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哈佛大学研发新型三价mRNA疫苗,有望超越卡介苗对结核病的保护效果

哈佛大学研发新型三价mRNA疫苗,有望超越卡介苗对结核病的保护效果

  2025年9月15日,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一款基于三价mRNA-LNP(脂质纳米颗粒)的结核病疫苗在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保护效果,甚至超越了当前唯一获批的结核病疫苗——卡介苗(BCG)。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开发下一代结核病疫苗开辟了新路径。  结核病:全球公共卫生的严峻挑战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尽管卡介苗自1921年起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结核病疫苗,但其保护效果在青少年和成年患者中显著下降,且无法有效防止潜伏性结核向活动性结核的转变。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12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使其成为仅次于COVID-19的致死性传染病之一,尤其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负担尤为沉重。因此,快速开发更高效的结核病疫苗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迫切需求。  CD4 T细胞抗原筛选:为创新疫苗奠定基础  传统的结核病疫苗开发面临的重大难题在于如何从大量候选抗原中精确筛选出能有效触发免疫反应的关键抗原。此次研究突破性地基于CD4 T细胞反应,从患有潜伏性结核病患者的免疫数据中提取全基因组规模的靶向抗原信息。在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筛选方法逐步验证了这些人类CD4 T细胞反应靶点的保护效力,成功锁定了一系列具有显著保护作用的结核抗原群体。  三价mRNA疫苗:小鼠模型中超越卡介苗的保护效果  基于筛选出的高效抗原,研究团队设计了一款三价mRNA-LNP疫苗,主要成分包括PPE20(Rv1387)、EsxG(Rv0287)和PE18(Rv1788)。这一疫苗在多种小鼠模型中表现出以下显著优势:  增强卡介苗效果:不仅与卡介苗联合使用时显著提升保护效力,甚至在多种模型中表现出单独接种时超越卡介苗的效果。  持久免疫保护: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保护时间更长,适用于不同病理生理状态。  研究还显示,约84%的结核分枝杆菌暴露者对这些抗原产生了有力的细胞免疫反应,这为该疫苗在人类中的潜在效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mRNA疫苗的技术优势:针对挑战寻求突破  基于mRNA-LNP的疫苗平台在2020年的COVID-19疫情中已被证明是开发快速、高效疫苗的核心技术。相比于传统疫苗,mRNA疫苗具有以下优点:  更灵活的抗原设计:能够快速靶向特定病原体的高效抗原;  强有力的免疫激活:同时激活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免疫反应;  安全性良好:避免传统活疫苗的潜在毒性。  未来展望:1期临床试验在路上  为了验证这种三价mRNA疫苗在人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团队计划开展1期临床试验。这将为突破结核病这一全球健康难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在未来的疫苗开发中,该研究还为筛选和优化结核病抗原提供了新工具,助力推动新型疫苗从实验室研究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  核心发现总结  筛选抗原:从人类结核分枝杆菌暴露者的免疫数据中提取出高效CD4 T细胞靶抗原;  抗原表现出交叉免疫:多个抗原间存免疫交叉活性,揭示关键表位分布;  mRNA疫苗优于卡介苗:三价mRNA疫苗在小鼠中表现出比卡介苗更强的保护效力;  临床潜力明确:疫苗设计抗原对大多数结核分枝杆菌暴露者有效,可用于全球结核病高发地区。  结论:为下一代结核病预防指明方向  这项研究标志着结核病疫苗开发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通过系统筛选关键抗原并基于mRNA技术研发疫苗,这一研究为全球范围内的结核病防治带来了新希望。随着1期临床试验的即将展开,这款疫苗有望为降低全球因结核病而导致的死亡率和残疾率作出巨大贡献,并开启结核病预防的新篇章。
诺华肺癌药物卡马替尼获批新适应症 适用于METex14跳跃突变NSCLC患者

诺华肺癌药物卡马替尼获批新适应症 适用于METex14跳跃突变NSCLC患者

  2025年9月11日,诺华宣布其抗肿瘤药物卡马替尼在中国成功获批新的适应症。这项批准适用于治疗携带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年患者。这一新适应症的获批进一步扩大了卡马替尼的适用人群,为中国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精准治疗选择。  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居高  在中国,肺癌始终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新发肺癌病例达106.06万,占所有恶性肿瘤病例的22.0%,死亡率更是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8.5%。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占比高达80%-85%。在这些NSCLC患者中,驱动基因突变是关键因素之一,而METex14跳跃突变则是其中的重要驱动基因。  METex14跳跃突变:肺癌的重要致病机制  METex14跳跃突变的发生,会导致c-Cbl酪氨酸结合位点丢失,致使MET蛋白降解率降低。下游信号通路因此持续激活,促使肿瘤细胞的迁移、增殖和侵袭,进一步加速病情恶化。这一突变的机制使得抑制MET成为治疗携带METex14跳跃突变患者的关键靶点。  卡马替尼:精准治疗MET突变的靶向药物  卡马替尼是一种口服、高选择性的MET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能够有效抑制MET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这种机制使卡马替尼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为携带MET突变的NSCLC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方案。  过去适应症与新突破  卡马替尼早于2024年便在中国获批,用于未经系统治疗的携带METex14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此次新适应症的获批进一步扩大了该药物的适用范围,为更多晚期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群体提供了治疗选择。这一进展不仅巩固了卡马替尼在肺癌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也扩大了受益患者范围。  展望:推动肺癌的精准治疗  卡马替尼的持续适应症拓展彰显了诺华在肺癌领域布局的深厚实力,其自带高生物利用度和高选择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治疗MET突变患者的重要选择。随着更多适应症的获批以及进一步临床研究的积累,卡马替尼在中国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诺华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加速药物创新研发,以满足中国肺癌患者的治疗需求并改善他们的生存预后,推动精准医疗的普及与发展。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高分子量tau蛋白或为治疗新靶点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高分子量tau蛋白或为治疗新靶点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和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尽管如此,研究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最密切相关的却是tau蛋白病理,其负担、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异性与病程进展密切关联。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以题为“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derived high-molecular-weight tau impairs bursting in hippocampal neurons”。研究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tau蛋白是导致海马体神经元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这一新发现为AD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高分子量tau蛋白:认知衰退的重要驱动因素  传统研究已知tau蛋白的积聚与AD认知功能衰退直接相关,但其具体细胞机制并不清晰。近期研究显示,可溶性tau蛋白,而非tau缠结,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恶化速度联系更为紧密。科学家发现,在小鼠模型中,通过干预可溶性tau蛋白可恢复其记忆功能,这表明它可能对神经元功能造成直接的损害。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HMW)tau蛋白会损害大脑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的海马体CA1神经元。研究表明,这些tau蛋白通过抑制爆发式放电(bursting)功能,破坏了大脑神经元的正常信号发送机制。这一细胞机制解释了tau蛋白导致认知功能退化的生理基础。  爆发式放电:学习和记忆的关键机制  爆发式放电是海马体CA1神经元参与学习与记忆的重要细胞活动,其与θ节律和高频涟漪波耦合,对记忆形成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采用Neuropixels记录技术和膜片钳技术,发现tau蛋白(独立于β淀粉样蛋白)会选择性抑制这种复杂的尖峰放电活动。进一步实验还揭示,爆发式放电功能的障碍与海马体网络活动的改变密切相关,表现为:  CaV2.3钙离子通道功能降低:这种钙离子通道对于爆发式放电至关重要,其表达下降正是导致神经元信号受损的直接原因。  研究关键:人类高分子量tau蛋白的功能确认  研究团队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分离出可溶性高分子量(HMW)tau蛋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对爆发式放电的抑制作用。这种特定亚型的tau蛋白被确认是致病的关键因素,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特异性认知衰退的重要细胞机制。  高分子量tau蛋白:治疗的新希望  这一突破性研究指出,tau蛋白中的稀有高分子量亚型可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靶点。通过限制或抑制这一特定亚型的tau蛋白,有望恢复神经元的电活动功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并减缓AD的病理进程。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  开发tau蛋白靶向药物,选择性去除有害亚型;  改善CaV2.3钙离子通道功能,恢复神经元信号活动;  深入了解爆发式放电受抑制与神经网络紊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AD的发生机制。  总结与启示  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研究已从Aβ蛋白逐步延伸到tau蛋白领域。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首次明确指出高分子量tau蛋白的细胞功能作用机制,证明其通过抑制神经元爆发式放电来加速认知功能的退化。未来,靶向tau蛋白特定亚型的创新疗法有望引领AD治疗的新篇章,为数百万患者带来实质性改善。
复星医药CDK4/6抑制剂伏维西利获批新适应症,拓展HR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

复星医药CDK4/6抑制剂伏维西利获批新适应症,拓展HR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

  9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公示,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奥鸿药业的创新药枸橼酸伏维西利胶囊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批准。该药适用于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应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作为绝经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  伏维西利:创新型小分子CDK4/6抑制剂  伏维西利是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小分子CDK4/6抑制剂,其特点为口服、强效、高选择性,并具有全新化学结构。CDK4/6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CDK4/6活性阻断细胞周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广泛应用于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自2018年伏维西利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以来,已逐步拓展其临床应用领域。今年5月,该药首次获批上市,用于联合氟维司群治疗既往接受内分泌治疗后病情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成人乳腺癌患者。  新适应症: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对晚期乳腺癌的初始治疗  新增适应症的批准,使伏维西利可用于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为HR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线治疗选择。这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突破,特别是在绝经前、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女性群体中,将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机会,优化内分泌治疗方案。  乳腺癌治疗的个体化探索  HR阳性和HER2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分型之一,这类患者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结合CDK4/6抑制剂的联合用药,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疾病进展。伏维西利的多适应症布局,结合其口服的便利性和高选择性,将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技术实力彰显:复星医药的创新步伐  伏维西利的研发与多适应症审批,代表了复星医药在抗肿瘤靶向药物领域技术创新和研发实力的提升。此次新适应症的获批,不仅丰富了HR阳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选择,也进一步巩固了复星医药在国内创新药市场的领先地位。  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伏维西利有望在乳腺癌及其他潜在治疗领域中释放出更大的临床价值,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代谢紊乱疾病,代谢调控为治疗提供新路径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代谢紊乱疾病,代谢调控为治疗提供新路径

  2025年9月4日,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妇儿与生殖健康研究院陈子江院士、赵涵教授、张玉青研究员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Metabolism》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题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一种代谢紊乱疾病与治疗机会》。文章指出,PCOS不仅是一种生殖疾病,本质上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这一观点的提出为基于代谢调控策略进行PCOS的干预和防治开辟了新的方向,吸引了学术界和临床研究的广泛关注。  PCOS:一种影响广泛且复杂的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疾病之一,全球约有10%至13%的女性受到影响。PCOS的典型特征包括:雄激素过多、排卵功能障碍、多囊卵巢形态和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升高。然而,这种疾病不仅限于生殖系统,还伴随着显著的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肥胖以及血脂紊乱,极大地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T2D)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PCOS具有遗传和表观遗传基础,跨代遗传的证据已证明不仅会影响个体,还可能波及后代。在这一疾病特性下,PCOS的长期威胁显得尤为严重。  生殖与代谢的交织:PCOS病因尚存争议  尽管PCO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者普遍关注其复杂的生殖和代谢特性。关于PCOS的本质,科学界仍存在以下几种可能的观点:  一种具有生殖后果的代谢紊乱疾病;  一种具有代谢副作用的卵巢疾病;  一种同时具有代谢和生殖后果的原发性内分泌紊乱;  以上三种情况的组合。  厘清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对于开发有效缓解PCOS症状和预防继发疾病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代谢驱动因素:重塑PCOS的视角  文章作者整合了近期的遗传学和实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代谢功能紊乱是PCOS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这一研究强调,通过靶向代谢异常,特别是胰岛素抵抗和肥胖问题,能够有效缓解PCOS症状,同时减少疾病对后代的遗传负担。  以下是一些新兴的代谢干预策略,它们在改善PCOS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潜力:  热量限制:通过饮食调控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代谢功能;  GLP-1基础疗法: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促进减重和调节葡萄糖代谢;  减肥手术:在严重肥胖的PCOS患者中,减肥手术(如胃旁路术)已被证明能显著改善代谢状况和生殖功能。  精准管理:代谢为核心的PCOS治疗未来  文章提出,将PCOS重新定义为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并将治疗重点转向代谢调控,可望推进个体化、精准化的干预策略。通过深入理解代谢功能障碍在PCOS发病中的作用,不仅能够制定更有效的长期管理方案,还可能从根本上阻止PCOS的不良影响跨代传播。  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  更深入的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开发针对胰岛素抵抗、肥胖等代谢异常的创新疗法;  尝试整合遗传和代谢数据以制定个体化干预策略。  总结:视角转变推动PCOS治疗新时代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仅影响女性生殖健康,更是一种典型的代谢紊乱疾病。通过聚焦代谢调控机制,这篇文章为PCO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强调代谢驱动因素在病症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基于代谢的精准管理策略,为PCOS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减轻其遗传负担。这一观点标志着学术界对PCOS认知的重大转变,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打开了新的大门。
恒瑞医药瑞康曲妥珠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 用于乳腺癌治疗

恒瑞医药瑞康曲妥珠单抗拟纳入优先审评 用于乳腺癌治疗

  2025年9月10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恒瑞医药的1类新药——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拟纳入优先审评。这一药物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抗HER2药物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这标志着瑞康曲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即将迎来进一步突破。  瑞康曲妥珠单抗: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  瑞康曲妥珠单抗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致力于治疗HER2表达或突变的晚期实体瘤。该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蛋白后,被内吞至细胞内,并在溶酶体内释放携带的化疗药物。这一机制可精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国际临床研究亮点:乳腺癌治疗效果突出  1期研究数据汇总  在国际1期研究中,瑞康曲妥珠单抗对HER2表达的晚期乳腺癌展现出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HER2阳性乳腺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20个月,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9.1%。  HER2低表达乳腺癌:mPFS为11个月,ORR达到62.0%。  仅2.6%的患者报告间质性肺病,为可控范围。  这些数据表明,瑞康曲妥珠单抗无论在HER2高表达还是低表达乳腺癌群体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  在2025年ASCO大会报告的一项研究中,瑞康曲妥珠单抗也在HER2阳性乳腺癌伴脑转移(BCBM)患者中显示出不错的治疗前景:  单药治疗的颅内缓解率达到84.4%;  与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的颅内缓解率为72.7%。  这些数据为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新治疗策略。  已有上市适应症及前景  瑞康曲妥珠单抗此前已于2025年5月通过NMP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HER2突变相关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此次针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优先审评申请,体现了该药物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广泛潜力。  总结与展望  瑞康曲妥珠单抗凭借其精准释放机制和优秀的临床数据,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随着优先审评的推进,该药物有望尽快造福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针对脑转移和低表达患者提供有效治疗。这标志着恒瑞医药在ADC药物研发领域达到新高度,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
靶向休眠肿瘤细胞:乳腺癌复发预防的新突破

靶向休眠肿瘤细胞:乳腺癌复发预防的新突破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大多数患者在早期能够接受有效治疗,但20%-30%的患者会因微小残留病变而复发。这些残留病变中的休眠性弥散肿瘤细胞(DTCs)被认为是乳腺癌复发的根源。近日,《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揭示,通过靶向DTCs或许能够有效阻止乳腺癌再次复发,其中一些老药如羟氯喹与依维莫司展现了潜在的治疗价值。  休眠肿瘤细胞:乳腺癌复发的“隐形杀手”  DTCs是肿瘤细胞中的特殊群体,这些细胞在初始治疗后会进入休眠状态,潜伏多年,直到条件成熟时重新激活,进而引发复发。休眠肿瘤细胞的存在让乳腺癌患者的长期治愈变得困难,因此科学界一直在寻找靶向这些细胞的新方法。  基因编辑与药物研究揭示治疗靶点  在乳腺癌动物模型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休眠的DTCs伴随着自噬活性显著增强,这是维持其生存的重要机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删除关键自噬基因(如Atg5、Atg7和Becn1),或使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Q),能够显著抑制这些细胞的生存。此外,研究还发现阻断mTOR信号通路也对DTCs产生了致命打击。mTOR通路在细胞的生长、代谢和自噬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药理学抑制mTOR活性可以显著减少DTCs数量。雷帕霉素作为一种mTOR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展现了出色的抑制效果。  羟氯喹与依维莫司:老药的新生机  研究者进一步使用联合药物治疗方式,通过羟氯喹(HCQ)抑制自噬和依维莫司(EVE)阻断mTOR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单独使用HCQ或EVE均显著延缓肿瘤复发,而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DTC负担持续减少,复发时间显著延迟。  基于这些前临床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启动了CLEVER临床试验,招募了197位乳腺癌幸存者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达到100%,而单独使用HCQ和EVE的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则分别为91.7%和92.9%。同时,联合治疗组的DTC清除率达到87%,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  靶向休眠肿瘤细胞的临床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证明,无论是羟氯喹还是依维莫司,均能显著减少DTC负担,同时提高复发生存率。这为靶向DTCs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的临床证据,为乳腺癌复发的预防带来了希望。  然而,也需注意到联合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尽管联合使用HCQ与EVE清除了更多DTC,但部分患者出现了毒性反应,这提示未来研究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副作用。此外,扩大患者样本和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将是验证这些治疗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方向。  结语  这项研究为乳腺癌复发预防开辟了新的思路,老药羟氯喹与依维莫司展现了针对休眠肿瘤细胞的显著疗效。未来,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深入,靶向DTC的治疗策略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补充,为患者带来更长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压力如何影响血糖?杏仁核-肝脏通路研究揭示新机制

压力如何影响血糖?杏仁核-肝脏通路研究揭示新机制

  在现代社会,压力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态。从通勤焦虑、职场KPI压力,到健康问题的担忧,压力不仅影响情绪和睡眠,还可能对身体的代谢系统造成长期伤害。近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大脑的内侧杏仁核(medial amygdala,MeA)通过特殊神经通路连接肝脏,将压力直接转化为血糖升高。这一发现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2型糖尿病与压力:全球性健康挑战  2型糖尿病早已不是只有老年人会患的疾病,而是一种影响全球许多年龄段的健康危机。据统计,全球约有5亿人深受该病困扰,患者需要长期管理饮食与药物,还面临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虽然长期压力被认为是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的因素之一,但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下丘脑和脑干等与基础生理功能相关的区域,而“压力如何升高血糖”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明确解释。  内侧杏仁核:调控血糖的新角色  这项研究发现,大脑传统与情绪挂钩的内侧杏仁核是控制血糖的“新玩家”。研究人员在一系列小鼠实验中发现,当小鼠受到不同形式的压力——社交压力(闻到陌生雄性小鼠气味)、视觉压力(被仿真蜘蛛追逐)或物理压力(短暂束缚)时,内侧杏仁核的神经元迅速变得活跃,这种活跃发生在血糖升高之前。更为关键的是,即使小鼠未受到压力,仅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人为激活内侧杏仁核神经元,也能诱发血糖升高,说明其作用机制是直接且独立的。  杏仁核与肝脏的独特联系  为了揭示杏仁核如何“指挥”肝脏调控血糖,研究人员通过病毒示踪技术发现,这一过程并非通过常见的“应激激素通路”(如肾上腺素或皮质酮)完成,而是走了一条依赖于神经通路的“快速通道”。内侧杏仁核通过腹内侧下丘脑(VMH)作为 “中转站”,形成了从“内侧杏仁核→VMH→肝脏”的神经回路。这条回路能够直接驱动肝脏加速糖异生,生成葡萄糖,使血糖迅速升高。  长期压力会破坏代谢平衡  有趣的是,当小鼠反复暴露于压力情境时,这条神经回路会出现“脱敏”现象——杏仁核活动降低,对压力的血糖反应也变弱。然而,这种“脱敏”并非好事,它标志着代谢系统开始失调。当小鼠长期承受压力并摄入高脂饮食时,其血糖明显升高,糖耐量变差,肝脏的正常糖调控受体功能也发生改变,这正是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简而言之,长期压力让身体“习惯”了这种紧急应对模式,但却伤害了代谢系统的正常功能。  管理压力:保护代谢健康的新方向  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压力致糖”的生物学机制,还提醒人们减轻压力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传统的“少吃多动”,更需要保护杏仁核-肝脏神经回路的功能。未来,科学家或许可以开发精准药物,通过调控特定神经元的活动来防治2型糖尿病。  管理压力的方法也值得关注,比如通过冥想、正念疗法等手段,有可能修复受损的代谢回路,降低糖尿病风险。  总结  内侧杏仁核发现其与血糖的直接联系,为研究2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新方向。这一突破提示我们,管理压力不仅关乎心理健康,也是保护代谢稳定、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方式。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更好地减压管理,或许能让更多人远离2型糖尿病的威胁。
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新机制被揭示:非突变途径激活PI3K通路

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新机制被揭示:非突变途径激活PI3K通路

  他莫昔芬是最早获批用于治疗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药物,也被应用于高危人群的乳腺癌预防。即便在今天,它依旧是部分E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然而,长期使用他莫昔芬也伴随着新的担忧——子宫癌风险的增加。研究表明,接受他莫昔芬治疗2-5年的乳腺癌患者,子宫癌风险提升2-7倍;如果用药时间延长至10年,风险甚至会翻倍。  他莫昔芬为何会增加子宫癌风险?  近日,《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项国际联合研究,来自博德研究所、以色列理工学院和阿姆斯特丹癌症研究所的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深入剖析了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的分子特征。他们发现,这类子宫癌中 PIK3CA突变率显著低于普通子宫癌,提示其致癌机制可能与传统路径不同。  PI3K通路的“替代性”激活  分析显示,他莫昔芬能够通过 ER→IGF1R→PI3K→AKT→mTOR 信号轴直接激活PI3K通路,推动子宫内膜细胞异常增殖。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PIK3CA突变的作用,导致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中PIK3CA及PIK3R1突变频率显著下降(14% vs48%;0% vs 31%)。小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在卵巢切除模拟绝经的模型中,他莫昔芬诱导的子宫内膜增殖甚至超过了雌二醇,而使用PI3K抑制剂alpelisib能够有效抵消这种作用。  他莫昔芬并非直接诱变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并未发现他莫昔芬会直接增加基因突变负荷,也没有观察到特异性的突变特征。这意味着它并非通过诱变作用引发癌症,而是通过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加速了癌变进程。  潜在的干预策略  除了alpelisib之外,已有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同样能够抑制他莫昔芬导致的子宫内膜增殖。由此推测, 选择性PI3K抑制剂或代谢类药物 有望在未来成为预防或治疗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的新方向。  结语  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的独特分子机制——它并非依赖突变,而是通过激活PI3K通路推动癌变。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药物副作用的理解,也为探索更安全的乳腺癌长期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口腔病毒组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关系:清华与北大联合研究揭示新发现

口腔病毒组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关系:清华与北大联合研究揭示新发现

  2025年9月1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梁冠翔团队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陈峰团队合作,在《CellReports Medicine》子刊上发布了一篇名为《Oral virome metagenomic catalog links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hages to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不仅首次构建了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HOVD),而且揭示了口腔病毒组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中的变化,并为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口腔病毒组数据库的建立  本研究团队整合了多个口腔病毒组数据库,结合220名肥胖患者的口腔宏基因组数据,创建了一个涵盖24440个噬菌体操作分类单元(vOTU)和83个真核病毒的口腔病毒组数据库。该数据库被命名为“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HOVD)”,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在线资源,帮助探索口腔微生物组中的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口腔病毒组的变化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发现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腔病毒多样性明显下降,且病毒与口腔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受损。同时,这些患者的口腔病毒组与肠道病毒组之间的传播增强。研究还表明,肥胖和2型糖尿病可能对口腔微生物的平衡造成显著影响,导致临床症状与病毒组变化的关系变得较弱。  噬菌体内溶素与牙周病的治疗潜力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口腔噬菌体,发现能够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的噬菌体,筛选出了六种潜在的内溶素,这些内溶素有助于分解细菌细胞壁,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显示,三种内溶素的组合对抑制该细菌有显著效果,为治疗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研究亮点与意义  该研究的亮点包括:- 成功建立了一个涵盖24440种噬菌体和83种真核病毒的口腔病毒组数据库,为口腔微生物组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腔病毒多样性明显降低,且口腔病毒-细菌的相互关系受到干扰。  口腔噬菌体通过产生内溶素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具有潜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牙周炎的方案。  结论与前景  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口腔病毒组与代谢性疾病的深刻见解,特别是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中的变化。此外,研究还为口腔和全身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思路。随着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的开放,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微生物组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