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骨折修复迎新突破:骨痂类器官揭示软骨转骨机制新路径

骨折修复迎新突破:骨痂类器官揭示软骨转骨机制新路径

  在日常生活中,跌倒、运动受伤或交通事故等意外时有发生,骨折也因此成为常见创伤之一。骨折后的恢复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功能,因此,如何加速骨骼愈合、提高修复效果,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  近日,一项发表在《Bone Research》杂志上的前沿研究,带来了对骨愈合机制更深入的认知,为未来的骨科治疗和组织工程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研究工具。  骨组织工程的挑战:需要更精准的质量控制  骨组织工程一直尝试通过细胞和材料的联合来修复骨缺损,但目前临床应用仍面临不少困难。研究人员指出,关键问题之一是缺乏标准化、可预测的质量控制方法——既能评估植入材料的再生潜力,又能在生产环节中用于过程控制,还需具备非侵入性检测的能力。  骨修复机制中的性别差异被首次系统揭示  骨组织再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免疫状态、机械刺激等,而生物学性别在骨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揭示。本研究通过构建来源于不同性别供体的骨痂类器官,系统分析了性别对软骨向骨转化过程的具体影响。  类器官模型揭示不同供体的差异性表现  研究人员使用来自12位供体(男女各6人,年龄16至29岁)的骨膜前体细胞(hPDCs),在特定培养条件下构建出骨痂类器官。研究发现,不同供体形成的类器官在形态、生长速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性别之间也展现出不同的分化特征。  男性供体的类器官在早期分化阶段细胞数量增长迅速,尺寸明显扩大;而女性供体的类器官则细胞增殖缓慢,尺寸变化不大,但两组在分泌蛋白量和细胞活力方面相差不大。  两类骨痂类器官:肥大软骨型与纤维软骨型  组织染色显示,男性供体更多形成肥大软骨(HyC)类器官,其富含胶原蛋白II、Ihh和osterix等软骨特异蛋白;而部分女性供体形成的纤维软骨(FiC)类器官,虽有软骨分化特征,但细胞外基质含量较少、成熟度较低,且细胞多呈纤维状。  基因和蛋白表达谱揭示机制差异  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HyC类器官在糖代谢、基质结构稳定性方面基因表达更强;而FiC类器官则在弹性纤维形成和ECM降解路径上活跃,并出现多个抑制TGF-β通路的基因表达。  分泌蛋白质谱方面,HyC类器官释放如IBSP、CHAD等成骨关键蛋白,FiC类器官则分泌SRPX2等蛋白。同时,两类器官都表达了一系列共同与骨转化相关的分子,这些蛋白涉及免疫调控、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等重要功能。  类器官移植实验:揭示骨形成能力差异  将这两类骨痂类器官植入免疫缺陷小鼠后,研究发现二者均能诱导新骨形成,说明其具备软骨向骨的自然转化能力。然而,HyC类器官生成的骨组织在体积和质量方面更为优异,且含有人类细胞数量更多,尤其在小梁骨区域表现突出。  生物标志物有望用于骨修复监测与个体化治疗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软骨转骨过程中的细胞间差异和性别特异性路径,还确定了一系列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骨组织工程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这些标志物有望用于开发非侵入性诊断工具,辅助医生在临床中更好地监控骨修复进程,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总结:为骨折患者提供更优康复方案  通过这项研究,科学家们深入了解了软骨向骨的关键机制,为未来骨折治疗、骨移植材料评估及组织工程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生物工程与临床研究的不断融合,骨修复手段也将在不远的将来迎来重大突破,让更多患者更快、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乳腺癌微环境中的精氨酸代谢与免疫逃逸机制研究

乳腺癌微环境中的精氨酸代谢与免疫逃逸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的胡海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日阐明了乳腺癌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如何通过精氨酸代谢进行协作,促进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为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交互与免疫逃逸  肿瘤微环境(TME)是一个复杂的细胞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之间通过代谢交互网络相互影响,进而调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此次研究采用单细胞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揭示了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精氨酸,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发生代谢重编程的机制。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分泌的精氨酸会激活TAM内多胺合成通路,特别是精胺的过度合成,这一过程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控,促使TAM转化为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表型。  精氨酸与肿瘤进展的关系  研究进一步发现,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精氨酸水平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免疫完整的情况下,精氨酸的促癌效应表现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中,外源补充精氨酸并未促进肿瘤生长,这表明精氨酸的促癌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实现。  巨噬细胞内精胺的表观遗传调控  研究还揭示,TAM内精胺的积累通过调节DNA去甲基化酶的活性,重新塑造了关键免疫基因的表观遗传状态。这一过程使TAM分泌免疫抑制因子,抑制CD8+ T细胞的活化及功能,从而促进免疫逃逸。  靶向代谢轴的临床潜力  通过使用FDA批准的多胺合成抑制剂DFMO,研究团队成功地阻断了精氨酸-多胺代谢轴,逆转了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并有效抑制了肿瘤的进展。该研究为靶向代谢途径以增强现有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相关的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前景  该项研究成果于4月3日在线发表在《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题为“Cancer cell-derived arginine fuels polyamine biosynthesis in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o promote immune evasion”。目前,基于这一发现,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积极筹备中,未来可能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论:代谢调控促进免疫逃逸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精氨酸代谢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也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干预肿瘤细胞与TAM之间的代谢轴,能够显著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为癌症治疗的临床应用带来新的希望。
诺华阿曲生坦获FDA加速批准,成为治疗IgA肾病的新药

诺华阿曲生坦获FDA加速批准,成为治疗IgA肾病的新药

  4月3日,诺华宣布其新型药物阿曲生坦(atrasentan,商品名Vanrafia)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加速批准。此药物被批准用于降低患有疾病进展风险的成人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患者的蛋白尿。这使得阿曲生坦成为首个被批准用于减少IgA肾病蛋白尿的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ETA)拮抗剂。  诺华收购Chinook,进一步布局IgA肾病治疗  2023年,诺华以35亿美元收购了Chinook公司,获得了包括阿曲生坦在内的多个治疗IgA肾病的创新药物。这一收购为诺华的肾病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IgA肾病这一全球常见的肾脏疾病领域。  阿曲生坦在治疗IgA肾病的III期ALIGN研究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在36周期的研究中成功达成主要疗效终点,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蛋白尿水平,这为药物的上市提供了坚实的临床数据支持。  基于ALIGN研究的数据获得FDA加速批准  阿曲生坦的FDA加速批准基于ALIGN研究中的预设中期分析结果。尽管该药物成功减少了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但是否能够有效延缓患者肾功能衰退尚未确定。因此,阿曲生坦是否能够继续获得长期批准,仍将取决于进一步验证其临床获益的研究成果。预计在2026年,ALIGN研究的136周数据将提供关于阿曲生坦对IgAN患者肾功能保护作用的更全面评估。  IgA肾病的严重性与阿曲生坦的潜力  IgA肾病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它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尤其在年轻人中高发,并且是导致慢性肾病和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曲生坦的获批为IgA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尤其是在该病症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的背景下,其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阿曲生坦在中国获优先审评  阿曲生坦在中国的上市申请也正在积极推进,并且已经获得了优先审评。据估计,每年全球每百万人中约有25人被诊断为IgA肾病,而中国的IgA肾病发病率位居全球之首。因此,阿曲生坦的上市对于中国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诺华肾病领域的持续创新  随着阿曲生坦的获批,诺华在肾病治疗领域的布局进一步丰富。2024年8月,诺华推出了针对补体旁路途径的首个补体因子B(CFB)抑制剂——伊普可泮,并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IgA肾病。2025年3月,伊普可泮还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C3肾小球病(C3G),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C3G治疗药物。  展望未来:肾病治疗的新篇章  随着阿曲生坦和其他创新药物的推出,诺华在肾病领域的持续创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公司预计,随着这些药物的推广,全球数百万IgA肾病患者将能够受益于更有效、更精确的治疗,肾病领域的治疗水平有望迎来新的突破。  总结来说,阿曲生坦的加速批准为治疗IgA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也标志着诺华在肾病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随着未来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这一创新疗法有望为全球肾病患者带来革命性的治疗选择。
司普奇拜单抗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取得突破性进展

司普奇拜单抗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球首次基于IL-4Rα靶点的生物制剂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2025年4月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团队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标志着过敏性鼻炎治疗的创新突破。这项研究名为《司普奇拜单抗治疗中重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一项随机3期试验》,是全球首次展示基于IL-4Rα靶点的生物制剂——司普奇拜单抗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成果。此次研究不仅填补了治疗领域的空白,也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过敏性鼻炎研究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突破性治疗方案,满足临床需求  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环境中过敏原引发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全球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不断上升,尤其是在常规治疗未能有效控制症状的中重度患者中,亟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案。司普奇拜单抗作为一种靶向IL-4Rα的生物制剂,通过双重作用机制——阻断IL-4和IL-13两种促使过敏反应的细胞因子,发挥抑制T细胞激活、抑制B细胞产生IgE、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等作用,显著抑制过敏反应,成为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新选择。  临床研究显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该研究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司普奇拜单抗在快速控制患者鼻部症状、持续改善眼部过敏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具体结果如下:  快速缓解鼻塞症状 :治疗2天后,司普奇拜单抗组患者的鼻塞症状明显改善,72%的患者在7天内实现了鼻腔通气,2周内达到86%,4周内达到94%。  强效持续控制鼻部症状 :治疗4天后,司普奇拜单抗组患者的鼻部症状总分(rTNSS)较基线下降2.7分,2周后下降3.6分,4周后下降4.9分,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持续改善眼部过敏症状 :治疗2周和4周后,司普奇拜单抗组患者的眼部症状总分(rTOSS)分别下降2.6分和3.7分,显著优于安慰剂组,94%的患者达到了眼部症状轻或无的标准。  2型炎症标志物显著降低,机制作用明确  司普奇拜单抗不仅在临床症状上取得显著效果,还能显著降低2型炎症的相关标志物。4周后的分析显示,司普奇拜单抗显著降低了患者体内过敏原特异性IgE和血清总IgE水平,同时显著减少了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3等2型炎症标志物的水平,表明其在从机制上阻止疾病进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  在安全性方面,司普奇拜单抗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与安慰剂组相比,其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重磅突破,全球唯一获批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IL-4Rα抗体  司普奇拜单抗成为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IL-4Rα抗体药物,并于2025年2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为全球数百万中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标志着过敏性鼻炎治疗正式迈入生物制剂治疗时代。  康诺亚的创新药物,推动生物制药发展  司普奇拜单抗由康诺亚自主研发,是国内首个获得批准的IL-4Rα抗体药物。康诺亚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填补了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空白,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外生物制药的进步。该药物目前已获批准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及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等多种适应症,预计将进一步在多个免疫疾病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康诺亚公司简介  康诺亚是一家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的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免疫疾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治疗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平台和创新药物管线,康诺亚不断推动着生物制药的进步,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具竞争力、高质量和可负担的创新疗法。
氨甲环酸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降低死亡风险的有效性

氨甲环酸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降低死亡风险的有效性

  背景概述  产后出血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分娩过程中。氨甲环酸已被推荐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病例,但其是否可以有效预防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2024年10月,《Lancet》刊载了一项系统评价和个体患者数据(IPD)荟萃分析,旨在评估氨甲环酸在产后出血中的预防效果,并探索其对分娩女性的潜在影响。  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了截至2024年8月4日关于氨甲环酸对产后女性影响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符合标准的试验必须是前瞻性注册、安慰剂对照、参与者超过500名,并且在随机分配过程中偏倚风险较低。研究团队向相关试验的研究者申请了个体患者数据(IPD)。研究主要关注的结局指标为:危及生命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  该分析纳入了来自5项研究的54404名女性的数据。在这其中,4项试验提供了43409名女性的IPD数据,而另外一项试验则提供了10995名女性的汇总数据。所有试验的偏倚风险都较低。研究结果显示,在氨甲环酸组(共27300名女性)中,178名(0.65%)女性发生了危及生命的出血,而在安慰剂组(共27093名女性)中,230名(0.85%)发生了同样的情况。合并比值比(OR)为0.77,95%置信区间(CI)为0.63~0.93,P值为0.008,表明氨甲环酸在降低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关于血栓栓塞事件,氨甲环酸组的26571名女性中,50名(0.2%)发生了致命或非致命的血栓栓塞事件,而安慰剂组的26373名女性中,52名(0.2%)发生了此类事件。合并OR为0.96,95%CI为0.65~1.41,P值为0.82,表明氨甲环酸对血栓栓塞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结论  根据这项荟萃分析的结果,氨甲环酸在预防危及生命的产后出血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研究未发现氨甲环酸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的证据。然而,研究者指出,虽然氨甲环酸在高风险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预防效果,但并不建议将其普遍应用于所有分娩的女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已被诊断为产后出血的高危女性,在诊断前使用氨甲环酸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临床益处。  未来方向  尽管本研究结果为氨甲环酸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证据,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确认氨甲环酸在不同人群中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此外,对于氨甲环酸的最佳使用时机和剂量仍需要进一步探讨,以确保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最大效果。
说话时的这些表现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

说话时的这些表现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

  全球范围内,痴呆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被诊断为痴呆症。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Society)的数据,英国目前有约100万名痴呆症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60万。  阿尔茨海默病 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不仅影响记忆,还会导致思维和语言能力的下降。由于这种疾病通常在早期时症状不明显,及时发现其早期表现对于有效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语言的变化可能是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重要标志。  阿尔茨海默病的语言障碍:五个早期信号  1. 言语卡顿、断续,表达模糊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常见的语言表现之一是无法快速回忆起特定的词汇,导致说话时频繁停顿和犹豫。例如,患者可能会使用模糊的表达,如“那个东西”或“那个叫什么”,而不是直接说出所想的词语。这种表达模糊的情况通常发生在患者努力回忆某个具体词语时。  2. 用词不准确或混淆  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用词错误的现象,即用相关或相似的词语代替正确的词汇。例如,患者可能用“猫”来代替“狗”,或用“动物”替代“猫”。这种语言错误表明患者在思维和语言处理上的困难。  3. 更倾向于空谈而非实际行动  随着病情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在执行任务时感到困难。此时,他们往往不直接讨论任务本身,而是倾向于谈论自己对任务的感受或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例如,他们可能会说:“我不确定能否做好”,而不是具体谈论如何完成任务。  4. 语言简化、词汇贫乏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语言可能逐渐变得简单,他们会频繁使用常见的词汇,并减少使用更多样化的词语。患者往往依赖一些常见的连接词(如“然后”、“但是”等),而不再使用更丰富的词汇。此外,患者可能反复使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而缺乏语言的多样性。  5. 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或概念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可能在思考同类词语、物体或事物时遇到困难。例如,在认知测试中,患者可能很难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食物、颜色或身体部位。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在完成类似任务时会变得更加吃力。  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因素  虽然偶尔忘词或偶尔出现语言卡顿是正常的现象,但频繁的语言问题或记忆问题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年龄是最主要的风险因素,65岁以后,患病的风险会每五年增加一倍。不过,也有大约5%的患者年龄不到65岁,这种情况被称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  对于有家族史或一级亲属中有患病历史的人群来说,及早注意这些语言变化特别重要。早期发现并进行适当的干预可能会有效延缓疾病的进程,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语:识别语言变化,早期应对阿尔茨海默病  通过观察和记录语言的变化,家庭成员和护理人员可以更早地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症状。如果出现频繁的忘词、语言不清或表达困难等问题,及时就医诊断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干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医疗支持和生活帮助,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疫苗新发现:或有助于降低痴呆症风险

带状疱疹疫苗新发现:或有助于降低痴呆症风险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带状疱疹疫苗与痴呆症之间的潜在关联 逐渐引起关注。最新研究表明,这种疫苗不仅能够预防带状疱疹,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延缓痴呆症的发生 ,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带来新的思路。  权威研究:带状疱疹疫苗或降低20%痴呆症风险  2025年4月2日,《Nature》 期刊发表了一项针对英国威尔士人群 的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长达7年的随访期内,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群痴呆症新发病例减少了约20% 。  研究背景与目的  科学家长期怀疑,神经嗜性疱疹病毒可能与痴呆症的发展相关 。此外,疫苗可能具备非靶向的免疫调节作用 ,从而影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该研究旨在探索减毒活疫苗 (即目前用于预防带状疱疹的疫苗)是否能够降低痴呆症的诊断率,并提供更具因果关系的证据。  独特研究方法:基于自然实验的因果分析  为了避免单纯的相关性研究 带来的偏倚,研究人员利用了一项特殊的自然实验 设计。  实验分组:基于出生日期划分研究对象  在英国威尔士,疫苗接种资格是由出生日期决定的 :  1933年9月2日及以后出生的人有资格接种疫苗。  1933年9月2日之前出生的人则终身无法获得疫苗接种资格 。  研究人员利用该政策划分了两组人群:  1933年9月2日之后出生者 :接种率达47.2%。  1933年9月2日前出生者 :接种率仅0.01%。  由于两组人群的年龄相差仅一周 ,因此除了疫苗接种资格不同外,他们在健康状况、社会经济背景、医疗资源获取等方面几乎没有系统性差异 ,这使得研究更具说服力。  研究结果:带状疱疹疫苗的保护作用更明显  在对这两组人群进行长达7年的随访 后,研究人员发现: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人群,痴呆症的诊断概率下降了3.5个百分点 (95% 置信区间:0.6%~7.1%,P=0.019)。  相对降低了20.0%的痴呆症风险 (95% 置信区间:6.5%~33.4%)。  女性受益程度高于男性 ,可能与性别差异导致的免疫反应不同有关。  多重验证:研究结果具有广泛适用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合并人群的死亡证明数据 ,重点关注痴呆症作为主要死因 的病例,结果与前述研究高度一致 。  这一结果再次支持了带状疱疹疫苗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并可能降低痴呆症的发生率。  疫苗与神经系统疾病: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科学家们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带状疱疹疫苗如何影响大脑健康 。  可能的机制假设  抑制神经嗜性疱疹病毒 :  既往研究表明,某些疱疹病毒(如HSV-1、VZV)可能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 。  带状疱疹疫苗可能通过增强免疫系统 ,降低此类病毒在大脑中的活跃度,从而减缓神经退行性变。  疫苗的非特异性免疫效应 :  一些疫苗不仅能针对特定病原体,还能激活机体的广泛免疫防御 ,从而间接减少神经炎症、改善脑部健康。  减少慢性炎症 :  慢性炎症被认为是痴呆症的重要诱因之一。  带状疱疹疫苗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身性炎症反应 ,保护神经细胞。  研究的临床意义与公共卫生影响  1. 疫苗可能成为预防痴呆症的潜在工具  目前,痴呆症尚无有效治愈手段 ,且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发病率不断上升。如果带状疱疹疫苗能有效降低痴呆风险 ,将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突破。  2. 推动带状疱疹疫苗的普及  目前,多数国家建议50岁及以上人群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若未来进一步证实其对痴呆症的预防作用 ,或许可以降低接种年龄门槛 ,让更多人受益。  3. 促进更多针对性研究  未来需要更多大规模、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 ,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疫苗在不同人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同时,还需深入研究疫苗的具体作用机制 ,为开发更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疫苗或成痴呆症防治新希望  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带状疱疹疫苗接种可能降低痴呆症风险 ,尤其在女性人群中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一发现不仅拓宽了疫苗的潜在适应症,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全新思路 。  尽管仍需更多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和机制,但这一突破无疑为痴呆症的防控策略带来了新的希望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利用疫苗来延缓或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医保购药指南:巧用追溯码,远离回流药陷阱

医保购药指南:巧用追溯码,远离回流药陷阱

  国家医保局发布“六要六不要” 避免购药风险  4月2日,国家医保局 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了“医保购药的六要六不要 ”指南,提醒公众合理使用药品追溯码 ,避免购买回流药 ,保障个人权益和用药安全。  “六要六不要” 具体内容  1.要购买带有追溯码的药品,不要购买无追溯码的药品。  2.要确保结算时药盒上的追溯码被扫描,不要让售药人员扫描其他药品的追溯码。  3.要索取购药小票或发票,不要忽视可能获得的赔偿机会。  4.要使用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或医保服务平台App查询追溯码信息,不要成为回流药的受害者。  5.要勇于举报回流药,并要求索赔,不要放弃维护合法权益。  6.要彻底销毁已使用药品的空盒及追溯码,不要将其转售给不法分子。  追溯码:每盒药的“身份证”  国家医保局强调,追溯码是药品的唯一身份标识 ,即便是同品牌、同规格的药品,每盒药的追溯码都是独一无二的 。按照最新规定,自2026年1月1日起 ,所有销售的药品 都必须具备追溯码(住院拆零服用的药品、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暂不受此要求)。  如何识别可疑药品?  购药时,售药人员如果故意不扫描追溯码,或扫描其他药品的追溯码 ,可能意味着药品存在问题,可能是回流药 (即曾被销售或使用过的药品被非法回收再销售)。  若查询药品信息时,显示“仅有一次销售信息但并非本人购买 ”或“查询到两次及以上的销售信息 ”,说明该药品存在回流风险,可立即向相关部门投诉并索赔 。  如果购药数日后仍查询不到销售信息 ,可向药店或监管部门反馈,以确保药品来源可靠。  购药后如何正确处理药品包装?  国家医保局提醒,药品包装上的追溯码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 ,可能被用于二次销售、医保诈骗等违法行为。因此,公众应正确处理药品空盒和追溯码 :  使用完药品后,务必撕毁或刮除追溯码,避免被不法分子盗用。  不要随意丢弃药盒,更不能将药盒或药品出售给药贩子 ,否则可能影响个人医保待遇,甚至涉嫌违法。  医保购药新规:保障安全,防范风险  根据国家医保局最新规定,从2026年起,所有销售的药品小票或发票上都需标注追溯码 ,这将进一步加强购药透明度 ,确保消费者在发现问题药品时能够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公众应如何应对新规?  养成购药时主动检查追溯码 的习惯,确保购买的是正规、安全的药品 。  及时核验药品信息 ,发现异常立即维权 ,避免财产损失和健康风险。  警惕药品诈骗行为 ,避免因贪图便宜或便利购买来源不明的药品,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医保购药有保障,巧用追溯码不“踩雷”! 通过合理利用追溯码,公众可以在医保购药过程中更安全、更放心,同时避免成为回流药的受害者 。
辉瑞RSV疫苗Abrysvo在欧盟获批新适应症,覆盖更广泛人群

辉瑞RSV疫苗Abrysvo在欧盟获批新适应症,覆盖更广泛人群

  欧洲委员会批准Abrysvo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  4月1日,辉瑞公司宣布,其二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brysvo 的适应症已获得欧洲委员会(EC)批准,扩展至 18至59岁 人群,以预防由RSV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LRTD) 。  这一批准扩大了Abrysvo的适用范围,使其成为欧盟覆盖范围最广的RSV疫苗 ,目前适用于以下两类人群:  18岁及以上成人 :主动免疫接种,预防RSV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  孕妇(妊娠24-36周) :通过孕期接种,为出生至6个月内的婴儿 提供被动保护,预防RSV引发的LRTD。  Abrysvo疫苗特点及作用机制  Abrysvo是一款无佐剂二价疫苗 ,专门用于预防RSV-A和RSV-B两种亚型 导致的下呼吸道疾病。在病毒感染前,F蛋白(preF)是主要的中和抗体靶点 ,而Abrysvo正是通过靶向F蛋白的关键抗原位点 ,增强免疫系统识别和抵抗不同RSV亚群变异的能力。  这一批准基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的积极审查意见,并适用于 欧盟27个成员国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 。审批依据来源于**关键III期MONeT研究(NCT05842967)**的临床数据。  辉瑞高管:疫苗有望减少RSV负担  辉瑞首席国际商务官、执行副总裁Alexandre de Germay 表示:  "我们非常高兴Abrysvo在欧盟获批用于帮助预防18岁及以上成人的RSV感染。RSV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每年在欧盟导致约15.8万例成人住院 ,部分病例可能发展为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随着适应症的扩展,Abrysvo不仅能覆盖18-59岁人群,还能继续用于孕期接种,保护新生儿免受RSV感染。此次批准将显著减轻未来RSV季节的疾病负担,促进公共卫生的发展。”  RSV疫苗竞争格局:GSK Arexvy亦扩大适用人群  Abrysvo并非市场上唯一一款扩展适应症的RSV疫苗。  2024年10月 ,美国FDA 率先批准Abrysvo用于18-59岁高风险人群 ,以预防RSV相关的LRTD。  在美国和欧盟,GSK的RSV疫苗Arexvy 也已从最初适用于60岁及以上人群 ,扩展至50-59岁RSV高危人群 。  随着RSV疫苗接种范围的不断扩大 ,辉瑞与GSK的竞争愈发激烈,RSV疫苗市场将迎来更广泛的人群覆盖,进一步推动全球疫苗接种策略的优化。
极端高蛋白或低碳水饮食或加速死亡风险!合理搭配饮食能减少27%死亡风险

极端高蛋白或低碳水饮食或加速死亡风险!合理搭配饮食能减少27%死亡风险

  在追求健康长寿的道路上,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饮食结构不仅能改善生活质量,还能显著延长人的寿命。近期,来自我国的一项研究提出了“最佳长寿饮食模式”,并指出,合理的饮食配比可以有效降低死亡风险,最高可达27%。  最佳饮食结构有助长寿  该项研究由国内科研人员进行,基于2.6万人的长达近20年的饮食数据,分析了不同营养素的摄入比例对健康的影响。研究将饮食模式分为24种类型,并分析了每种饮食结构对死亡风险的具体影响。结果发现,某些特定的饮食模式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其中有4种组合特别有效:  中等蛋白质+较高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14%  中等蛋白质+中等脂肪+中高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21%  中等蛋白质+较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24%  较低蛋白质+中等脂肪+中高碳水化合物 :死亡风险降低27%  高蛋白和低碳水饮食的潜在风险  研究还特别指出,当碳水化合物摄入占比在42.5%~46%时,死亡风险最小。蛋白质摄入在12.5%~25%之间时,死亡风险也处于最低水平。然而,极端的高蛋白饮食和低碳水饮食反而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死亡风险。  如何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随着社会的快节奏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来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避免高糖、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长期维持健康并降低患病风险。  结语  饮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寿命。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选择合适的食物和饮食比例,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