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揭示慢性疼痛的“总开关”:大脑的神经调控机制

揭示慢性疼痛的“总开关”:大脑的神经调控机制

  热锅烫伤时,身体会立即反应,缩手的动作是疼痛警报的体现。然而,对数百万慢性疼痛患者来说,这种警报早已无法停止,尽管伤口已愈合,疼痛信号却依然不断。美国就有近五千万慢性疼痛患者,全球范围内这一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慢性疼痛不仅仅是“痛”,它反映的是神经系统的“紊乱”,且常常难以定位和治疗。  新研究找到大脑中控制慢性疼痛的“总开关”  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大脑中调控慢性疼痛的关键区域——脑干臂旁核(lPBN)。这一发现揭示了慢性疼痛的形成机制,并为疼痛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颠覆传统认知:慢性疼痛是“大脑的待机故障”  传统观念认为,疼痛是由于受伤部位向大脑发送的“求救信号”。然而,最新研究颠覆了这一观点:慢性疼痛更像是大脑系统的“待机故障”。即便伤口愈合,脑干臂旁核中的一部分神经元依然持续活跃,像是汽车熄火后警报器继续响个不停。这些神经元的异常活动,是慢性疼痛持续的关键。  Y1R神经元:慢性疼痛的“枢纽”  研究表明,脑干臂旁核中的Y1受体(Y1R)神经元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些神经元并非集中成团,而是分散在不同的神经元群体中。它们不仅接收来自脊髓的疼痛信号,还将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中的情绪和感觉中枢。这种分布式结构使得Y1R神经元成为调控疼痛的“枢纽”,它们在急性和慢性疼痛中的活跃度不同,是慢性疼痛状态的驱动者。  生存本能对疼痛的抑制作用:饥饿和恐惧如何减轻疼痛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当大脑感知到紧急的生存需求时,疼痛信号会自然减弱。比如,饥饿、口渴,甚至恐惧等情绪状态,都能有效减轻慢性疼痛。通过实验,小鼠在禁食或处于恐惧环境下,炎症性疼痛的反应显著减少。这种现象的背后,关键在于大脑释放神经肽Y(NPY),它能够通过结合Y1R受体,抑制神经元的过度活跃,从而“关闭”疼痛信号。  新药物靶点:突破传统止痛药的局限  这一发现为慢性疼痛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针对Y1R的研究已成为开发新型止痛药物的热点。这些药物可以精准抑制慢性疼痛的信号,避免传统阿片类药物的成瘾问题。同时,针对Y1R-NPY通路的药物能够保护急性疼痛的反应,比如烫伤时的快速反应。  通过行为疗法调节疼痛感知  不仅是药物,行为疗法也为缓解慢性疼痛提供了新的可能。运动、冥想等行为干预,可能通过调节神经肽Y的释放,间接抑制Y1R神经元的过度活跃。因此,行为干预与药物结合或许能为慢性疼痛患者带来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未来展望:精准调节疼痛的动态过程  这项研究的突破改变了我们对疼痛的理解:疼痛不再是单纯的神经反应,而是大脑根据生存优先级主动调节的动态过程。未来,通过靶向药物与行为干预的组合策略,可能帮助慢性疼痛患者重新校准大脑的疼痛警报系统,从而恢复正常的身体状态和生活质量。对于那些长期饱受疼痛困扰的人们来说,这一发现无疑带来了新的希望。
再生元PD-1抑制剂Libtayo获FDA批准用于高复发风险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辅助治疗

再生元PD-1抑制剂Libtayo获FDA批准用于高复发风险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辅助治疗

  近日,再生元宣布其PD-1抑制剂Libtayo® Cemiplimab−rwlc 已获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手术和放疗后复发风险较高的成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的辅助治疗。这项批准标志着Libtayo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用于高复发风险CSCC辅助治疗的免疫疗法。  FDA批准基于关键性Ⅲ期C-POST研究  此次批准的依据是Libtayo关键性Ⅲ期试验C-POST的数据。该研究旨在评估Libtayo与安慰剂相比,在手术和放疗后复发风险较高的CS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结果  C-POST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Libtayo显著降低了术后和放疗后复发风险较高的CSCC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  危险比(HR):0.32;  95%置信区间(CI):0.20-0.51;  统计显著性:p<0.0001。  这一数据显示,Libtayo可使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降低68%,为CSCC患者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结果已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在2025年ASCO年会上进行了报告。  安全性分析与常见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Libtayo的安全性与其单药治疗晚期癌症的已知安全性一致。作为用于高复发风险CSCC患者的辅助治疗,Libtayo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皮疹;  瘙痒;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这些不良反应均属于轻至中度,无明显新增安全性风险。  Libtayo的临床意义:改变早期CSCC治疗模式  CSCC患者在手术和放疗后复发风险较高,通常预后较差。再生元指出,Libtayo已成为晚期CSCC的标准治疗方案,而本次新适应症的获批更进一步拓展至早期患者维持治疗的领域,为该群体提供更优的治疗策略。  这意味着通过免疫疗法的提前介入,高复发风险CSCC患者将有机会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和死亡风险,改善长期治疗效果。  Libtayo全球应用与市场表现  截至目前,Libtayo已获全球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监管机构批准,用于一种或多种适应症,包括晚期基底细胞癌、高复发风险的CSCC、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晚期宫颈癌等。在中国,Libtayo尚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期待未来能够获得监管批准,为中国患者提供更多免疫治疗选择。  自2018年上市以来,Libtayo的市场表现持续向好。2024年其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40.06%,首次突破10亿美元,达到12.168亿美元,成为再生元旗下又一重磅药物。  总结:免疫疗法新突破为CSCC早期患者带来希望  Libtayo作为首个用于高复发风险CSCC辅助治疗的免疫疗法,本次FDA批准不仅巩固了其在免疫治疗领域的地位,也为CSCC患者带来了显著改善复发率与生存期的希望。随着Libtayo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其有望进一步改写CSCC的治疗标准,为更多患者提供切实的治疗和生活质量提升。
肠道细菌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对肾透明细胞癌进程的抑制作用

肠道细菌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对肾透明细胞癌进程的抑制作用

  肾细胞癌(RCC)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约占70%,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尽管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对肿瘤发生及治疗响应的深远影响。  2025年10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翟炜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尽尧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propionate)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进程的抑制作用。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肿瘤与肠道微生物关系的理解,也为ccRCC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肠道微生物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关联  研究团队综合分析了健康志愿者(HV)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的队列微生物组及代谢组数据,发现ccRCC患者体内肠道细菌L. bacterium的丰度显著下降,提示这一细菌可能在肿瘤进展中发挥抑制作用。  L. bacterium来源丙酸盐:抑制肿瘤的关键  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研究团队证实了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关键机制  丙酸盐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中的信号传导通路实现其抗肿瘤效果:  下调HOXD10与IFITM1信号轴:丙酸盐降低肿瘤转录因子HOXD10水平及IFITM1表达,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  激活JAK1-STAT1/2通路:这一通路的激活进一步增强了抗肿瘤信号,为ccRCC疾病进程带来抑制效应。  生物膜包被技术增强L. bacterium治疗效果  为了优化L. bacterium的递送及疗效,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生物膜包被的L. bacterium。该技术能有效保护细菌在胃肠道中的活性,并增强其在肠道内的黏附能力,使细菌能够更高效地定植,并提高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  在小鼠肿瘤模型中,使用生物膜包被的L. bacterium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  研究意义与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随后扩大验证队列,进一步明确了L. bacterium及其相关机制的临床相关性。这些发现为ccRCC的检测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价值:  潜在诊断标志物:检测肠道菌群中L. bacterium的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为ccRCC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  靶向治疗策略:通过增强L. bacterium的肠道定植或直接使用丙酸盐治疗,有望为ccRCC患者开发个性化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核心发现总结  肠道细菌L. bacterium减少与ccRCC发展相关;  L. bacterium来源的丙酸盐抑制肾细胞癌细胞生长和迁移;  丙酸盐通过HOXD10-IFITM1信号轴和JAK1-STAT1/2通路发挥作用;  生物膜包被技术有效提高L. bacterium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  这项研究为肠道微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提供了有力证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以下领域:  临床试验验证:扩大患者队列,评估生物膜包被L. bacterium及丙酸盐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多菌种联合治疗:探索其他肠道菌群与ccRCC的关系,开发联合疗法,提高疗效;  肠道菌群与药物协同作用:评估肠道微生物与现有ccRCC药物疗效的相互影响,为精准医疗提供支持。  结论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的这项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在肾透明细胞癌进程中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新型包被技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ccRCC病因的认知,也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检测与治疗提供了全新的临床方向。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有望为肾癌患者开辟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路径,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迭纪首款3D打印药物T20j申报上市 开启药品制造新篇章

三迭纪首款3D打印药物T20j申报上市 开启药品制造新篇章

  2025年9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三迭纪研发的首个3D打印药物T20j(阿哌沙班片)已正式提交上市申请,这标志着国内首款3D打印药物迈向商业化阶段。T20j的申报获得广泛关注,成为中国药品制造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T20j:国内首个申报上市的3D打印药物  T20j是一款采用三迭纪3D打印技术制造的阿哌沙班片。作为一种抗凝药物,阿哌沙班主要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但T20j更进一步,通过创新的3D打印方式使药物的释放更加精准。三迭纪表示,在申报前,T20j已全面完成工艺验证、生物等效性(BE)试验等研究,并于9月3日取得全国首张3D打印药品生产许可证批件,完全具备上市注册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在药物制造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迭纪3D打印技术:熔融挤出沉积(MED)工艺  三迭纪采用独特的熔融挤出沉积(MED)工艺,通过精确设计药物的结构和释放特性,将药品递送精度及个性化治疗需求显著提升。MED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药物制造的局限性,而其3D打印技术更能实现难溶药物的精确定位与释放机制优化。  药物管线:更多创新药物即将问世  除T20j外,三迭纪的研发管线中还有5款3D打印药物处于申报临床或临床阶段:  T21(托法替布缓释片):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时间、位置和剂量,将药物精准输送到结肠,以提高疗效。  T19(托法替布延迟缓释片):基于患者生物钟设计,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症状最严重的清晨时释放药物。患者睡前服药,通过延迟释放技术,血药浓度在清晨时达到峰值。  T22(利奥西呱胃滞留缓释胶囊):优化原研利奥西呱片的给药频率,将每日服用次数从3次减少至1次,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D23(布地奈德迟释片):确保药物精准递送至肠道回肠位置,提高布地奈德治疗效果,适用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T24(雷美替胺双释片):使用3D微结构调释技术(3DμS-MR)开发,解决原研药片无法完全覆盖睡眠周期的问题,同时改善“入睡困难”和“睡眠维持”两大症状。  3D打印药物的临床意义与未来潜力  三迭纪创新的3D打印技术改变了传统药物制造方式,与基于标准化剂量的传统药片不同,3D打印药物通过微结构调整可实现药物个性化递送和精准控制释放机制。这不仅提升了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治疗体验,还优化了给药方案、减少用药次数。例如:  T22通过一天一次服药,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  T19结合生物钟节律,针对清晨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  T24精准覆盖整个睡眠周期,解决入睡与维持问题。  这种技术的应用将推动药物个性化治疗迈向新的高度。  结语:引领药物制造技术新时代  三迭纪首款3D打印药物T20j的申报上市,以及管线中多款创新药物的临床推进,标志着中国在药物制造领域的技术革新。3D打印技术不仅满足精准用药的需求,更为难治性疾病、复杂病症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未来,随着更多3D打印药物的推出,该技术有望成为药物制造的主流方向,为全球患者带来更高质量、更便捷的治疗选择。
复旦大学揭示肺腺癌铁死亡抵抗机制 提出基于铁死亡的治疗新方法

复旦大学揭示肺腺癌铁死亡抵抗机制 提出基于铁死亡的治疗新方法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病例的85%,肺腺癌(LUAD)是最常见的亚型,其五年生存率低于26%,亟需新的治疗策略。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Discovery》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探讨了铁死亡与乳酸化修饰在肺腺癌中的复杂相互作用,并提出了基于靶向铁死亡的新型治疗方案。  铁死亡与乳酸化修饰:肺腺癌治疗挑战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依赖细胞内二价铁(Fe2+)水平升高、活性氧(ROS)生成及脂质过氧化物积累的受调控细胞死亡形式。在癌症治疗领域,诱导铁死亡被认为是克服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耐药性的重要策略。然而,肺腺癌细胞通过乳酸化修饰(lactylation)对铁死亡产生抗性,使其治疗效果下降。乳酸化修饰是一种由乳酸(LA)介导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表观遗传调控具有重要影响,但其在铁死亡中的作用尚未全面阐明。  SUMO2乳酸化修饰对铁死亡的影响  在最新研究中,复旦大学团队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铁死亡显著增加了乳酸积累及蛋白质乳酸化修饰,特别是SUMO2-K11乳酸化(SUMO2-K11la),这一修饰对肺腺癌细胞抵抗铁死亡具有核心作用。  SUMO2-K11la的作用机制:  SUMO2-K11la干扰SUMO2与ACSL4蛋白的相互作用,导致ACSL4蛋白快速降解,扰乱脂质代谢,显著抑制铁死亡。ACSL4是铁死亡的重要促成因子,其降解将进一步增强肺腺癌细胞的抗性。  相关蛋白调控机制:  AARS1被确认为SUMO2-K11la的乳酸化转移酶,而HDAC1通过去乳酸化修饰调控SUMO2-K11la的水平,影响铁死亡过程。  新型治疗策略:细胞穿透肽增强铁死亡  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靶向SUMO2-K11la的细胞穿透肽,该肽能够竞争性抑制SUMO2-K11la修饰,有效增强铁死亡响应。  实验验证:异种移植小鼠模型  在异种移植肺腺癌小鼠中,细胞穿透肽显著增强了铁死亡效果,使肺腺癌对化疗药物顺铂更加敏感,并改善治疗响应。  自发性肺癌模型中的表现  在自发性肺癌模型中,这种肽还增强了化疗与免疫治疗的效果,进一步验证其临床应用潜力。  研究意义:靶向SUMO2-K11la的治疗新方向  这项研究明确了SUMO2-K11la是肺腺癌铁死亡抵抗的关键调控因子,并揭示了乳酸化修饰在癌症治疗中的重要角色。研究提示,通过细胞穿透肽靶向SUMO2-K11la,有望克服癌细胞抗性,增强基于铁死亡的抗癌疗法。  未来展望  临床转化:  细胞穿透肽的开发为铁死亡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有望与现有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改善肺腺癌患者的预后。  分子机制研究:  针对乳酸化修饰的深层次研究有助于拓展这一领域的治疗方案,推动更多基于铁死亡的标靶治疗策略。  其它癌种治疗:  乳酸化修饰与铁死亡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肺腺癌中,有望成为多种恶性肿瘤治疗的靶点,为广泛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总结  复旦大学团队的研究揭示了肺腺癌乳酸化修饰如何通过SUMO2-K11la调控铁死亡抵抗,为这一严重恶性肿瘤提供了新型治疗思路。细胞穿透肽通过增强铁死亡敏感性,显现出极大的治疗潜力。未来若能实现临床转化,将为肺腺癌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同时推动肿瘤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华奥泰生物瑞西奇拜单抗申报上市 目标罕见病GPP治疗领域

华奥泰生物瑞西奇拜单抗申报上市 目标罕见病GPP治疗领域

  2025年10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华奥泰生物的瑞西奇拜单抗(HB0034)已提交上市申请,用于治疗成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急性发作。这标志着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抗IL-36R单抗迈入实际应用的关键阶段。  瑞西奇拜单抗概述:抗IL-36R单抗为核心机制  瑞西奇拜单抗是由华奥泰子公司华博生物研发的创新型抗IL-36受体单克隆抗体(IL-36R单抗),通过抑制IL-36信号通路实现抗炎效果。IL-36信号通路是GPP发作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调节这一通路,瑞西奇拜单抗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截至2025年3月,该项目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人民币2.1亿元,展示了企业对这一领域研发的持续投入与关注。  关键性II期临床研究:疗效与安全性验证  今年3月,瑞西奇拜单抗治疗GPP急性发作的关键性II期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功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疗效:相比安慰剂组,瑞西奇拜单抗单次静脉给药后的第1周内,患者皮肤上的脓疱显著减少,实现有效炎症控制。  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亟需有效治疗手段  GPP是一种罕见的中性粒细胞性皮肤病,具有快速发作和全身炎症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全身红斑、脓疱,同时伴随发热、关节痛、肌痛及血液指标异常(如C反应蛋白升高和白细胞增多)。  疾病危害:GPP急性发作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导致败血症、多器官系统衰竭,并直接威胁生命。  治疗需求:快速抑制急性发作并控制全身炎症是治疗的首要目标。由于该病的罕见性,治疗选项非常有限,亟需创新疗法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市场现状与瑞西奇拜单抗的潜力  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勃林格殷格翰的抗IL-36R单抗佩索利单抗获批用于治疗GPP,并已在国内上市。瑞西奇拜单抗的申报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自研且获批上市的IL-36R单抗,为GPP患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治疗选择,也将打破当前市场的格局。  未来展望:助力罕见病治疗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已被纳入中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意味着更多政策支持与市场关注。瑞西奇拜单抗作为中国企业自研的抗IL-36R单抗,若成功获批,将推动国内罕见病治疗领域的进步,为解决GPP患者的治疗难题提供重要突破。此外,该药物的研究经验还可能为其他IL-36相关疾病的治疗探索提供新思路。  通过这一创新药物的研发与上市申请,华奥泰生物进一步展示了其在抗体药物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国首款自主研发IL-36R抗体药物的诞生,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更多GPP患者的治疗现状,为这一罕见病的治疗领域注入新的希望。
乳腺癌脑转移研究新突破:小胶质细胞TBK1信号通路成为治疗关键

乳腺癌脑转移研究新突破:小胶质细胞TBK1信号通路成为治疗关键

  乳腺癌是发生脑转移风险最高的癌症之一,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尤为显著,脑转移率高达30%-50%。由于乳腺癌脑转移的分子机制了解有限,治疗手段匮乏,患者预后非常差。近日,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Chen Peiwen团队在《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内的TBK1信号通路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关键作用,为靶向TBK1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小胶质细胞与乳腺癌脑转移的关联  乳腺癌脑转移通常伴随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激活。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被“教育”成为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定植和增殖。然而,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具体如何影响乳腺癌脑转移,仍是未解的谜题。  Chen Peiwen团队的研究聚焦于TBK1(TANK结合激酶1),后者是调控小胶质细胞功能的关键分子,在乳腺癌脑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实验解析:TBK1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实验,系统验证了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内TBK1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的重要影响:  1. 体外实验:TBK1促进乳腺癌细胞EMT  将乳腺癌细胞培养基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后,检测乳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  结果显示,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EMT,而抑制TBK1能够显著降低这一现象。  2. 小胶质细胞调控迁移和侵袭能力  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通过TBK1信号激活,增强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体内实验发现,使用TBK1抑制剂处理小胶质细胞后,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显著减少,但不影响癌细胞存活率。  下游机制探索:GM-CSF在脑转移中的作用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TBK1信号通路的下游机制:  1. GM-CSF上调是关键  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内TBK1激活后,编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基因CSF2表达显著上调。GM-CSF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EMT、迁移、侵袭和增殖。  2. 双向验证GM-CSF功能  敲低小胶质细胞中的CSF2基因后,其处理的乳腺癌细胞未表现迁移与侵袭特性;  耗竭乳腺癌细胞表面的GM-CSF受体CSF2RA后,GM-CSF无法再诱导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增殖,证实GM-CSF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重要功能。  体内实验:TBK1抑制剂减少脑转移  在乳腺癌脑转移小鼠模型中,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TBK1抑制剂的效果:  减少脑转移病灶:抑制TBK1后,乳腺癌的脑转移部位显著减少;  延长生存期:使用TBK1抑制剂的小鼠表现出更长的生存时间;  控制病变生长:对于已发生脑转移的小鼠,TBK1抑制剂能够显著阻止脑内转移灶的进一步生长。  这些结果进一步确认了TBK1在乳腺癌脑转移中的治疗潜力。  未来方向与临床意义  这项研究发现,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的TBK1信号通路是乳腺癌脑转移的关键分子。通过靶向TBK1,不仅能抑制乳腺癌脑转移,还能延长患者生存期,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临床意义:  潜在治疗探索:已有TBK1抑制剂获批上市,临床用途为抗炎抗过敏。这种药物的现有安全性数据将加速其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试验。  肿瘤微环境研究:乳腺癌如何“教育”小胶质细胞成为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仍需进一步探索,以实现肿瘤微环境的全面调控。  总结  克利夫兰诊所Chen Peiwen团队的研究突破了乳腺癌脑转移机制的瓶颈,揭示了肿瘤相关小胶质细胞的TBK1信号通路如何通过GM-CSF促进乳腺癌细胞的EMT、侵袭和转移。这一发现为开发靶向TBK1的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为乳腺癌脑转移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未来,伴随药物研发与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持续推进,乳腺癌脑转移的临床治疗有望迎来新的突破。
罗氏Giredestrant治疗乳腺癌III期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罗氏Giredestrant治疗乳腺癌III期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2025年9月22日,罗氏宣布其下一代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Giredestrant在治疗乳腺癌的III期evERA研究中取得了积极结果。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口服SERD的全口服治疗方案,在头对头标准治疗的III期研究中实现突破性效果。据悉,罗氏计划尽快将数据提交至监管机构,推动患者尽早获得这一创新治疗选择。  Giredestrant:下一代口服SERD,专注乳腺癌治疗  Giredestrant是罗氏自主研发的一款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和完全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并诱导受体降解,从而阻止或减缓癌细胞的生长。其设计旨在为ER阳性且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高效的内分泌治疗选择。  III期evERA研究概述  evERA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临床试验,专门评估Giredestrant联合依维莫司对比医生选择的内分泌疗法联合依维莫司在ER阳性且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患者人群:既往已接受过CDK4/6抑制剂和内分泌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女性患者。  主要目标:意向治疗人群(ITT)和ESR1突变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  研究背景:在接受过CD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高达40%的ER+乳腺癌患者存在ESR1基因突变,因此研究针对这一亚组进行了扩充,以深入评估其疗效。  研究结果:主要终点达成,疗效显著  Giredestrant联合依维莫司显著延长了ITT人群及ESR1突变亚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具有统计学和临床意义。  ITT人群:显著延长PFS,显示出优效于对照组的疗效;  ESR1突变亚组:在该高危人群中同样表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总生存期(OS)趋势:数据尚未成熟,但显示出显著积极趋势,将继续随访以进一步验证。  安全性与耐受性:表现良好  研究证明,Giredestrant联合依维莫司的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TEAE)与两药单独使用时的安全性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乳腺癌治疗的未满足需求  乳腺癌是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也是第二大常见癌症类型。全球每年约230万女性确诊乳腺癌,其中约67万人因乳腺癌死亡。ER+乳腺癌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70%,尽管内分泌疗法取得了进展,但对于存在内分泌治疗耐药或接受过CDK抑制剂的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增加,预后较差。这类患者群体亟需新的、更有效的疗法。  全口服SERD方案的竞争动态  目前全球已有四款口服SERD药物完成III期研究,Giredestrant是首个在头对头对照研究中实现突破的全口服治疗方案:  艾拉司群(Menarini):EMERALD研究中将氟维司群或其他常见内分泌疗法作为对照方案;  imlunestrant(礼来):EMBER-3研究中选择氟维司群联合依西美坦作为对照;  camizestrant(阿斯利康):SERENA-6研究中对比阿那曲唑或来曲唑联合CDK4/6抑制剂。  相比之下,Giredestrant的全口服联合方案在疗效和耐受性上展现了优势,明确了其竞争潜力。  未来计划与意义  随着III期数据的积极结果,罗氏计划将数据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申请,推动Giredestrant尽快进入市场以满足患者需求。同时,evERA结果不仅显示了口服SERD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力,也为其他难治性癌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Giredestrant作为下一代治疗药物,为ER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突破性选择,无疑将推动乳腺癌药物治疗领域迈向新的高度,改善全球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药物使用与肠道菌群长期效应:mSystems研究揭示关键关联

药物使用与肠道菌群长期效应:mSystems研究揭示关键关联

  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逐渐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全球约10%的人口患有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此外,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正在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mSystems》上的一项研究重点探讨了药物使用对肠道菌群的长期影响。来自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的科学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一些药物对肠道菌群具有深远影响,为个性化医疗和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为肠道菌群研究揭开药物使用长效影响  药物使用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药物长期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仍未被深入研究。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电子健康记录(EHR)结合肠道菌群宏基因组数据,首次对多种药物对肠道菌群的长效影响进行了系统性评估。  研究方法:数据整合与宏基因组分析  实验对象:  样本来自爱沙尼亚微生物组队列(EstMB)中的2509名参与者,年龄跨度为23至89岁。  其中,328名参与者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4年后额外提供了第二份粪便样本。  研究步骤:  药物记录:通过EHR提取过去五年内参与者药物使用历史,涵盖处方药购买数据。  样本采集与处理:粪便样本采集后迅速冷冻并保存于-80℃条件下,随后使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提取微生物DNA。  宏基因组测序:利用Illumina NovaSeq6000平台进行测序,分析样本中的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mOTUs)。  数据分析:采用R软件对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药物使用与微生物组的关联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药物使用对肠道菌群的长期效应  研究显示,186种药物中有167种(89.8%)与肠道菌群多样性或特定菌种丰度显著相关。以下药物类别影响尤为明显:  β受体阻滞剂: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效应可在停药3年以上仍被检测到;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长期使用导致菌群多样性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78种药物(41.9%)显现了长期效应,即药物使用的影响在多年后仍未消退。例如:  苯二氮䓬类药物:累积使用的药物量越多,对肠道菌群影响越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长期效应可能持续超过3年。  通过对随访样本的分析,研究验证了药物启动和停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这进一步支持了药物使用的长期效应及其持久性。  研究意义:从肠道菌群角度理解药物使用  评估疾病关联时的重要性:  在探索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时,必须考虑个体药物使用历史。药物的长效影响可能成为一个隐藏的混杂因子,尤其对于慢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的研究。  药物影响宿主健康的间接路径:  药物可能通过肠道菌群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代谢功能和免疫调控。这提示了肠道菌群或为影响药物治疗的潜在调节因素。  个性化医疗的新方向:  研究结果为如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药物疗效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开发针对性策略以优化疾病治疗。  未来展望:探索更多药物与菌群效应  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对不同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影响进行探索,包括:  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因人而异效应;  调节肠道菌群以优化治疗方案和减轻副作用的策略;  长期监测药物使用对微生物组稳定性的影响,尤其在人群健康管理中。  总结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的这一研究首次全面评估了多种药物对肠道菌群的长期影响,揭示了药物使用的深远效应。这些发现不仅为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联研究提供了新的洞察,还为未来个性化医疗和药物调控方案指明了方向。科学家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药物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优化疾病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细胞信号系统“条形码”机制: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细胞信号系统“条形码”机制: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癌症转移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约90%的癌症死亡与转移密切相关。然而,癌症转移与免疫系统的信号网络高度相关,如何在保留正常免疫功能的同时阻止肿瘤扩散,是科学家长期关注的研究热点。近日,发表在《Nature》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条形码”机制,这一发现为精准遏制癌症转移提供了新方向。  非典型趋化因子受体ACKR3:癌症转移的关键角色  这项研究的核心对象是非典型趋化因子受体3(ACKR3),一种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家族的蛋白。GPCR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的受体,通过感知环境信号触发一系列细胞反应。  ACKR3与癌症转移  癌细胞通过上调ACKR3的表达,使自身更容易沿着趋化因子的“轨迹”扩散至远端器官,从而推动癌症的转移扩散。  “条形码”调控ACKR3信号传导  ACKR3的信号通路受到GPCR激酶(GRKs)安装的独特“条形码”调控。这些“条形码”由磷酸基团构成,不同“条形码”的位置显著影响下游信号通路的活性与功能。  研究发现:信号传导的精细调控机制  通过冷冻电镜技术和抗原结合片段Fab7的应用,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ACKR3与两种阻遏蛋白(arrestin2和arrestin3)的相互作用,并揭示了不同GRKs对“条形码”的独特调控:  GRK2与GRK5中“条形码”差异  GRK2安装的“条形码”位于受体口袋的末端,形成松散的结合位点,使信号传导更动态和可变。  GRK5安装的“条形码”靠近受体口袋,形成更紧密、刚性的结合,限制了信号的灵活性。  条形码的位置比序列更重要  研究显示,“条形码”的物理位置决定了下游信号通路的特性,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为序列优先的观念,为精准调控提供了新视角。  癌症治疗中的潜力:靶向ACKR3的新方向  这一研究为开发精准靶向ACKR3的药物提供了广阔前景:  关闭癌症转移信号  开发可阻断特定“条形码”相关信号通路的药物,针对ACKR3的转移促进作用,而不影响对正常免疫系统的支持功能。  拓展治疗范围  由于GPCRs覆盖各类疾病领域,这一机制还可能推动其他癌症和免疫疾病研究。  研究带来的广泛意义:从GPCRs到疾病治疗  GPCRs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已有超30%的FDA批准药物以GPCRs为作用靶标。  ACKR3的“条形码”机制为癌症治疗提出了精准的新思路,同时也为理解GPCRs家族在其它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John Tesmer教授指出,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对癌症转移的基础理解,还为信号传导的多样性与选择性提供了珍贵的见解。  未来愿景:从机制到新疗法  通过揭示ACKR3的信号传导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展示了细胞信号传导的复杂性,并为精准癌症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如何开发能够精确调控ACKR3信号通路的新型药物,为癌症患者提供更新、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推动细胞信号研究向疾病治疗应用更进一步。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