维的市场地位与强生的挑战 艾伯维目前稳居自免领域的龙头企业,其IL-23单抗Skyrizi和JAK抑制剂Rinvoq在市场上的强劲表现,使得艾伯维的自免业务收入在2024年即将突破1300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强生的Stelara面临专利到期的压力,急需新的产品来接替这一“现金牛”。因此,Icotrokinra的成功上市对于强生来说至关重要,既是挑战艾伯维的突破口,也是自免业务未来的希望所在。 中国力量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Icotrokinra的开发过程离不开中国药明康德的深度参与。药明康德作为共同开发方之一,证明了中国在全球医药研发外包中的竞争力。随着中国企业逐渐从“参与者”转变为更具影响力的研发力量,中国在全球创新生态中的角色也日益重要。然而,如何在中国实现源头创新并为行业带来真正的价值,仍然是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总的来说,Icotrokinra的上市申请不仅标志着强生在自免领域的新突破,也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医药生态中的不断崛起。随着未来更多创新药物的问世,银屑病的治疗将迎来全新的时代。
2025-07-24
- “烧不死”的癌细胞为何卷土重来?Gal-1或为幕后推手,联合抑制剂有望破局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难以攻克的重大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新发肝癌病例达86万例,其中死亡人数高达78万。尤其是在中国,肝癌常年位列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患者平均五年生存率仅为14%。 对无法手术切除的早期肝癌患者而言,热消融是临床中的常用治疗方式——通过探针加热肿瘤局部至60-100℃,以高温“烧死”癌细胞。然而,约40%的患者术后仍出现肿瘤复发,癌细胞竟能在亚致死高温区存活并卷土重来。这种现象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近日,发表在《Hepatology》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一复发谜团的核心:一种名为Galectin-1(Gal-1)的关键蛋白似乎充当了癌细胞的“糖保镖”,通过为其提供能量“续命”助其熬过高温。研究发现,联合使用Gal-1抑制剂或能显著增强热消融的疗效,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突破口。 Gal-1:热消融边缘区的抗癌之谜 非应答患者中Gal-1显著升高 为了探明肝癌复发的机制,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了58份早期肝癌穿刺样本,其中包括: 32例应答者(2年内无病程进展); 23例非应答者(2年内出现复发)。 研究通过无偏蛋白质组学技术(MSFragger软件进行蛋白鉴定),发现非应答患者标本中有一种异常显著的信号——Gal-1蛋白强烈升高! 进一步的组织检测证实:非应答者的肿瘤组织中,Gal-1阳性细胞数量是应答者的数倍,而健康肝组织中Gal-1几乎不表达。这提示,Gal-1或许是癌细胞抵抗热消融的幕后推手。 Gal-1如何成为癌细胞的“保镖”? 模拟亚致死高温区 为了验证Gal-1的作用,研究团队在体外模拟了热消融边缘“亚致死高温环境”。他们将两种肝癌细胞(SNU449和SNU423)暴露在47℃水浴25分钟(15分钟平衡+10分钟处理)。 结果显示: Gal-1高表达的SNU449细胞死亡率远低于低表达的SNU423细胞; 同时,SNU449仍能在高温处理后快速增殖,展现强烈的抗性。 Gal-1为癌细胞“续命供能”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Gal-1的分子机制:通过调控细胞代谢网络,它为癌细胞提供持续的能量支持。其具体步骤如下: 拆解“糖仓库”: Gal-1与GM1神经节苷脂结合,招募**β-半乳糖苷酶(β-gal)**将GM1水解为半乳糖; 激活能量链: 半乳糖通过Leloir途径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进入糖酵解途径及三羧酸循环(TCA cycle),最终生成大量ATP。 分子桥梁调控: 高温下,Gal-1通过与P-糖蛋白的N端(N-P-gp)形成复合物,同时受**O-糖基化(O-GlcNAcylation)**调节,进一步加速半乳糖代谢并提升细胞能量供应。 联合抑制剂: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细胞和小鼠实验提供积极信号 为了增强热消融效果,研究团队尝试联合使用Gal-1抑制剂(OTX008),结果显示: 细胞实验: 用OTX008处理后,47℃高温下SNU449细胞死亡率从20%升至60%,同时糖酵解活性显著下降(降低约50%); 小鼠模型: 在移植肿瘤的裸鼠中,联合注射OTX008后,肿瘤体积仅为单独热消融组的1/2,且肿瘤内半乳糖代谢物(如半乳糖-1-磷酸)和ATP水平显著降低。 此外,OTX008已经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证实其安全性,具有每日皮下注射65mg无严重毒副作用的特点,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Gal-1:多癌种治疗的通用靶点 研究还指出,Gal-1不仅在肝癌中发挥“护癌”作用,在胰腺癌、肺癌等多个癌种中也同样通过调控代谢或免疫逃逸促进肿瘤发展。这提示,Gal-1抑制剂可能增强其他热消融、放疗及免疫治疗的效果。 例如,免疫治疗中,Gal-1会通过上调PD-1/PD-L1通路导致耐药,联合Gal-1抑制剂有望克服这一难题,释放免疫疗法潜力。 总结:精准破局,抗癌新路径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肝癌热消融后复发背后的核心机制:Gal-1通过糖代谢为癌细胞提供能量支持,是关键的“护盾”和“雷管”。联合使用Gal-1抑制剂OTX008,有望显著降低热消融复发率,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 未来,临床医生或许只需在热消融术前加一步“Gal-1抑制剂静脉注射”,就能让癌细胞失去能源保护,实现从“物理杀伤”到“代谢干预”的精准抗癌新路径。
2025-07-23
- 血液系统中的“定时炸弹”:克隆性造血与遗传风险的联动揭示 我们每个人生来携带一份独特的“遗传书籍”,其中的基因负责记录我们的生命蓝图。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被称为生殖系变异(germline variation),它不仅决定了我们的身高、肤色,还在健康中埋下了潜在的伏笔。然而,在生命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身体细胞的不断分裂更新,也可能因为内外因素引发错误,从而生成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 癌症一直是遗传因素与体细胞突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它们之间的具体互动关系却长期未被完全揭示。7月15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上的一项新研究以超过73万人为样本,对血液系统的遗传与后天突变的关系进行了深度剖析,为理解癌症风险和精准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基因与血液:“天生注定”与“后天演化”的轨迹 我们的血液系统由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主导,这些干细胞如同“种子”,肩负着持续生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重要责任。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干细胞有时会因体细胞突变的影响形成带有特定特性的单一细胞群——这种现象被称为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CH)。 克隆性造血拥有强大的扩张能力,类似“杂草”占据了血液的“花园”,但它本身并不是癌症,却可能是癌症到来的“前兆”。在老年人中,CH非常普遍,但只有极少数携带CH的人会发展为血液肿瘤,如白血病。研究者们推测,遗传背景可能是触发CH进一步恶化乃至演变为癌症的重要节点。 研究规模与发现:遗传背景如何影响克隆性造血 研究利用了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庞大数据库,对超过42万人的遗传变异和血液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的参与者携带显性致病性生殖系变异(PGVs),如CHEK2、ATM和BRCA2等癌症易感基因更为常见。这些基因不仅增加癌症风险,还与后天的体细胞突变密切相关。 遗传变异与CH的关联 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没有生殖系变异的个体,携带这些显性遗传变异的个体更可能出现CH-heme(与血液肿瘤相关的克隆性造血突变),其发生概率高出约12%。此外,这群人也更容易出现染色体片段嵌合性异常(如CNLOH)等体细胞突变,风险增加了34%。 这一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遗传背景不仅增加特定体细胞突变的出现概率,还可能对血液肿瘤的发生有重要启示作用。 选择性“剧本”:哪些遗传基因促发哪些突变? 研究进一步显示,不同的遗传变异会对特定体细胞突变起到偏向性作用,例如: CHEK2基因携带者,更容易发生DNMT3A突变; ATM基因携带者,其11q染色体臂更常发生杂合性丢失。 这种“定向选择”的模式被称为“生殖系选择的克隆性造血(germline-selected CH)”。研究确认了影响克隆性造血的14种关键基因,例如TP53、CHEK2 和ATM,它们会与产生后天“叛变细胞”的体细胞突变紧密合作,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癌症风险预测:从“种子”到“森林大火”的转化 克隆性造血不仅预示着血液系统的异变,更是遗传风险向血液肿瘤转化的“桥梁”。研究显示,携带特定遗传变异并存在CH的个体,未来发生癌症的风险显著增高。例如,在TP53基因携带者中,有CH个体的髓系肿瘤风险几乎呈指数级上升,而没有CH迹象的个体相关风险则较低。 通过追踪长达15年的随访数据,研究还发现: 在CHEK2携带者中,发展为髓系肿瘤的概率是常人的3.3倍,淋巴系肿瘤的风险同时增加。 将遗传信息与CH检测相结合,可显著提升高风险个体的筛查效率。例如,在普通人群中筛查癌症高风险个体需要检测454人,但如果聚焦于CHEK2携带者,仅需筛查48人即可找到高风险对象。 医学启示:联合分析精准锁定干预方案 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遗传+后天突变”合作的模式,更为癌症精准预防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通过联合分析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和CH状态,可以更早、更准确地识别出癌症高风险人群,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这种“双重检测框架”或许会成为未来临床癌症防控的基本工具,使得癌症早筛和预防更加高效、精准,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与治愈机会。 总结:破译基因与突变的“双重奏” 这项研究清晰地展示了遗传背景如何通过影响特定的体细胞突变选择,推动克隆性造血的发生,而克隆性造血则进一步将遗传风险转化为癌症的发生风险。这一突破不仅为癌症背后的遗传-突变关系构建了完整路径,也打开了精准医疗未来的新篇章。 通过科学探寻与技术进步,我们将更接近于与癌症“命运”的平等对话,并将有可能彻底重写这场“宿命之战”的结局。
2025-07-23
- 吃得多还是动得少?PNAS研究揭示肥胖真正元凶 肥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一项严峻的健康挑战。近年来,其发病率急剧攀升,每年全球超400万人死于肥胖相关疾病,并造成逾1.4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损失。而肥胖率的上升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工业化国家尤为明显。尽管如此,肥胖的关键原因是否是“能量摄入增加”或“能量消耗减少”,科学界仍存在争议。 近期,杜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项题为 “Energy expenditure and obesity across the economic spectrum” 的研究报告。该研究通过对世界各地34个人群能量消耗和肥胖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肥胖的根本原因可能更多与高热量饮食相关,而非缺乏锻炼导致。 全球经济发展如何影响肥胖?塑造新视角 研究团队试图揭示经济发展水平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能量摄入与消耗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中特别选取体脂百分比和体质指数(BMI)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提出假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肥胖风险越大,同时能量消耗对肥胖的影响较小。 研究样本涉及六大洲的4213名成人,涵盖从狩猎采集群体到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各类人群,年龄范围为18至60岁。科学家们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对这些人群的总能量消耗(TEE)、基础能量消耗(BEE)、活动能量消耗(AEE)进行了为期7至14天的测试。通过测量他们的饮食结构、体成分以及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活方式,该研究全面剖析了肥胖的推动力量。 研究结果:肥胖根源在于高热量饮食 总能量消耗主要受身体尺寸影响: 数据显示,经济发达国家人群的总能量消耗(TEE)确实略高,但这一差异更多源自身体尺寸大(如身高体重增加),而**活动能量消耗(AEE)**则未显著增加。而在对身体尺寸进行调整后,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的提升反而导致能量消耗轻微下降。 饮食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 研究还揭示了超加工食品(UPF) 的高摄入量与体脂百分比有密切关联。例如,西方工业化国家中,UPF占总热量摄入的比例更高,这可能是经济发展加速肥胖风险的关键中介因素。 颠覆传统观念: 研究挑战了“肥胖主因是缺乏锻炼”的传统观点,并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更多源自能量摄入的大幅增加,而非活动水平的降低。尽管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但其对肥胖指标的贡献度相对较小。 提出建议:饮食改善是关键,应对肥胖新危机 基于研究结果,肥胖的治理策略需要更全面和精准的方向: 聚焦饮食质量:通过优化饮食结构、限制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可有效降低热量摄入,减缓因高热量饮食导致的肥胖风险。 持续倡导体育活动:尽管能量消耗对肥胖的贡献较小,但体力活动对整体健康的促进效果依然不可忽视。 研究人员呼吁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坚持侧重饮食与体力活动的双重调控,以共同应对全球肥胖危机。 展望:科学提供新认识,优化公共健康 杜克大学等机构的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清晰地指出肥胖流行更多源自饮食结构变化。肥胖治理亟需从饮食质量入手,同时推动活动水平的提高,为全球健康做出贡献。 随着研究深入,未来对饮食种类、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维因素的探索,有望为肥胖问题提供更深远的解决方案。
2025-07-22
- 华东医药0.3%罗氟司特乳膏Ⅲ期临床达到主要终点,为银屑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日,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全资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宣布,其创新皮肤外用制剂 0.3%罗氟司特乳膏(ZORYVE®) 在中国开展的斑块状银屑病Ⅲ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顶线数据。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填补了银屑病治疗领域的空白,还展现了其在皮肤外用制剂创新领域的重要潜力。 疗效与安全性俱佳:填补银屑病治疗空白 ZORYVE®乳膏 是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包括间擦性银屑病)的局部外用PDE4抑制剂。其有效成分为罗氟司特(Roflumilast),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甾体类酶抑制剂,能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4(PDE4),减少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症状。 此次Ⅲ期临床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赋形剂对照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建中教授与周城教授领衔,在全国31家中心开展,入组了190名年龄≥6岁的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初步结果显示,罗氟司特乳膏表现出显著的疗效与良好的安全性,成功达成主要终点。 临床数据解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主要终点: 经8周治疗后,ZORYVE®乳膏组达到研究者总体评估(IGA)治疗成功标准的患者比例为38.8%,显著优于赋形剂组的10.3%(P<0.0001);IGA成功定义为评分为“0”或“1”且较基线改善≥2分。 次要终点: 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较基线下降≥75%(PASI-75)的达标率为43.6%,赋形剂组仅为7.0%(P<0.0001);其他次要目标如间擦性皮损评分(I-IGA)、瘙痒评分(WI-NRS)等,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此外,研究显示,ZORYVE®乳膏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无显著新增安全性信号,与合作方Arcutis在海外研究中的数据一致。 银屑病现状:亟待创新疗法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慢性皮肤病,患者数量庞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0.09%-11.43%的人口受到银屑病的影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目前治疗以对症控制为主,尚无治愈手段,特别是斑块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 ZORYVE®乳膏通过依托其创新机制和独特剂型,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它采用HydroARQ技术™提升了药物质地,使乳膏轻便好用,便于涂抹和快速吸收,适合用于面部、腋下、腹股沟等敏感部位。 自免领域加速布局:从创新药到外用制剂 银屑病治疗是华东医药在自身免疫疾病(自免)领域深入布局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公司持续引入国际领先技术产品,同时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截至目前,其在自免领域的产品线涵盖了移植免疫、斑块状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冷吡啉相关综合征、复发性心包炎等多种适应症,产品形式包括单抗、生物类似药、口服药和外用制剂。 创新外用:细分赛道的蓝海潜力 通过与Arcutis合作,华东医药引入了ZORYVE®乳膏及其他外用制剂(如罗氟司特泡沫剂)。目前,其外用制剂研发平台已完成搭建,三条成熟生产线开始运营,公司在研及商业化外用产品达到10项,搭建了一套多层级的“黄金产品组合”,为全面满足皮肤疾病患者需求奠定了基础。 开拓蓝海市场:转型自免新领军者 根据东吴证券与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相关数据,全球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有望从2022年的1323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1767亿美元。作为迅速发展的制药企业,华东医药在皮肤和自免领域的深度布局,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特别是在技术引进、临床研究与市场化结合的快速响应能力下,公司凭借乌司奴单抗注射液、复方乳膏Wynzora® 等创新和高效产品的成功推出,已形成覆盖“单抗-口服-外用”全链条布局。 前景展望:走向国际的中国创新药典范 此次ZORYVE®乳膏在中国Ⅲ期临床达主要终点,不仅是华东医药在外用制剂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也为银屑病患者提供了突破性治疗选择。未来,伴随更多创新适应症和联合疗法的深入探索,华东医药有望在全球自免市场脱颖而出,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带来更优治疗方案。
2025-07-22
- 生男生女不全是随机?哈佛大学研究揭示母亲年龄和基因的关键影响 我们总以为,孩子出生时的性别是“50%对50%”的随机结果,就像抛硬币一样。但这一传统认知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长达近60年的研究首次揭示,母亲的年龄和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对婴儿的性别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多孩家庭中,这种关联性更加明显。 这项研究以“出生时的性别是生物学上的抛硬币吗?”(Is sex at birth a biological coin toss?)为题,于2025年7月18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研究涵盖了58,007名女性护士的生育数据。论文由哈佛大学博士生Siwen Wang担任第一作者。 多孩家庭为何更容易“同性别”倾向? 传统观念认为,每个孩子的性别是独立的随机事件,不受之前孩子性别的影响。然而,研究团队发现,在多孩家庭中,后代出现“同性别”倾向的概率显著高于理论预期: 已生育一个男孩的女性,第二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上升至57%; 已生育两个男孩的女性,第三个孩子还是男孩的概率高达58%; 已生育三个男孩的女性,第四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更升至61%。 同样的现象也适用于女孩: 已生育一个女孩的女性,第二个孩子为女孩的概率是53%; 已生育两个女孩的女性,第三个孩子仍为女孩的概率提高到55%; 已生育三个女孩的女性,第四个孩子是女孩的概率达到58%。 这一现象表明,在多孩家庭中,全部男孩或全部女孩的情况发生频率高于“男女均衡”的组合。这挑战了“生男生女是各50%独立事件”的传统观点,初步揭示了生育模式背后可能存在的规律。 母亲初次生育的年龄如何改变性别比例? 研究还发现,母亲初次生育的年龄与其婴儿的性别具有一定关联: 与23岁前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女性相比,29岁及其以后初次生育的女性,后代性别“同性别”的概率提高了13%。 研究团队认为,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其生殖环境可能在微妙层面发生了变化。例如,身体酸碱度变化可能影响携带X染色体或Y染色体精子的受精能力,或是随着年龄增长的激素调节作用,推动了“同性别扎堆”现象的出现。 基因也参与决定男孩还是女孩 除了母亲年龄,特定的基因突变也在影响婴儿性别中扮演了角色。研究通过基因组大规模关联分析(GWAS)发现: 生育女孩的倾向与10号染色体上的NSUN6基因突变(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rs58090855)相关; 生育男孩的倾向与18号染色体TSHZ1基因附近的突变(rs1506275)相关。 这说明,有些女性可能天然携带易生男孩或女孩的基因特质。这一发现为某些家族中反复出现特定性别比例的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解释维度。 打开人类生殖规律的新视角 总体而言,这项跨越60年的大规模研究清晰表明,生男生女不仅仅是随机事件,母亲年龄和基因在幕后发挥了重要作用。母亲身体状态(如年龄相关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共同塑造了后代性别比例。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自然生殖规律,而非干涉性别选择。研究第一作者Siwen Wang表示,尽管大数据揭示了群体中的性别比例趋势,但这些规律并不适用于预测个体下一个孩子的性别。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解析性别决定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人类生殖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毕竟,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无论性别如何,都是独特的奇迹。
2025-07-21
- 颠覆传统白蛋白生产模式,“稻米造药”新突破获批上市 7月18日,国家药监局(NMPA)发布公告,批准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HY1001,商品名:奥福民)正式上市。该产品用于治疗肝硬化引发的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是我国首个获批的水稻表达系统白蛋白产品。 “黄金药物”临床需求旺盛,市场高达300亿级 白蛋白素有“急救药中的黄金标准”之称,广泛应用于肝病、烧伤、失血性休克、术后恢复等多个危重场景。据统计,2023年国内白蛋白终端销售额高达344亿元,2024年仍保持在300亿元的高位,足见其庞大的临床需求。 但目前市场上的人血清白蛋白几乎完全依赖血浆提取,而我国血浆采集资源紧张,导致对进口产品的严重依赖。2023年国内批签发中,进口白蛋白占比达60%;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至69%,加剧了用药紧张和价格压力。 水稻也能产出“人用药”?核心技术实现跨界突破 面对血源短缺和进口依赖的困境,禾元生物提出“用水稻制造白蛋白”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人白蛋白的基因导入水稻种子,使其在胚乳细胞内合成目标蛋白。这一颠覆式研发路径依托于公司自研的两大技术平台: OryzHiExp水稻蛋白表达系统 -OryzPur高效纯化工艺平台 与传统血浆提取或酵母发酵法相比,该水稻表达方式具有低免疫原性、高安全性、生产成本可控、工艺绿色环保等多重优势,且完全避免血源性病毒传播的潜在风险。 临床数据表现亮眼:疗效媲美人血白蛋白 2024年11月公布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中,奥福民(HY1001)每日给药剂量为20g,最多可使用14天,其在提升血清白蛋白浓度方面与传统人血浆来源的白蛋白(pHSA)疗效相当,且疗效维持时间也具可比性。 此外,临床数据显示该产品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可靠的新治疗选择。 商业化提速,智能工厂为规模化生产护航 禾元生物早已布局商业化路径,目前已建设完成年产10吨原液能力(约100万瓶成品)的智能化工厂,并获得国家《药品生产许可证》。此外,公司还在武汉光谷建设7万平方米生产基地,预计2026年投产后,产能将扩展至120吨原液(1200万瓶)。 同时,禾元生物已与贝达药业签署商业化协议,授予其在约定区域内独家销售权,加快产品市场推广步伐。 科创板冲刺IPO,募集资金助力扩产 据禾元生物提交的招股书,公司计划在科创板发行近9000万股,拟募资24亿元,其中“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是重点投资项目。此次资本动作有望进一步加快其产品的产业化落地和市场覆盖。 结语:国产替代迈出关键一步,重塑白蛋白供应格局 奥福民(HY1001)的上市,不仅是禾元生物在生物制造领域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在白蛋白替代路径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有望缓解当前对人血白蛋白的严重依赖,为临床患者带来更可及、更安全的新型治疗选择,也为我国生物药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2025-07-21
- 穿心莲内酯亮相《Biomol Biomed》:新化合物或能延缓宫颈癌进程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健康。据WHO统计,2018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数持续攀升,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居高不下。目前,传统疗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有所优化,但对于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疗效依旧有限。为此,开发新型治疗方案和药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 近日,江西省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指出中草药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有效减缓宫颈癌的生长。 中草药活性成分在肿瘤领域的探索 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中提取的一种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作用。近年来,它在抑制多种肿瘤方面的潜力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实验,以深入探讨穿心莲内酯的抗宫颈癌机制。 CAM-PDX模型:可模拟人类肿瘤特性的创新平台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实验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CAM-PDX)。该模型结合了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及鸡胚绒毛尿囊膜(CAM)的优势,能够真实反映肿瘤生长特性,同时具有成本低、实验效率高的特点。 团队从一名55岁的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女性患者中提取肿瘤组织,先移植至裸鼠体内建立PDX模型,随后将组织移植至鸡胚的CAM上,构建完成CAM-PDX模型。 通过将受试群体分为未处理对照组、顺铂(CDDP)单药组、穿心莲内酯组和联合治疗组,研究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肿瘤特性分析,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测、血管生成的评估及相关蛋白水平的测量。 穿心莲内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穿心莲内酯(剂量为20 mg/kg)显著抑制了肿瘤的血管生成与生长。主要通过减少血管密度、降低关键肿瘤增殖蛋白的表达发挥作用。实验发现,穿心莲内酯能够下调以下关键分子: Ki67: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 BCL-2:抗凋亡相关蛋白; ERG: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此外,穿心莲内酯还能够诱导宫颈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联合顺铂治疗的效果尤为显著,进一步提高了抑制肿瘤生长的效率。 为宫颈癌治疗开辟新思路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穿心莲内酯作为潜在宫颈癌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借助创新的CAM-PDX模型,为未来药物研究提供了高度仿真的实验平台。这一发现不仅为宫颈癌患者带来了药物开发的新思路,也再度彰显了传统中草药活性成分在现代肿瘤医学中的应用潜力。 未来方向:深化研究与临床转化 研究人员强调,尽管穿心莲内酯在实验模型中展示了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未来的工作方向包括深入探讨其分子机制以及在人类患者中开展针对性研究,以推动这一中药活性成分尽早实现临床转化。
2025-07-18
- 恒瑞CLDN18.2-ADC药物1期临床数据登上《Nature Medicine》,为晚期胃癌治疗带来新希望 CLDN18.2是一种在非恶性胃上皮中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在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其靶点暴露于肿瘤细胞表面,因此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关于恒瑞医药开发的CLDN18.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SHR-A1904 的首个人体(first-in-human)1期临床试验数据,取得突破性进展。 SHR-A1904:靶向CLDN18.2的创新型ADC药物 SHR-A1904 是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该药物结合了 抗-CLDN18.2单克隆抗体、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作为有效载荷,以及可裂解的肽键连接子。其设计目标在于专门针对CLDN18.2阳性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靶向治疗。 临床研究:1期试验覆盖广泛人群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对95名既往接受过治疗的CLDN18.2阳性晚期患者进行了评估。这项1期临床试验采用剂量递增设计,剂量范围为0.6–8.0mg/kg。 在剂量递增阶段,发现4.8 mg/kg的两名患者出现了 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包括3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3级胆红素升高;而在6.0mg/kg组一名患者出现3级胃黏膜损伤。不过,该研究并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最终选择6.0mg/kg 和8.0mg/kg 作为后续研究剂量。 安全性:大部分不良事件为可控范围 试验结果表明,95名受试者均经历了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常见副作用包括 贫血(75.8%)、恶心(67.4%)、低白蛋白血症(64.2%) 及白细胞计数下降(58.9%)。药物相关的3级或更高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2.1%,但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死亡案例。这表明,该药物呈现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疗效数据: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接近6个月 在疗效上,SHR-A1904的表现令人鼓舞。6.0mg/kg 剂量组确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4.2%,8.0mg/kg 剂量组为25.0%。此外,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6个月和5.8个月。这些数据表明,该药物在治疗上具有抗肿瘤活性基础,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意义与展望:靶向CLDN18.2的突破性进展 此次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领衔,首次在人类中实现了 SHR-A1904 的临床评估。研究表明,该药物在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患者中安全性可控,疗效值得期待。这一研究结果为该靶点ADC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难治型胃癌的患者无疑是一大福音。 研究团队:汇聚多方力量,推动中国研发 本研究由徐瑞华教授和邱妙珍教授共同牵头,阮丹云医生、吴灏祥医生、罗素霞医生及黄文雯医生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团队依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多方力量协作,推进了该药物的早期研发。这项成果凸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癌症领域科学研究的硬实力。 总之,SHR-A1904的1期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此类患者的CLDN18.2靶向疗法具有可控安全性和积极的抗肿瘤效果,下一步可能是开展更大规模的后续临床试验,为其最终用药价值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8
大家都在看
-
1
荣灿生物获美国专利授权,助力mRNA药物研发新突破
-
2
罗伯医疗获批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3
重大发现:朊病毒或成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新靶点
-
4
中国首个IGF-1R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甲状腺眼病治疗迎来新曙光
-
5
广州润尔眼科盐酸依匹斯汀滴眼液获批上市,国内首仿迎来市场竞争新机遇
-
6
新发现:HDAC2-AS2长非编码RNA在肝细胞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
-
7
微型心脏起搏器的革新: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治疗
-
8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帮助“星星的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
9
2025年糖尿病药物市场暗潮涌动:国产药企如何打破外资垄断?
-
10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迎来新突破:创新疗法Stapokibart或成新选择
药品推荐
-
达必妥 Dupilumab
全球首个也是唯一获批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从机制上治疗2型炎症性疾病。
法国Sanofi-Aventis赛诺菲公司
-
艾沙康唑 Isavuconazonium
侵袭性霉菌病广谱抗菌药,全因死亡率降低
美国辉瑞公司(Pfizer Inc.)
-
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本品可用于低 CD4(<200 CD4 淋巴细胞/mm3)及有广泛
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
-
他莫昔芬 Tamoxifen
用于卵巢癌、乳腺癌等,降低侧乳腺癌发生率
土耳其Deva
-
环丝氨酸 Cycloserine
结核菌抑制药,用于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
印度迈克里奥兹(Macleods)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