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坐-站转换行为或能改善绝经后女性血压及心血管健康

坐-站转换行为或能改善绝经后女性血压及心血管健康

  久坐行为已成为现代人,尤其是老年人的主要健康风险之一。对绝经后女性而言,久坐几乎是生活的一种常态,加之身体条件限制,其运动量提升难度较大。因此,针对减少久坐行为进行干预,可能是更可行的健康改善方向。  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循环》(Circulation)上的一项研究,针对超重或肥胖的绝经后女性,比较了两种久坐行为改善策略——减少坐着的时间与增加坐-站转换行为(STST)次数对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减少久坐时间,增加起坐行为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血压水平,这或许为降低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提供了新思路。  两种久坐改善策略:少坐与坐-站转换  研究设计与分组  该项研究从超过2000人中筛选出407名绝经后女性入组试验,根据干预方法分为以下三组:  少坐组(136人):干预目标是减少每日久坐时间;  STST组(136人):重点增加每日坐-站转换次数;  对照组(135人):久坐行为维持不变。  全部受试者通过佩戴可穿戴设备,记录久坐行为变化,并接受包括健康课程在内的辅导干预。试验持续3个月,分析血压及葡萄糖稳态相关指标的变化。  干预效果与研究结果  基线数据  参与者平均年龄68岁,BMI中位数为32,其中49%有高血压,9%患糖尿病。基线期间,受试者每日久坐时间长达661.77分钟(约11小时),每日站立时间平均为199.10分钟(约3.3小时),坐-站转换次数平均为44.16次。  行为变化  少坐组:每日久坐时间减少58分钟,坐-站转换次数减少1.5次(统计学不显著);  STST组:平均每日坐-站转换次数增加26次,久坐时间减少10分钟(统计学已不显著);  对照组:每日久坐时间减少17分钟,相比基线未显著变化。  血压变化  经过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  STST组显著改善舒张压(减少2.24 mmHg),收缩压降低了3.33 mmHg,但统计学未显著;  少坐组未观察到血压相关显著变化。  葡萄糖稳态指标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糖化血红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等糖代谢相关指标,但无论是对照组还是两组干预组之间,均未观察到明显改善。  坐-站转换改善血压的潜在机制  久坐行为对人体的影响复杂且广泛,例如内皮功能障碍、肌肉活动减少以及慢性低度炎症,均可能与血压异常相关。而坐-站转换行为具有改善机制:  增加肌肉激活:起身行动时,肌肉活动显著增加,从而改善血流循环;  缩短连续坐姿时间:频繁站立可减少长时间固定姿势对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影响;  增加身体活动:与站立相结合的行为能为身体整体代谢提供支持,降低心血管障碍风险。  这些机制提供了短期内改善舒张压的潜力,进一步研究可探索长期效果。  临床意义与未来方向  逐步改善久坐行为  对老年女性而言,运动量提升可能较为困难,而坐-站转换行为既简单便捷,又有显著的血压改善效益。将类似策略纳入健康课程,可有效提升干预可行性。  优化干预策略  虽然本研究表明STST行为对舒张压有显著改善作用,但对收缩压和葡萄糖稳态未显示明显效果。未来研究可结合更多变量,如干预强度、行为频率及长期随访,优化策略以实现更全面健康改善。  适应不同人群需求  本研究适用于绝经后超重或肥胖女性群体,未来可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和健康状态群体中扩展,以评估推广普适性。  结语  这项发表于《循环》的研究首次从干预维度,评估了减少久坐与增加坐-站转换行为对血压的影响,并证实后者更为显著的改善效果。对于行动受限的老年女性群体而言,STST行为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且长期可能性较强的健康干预方法。未来研究应加深对该行为与心血管健康及代谢效率的机制理解,同时探索更广泛人群中的适用性与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久坐行为的改善对公共健康的积极影响。
远程认知行为疗法显著改善慢性疼痛,研究凸显推广潜力

远程认知行为疗法显著改善慢性疼痛,研究凸显推广潜力

  慢性疼痛已经成为全球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尤其是持续超过3个月并导致生活或工作能力受限的高影响性慢性疼痛(HIPC)。由于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和可及性不足,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式,日益受到关注。近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RESOLVE随机临床试验显示,远程认知行为疗法(CBT-CP)可以显著改善高影响性慢性疼痛人群的症状,并在长达12个月的随访中维持疗效。  研究目的:探讨远程CBT-CP的治疗效果  RESOLVE研究旨在评估两种远程CBT-CP干预方式:一是由健康教练通过电话或视频会议指导,一是利用在线自主学习平台painTRAINER。研究对比这些远程方案与常规治疗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相关功能及生活质量上的效果,为远程慢性疼痛管理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与研究设计:3组对比方案  受试者筛选与分组  研究共纳入了来自美国4个医疗中心的2331名受试者,符合以下特征:  年龄≥18岁;  诊断明确的高影响性慢性疼痛;  平均疼痛评分记为基线,并使用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评估标准。  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进行对比:  健康教练干预组:通过电话或视频会议完成8节一对一指导课程;  painTRAINER组:在线学习自助CBT-CP课程,包含8节课;  常规治疗组:收到慢性疼痛管理资源指南,同时继续常规治疗。  主要与次要结局  主要结局:研究后3个月疼痛严重程度评分相对基线下降≥30%(MCID)。  次要结局: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的疼痛有关功能、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等指标变化,以及患者自评疗效。  研究结果:远程CBT-CP显著改善疼痛程度  主要结局:疼痛明显缓解  3个月时结果:  painTRAINER组:26.6%的受试者疼痛评分下降≥30%;  健康教练组:32.0%的受试者疼痛评分下降≥30%;  常规治疗组:20.8%的受试者疼痛评分下降≥30%。  与常规治疗相比,健康教练组的改善最为显著(RR=1.54),而painTRAINER组也表现出明显疗效(RR=1.28)。  随访结果:疗效持续存在  在6个月和12个月时,两个CBT-CP干预组相比常规治疗组,疗效差异仍然显著;  painTRAINER组与健康教练组之间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次要结局  在改善疼痛相关功能、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远程CBT-CP干预优于常规治疗;  疗效在12个月内稳定持久。  病例完成率与安全性  学习完成率  painTRAINER组:68%的受试者至少完成1节课程,43%的受试者完成了至少6节课(达到治疗剂量);  健康教练组:85%的受试者完成了至少1节课程,70%的受试者完成至少6节课程。  安全性评估  没有发现与CBT-CP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3组间住院率和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表明远程干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解读:远程认知行为疗法在农村和资源有限地区的潜力  优势与意义  提供医疗资源覆盖:远程CBT-CP弥合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治疗差距;  高效改善患者疼痛状况:通过持续远程干预显著提高疼痛评分,与传统线下治疗方法相比简便有效;  成本低且依从性强:在线课程和远程健康教练结合,不仅降低干预成本,也有助于改善患者长期依从性。  扩展应用空间  研究表明,远程CBT-CP方案具有在全国范围推广的潜力,尤其适用于高影响性慢性疼痛的管理,为远程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未来方向:优化远程医疗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升远程CBT-CP治疗效果,未来研究可以聚焦以下方向:  长期效果的持续监测:探索如何延续干预后12个月以上的疗效,建立长期支持系统;  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疼痛类型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开发针对性课程并优化干预策略;  整合远程监测技术:通过结合智能设备进行疼痛评分采集与行为反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结语  此次RESOLVE随机临床试验验证了远程认知行为疗法显著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疗效,并为高影响性慢性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式。在全国范围推广这一方案不仅可以弥补医疗资源缺口,提高治疗公平性,还能优化高影响性慢性疼痛的管理效果,为患者带来切实的健康改善。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逃逸新机制揭示:OXCT1通过糖酵解调控为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逃逸新机制揭示:OXCT1通过糖酵解调控为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具有高复发率和预后差的特点。尽管TNBC对免疫治疗有一定反应性,但由于其异质性和免疫抑制性微环境,许多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产生耐药性,难以获益。近期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揭示了OXCT1在TNBC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通过修饰PGK1促进糖酵解的分子机制,为TNBC治疗开辟了新的靶向方向。  TNBC挑战:糖酵解成为免疫逃逸重要途径  有氧糖酵解与肿瘤生长的关联  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在氧气充足条件下依赖糖酵解获取能量,这一代谢重编程过程被称为Warburg效应。Warburg效应不仅为肿瘤细胞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还通过乳酸的堆积进一步强化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加速肿瘤生长并逃避免疫攻击。  OXCT1在TNBC中的关键作用  高表达促肿瘤生长,影响患者预后  研究发现,TNBC肿瘤组织中OXCT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且随疾病分期逐步升高。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中的186例TNBC样本,发现OXCT1高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更短,提示该基因与TNBC的侵袭性和预后密切相关。  体外实验:干扰OXCT1后显著抑制TNBC细胞活性和集落形成能力。  体内实验:干扰OXCT1后裸鼠的肿瘤重量和体积明显减小。  OXCT1诱导糖酵解并影响免疫逃逸  OXCT1通过上调关键糖酵解酶如HK2、PGK1、PFK-1和LDHA的表达显著增强TNBC细胞的糖酵解能力。这种代谢优势直接导致乳酸分泌增加,进一步强化免疫抑制环境。此外,OXCT1表达促进TNBC细胞中PD-L1表达水平的升高,使T细胞杀伤能力减弱,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分子机制:OXCT1通过修饰PGK1稳定性促进糖酵解  研究揭示了OXCT1通过翻译后修饰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实现糖酵解调控的内在机制:  OXCT1促进PGK1琥珀酰化  OXCT1通过诱导PGK1的琥珀酰化修饰(K146位点),显著增强PGK1蛋白的稳定性,同时降低其泛素化和蛋白质降解水平。翻译后修饰保护PGK1不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维持TNBC细胞的糖酵解能力。  突变实验:当PGK1的K146位点突变为K146R,OXCT1对PGK1稳定性的促进作用被完全消除,同时糖酵解相关指标显著下降。  功能验证:PGK1野生型可促进TNBC细胞PD-L1水平的上升,而突变体无法发挥类似作用。  KMT5A介导OXCT1表达的调控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5A(KMT5A)通过诱导OXCT1启动子区域的H4K20me1修饰上调OXCT1表达水平。TNBC组织中H4K20me1水平显著升高,并与OXCT1高表达密切相关。  临床启示与未来方向  OXCT1:TNBC治疗的新靶点  研究表明,干扰OXCT1不仅能够抑制糖酵解和乳酸分泌,还可显著降低TNBC肿瘤中的PD-L1水平,从而缓解免疫抑制状态。这为TNBC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  PDO验证结果  在患者来源类器官(PDOs)中,干扰OXCT1同样表现出对肿瘤生长和糖酵解的显著抑制作用,包括减少Ki67阳性细胞比例、降低乳酸分泌以及增强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敏感性。  未来药物研发方向  针对OXCT1及相关修饰通路的抑制剂研发有望显著改善TNBC患者的预后。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开发OXCT1小分子抑制剂:通过靶向OXCT1或其修饰调控途径,抑制TNBC糖酵解并恢复免疫功能。  联合治疗策略:将OXCT1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联合使用,进一步提升TNBC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率。  临床验证:扩大临床试验样本量,探索OXCT1相关靶点药物在不同TNBC亚型中的应用潜力。  结语  这项研究揭示了OXCT1通过修饰PGK1促进糖酵解的分子机制,为TNBC的治疗提出了全新思路。通过靶向OXCT1及其相关通路,或将改善TNBC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为探索TNBC的精准医学提供突破性进展。未来针对这一机制的药物研发,有望让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受益,缓解TNBC带来的健康挑战。
阿斯利康奥拉帕利获批新适应症:一线治疗BRCA突变的mCRPC

阿斯利康奥拉帕利获批新适应症:一线治疗BRCA突变的mCRPC

  7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显示,阿斯利康的明星抗癌药奥拉帕利(商品名:利普卓)正式获批新增适应症,联合阿比特龙和泼尼松或泼尼松龙,用于携带有害或疑似有害BRCA突变(BRCAm)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一线治疗。这一批准为mCRPC的治疗带来了全新选择,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奥拉帕利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  PROpel研究:验证奥拉帕利疗效的关键临床数据  此次NMPA的批准基于III期PROpel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是全球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796名mCRPC患者,旨在评估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的疗效和安全性。  主要研究结果  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  奥拉帕利组患者的rPFS显著优于安慰剂组(24.8个月 vs 16.6个月,HR=0.66,P<0.001),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  总生存期(OS):  最终分析显示,奥拉帕利组的OS相较于安慰剂组有延长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42.1个月 vs 34.7个月,HR=0.81,P=0.054)。  安全性表现  奥拉帕利联合治疗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研究一致,为患者提供了一种耐受性较好的治疗选择。  奥拉帕利:全球首个上市的PARP抑制剂  PARP抑制剂的“开创者”  奥拉帕利是一种由阿斯利康与默沙东联合开发的PARP1抑制剂,通过抑制DNA修复通路中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酶,导致癌细胞DNA损伤难以修复,从而诱导癌细胞死亡。特别对于携带BRCA突变的患者,这一机制展现了显著的抗癌效果。  2014年,奥拉帕利首次在欧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RCA突变的复发性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成为全球首款上市的PARP抑制剂。  国内适应症拓展历程  自2018年在中国获批首个适应症以来,奥拉帕利相继被批准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此次获批的新适应症是奥拉帕利在中国的第六项适应症,涵盖卵巢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疾病,使其成为复发难治性癌症治疗的“多面手”。  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全新进展  mCRPC治疗存在的挑战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晚期前列腺癌,即使经过雄激素阻断疗法仍会持续进展。既往治疗手段往往局限于单一靶向,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方案十分有限。  奥拉帕利与阿比特龙联合的获批标志着mCRPC治疗进入免疫、靶向及激素联合的新阶段,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更综合、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针对BRCA突变患者的精准治疗  BRCA基因突变造成癌细胞DNA修复缺陷,使其对PARP抑制剂更为敏感。此次奥拉帕利新增的适应症精准定位这一突变患者群,为临床实践带来了个性化医学的典范。  奥拉帕利在中国的批准适应症盘点  维持治疗铂敏感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针对完成含铂化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  新诊断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的一线维持治疗:联合含铂化疗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HRD阳性晚期卵巢癌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一线维持治疗。  BRCA突变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既往治疗失败后为患者带来新选择。  辅助治疗BRCA生殖系突变的HER2阴性高危早期乳腺癌。  联合阿比特龙和泼尼松/泼尼松龙一线治疗BRCAm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025年新增)。  展望:奥拉帕利的广阔前景  奥拉帕利的新增适应症不仅丰富了其适用范围,也凸显了PARP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独特地位。通过联合不同疗法,奥拉帕利正逐步改变复发性、难治性癌症的治疗格局。  结合精准治疗的发展趋势,奥拉帕利有望在其他基因突变驱动的肿瘤中进一步挖掘潜力,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阿斯利康的多维布局也将推动该药物在全球的市场表现。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适应症的逐步推出,奥拉帕利将继续发挥其“靶向精准、机制独特”的优势,成为晚期癌症治疗领域的多面尖兵。
纳米塑料污染对人类生育能力影响的最新研究:浙江大学团队发表重要成果

纳米塑料污染对人类生育能力影响的最新研究:浙江大学团队发表重要成果

  随着全球塑料消费量的不断增长,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其逐渐分解形成的微塑料(MP)和纳米塑料(NP)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备受关注。2025年7月2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的研究团队在ACS Nano期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首次揭示了纳米塑料(NP)在人体卵泡液和精浆中存在,并且与受精成功率下降及精子质量下降显著相关。  纳米塑料:微小颗粒的大威胁  塑料的广泛使用已经导致全球范围内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积累。纳米塑料(NP)的粒径小于1微米,其比微塑料具有更高的穿透能力,能够渗透到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研究显示,人体每年可能吸收高达121,000个MNP(微塑料/纳米塑料),其在肾脏、肝脏、肺以及脾脏中均有检测记录。尽管此前少量研究指出MNP可能与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等存在关联,但关于其对生育能力的影响仍未得到充分探索。  浙江大学团队研究新发现:纳米塑料影响生育率与精子质量  研究方法与检测技术  团队采用液相提取结合热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对51对接受体外受精(IVF)的夫妇的卵泡液(FF)和精浆(SP)样本进行了纳米塑料检测。这一方法能够精准测定样本中纳米塑料材质及其浓度。  检测结果与影响分析  研究发现聚乙烯(PE)和聚氯乙烯(PVC)是最常见的纳米塑料类型:  卵泡液(FF)中的纳米塑料:PE平均浓度为1.21微克/克,PVC平均浓度为1.85微克/克。  精浆(SP)中的纳米塑料:PE平均浓度为3.02微克/克,PVC平均浓度为2.67微克/克。  受精成功率与卵泡液中的NP关联  IVF数据表明,卵泡液中高浓度PE或PVC的组别受精成功率显著降低:  与低浓度PE组(T1)相比,高浓度PE组(T2、T3)的受精成功率显著下降;  PVC呈现相似结果,表明这种材质的纳米塑料同样不利生育过程。  精子质量与精浆中的NP关联  对于精浆中的纳米塑料,研究发现PVC浓度与精子活力降低显著相关;然而,PE或PVC组之间未观察到受精成功率的差异。  纳米塑料的影响范围  总体而言,该研究提示纳米塑料不仅能够存在于卵泡液和精浆中,还可能显著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  精子活力降低:PVC浓度过高可能对男性生育能力构成威胁。  受精成功率下降:高浓度环境中的PE和PVC与受精成功率显著下降相关。  胚胎着床及临床妊娠并无显著关联:无论母体或父体中的纳米塑料水平,均未观察到其对IVF过程中的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塑料污染的全球隐患与紧迫问题  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  2022年全球塑料产量高达3.9亿吨,但只有约9%得到了回收。塑料垃圾的长期积累从陆地到海洋,从环境到人体,已经给生物多样性及人体健康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  纳米塑料的隐性威胁  由于更小的颗粒尺寸及高渗透性,纳米塑料相对于微塑料存在更高的健康隐患。空气颗粒与食物链是人体吸收纳米塑料的主要来源,其可能在长期影响人体器官功能的同时,逐步影响生育能力。  未来研究与临床意义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团队的研究不仅为纳米塑料的生殖健康风险提供了重要论据,同时揭示了以下方向的进一步探索:  深度人体样本分析:扩大样本量,研究不同种类纳米塑料对人体组织及生殖细胞的长期影响;  预防对策:探索减少人体接触纳米塑料的有效路径,如调整饮食结构、优化饮水质量;  风险评估:建立更完善的纳米塑料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支持。  结语  纳米塑料对生育能力的影响是现代环境污染问题中尚未充分认识的重要威胁。浙江大学团队的研究为理解纳米塑料与人类生殖系统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未来,期待更多的科学探索和政策支持能够有效减少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特别是在保护下一代生育健康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视新突破!首款老花眼滴眼液LNZ100国内申报上市

老视新突破!首款老花眼滴眼液LNZ100国内申报上市

  7月28日,LENZ Therapeutics宣布,其合作伙伴箕星药业(Corxel Pharmaceuticals)已在中国递交LNZ100滴眼液(1.75%醋克利定)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老视(俗称“老花眼”)。如果获批,LNZ100将成为中国首款针对老视的滴眼液,开启非侵入性治疗老花眼的新篇章。  LNZ100滴眼液:创新型药物助力老视治疗  作用机制:瞳孔选择性收缩,提升近视力  LNZ100是一种每日一次、不含防腐剂的醋克利定滴眼液。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引起瞳孔选择性收缩改善视觉质量。具体而言:  激活虹膜括约肌:醋克利定选择性作用于虹膜括约肌,将瞳孔缩小至直径2毫米以下。  避免睫状肌刺激:与传统瞳孔缩小剂(如毛果芸香碱、卡巴胆碱)不同,醋克利定不会刺激睫状肌,不会引起近视偏移或远视力损伤。  无须调节作用:适用于晶状体调节能力已显著下降的中老年患者。  临床支持:JX07001研究结果证明疗效安全  LNZ100的申报基于III期JX07001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涵盖4周疗效试验及6个月安全性试验,共招募300名年龄45-75岁的受试者。  主要效果:实现近视力快速改善,同时保持远视力的稳定性。  具体数据:研究表明,LNZ100达到了主要终点和关键次要终点:  快速起效:用药后30分钟内,分别有84%和69%的受试者获得两行及三行以上的近视力改善。  持久药效:用药后10小时,61%和30%的受试者分别保持两行及三行以上改善效果。  用药后3小时巅峰:88%受试者获得两行改善,74%受试者获得三行改善。  这些数据表明,LNZ100不仅能够快速改善患者近视力,而且效果持久,同时不影响远视力,是老视治疗领域中一大创新突破。  老视:不可避免的衰老现象  什么是老视?  老视是随着年龄增长导致近视力逐渐下降的常见生理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晶状体硬化和弹性减弱,调节功能下降,导致眼睛无法将近处物体聚焦到视网膜上。  发病人群与现状  老视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提高:在中国,老视的发病年龄从38岁开始,52岁时几乎达到100%。  目前中国老视患者人数已超4亿,受影响人群广泛,但治疗选择有限。  老视领域的未满足需求  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眼镜矫正:患者需频繁摘戴,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  手术治疗:手术创伤性高、不可逆,接受度较低。  缺乏药物选择:目前中国市场尚无获批的老视治疗药物,非侵入性、可逆性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急需填补空白。  LNZ100的潜在价值  LNZ100作为非侵入性、每日一次的滴眼液,为安全有效且可逆的老视治疗提供新方案,填补目前中国市场的空白。这一创新治疗方式将大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满足中国庞大老视患者群体的迫切需求。  箕星药业与LENZ Therapeutics的合作  2022年4月,LENZ Therapeutics与箕星药业达成合作协议,授权箕星药业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LNZ100和LNZ101滴眼液。这次合作标志着两家公司正式携手,将应用于老视治疗的创新解决方案引入中国市场。  打破传统局限,LNZ100先行一步  LNZ100作为国内首款申报用于老视治疗的滴眼液,在我国老视患者中显示出极大的应用潜力:  解决实际困扰:快速起效与持久疗效显著,减少患者频繁摘戴眼镜的困扰。  适应特定人群:特别适合曾接受激光视力矫正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  非侵入性安全性:无需手术即可改善近视力,降低患者治疗顾虑。  市场前景与未来期待  庞大市场需求推动  中国4亿老视患者、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表明老视治疗市场前景广阔。LNZ100的上市将有望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一步,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的选择。  提升生活质量  作为非侵入性疗法,LNZ100以其良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有望成为老视领域治疗的新黄金标准,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结语  LNZ100老花眼滴眼液的申报上市,为中国老视治疗开创了新路径。随着审评的推进,我们期待这一创新产品早日获批,并带动国内眼科治疗领域的技术升级。LNZ100的出现不仅将满足我国庞大老视患者的未被满足医疗需求,还将在非侵入性、高安全性的创新药物治疗方面树立新标杆。未来,它或将成为老视治疗领域的革新典范。
阿斯利康PD-L1单抗Imfinzi申报新适应症,首个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方案有望落地胃癌领域

阿斯利康PD-L1单抗Imfinzi申报新适应症,首个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方案有望落地胃癌领域

  7月28日,阿斯利康宣布其PD-L1单抗Imfinzi(度伐利尤单抗)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此次申请适应症为联合FLOT化疗方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用于围手术期治疗可手术切除的II期至IVA期胃癌以及胃食管交界部(GEJ)癌患者。FDA预计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对该申请作出决定。如果获得批准,该组合将成为胃癌领域首个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方案。  新适应症获批潜力:基于III期MATTERHORN研究  此次sBLA基于III期MATTERHORN研究的积极数据支持。MATTERHOR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全球性临床试验,受试者为948名可手术切除的II期至IVA期胃癌和GEJ癌患者。研究主要终点为无事件生存期(EFS),次要终点包括总生存期(OS)等。  研究结果亮点:  无事件生存期(EFS)显著改善:  度伐利尤单抗组EFS尚未达到,而安慰剂组为32.8个月(HR=0.71),显示出统计学和临床显著性。  EFS达到1年的患者比例为78.2%(度伐利尤单抗组)对比74.0%(安慰剂组);达到2年的比例差距更大,为67.4%对比58.5%。  总生存期(OS)呈现有益趋势:  度伐利尤单抗组OS显示改善趋势(HR=0.78),研究将继续随访进行进一步分析。  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  度伐利尤单抗与FLOT化疗的安全性特征与各自已知数据一致,且两组的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两组患者完成手术的比例相当,显示度伐利尤单抗的良好耐受性。  胃癌治疗新希望:免疫治疗进入围手术期  胃癌为何需要新疗法?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同时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五大元凶。根据统计,2024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约有43000例早期和局部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部癌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而这一数字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62000例。  尽管可切除胃癌患者通常可以接受以治愈为目的的手术和新辅助/辅助化疗,但疾病复发率依然较高:  四分之一患者在术后一年内出现复发;  另一四分之一患者生存时间不超过两年;  不到一半患者能在五年后存活。  因此,围手术期加入免疫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被认为是胃癌治疗的关键方向。  Imfinzi作为首个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方案的潜力  Imfinzi如果获批,其联合FLOT化疗的治疗方案有望成为胃癌围手术期标准治疗的新选择,不仅提高手术的治愈率,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为长期生存带来希望。  Imfinzi的广泛布局与未来展望  度伐利尤单抗是阿斯利康开发的PD-L1单克隆抗体,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晚期NSCLC、小细胞肺癌和胆道癌。在胃癌领域,Imfinzi的突破不仅丰富了其适应症布局,还展现了免疫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应用的可行性。  如果此次适应症获批,Imfinzi将成为胃癌领域首个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方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免疫治疗可能进一步改变胃癌以化疗为基础的治疗模式,提升该领域临床治疗水平。  总结  此次Imfinzi的补充适应症申请及其基于的III期MATTERHORN研究结果,标志着免疫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重要里程碑。一旦获批,这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有效、更持久的治疗选择,也为胃癌领域开辟了新的标准治疗模式。未来,免疫治疗极有可能进一步改变胃癌的治疗格局,为全球数十万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希望。
齐鲁制药利培酮口溶膜获批上市,助力精神分裂症治疗升级

齐鲁制药利培酮口溶膜获批上市,助力精神分裂症治疗升级

  7月28日,齐鲁制药宣布其研发的利培酮口溶膜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这一创新制剂不仅为精神分裂症治疗提供了更便捷的用药选择,还进一步丰富了齐鲁制药在口溶膜制剂领域的产品布局。  利培酮:精神分裂症一线治疗药物  利培酮是一种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其独特治疗机制来源于对D2受体和5HT2受体的联合拮抗效应,自上市以来一直被列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相关指南的一线推荐用药。利培酮不仅适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症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传统的利培酮剂型已经在市场中应用多年,但由于不少患者面临吞咽困难、不愿配合用药等问题,新型的口溶膜剂型便捷性和适应性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口溶膜剂型:创新提升治疗体验  核心优势  与传统片剂相比,利培酮口溶膜有显著技术和使用优势:  提高顺应性:无需咀嚼和水送服,药物在口腔接触少量唾液即可快速崩解,非常适合老年人、儿童、吞咽困难的患者以及在户外缺水环境下使用;  便携性强:外观小巧,类似薄膜口香糖大小,易于携带,且口味良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快速吸收:起效速度快,显著提升治疗效率。  齐鲁制药此次推出的利培酮口溶膜适用于需要更便利给药方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对其既有利培酮产品线的有力补充。  齐鲁制药利培酮产品矩阵逐步完善  齐鲁制药在利培酮制剂方面已有深厚积累。早在2007年,其研发的**利培酮口崩片(商品名:醒志)**便率先上市,规格包括0.5mg、1mg、2mg。该口崩片剂型同样因为服用方便、崩解快等优势而受到市场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利培酮口崩片通过了一致性评价,标志着齐鲁制药在该领域质量和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为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更高保障。  齐鲁制药深耕口溶膜创新领域  利培酮口溶膜的获批是齐鲁制药在口溶膜制剂领域的又一里程碑,这也是齐鲁制药获批的第6款口溶膜制剂。此前,齐鲁制药已经成功推出了以下口溶膜产品:  阿立哌唑口溶膜: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奥氮平口溶膜:一种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药物;  美金刚口溶膜:主要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孟鲁司特钠口溶膜:用于控制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  他达拉非口溶膜:用于勃起功能障碍。  这些产品的成功上市,不仅展示了齐鲁制药在口溶膜制剂上的技术优势,也突显了公司对创新剂型市场的深刻理解与战略布局。  未来展望  利培酮口溶膜的上市进一步加强了齐鲁制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的实力,同时表明了公司在药物创新领域的持续努力。未来,随着口溶膜剂型的广泛应用,更多患者将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治疗体验。  齐鲁制药预计将继续深耕创新剂型,结合其在精神疾病以及其他疾病领域的丰富经验,打造更多满足患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为医药行业和患者群体创造更大价值。  结语  此次利培酮口溶膜的获批标志着齐鲁制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领域和口溶膜制剂领域的双重突破。这一创新药物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便利、高效的治疗选择,也进一步巩固了齐鲁制药在医药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里程碑式突破:首个预防HTLV-1病毒传播的新方法问世

里程碑式突破:首个预防HTLV-1病毒传播的新方法问世

  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病毒,与艾滋病毒(HIV)一样,会感染T细胞。尽管全球估计已有约1000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但目前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或疫苗可供使用。然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提供了希望。他们鉴定出首个药物靶点,并发现现有的HIV药物可以有效抑制HTLV-1的传播,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HTLV-1:一种被忽视的致命病毒  HTLV-1病毒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尤其是在某些原住民社区,如澳大利亚中部地区。这种病毒可能长期潜伏,但在少数感染者中会引发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和脊髓炎症等严重疾病。由于症状通常在感染后数十年才显现,当一名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出现不可逆转的免疫损伤。  HTLV-1虽然致命,但长期以来未能引起足够关注。论文作者之一、沃尔特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EHI)的Marcel Doerflinger博士指出,这项研究为这一被忽视的病毒带来了迫切需要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开创性成果:HTLV-1人源化小鼠模型与抗病毒药物的成功应用  在长达10年的研究努力中,研究团队开发了全球首个感染HTLV-1的人源化小鼠模型。这种小鼠模型在移植了对HTLV-1敏感的人类免疫细胞后,可以模拟病毒传播及其引发的疾病,包括白血病和炎症性肺病。通过这种模型,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探索HTLV-1的生物学机制,并测试潜在的治疗方案。  HIV药物的直接潜力  研究团队使用HIV治疗常用的两种抗病毒药物——泰诺福韦(tenofovir)和度鲁特韦(dolutegravir)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它们也能有效抑制HTLV-1的传播。由于这些药物已在数百万HIV患者中广泛使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早已被证明,因此可迅速推进临床转化。  Doerflinger博士表示,“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些药物已被验证安全有效,我们无需从零开始开发新药,只需扩展它们的适应症范围。”  新机制:联合疗法或成治愈HTLV-1的关键  除了探索现有HIV药物的应用,研究团队还发现联合疗法具有选择性杀死HTLV-1阳性细胞的潜力。他们发现,抑制已知支持异常细胞生存的MCL-1蛋白的药物,与HIV药物联用,可以有效清除含有HTLV-1阳性的细胞。  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开发基于精准RNA疗法的方案,以靶向MCL-1的机制,并计划建立针对HTLV-1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一新的解决思路不仅为阻止病毒传播提供了可能,还为长期治愈HTLV-1感染开辟了道路。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关键作用  研究中开发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是研究HTLV-1病毒的重要工具。由澳大利亚世纪研究所(Centenary Institute)的Marc Pellegrini教授主导完成的小鼠模型,不仅成功反映了国际HTLV-1a毒株和澳大利亚独特的HTLV-1c毒株的疾病症状,还揭示了两种毒株在侵袭性上的差异。这一工具大大提升了研究HTLV-1病毒不同亚型的能力,以及理解病毒如何在疾病结果中发挥作用。  被忽视的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政策需求  HTLV-1被归类为一种威胁性人类病原体,但在许多地区仍未得到充分重视。例如,尽管澳大利亚的HTLV-1感染率较高,但该病毒及其相关疾病在大多数州并未列为法定报告疾病,其实际感染规模仍未知。  墨尔本大学Damian Purcell教授已多年来在澳大利亚积极推进对HTLV-1的关注。他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社区控制卫生组织(NACCHO)合作,促成了世卫组织(WHO)在2021年将HTLV-1正式归类为威胁性病原体,并推动澳大利亚制定地方性HTLV-1临床管理指南。他呼吁,为应对HTLV-1风险,应为高负担地区提供与HIV类似的治疗工具。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新希望  研究团队正与HIV抗病毒药物制造商洽谈,将HTLV-1患者纳入现有临床试验。如果成功,这将为这些药物作为首个用于HTLV-1暴露前预防(PrEP)的治疗方案铺平道路。  此外,精准RNA疗法的推进和MCL-1靶点的进一步研究,也可能实现HTLV-1相关疾病的彻底治愈。通过揭示HTLV-1不同毒株的特性和传播机制,研究者有望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个“被遗忘的病毒”的治疗和预防策略。  结语:迈向HTLV-1感染防治的新时代  这项研究为HTLV-1感染的治疗和预防开辟了全新方向,标志着全球应对这一人类病原体的历史性一步。通过现有抗病毒药物的重新定位和新型联合疗法的开发,HTLV-1患者有望迎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这一突破也为以往被忽视的病毒病带来了希望,彰显了科学研究在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作用。
无需步步惊心!每日7000步足以带来显著健康益处

无需步步惊心!每日7000步足以带来显著健康益处

  多年来,“日行万步”这一理念几乎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健康生活的黄金标准。然而,最新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的一项系统评价与剂量反应荟萃分析显示,每天步行7000步即可大幅降低多种健康风险,进一步明确了日常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公共卫生指南提供了新依据。  系统性研究揭示步行与健康的广泛联系  尽管近年来步数与健康结局的研究不断增加,但过去的系统评价主要聚焦于少量健康结局,例如全因死亡率。这项最新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通过综合分析每日步数与多个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认知健康及抑郁症等关键领域,提供了更全面的证据链。研究时间跨度涵盖了2014年1月1日至2025年2月14日,相关数据来源于PubMed和EBSCO CINAHL数据库。  研究最终纳入了35个队列的57项研究数据,其中24个队列的31项研究被用于荟萃分析,覆盖了几十年来关于步数与健康风险的大量高质量数据。  7000步与多种健康益处的显著关联  荟萃分析发现,每天步行7000步与多种健康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具体数据如下:  全因死亡率:降低47%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25%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47%  癌症发病率:降低6%(虽具有趋势但未达显著性)  癌症死亡率:降低37%  2 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14%  痴呆症风险:降低38%  抑郁症状风险:降低22%  跌倒风险:降低28%  虽然更多步数(如每日10000步)对那些高活动量人群仍然是合理目标,但研究指出,对于许多人而言,每日7000步已能够带来显著健康获益且更容易实现。  研究揭示的剂量效应关系  研究进一步揭示:步行与健康结局之间呈现逆向剂量反应关系。具体而言,随着每日步行数增加,疾病发生风险逐步下降。当步数达到5000-7000步时,这种风险降低的趋势出现拐点。这表明,即使步行未达到传统的“万步目标”,也能收获显著的健康收益。  此外,对于癌症发病率、心血管死亡率等结局,数据显示出稳步线性下降趋势,即步行越多,健康获益越高。另一方面,类似于痴呆和跌倒等结局,与高步数之间的关联更易接近拐点,表明达到一定步数后,额外步数的健康收益递减。  个性化目标更贴近实际的健康需求  尽管“日行万步”仍是可行目标,但针对不同健康水平、年龄和步行能力的人群,7000步或许更具现实意义。研究建议,未来的公共卫生政策应因地制宜,提供适应不同群体的分层指导。例如,考虑步速、个体健康状况和年龄划分,制定更加细化、科学的健康步行标准。  未来展望:从研究到行动的新方向  研究团队指出,该研究虽然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但仍需看到其局限性。例如,大多数健康结局的研究仍较为稀缺,同时对特定年龄分层的数据并不充分。此外,个体研究中可能存在混杂因素,如参与者的基础健康状况或生活方式干扰,未来需更精准的研究数据加以佐证。  为了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普遍行动,研究建议应推动城市规划、社区活动方案优化步行环境,使步行更加舒适与便利。通过科学干预,让步行这一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无法替代的日常行为。  结语  这项最新研究打破了“日行万步”作为唯一健康步数标准的传统认知,指出每日7000步即可带来显著健康益处,尤其在降低死亡风险和改善慢性疾病预防方面表现突出。这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更现实的运动指标,也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其一味追求“万步神话”,不如踏实迈出健康的7000步!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