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科兴三价流感疫苗扩龄获批,保护更多人群免受流感威胁

科兴三价流感疫苗扩龄获批,保护更多人群免受流感威胁

  2025年10月23日,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宣布其生产的三价流感疫苗——安尔来福®(0.5ml/剂)扩龄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此次批准意味着该疫苗适用人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包括了6个月至35个月婴幼儿,使得安尔来福®能够为6个月及以上的人群提供流感免疫保护。  安尔来福®自2006年在国内上市以来,一直是国内首支不含防腐剂的三价流感疫苗,凭借其安全性与高效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流感疫苗接种对婴幼儿的重要性  6至35月龄的婴幼儿是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高风险人群,流感不仅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还可能加重本已存在的健康问题。接种流感疫苗被认为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次扩龄批准的疫苗使得6月龄及以上人群能够受益,尤其是婴幼儿群体,科兴流感疫苗的接种将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免疫保护。  科兴流感疫苗全球布局与防控  科兴不仅在国内推广流感疫苗,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流感疫苗的接种。今年5月,科兴的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已在香港特区获批注册,并成为该地区唯一获批的国产季节性流感疫苗。科兴流感疫苗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智利,科兴已成为该国2025年流感免疫接种计划的唯一供应商。自3月智利全国接种启动以来,已有超过780万人接种了科兴的流感疫苗。  至今,科兴季节性流感疫苗已在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接种超过1亿人次,成为全球防控流感的重要力量。  国内流感监测数据与专家建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5年第42周流感监测周报,国内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49起,是前一周的12倍。监测显示,2025-2026年流感季节,甲型H3N2流感病毒是国内主要毒株。  专家建议,针对流感高危人群,如学生、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积极推进流感疫苗接种是防控流感的有效手段,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及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总结  随着科兴流感疫苗接种范围的扩大及全球布局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群能够从中受益。疫苗的推广不仅能有效预防流感,还能为全球健康防控作出贡献,尤其是对高风险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已成为保障健康的关键措施。科兴生物不断推进的疫苗接种计划,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正为更广泛的民众提供强有力的流感防护。
AI引导的STAR系统:为“无精症”男性带来生育新希望

AI引导的STAR系统:为“无精症”男性带来生育新希望

  在生殖医学领域,当医生告知一对夫妇“无精症”诊断时,往往意味着他们自然拥有孩子的机会几乎为零。对于这类患者,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睾丸穿刺取精或实验室人工搜寻精子,但这些方法不仅创伤性强、风险高,还常常以失败告终。手术可能引起炎症、血管损伤或睾酮水平下降,而人工搜索精子的过程则耗时长、费用高,成功率却极低。长期以来,“无精症”被认为是男性不育中最棘手的一类,许多患者最终不得不选择捐精或领养。  AI助力生殖医学: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取得突破性成果  2025年10月31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题为:  “First clinical pregnancy following AI-based microfluidic sperm detection and recovery in non-obstructive azoospermia”。  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人工智能(AI)与微流控技术结合的系统——STAR系统(Sperm Tracking and Recovery),能够在被判定为“无精症”的样本中,以极高的速度与精度识别出极其稀有的精子,并实现精准分离。这一创新技术帮助一位被确诊为无精症的男性成功找到仅有的两个活动精子,最终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实现了其妻子的成功妊娠。这是全球首例通过AI引导的精子检测系统实现临床怀孕的案例,标志着男性不育治疗迈入了新的里程碑。  STAR系统:人工智能与微流控的完美结合  STAR系统集成了高速成像技术、微流控芯片与深度学习算法,能在极短时间内从大量图像中识别出精子信号。  运行原理:精液样本以约400μL/小时的速度流经微流控通道,高速摄像系统以每秒300帧的频率捕捉画面,深度学习模型实时分析每一帧图像以识别精子候选目标。  智能筛选机制:系统引入“时间一致性过滤算法”,只有当一个对象在连续10帧图像中至少3帧被判定为精子时,才会被确认为有效精子。  精准分离:检测到精子后,微流控门控机制会将其锁定在300纳升的空间中,随后转移至实验室进行单精子注射(ICSI)操作。  该系统在全封闭、一次性使用的芯片环境中运行,最大限度地保障无菌状态,防止交叉污染和环境暴露,安全性极高。  19年求子梦终成真:首例临床妊娠成功  研究中,一对结婚近20年的夫妇成为STAR系统的首个临床受益者。  男性:39岁,染色体及激素水平均正常,但双侧睾丸萎缩且伴微石症,曾多次尝试人工搜寻精子及两次穿刺手术,均收效甚微。  女性:37岁,卵巢储备功能严重下降,曾在四家机构经历19次取卵,仅获得1枚可移植胚胎但未成功妊娠。  在本次实验中,该男性提供的3.5毫升精液样本经人工检测仍未发现精子,但STAR系统在两小时内扫描了250万张图像,检测出7个精子,其中2个具有活性。研究人员利用这两个精子分别进行单精子注射,两个卵子均发育成可移植胚胎。三天后移植,13天后检测结果显示——这对夫妇迎来了19年来首次阳性妊娠信号,最终确认成功怀孕。  技术优势:非侵入、安全、效率高  与传统方法相比,STAR系统具备显著优势:  非侵入性操作:无需手术穿刺取精,避免组织损伤;  全自动识别与分选:人工干预少,结果客观、稳定;  高效率与高精度:可在数小时内完成大样本扫描与精子识别;  生物安全保障:一次性微流控芯片设计杜绝交叉感染风险。  未来展望:AI开启男性不育治疗新时代  虽然目前的临床成果仅为单一成功案例,但这一结果证明了AI引导的微流控技术在严重男性不育治疗中的可行性与突破性潜力。  该研究为无精症患者开辟了全新的希望之路——从过去的“几乎不可能”,到如今“可能得子”的现实转变。研究团队表示,后续将启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验证STAR系统在更多患者中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结语:从“无路可走”到“重燃希望”  这项创新不仅是人工智能与生殖医学融合的典范,更是全球男性不育治疗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STAR系统的诞生,让那些被“无精症”困扰多年的家庭看到了新的希望,也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打开了新的大门。未来,随着AI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更多“不可能”的生命奇迹或将成为现实。
“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引热议:专家警示——重击头部可致严重脑损伤

“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引热议:专家警示——重击头部可致严重脑损伤

  近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世界职业扇耳光大赛”登上热搜。中国选手赵鸿刚在比赛中遭遇重击,被对手阿曼塔耶夫一掌击中面部,当场倒地昏迷。赛后诊断显示,赵鸿刚出现颧骨骨裂、眼部淤青,虽然没有脑震荡,但眼眶伤口缝合5针,伤势不轻。对此,医学专家提醒,这类赛事的危险性远超公众想象。  专家提醒:重击头部极易造成脑震荡甚至更严重损伤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旭东指出,这种比赛的本质是“以最大力度将冲击力直接作用于头部”,而这种毫无防护的打击可使脑组织在颅骨内猛烈晃动与旋转,从而导致脑震荡。  他强调,脑震荡其实已经是最“轻”的后果。若冲击力更强,还可能造成脑血管破裂,引发颅内出血、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曾有选手命丧擂台:脑出血是致命风险  类似悲剧并非首次发生。早在2021年11月,46岁的波兰大力士阿图尔·沃尔恰克(Artur Walczack)在参加“扇耳光大赛”后被击倒,因脑出血入院抢救。尽管医生全力治疗,但他的大脑严重受损,最终因器官衰竭不幸去世。  陈旭东解释说,强烈的掌力可能导致脑血管撕裂,血液在颅内堆积后压迫大脑,引发昏迷与生命中枢衰竭。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在受伤后可能经历短暂“清醒期”,病情随后急转直下。  弥散性轴索损伤:可致植物状态或永久残疾  除了出血风险,医生还指出,头部受到剧烈旋转冲击时,容易造成弥散性轴索损伤。这意味着大脑内部神经纤维大面积断裂,往往导致长期昏迷、严重智力损伤或瘫痪。  此外,头部的扭转还会对颈椎造成损伤,可能引起颈椎骨折、脊髓受伤、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恢复正常”并不代表安全:脑损伤可累积  有网友指出,比赛结束后,一些选手似乎恢复良好,看不出明显异常。但陈旭东表示,即使症状暂时缓解,脑震荡的微损伤仍可能无法完全修复。若长期反复受击,累积效应将导致更深层的脑部病变。  他特别警告,长期重复头部创伤可能导致慢性创伤性脑病(CTE)。这是一种由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堆积引发的退行性疾病,会逐渐造成记忆力下降、情绪失控、行为异常,最终可能发展为痴呆症。此类疾病在拳击、美式橄榄球等运动中已被证实存在。  不止脑部:打耳光还可能造成多重身体伤害  除了脑部损伤外,打耳光还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伤害:  耳部损伤:瞬间气压变化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听骨断裂,甚至引起外耳道撕裂;  头面部损伤: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紊乱、面神经受损或颅底骨折;  心理与全身影响:剧烈的打击还会造成心理创伤、血压剧变、心血管应激反应,甚至影响免疫系统。  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慢性疾病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医生呼吁:拒绝暴力娱乐,倡导理性与尊重  专家呼吁公众应清醒认识此类“极限比赛”的高风险性,不应将暴力作为娱乐或竞技的手段。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交场合,都应提倡理性沟通、非暴力表达,共同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
瑞乐唐获批上市: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口服三联降糖复方制剂诞生

瑞乐唐获批上市: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口服三联降糖复方制剂诞生

  近日,恒瑞医药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恒格列净瑞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I)、(II)(商品名:瑞乐唐)正式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该药物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口服降糖三联复方制剂,标志着国产糖尿病治疗方案迈入新的阶段。  降糖新组合:三药协同,一片搞定  瑞乐唐将三种作用机制互补的药物——SGLT2抑制剂、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科学整合于一片缓释剂型中,形成全新的口服降糖方案。  恒格列净:我国自主研发的SGLT2抑制剂,通过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降低血糖,同时具备减重、降压及心血管保护等附加益处;  瑞格列汀:国内首个自研DPP-4抑制剂,可延长GLP-1半衰期,提高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释放,从而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稳定降糖;  二甲双胍:经典口服降糖药,可减少肝糖输出并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三者协同作用,实现多靶点、多机制、低风险的综合控糖效果。  临床数据亮眼:控糖、减重双达标  瑞乐唐的上市基于一系列关键临床研究,包括三药联合III期试验(SHR3824-SP2086-MET-301)以及生物等效性与食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三联方案患者的HbA1c平均下降1.54%,  达标率(≤7%)达到57.4%,  相较二联疗法,额外降幅达0.52%–0.65%。  此外,该组合在减重、降压及整体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低血糖风险低,药效稳定。生物等效性试验证实,无论空腹或餐后服用,药物均可保持一致的药代动力学表现。  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不仅简化了治疗流程,还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  填补国内空白:国产三联制剂正式登场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成人患病率高达13.79%,患者总数超过1.4亿。长期以来,国内缺乏自主研发的三联口服制剂,而国外已有类似产品——如勃林格殷格翰与礼来的Trijardy XR(恩格列净+利格列汀+二甲双胍)。  瑞乐唐的成功上市,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新选择。  从单药到三联:恒瑞构建完整糖尿病产品矩阵  瑞乐唐的诞生,是恒瑞在代谢领域布局的重要成果。至此,公司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已有5款创新药获批,形成了从单药到二联、再到三联的全病程产品体系。  例如:  磷酸瑞格列汀:首个国产DPP-4抑制剂;  瑞霖唐(瑞格列汀二甲双胍片):国内首个DPP-4i+二甲双胍复方制剂;  瑞乐唐:中国首个三联复方口服制剂,实现阶梯式治疗布局。  这种递进式策略为不同阶段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治疗选择。  前沿布局:GLP-1时代的多线创新  恒瑞并未止步于传统口服降糖药,而是大举进军全球热门的GLP-1靶点领域。  在研管线包括:  HRS9531: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已提交上市申请;  HRS-7535:口服GLP-1小分子药物,在II期临床中HbA1c降幅高达1.79%,安全性优异;  HRS-4729:GLP-1/GIP/GCGR三重受体激动剂,用于改善代谢性肝病与肥胖;  INS068: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预计2026年上市。  其中,HRS9531的全球授权交易额高达60亿美元,显示出恒瑞在创新药国际化上的强大竞争力。  研发驱动增长:创新实力持续爆发  恒瑞医药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1.88亿元,同比增长14.85%;净利润57.51亿元,同比增长24.5%。研发投入达到49.45亿元,占营收比超21%,累计研发总额突破500亿元。  截至目前,恒瑞已在中国获批24款1类创新药,并有超100个创新项目在研,400多项临床试验全球同步推进。公司还在肿瘤、心血管、代谢及免疫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结语:从降糖药到代谢体系创新者  从瑞乐唐的获批,到GLP-1/GIP/GCGR三靶点药物的全球化布局,恒瑞医药正逐步构建覆盖糖尿病、肥胖、NASH等疾病的代谢治疗全生态。  未来,随着舒地胰岛素、HRS9531、HRS-7535等创新产品陆续上市,恒瑞医药将在代谢疾病领域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助推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舞台。
抗抑郁药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新发现:或增加心动过缓风险,需警惕血压过度下降

抗抑郁药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新发现:或增加心动过缓风险,需警惕血压过度下降

  在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高血压科学会议(Hypertension Scientific Sessions,HYP)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患者同时服用某些抗抑郁药与β受体阻滞剂时,可能导致收缩压显著下降,同时增加心动过缓的风险。  研究背景:心血管病与抑郁症的“药物交叉区”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类疾病常常共存,这使得部分患者需要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抗抑郁药。然而,这两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潜在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来自巴基斯坦卡拉奇陶氏医学院的研究负责人Inshal Jawed博士表示:“抗抑郁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之间的代谢干扰,会影响血药浓度与疗效,因此有必要系统地评估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  机制探讨:CYP2D6酶的“关键角色”  研究团队指出,部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具有抑制CYP2D6酶的作用,而该酶在β受体阻滞剂的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酶活性受抑制后,药物血浆浓度可能显著升高,从而增加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研究设计与结果:多维度数据揭示药物相互作用  在这项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纳入了65名20岁以上、同时患有抑郁症和高血压的患者,这些人同时服用了β受体阻滞剂与抗抑郁药(包括SSRIs、SNRIs、度洛西汀及安非他酮)。  通过分析药物血浆浓度、清除率及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研究发现:  患者平均收缩压下降 15%~20%;  心动过缓风险增加 25%;  SSRIs与CYP2D6依赖型β受体阻滞剂的相互作用使:  AUC 增加 2.55倍,  最大血药浓度(Cmax)增加 1.94倍,  半衰期延长 1.93倍,  而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Tmax)无明显变化。  针对奈必洛尔的结果更为显著:AUC 增加 2.76倍,Cmax 增加 1.67倍,半衰期延长 1.80倍。奈必洛尔的代谢产物AUC 增加 2.59倍,Cmax 增加 1.48倍,半衰期延长 2.15倍。  Jawed博士指出:“尽管我们预料到存在相互作用,但其程度尤其在奈必洛尔的代谢层面上,远超预期。”  临床启示:警惕用药组合,适度调整剂量  研究者强调,临床医生在联合处方CYP2D6代谢型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奈必洛尔等)与SSRIs或其他CYP2D6抑制剂时,应慎重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适时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阿替洛尔与纳多洛尔的代谢不依赖CYP2D6,因此几乎不受抗抑郁药影响,可能是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专家点评:协作与监测是关键  费城天普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的心脏病学副教授Sabrina Islam博士(未参与该研究)指出,高血压与抑郁症的共病非常普遍,这类患者在调整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血压与心率变化。  她表示:“CYP2D6依赖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被SSRIs或SNRIs增强,从而提高心动过缓与低血压的风险。”  Islam认为,这项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指导,提示医生在遇到不耐受情况时,可优先考虑与SSRIs相互作用最小的β受体阻滞剂。  结论:个体化治疗与多学科协作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为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未来需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药代动力学发现,并进一步评估其对实际临床结局的影响。  这项研究提醒临床医生,在联合用药时,充分评估药物相互作用、优化治疗方案、并加强跨学科沟通,是确保患者安全和疗效的关键所在。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阿司匹林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阿司匹林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术后常规进行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然而,近年来,关于PCI术后早期停用阿司匹林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2025年8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发表了一项相关研究,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背景:阿司匹林停用是否安全有效?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成功接受PCI治疗后,是否可以在短期内停用阿司匹林,仅使用强效P2Y12抑制剂进行单药治疗,从而避免潜在的出血风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现有的指南和临床实践中,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被广泛推荐,但是否可以安全停用阿司匹林,仅依靠P2Y12抑制剂,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该项研究在巴西的多个中心进行,采用了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都成功接受了PCI治疗。在入院后的前4天内,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  一组停用阿司匹林,仅接受强效P2Y12抑制剂(如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单药治疗;  另一组继续进行常规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治疗。  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两项:一是复合终点,涵盖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及紧急血运重建;二是主要出血或临床相关非主要出血。  研究结果:单药治疗与双联治疗的比较  在3410名研究参与者中(单药治疗组1712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1698例),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单药治疗组与双联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具体而言,单药治疗组的事件发生率为7.0%,双联治疗组为5.5%,两者的绝对风险差异为1.47个百分点(95% CI,-0.16~3.10),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然而,在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单药治疗组显著低于双联治疗组,单药组为2.0%,双联组为4.9%,绝对风险差异为-2.97个百分点(95% CI,-4.20~-1.73),单药治疗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  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为:单药治疗组有12例,双联治疗组仅有4例。  结论:阿司匹林停用的非劣效性未能确认  总体而言,该项研究未能证实强效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治疗效果不劣于传统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尽管单药治疗在出血风险方面显示出优势,但在预防死亡和缺血事件方面,其效果与双联治疗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因此,强效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并未被证明在PCI术后为有效且安全的替代方案。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在考虑患者的出血风险时,可能有助于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抗HIV新药ADC118片获批临床 开启治疗新选择

抗HIV新药ADC118片获批临床 开启治疗新选择

  10月2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公布消息,由艾迪药业自主研发的抗HIV领域1类新药ADC118片正式获批临床试验。该药物是一款以HIV整合酶抑制剂为核心的复方制剂,适用于成人HIV-1感染治疗,将作为完整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新选择。  三重成分协同作用 简化HIV治疗流程  ADC118片以艾迪药业原创的新型化学结构HIV整合酶抑制剂Asuptegravir(ASU,项目代号:ACC017)为核心,并联合恩曲他滨(FTC)和丙酚替诺福韦(TAF)组成三联复方制剂(ACC017/FTC/TAF)。该药物通过抑制病毒整合酶活性,阻止HIV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从而有效控制病毒感染。这种复方制剂的优势在于能简化服药流程,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为需要长期治疗的HIV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用药方式。  整合酶抑制剂位居治疗前沿  近年来,整合酶抑制剂作为抗HIV治疗的核心药物,已被国际艾滋病治疗指南列为“鸡尾酒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酶抑制剂因其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和较少的副作用,逐渐成为越来越主流的治疗选择。  ADC118片中的核心成分ASU是艾迪药业的自主研发成果,是一款全新的化药1类新药,旨在提升艾滋病病毒抑制水平并改善长期治疗中的耐受性问题。据了解,ASU目前已在中国14家医院开展了三期临床试验,并获得良好临床数据支持,包括药物安全性良好、病毒抑制作用显著等特点。此外,ASU与FTC/TAF联合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达到高效病毒学抑制效果,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希望。  打破固有格局 迎来创新治疗潜力  基于已公开的数据,ADC118片不仅展现了较常规治疗更优的安全性和疗效,还可能突破当前的治疗格局,成为“新一代整合酶抑制剂”。艾迪药业对这款药物前景充满信心,期待其未来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突破性治疗选择。  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助力抗病毒治疗升级  复方制剂作为抗HIV药物组合的一种新形式,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用药频次,还在提升疗效、改善耐药性方面表现优异。艾迪药业的创新之举,为HIV患者及国内抗病毒治疗领域增添了新的希望。  随着ADC118片正式进入临床阶段,它的问世标志着国产创新药在抗HIV治疗领域的又一次崛起。未来,相信该药物将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为全球抗艾事业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湖北广辰药业首获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上市批准,填补国内空白

湖北广辰药业首获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上市批准,填补国内空白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公布消息,湖北广辰药业旗下的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正式获得上市许可,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该剂型仿制药。这一批准标志着中国市场首次引入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组合的缓释片剂型,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多便利的治疗选择。  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介绍及作用机制  这款名为Jentadueto® XR的复方降糖药由勃林格殷格翰研发,于2016年5月获得美国FDA认可。其复合成分由两种不同降糖机制的药物组成,利格列汀属DPP-4抑制剂,通过促进胰腺胰岛素分泌及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来控制血糖;二甲双胍则主要减少胃肠道糖吸收和肝脏糖释放,同时提升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  便利用药优势显著,两种规格满足多样需求  Jentadueto® XR提供5mg利格列汀配合1000mg二甲双胍和2.5mg利格列汀搭配1000mg二甲双胍两种规格,均为每日一次服用,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血糖管理效果。此前该缓释制剂在中国市场尚未上市,造成用药选择上的不足。  国内市场已有利格列汀和二甲双胍普通片产品  尽管缓释片尚未登陆,但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的常规片剂配方在中国市场早已广泛流通。勃林格殷格翰原研药“欧双宁”于2017年进入国内,随后东阳光、齐鲁制药、华海药业等多家国产药企纷纷推出仿制版本,竞争激烈。  缓释剂型的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助力糖尿病治疗升级  随着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不断上升,降糖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湖北广辰药业作为首个获得缓释片批准的国产企业,凭借剂型优势有望在激烈市场中获得更高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
双酚A:你日常接触的隐形危害

双酚A:你日常接触的隐形危害

  超市购物小票、外卖餐盒、罐头内壁等常见物品中,可能藏着微量的双酚A(BPA)。这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远超想象,尤其是在胎儿期的暴露,可能导致成年后基因发生“性别反转”,产生与性别相关的严重健康问题。  胎儿期暴露对基因的长期影响  在最近发表于《通讯 - 医学》杂志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即使是低剂量的双酚A暴露,也可能导致成年后代出现显著的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团队通过给怀孕的大鼠喂食不同剂量的双酚A(一个与人类日常暴露量相等,另一个为过去认为安全的剂量),结果显示,不论是高剂量还是低剂量,后代在基因表达上都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雌性后代表现出更多雄性基因的表达,而雄性后代则出现了更多雌性基因的活跃。这种基因改变是通过表观遗传的方式永久性的修饰下来。  基因紊乱引发性别特异性健康问题  这些基因层面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性别特异性的健康问题。雄性后代通常表现出明显的代谢综合症,如脂质代谢紊乱、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且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同时,这些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易出现葡萄糖不耐受,增加了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而雌性后代则表现出激素和生殖系统的异常,包括胰岛素水平的升高、睾酮水平增强,类似于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症状。  双酚A的穿透性与替代品的潜在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双酚A能够穿透胎盘屏障,干扰胰腺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导致β细胞比例下降,即便出生时血糖水平正常,成年后代谢问题的风险依然高。此外,尽管市场上有很多标榜“无BPA”的产品,这些替代物如双酚S(BPS)和双酚F(BPF)可能具有与双酚A相似甚至更强的激素干扰性,且一些替代品更难被人体代谢,长期积累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欧洲的严控新规:双酚A限值大幅下降  202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出台了新的规定,将双酚A的每日耐受摄入量(TDI)大幅下调,从过去的50微克/公斤体重降低至0.2纳克/公斤体重,降幅高达25万倍。这一变化突显了双酚A对健康的隐蔽性和持续性危害。  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双酚A暴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在选择食品容器时,尽量选择“5号PP”塑料或玻璃材质,避免用塑料容器加热食物;  拿到超市小票后应及时洗手,避免湿手接触;  罐装食品开封后,应尽快将食物转移到玻璃容器中保存。  结语:每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健康  “双酚A的危害藏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中,而预防的关键就在于每次购物和用餐的选择。”研究负责人Thomas Lind教授强调。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双酚类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隐性风险,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重要警示——与其禁用某一特定物质,建立对双酚类化合物的整体管控标准,将更有效地保护公众健康。
加工食品中的氢化脂肪或扰乱身体生物钟

加工食品中的氢化脂肪或扰乱身体生物钟

  随着冬季的临近,许多人会不自觉地开始食用更多的加工零食。然而,这些零食中常见的氢化脂肪可能在无形中扰乱了我们身体的“季节时钟”,导致对高热量食物的持续渴望。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饮食中的脂肪种类和日照时间一样,对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可能改变身体的季节适应能力。  研究揭示脂肪与生物钟的关系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比例,和日照的变化一样,能够直接影响生物钟蛋白PER2的功能。PER2蛋白是调控昼夜节律的关键因素,它的变化可以决定我们身体如何适应季节变化。  研究指出,当动物摄入高脂饮食,特别是PUFA和MUFA比例失衡时(如氢化玉米油等加工食品),会导致PER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它们的季节适应能力。在模拟冬季环境下,吃普通食物的小鼠能提前更快地适应,而摄入高脂饮食的小鼠则表现得更慢,呈现“时差”现象。  脂肪类型决定生物钟的调节  研究还发现,脂肪的种类对季节适应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小鼠分别摄入了玉米油(高PUFA,PUFA:MUFA比例高)和部分氢化玉米油(PHCO,PUFA:MUFA比例低)。结果显示,摄入PHCO的野生小鼠适应冬季的速度较慢,且更容易适应夏季。这表明,脂肪类型通过影响PER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直接调节了季节的感知。  生物钟错乱的潜在危害  人类在现代生活中常常摄入加工食品,这些食品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氢化脂肪。加上全天候的人工光照和超市全年无休的食物供应,人体的生物钟很容易处于“季节错位”的状态。就像熊在秋冬季节应准备冬眠,但却因为吃了“夏季型脂肪”,误以为仍可以继续觅食。这样不仅可能导致睡眠紊乱,还可能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启示:饮食和季节适应  研究人员提醒,特别是在冬季,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氢化脂肪的摄入,尽量选择富含PUFA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油等天然未氢化植物油,以帮助体内生物钟正确感知季节变化。避免过多食用加工食品,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生物钟失调,进而减少相关健康风险。  结语  身体的季节调节能力,依赖于食物脂肪类型的正确感知。在寒冷的冬季,我们的身体需要控制能量储备,然而加工食品中的氢化脂肪可能让身体误判季节,从而导致食欲增加、代谢紊乱。因此,合理调整饮食,关注脂肪来源,尤其是避免氢化脂肪,能够有效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生物钟的平衡。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