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腰痛真凶曝光:Runx1基因或是椎间盘“早衰”主控开关

腰痛真凶曝光:Runx1基因或是椎间盘“早衰”主控开关

  你是否也曾被突如其来的腰痛折磨过?弯腰时刺痛、久坐后直不起身、夜里被疼醒——这些都可能不是简单的劳损,而是椎间盘退变的信号。全球约有5.4亿人受此困扰,其中四成问题源于脊椎间的“减震垫”——椎间盘。它依靠髓核细胞分泌的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维持弹性与保水能力。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个“水垫”逐渐干瘪,使脊椎失去支撑。  近期,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Aging》杂志上发表重磅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名为Runx1的基因,正是加速椎间盘老化的“幕后推手”。这项发现颠覆了过去“机械劳损”主因的认知,也为未来靶向治疗打开了新方向。  Runx1基因:让细胞“转错行”的退变引擎  为了揭示椎间盘早衰的内在机制,研究团队针对髓核细胞构建了一个精准的小鼠模型——Krt19CreERT; Rosa26-Runx1。  这种模型能确保Runx1基因只在髓核细胞中激活,排除了其他组织干扰。实验结果惊人:正常小鼠18个月(相当于人类老年期)才会出现退变,而Runx1激活小鼠仅5个月(人类青壮年)就已出现严重椎间盘塌陷和裂隙,与老年状态几乎一致。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显微镜下,Runx1让髓核细胞“转错行”——它们不再分泌维持弹性的物质,而是变成肥大的软骨样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和聚集蛋白的表达量骤降60%以上,而促进纤维化的Ⅹ型胶原蛋白却大量增加。结果,原本柔软的髓核逐渐硬化,犹如“果冻变牛肉干”。  细胞未死先衰:Runx1诱导“僵尸细胞”制造炎症  这些异常细胞并没有死亡,而是进入了所谓的衰老停滞状态(senescence)。它们既不工作,又不断释放IL-6、TNF-α等炎症分子,破坏周围环境,进一步恶化退变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免疫染色发现,这些细胞中衰老标志物P16和P21的含量比正常细胞高出3倍,证实Runx1是通过诱导衰老、而非杀死细胞来推动退变。  “剂量越高,退变越重”:Runx1活性与老化成正比  研究还揭示出清晰的剂量-效应关系:  当研究人员增加他莫昔芬注射次数时,Runx1活性增强,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也同步上升。这一现象让科学家确认,Runx1不是被动参与者,而是掌控椎间盘老化节奏的“主控开关”。它一方面让髓核细胞失去功能,另一方面激活衰老程序,双重打击让脊椎迅速“垮掉”。  研究意义:三大治疗方向浮出水面  这一发现打破了椎间盘退变“不可逆”的旧观念,并为未来治疗提供了三条新路径:  早期监测预警  通过检测髓核组织中的Runx1表达水平,医生可提前评估退变风险,为久坐人群提供个体化干预建议。  靶向基因抑制  未来若能开发Runx1抑制剂,或许能像给衰老踩刹车一样,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比传统止痛治疗更具根治潜力。  细胞抗衰疗法  清除Runx1诱导的“僵尸细胞”或抑制其炎症因子分泌,可阻断“衰老—炎症—退变”的恶性循环,与近年来兴起的细胞清除疗法(senolytics)理念不谋而合。  从“治标”到“治本”:腰痛或有根治希望  过去我们贴膏药、做理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Runx1研究的突破,意味着真正从基因层面攻克腰痛成为可能。  正如研究负责人Drissi教授所言:“了解Runx1如何操控椎间盘衰老,是开发有效治疗的第一步。未来,我们也许能像控制血糖一样,精准调控Runx1活性,让椎间盘慢一点老。”  结语:别再轻视腰痛,它可能是细胞在“提前退休”  下次当你腰痛时,别再只怪“坐太久”——你的髓核细胞或许正被Runx1悄悄推向衰老。随着这项研究的突破,从根源延缓腰椎退变的那一天,或许已经不远。  未来的腰痛治疗,可能不再是止痛贴或理疗仪,而是一粒能“关掉Runx1”的小药丸。
皮肤衰老新机制揭晓:毛细血管“守护神”CAMs是关键

皮肤衰老新机制揭晓:毛细血管“守护神”CAMs是关键

  随着年龄增长,皮肤不仅会出现皱纹和松弛,还会变得愈合慢、容易感染、触感冰冷——这些“隐形衰老”现象往往更让人困扰。最新研究发现,这背后与皮肤毛细血管的功能退化密切相关。近日,纽约大学医学院团队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首次揭示导致毛细血管衰老的关键元凶——毛细血管相关巨噬细胞(CAMs)数量的加速流失。  毛细血管“护卫队”流失,皮肤加速老化  皮肤毛细血管就像一张精密的“输送网络”,为真皮和表皮输送氧气与营养。当这套系统出现堵塞或损伤时,皮肤活力随之下降。研究团队通过18个月的双光子显微镜活体追踪发现,小鼠皮肤中的巨噬细胞并非均匀减少,而是靠近毛细血管的CAMs流失最快。到了老年阶段,这些血管周围的CAMs几乎“消失”,而缺乏CAMs保护的毛细血管,其堵塞率高出正常血管近三倍。  不仅如此,研究人员还在人类样本中得到了相同结论:75岁以上老年人的皮肤中,CAMs数量显著低于40岁以下人群,且CAMs越少的区域,毛细血管越容易阻塞。这一发现证实,CAMs流失是跨物种的衰老共性标志。  CAMs的“守护机制”:清理垃圾、修复血栓  那么,CAMs到底如何保护血管?研究团队通过激光诱导的血栓实验揭示了答案:  当毛细血管形成微小血栓时,附近的CAMs会迅速聚集,吞噬红细胞残片并清理血块,在7天内帮助血流恢复;若血管周围没有CAMs,则血块长期堵塞,最终导致血管被组织清除。  这一修复功能依赖Rac1基因。当研究者敲除该基因后,CAMs失去了吞噬能力,血管修复率骤降约60%,说明Rac1是CAMs维持血管健康的核心因子。  为什么CAMs会减少?衰老让它们“自我复制”变慢  研究进一步发现,皮肤深层的巨噬细胞由骨髓单核细胞不断补充,而CAMs主要依靠自身增殖维持数量。随着年龄增长,CAMs的自我更新速度显著放缓,且邻近细胞不会主动迁移补位,导致其数量难以恢复。只有当皮肤遭受明显损伤时,机体才会激活修复信号,促使骨髓单核细胞迁入并刺激CAMs增生。  新突破:用CSF1–Fc激活“沉睡”的CAMs  研究团队进一步尝试“人工唤醒”CAMs。他们给20~24个月龄(相当于人类80岁)的老年小鼠注射CSF1–Fc融合蛋白,连续4天后发现,皮肤中CAMs数量显著增加,毛细血管血流提升约30%。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血栓修复实验中,这些小鼠的血管修复速度几乎翻倍。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生”CAMs并非外来细胞,而是老年小鼠自身细胞增殖而来,避免了免疫排斥风险,安全性更高。  从护肤到抗衰:未来或迎来“毛细血管焕活”时代  这项研究为抗衰老提供了全新思路。过去人们主要关注胶原蛋白和抗氧化机制,而现在发现,维持毛细血管健康、保护CAMs活性,同样是延缓皮肤衰老的重要方向。未来,科学家有望开发出外用CSF1类护肤品或微创刺激疗法,通过激活皮肤自身的CAMs修复机制,让皮肤真正“内外焕活”。  结语  正如研究团队总结的那样:“CAMs是毛细血管的隐形守护者,只要守住它们,皮肤的生命力就能重启。”  从这项研究开始,抗衰不再只是对表层的修饰,而是一次从“血管深层”出发的青春复苏。未来,也许真正的年轻,不仅是皮肤看起来好,更是它的“输送系统”依旧年轻有活力。
肠道微生物群:预测晚期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与放化疗肺毒性的潜力

肠道微生物群:预测晚期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与放化疗肺毒性的潜力

  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与人体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不仅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响应,还可能在癌症的免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肠道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同步放化疗(CRT)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中的作用仍不明确。  2025年10月14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毕楠教授与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崔明教授等团队,在《Cell》子刊《Med》上发表了题为 "Gut microbiota predictive of the efficacy of consolidation immunotherapy and chemoradiotherapy toxicity in lung cancer" 的研究论文,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群如何预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放化疗肺毒性。  肠道微生物群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由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组成,是人体健康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肠道菌群的失调被认为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有着重要关联。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16S rRNA 测序技术,追踪了接受同步放化疗和巩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III期肺癌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动态变化,并探讨了这些变化与无进展生存期(PFS)和肺毒性之间的关联。  关键发现:Akkermansia muciniphila与肺癌患者的预后关联  研究团队发现,在传统的放化疗治疗中,患者的肠道菌群构成变化不大。然而,在放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情况下,长PFS的患者在治疗前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较高,而在治疗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而短PFS的患者则表现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进一步分析显示,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简称Akk菌)在放化疗后显著富集,且其丰度的增加与延长的无远处转移生存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Akk菌的丰度变化趋势可以作为患者生存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还参与了治疗相关肺炎的发生,而肠道菌群的特征与严重肺炎的风险存在明显关联,因此,肠道菌群可以作为预测肺毒性的潜在标志物。  研究核心发现总结  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在放化疗后的丰度显著升高;  Akk菌的丰度增加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下降,与患者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治疗反应相关;  严重肺毒性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的肠道微生物群特征,为治疗相关肺炎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结论: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具有临床预测潜力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表明,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放化疗联合巩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较于单纯放化疗能带来更为显著的临床获益。肠道细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动态变化可以为患者的生存期提供重要预测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开辟了新的方向。这一发现可能在未来帮助开发出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特征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研究突破: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在发病中的作用

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研究突破: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在发病中的作用

  卒中(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同时也是导致长期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卒中后常伴随一系列严重的后遗症,其中包括运动并发症以及认知和情绪障碍等非运动性并发症。卒中后情绪障碍(PSED)已被证实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增加卒中复发和死亡的风险。然而,PSED的具体病理机制仍未得到全面理解,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靶向治疗手段,导致临床治疗策略尚显有限。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交互机制:Lcn2在PSED中的关键作用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的高郑润教授团队在《Neuron》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提出了外周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交互机制,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释放的脂质运载蛋白-2(Lcn2)在卒中后情绪障碍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强调,外周免疫细胞在卒中后如何穿越破损的血脑屏障(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释放Lcn2引发神经炎症,从而导致情绪障碍。  研究表明,Lcn2在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一过程被认为是PSED的关键机制之一。通过一系列的动物模型和人类队列数据,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在卒中后情绪障碍(PSED)中的特异性调控作用。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的潜力:缓解情绪障碍的新思路  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能够通过抑制Lcn2的释放来有效缓解PSED。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能够通过电流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从而影响免疫反应和神经修复。研究团队的实验结果表明,tDCS可以显著降低Lcn2的水平,并且在缓解情绪障碍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  这些研究为卒中后情绪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神经免疫环境的调节方面。tDCS的应用为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非药物治疗选择,有望改善传统治疗手段的效果。  卒中破坏血脑屏障后的免疫反应:揭示PSED的发病新机制  研究进一步指出,卒中破坏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使得外周免疫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可以侵入大脑,引发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这一发现为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研究团队提出,在血脑屏障受损的情况下,外周免疫细胞通过释放NET,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从而引发情绪障碍,这一过程可能是PSED的核心病理机制。  结语:神经免疫调节的新治疗方向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揭示了卒中后情绪障碍的独特病理机制,并突显了外周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提出,通过改善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和调节免疫反应,尤其是通过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如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以有效缓解卒中后的情绪障碍。这为未来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可能性。
食管癌的挑战与研究突破

食管癌的挑战与研究突破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每年全球新发的食管癌病例中,有一半发生在中国。食管癌通常起病隐匿,超过50%的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就已出现转移。目前,尽管靶向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一些希望,但患者的预后依然不理想,5年生存率仅为20%左右。因此,深入探讨食管癌转移机制,找出新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新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促进食管癌转移  最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李斌教授等人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多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食管癌转移机制的重要研究论文。通过结合食管癌患者的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免疫抑制性GPR116阳性周细胞,这些细胞在食管癌转移和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作用。  GPR116阳性周细胞的发现与分析  为了探索食管癌转移的潜在机制,研究团队收集了转移性与非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和健康组织样本,并通过多种单细胞技术(包括scRNA-seq、snRNA-seq等)对肿瘤微环境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发现,肿瘤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周细胞、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显著改变,且这些细胞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细胞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在转移性癌症患者中,周细胞与上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表明周细胞可能是促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信号源。进一步研究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在转移性癌症患者中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些细胞的高表达与较短的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  GPR116阳性周细胞如何促进食管癌转移?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GPR116阳性周细胞如何促进癌细胞转移。分析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分泌的EGF样域蛋白6(EGFL6)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EGFL6通过与癌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β1结合,激活NF-κB通路,促进食管癌细胞获得转移能力。  此外,临床数据也表明,EGFL6的高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且EGFL6在血清中的水平可以作为区分食管癌患者与健康个体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免疫逃逸与治疗新机遇  GPR116阳性周细胞不仅促进癌细胞转移,还能帮助癌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研究发现,GPR116阳性周细胞通过三种机制促使食管癌免疫逃逸:首先是促进调节性T细胞扩增;其次是诱导CD8阳性T细胞的耗竭;最后是上调肿瘤细胞的PD-L1表达。这些免疫逃逸效应可以通过抑制整合素β1的单克隆抗体得到缓解。  临床前研究:整合素β1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整合素β1抑制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抑制食管癌的原发性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并且安全性良好。这表明,整合素β1抑制剂与PD-1抑制剂的联合治疗为食管癌提供了新的治疗前景。  研究前景与临床意义  这一发现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特别是EGFL6的血清水平。此外,靶向整合素β1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预计将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并推动相关临床研究的开展。
辉瑞宣布妥卡替尼HER2阳性乳腺癌III期研究成功

辉瑞宣布妥卡替尼HER2阳性乳腺癌III期研究成功

  10月14日,辉瑞公司宣布其妥卡替尼(Tucatinib,商品名:Tukysa)联合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MBC)的III期临床试验——HER2CLIMB-05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积极结果。这项研究验证了妥卡替尼与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治疗作为一线维持治疗的潜力,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妥卡替尼:FDA批准的HER2靶向治疗药物  妥卡替尼是一种口服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于2020年获得FDA批准,用于与曲妥珠单抗和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抗HER2疗法治疗的HER2阳性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包括脑转移患者)。2023年1月,妥卡替尼的适应症再次扩展,获准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RAS野生型、HER2阳性、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成人患者。  HER2CLIMB-05研究:临床试验成功达成主要终点  HER2CLIMB-05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654名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妥卡替尼与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联合治疗,相较于安慰剂联合这两种药物,作为一线诱导治疗后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维持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即患者病情未进展的时间。  关键结果: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  研究结果显示,妥卡替尼联合治疗组在PFS方面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该组合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相比安慰剂组,妥卡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  安全性良好,耐受性较高  安全性分析显示,妥卡替尼+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被患者普遍耐受。其安全性特征与各个单药在以往的研究中表现一致,未见新的不良反应或安全隐患。  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并且通常预示着不良的预后。HER2+转移性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通常为41%-47%,且这些患者大多在治疗后两年内会面临疾病的进展。近年来,尽管治疗方案不断发展,但HER2+ MBC患者的治疗进展仍有限。HER2CLIMB-05研究的成功结果为这一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并可能改变现有治疗标准。  展望未来: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新希望  妥卡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的组合治疗,为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研究表明,这种治疗方案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表现出色,预计将成为该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存预期。
每天两勺橄榄油,或许能帮你“瘦腰”又护心

每天两勺橄榄油,或许能帮你“瘦腰”又护心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烦恼——肚子上的赘肉总也减不下去。其实,腹部脂肪并非只是影响体型的问题,它还可能悄悄扰乱代谢,增加患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甚至癌症的风险。  科学研究发现,腹部肥胖会诱发体内慢性炎症反应,是多种慢病的“温床”。而在诸多饮食干预方案中,地中海饮食因对心血管和代谢健康的保护作用而备受推崇,尤其是其中的“明星选手”——特级初榨橄榄油(EVOO)。  Front Nutr 最新研究:橄榄油与“小肚腩”的秘密  近日,《Frontiers in Nutrition》期刊发表了一项基于 16273名成年受试者 的大型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特级初榨橄榄油摄入与腹部肥胖的关联,为日常膳食“该怎么吃油”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根据每周EVOO摄入量,将参与者分为三组:  “偶尔吃”(少于3天)  “经常吃”(3~5天)  “天天吃”(≥6天)  并收集了他们的BMI、腰围、饮食模式及Chrono地中海饮食评分(CMDS)。结果显示,吃油频率越高,腰围越小、BMI越低,整体饮食质量也越好。  天天吃橄榄油的人,腰围明显更小  数据显示,“天天吃”组的平均BMI仅为 24.7 kg/m²,明显低于“偶尔吃”组的 26.6 kg/m²;平均腰围仅 89.1 cm,而不规律摄入者的腰围普遍超过 96 cm。  这一趋势在男女中都一致存在(p均<0.0001),说明规律摄入EVOO对控制腹部脂肪确实有效。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完全遵循地中海饮食,单靠规律摄入橄榄油也能独立降低腰围。统计分析发现,EVOO的作用途径分为两种:  约 61.9% 的效果来源于改善整体饮食结构(通过提高CMDS评分)。  其余部分则是橄榄油自身的直接代谢调节效应。  吃得越规律,肥胖风险越低  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及饮食质量等因素后,研究结果依然显示:  与“天天吃EVOO”的人相比,“偶尔或经常吃”的人腹部肥胖风险高出约5倍(风险比5.1,95%置信区间3.3–6.8,p<0.0001)。  这意味着,规律摄入橄榄油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控脂策略,尤其对中年人而言,或能起到防止“发福”的作用。  橄榄油为何如此神奇?  EVOO的“瘦腰”秘密藏在成分里。它富含 油酸(占总脂肪酸49%~83%),能改善脂质代谢,减少炎症因子释放;  同时含有丰富的 多酚类抗氧化物质,如羟基酪醇、橄榄苦素等,能缓解氧化应激、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从根本上优化能量利用效率。  多项Meta分析已证实,橄榄油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也是其帮助减少腹部脂肪的关键机制之一。  每天两勺,让健康“润”进生活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项研究带来的启示非常实用:  不必严格执行复杂的地中海饮食,只要每天 摄入约25克(约2勺)特级初榨橄榄油,就能获得明显的代谢改善。  实用建议:  沙拉拌EVOO,替代沙拉酱;  烹饪时用橄榄油替换黄油或人造黄油;  注意选择冷压特级初榨橄榄油,避免高温久炸。  健康从来不是突击式的改变,而是把正确的选择融入日常一餐一饭中。每天的两勺橄榄油,或许就是“吃出来的瘦腰秘籍”。
Elecsys pTau181试剂获FDA批准,助力基层早筛阿尔茨海默病

Elecsys pTau181试剂获FDA批准,助力基层早筛阿尔茨海默病

  10月13日,Roche(罗氏)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其自主研发的Elecsys pTau181血液检测试剂上市。这是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获准用于基层医疗、帮助医生排除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淀粉样蛋白病变的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检测产品。  准确率高达97.9%,为基层诊断提供科学支撑  在一项涵盖312名受试者的多中心研究中,Elecsys pTau181在排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变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准确度,其阴性预测值达到97.9%。这意味着,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中,近98%确实不存在AD相关的淀粉样蛋白病变。  该试剂能够定量测定血浆中磷酸化tau蛋白181(pTau181)的浓度。这种蛋白是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损伤)密切相关的关键生物标志物。检测主要面向55岁及以上出现记忆减退或认知障碍等症状的人群,用于临床初筛和辅助评估。  Roche与礼来联合研发,推动早期识别与精准转诊  Elecsys pTau181由Roche与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合作研发,旨在为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提供微创、便捷的检测方式。  通过血液检测,基层医生可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从而帮助筛选出更可能受益于进一步影像学或药物干预的人群。  目前,多达92%的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断,从而错过早期干预机会。Elecsys pTau181的出现,将检测从神经专科拓展至基层诊所,让更多潜在患者能够尽早接受风险评估与精准转诊。  节约医疗资源,减少侵入性诊断依赖  过去,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往往需要借助PET扫描或脑脊液分析等高成本、侵入性强的检测手段。而有了Elecsys pTau181这一血液检测工具,医生能够在初诊阶段快速筛除低风险患者,优化转诊流程,减轻专科资源负担。  此举不仅能提高诊断效率,也有望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为基层医疗体系的认知障碍筛查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全自动化检测体系,覆盖全球4500台诊断设备  Elecsys pTau181检测系统采用全自动化操作流程,可直接接入Roche现有的实验室检测平台。目前,Roche已在全球部署超过4500台相关诊断仪器,为该试剂的快速落地与广泛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借助这一成熟的仪器网络,医疗机构可轻松在常规检测中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筛查项目,让早期检测更贴近患者身边。  欧洲率先认证,全球化布局持续推进  在此次FDA批准之前,Elecsys pTau181已通过欧洲的CE认证,并成为首个符合《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法规》(IVDR)要求、用于排除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变的血液检测产品。  这一系列监管认可标志着,Roche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和个体化医疗领域正稳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结语:让阿尔茨海默病筛查更早、更广、更易获得  Elecsys pTau181的获批不仅是阿尔茨海默病检测领域的又一里程碑,也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终于有能力参与AD的早期筛查。  通过血液检测实现对高风险人群的早识别、早转诊,未来或将极大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诊疗路径,为老龄化社会的健康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开发多价纳米药物A40-POs:修复血脑屏障助力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开发多价纳米药物A40-POs:修复血脑屏障助力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脑屏障(BBB)的功能障碍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与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血脑屏障受损不仅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Aβ)在血管周围沉积,还会改变Aβ清除相关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的定位,使其从内皮细胞转移至周细胞,进而削弱Aβ清除能力,诱发神经血管功能紊乱。  内皮LRP1是Aβ清除关键节点  研究发现,内皮细胞上的LRP1在Aβ的清除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其表达水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这种下降不仅与血脑屏障受损密切相关,还与认知退化相伴。因此,通过调节LRP1水平来恢复其功能,可能成为延缓AD进展的新方向。  A40-POs纳米药物:以中等亲和力激活LRP1转胞吞通路  近日,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团队在国际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发表最新成果,介绍了一种名为A40-POs的多价纳米药物。  研究者设计该药物时采用了“中等亲和力结合”策略,使A40-POs能温和结合LRP1,诱导其倾向于转胞吞运输通路,而非高亲和力结合导致的受体降解途径。这样既能上调LRP1表达,又能提高Aβ的清除效率。  在AD小鼠模型中,注射A40-POs仅两小时后,脑内Aβ浓度下降约45%,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显著改善,并可维持长达6个月。  LRP1分布重塑揭示Aβ清除路径  研究团队通过对APP/PS1转基因小鼠与野生型小鼠的对比发现,随着年龄增长,Aβ沉积加重,LRP1逐渐从内皮细胞转移至周细胞。年轻小鼠中,LRP1主要与内皮标志物CD31共定位,而老年小鼠则表现出LRP1与周细胞标志物CD146的共表达,表明Aβ清除通路受阻。  亲和力差异决定Aβ命运:PACSIN2与Rab5的分工  研究进一步揭示,LRP1介导的Aβ转运途径取决于结合亲和力的不同:  高亲和力结合会诱导LRP1聚集并启动PICALM-Rab5依赖的网格蛋白内吞通路,最终进入溶酶体降解,导致膜上LRP1减少;  中等亲和力结合则会促使LRP1与PACSIN2结合,形成稳定的管状转胞吞结构,绕过溶酶体系统,将Aβ直接转运至血液循环中。  在APP/PS1小鼠中,随着Aβ沉积加重,LRP1和PACSIN2水平下降,而Rab5水平升高,这一趋势在6~12月龄阶段尤为明显。  多价设计实现中等亲和力:A40-POs的优化策略  为恢复LRP1的转胞吞功能,研究者构建了携带40个angiopep-2配体的纳米药物A40-POs,以维持最佳中等亲和力。对照实验包括磷酸缓冲液、angiopep-2单体、不载配体的A0-POs以及高配体密度的A200-POs。  结果显示:  A40-POs组脑内Aβ浓度从8603.6 ng/mL降至4236.3 ng/mL(下降约45%);  血浆Aβ浓度从85.3 ng/mL升至673.5 ng/mL(增加约8倍)。  成像结果进一步确认,A40-POs能有效促进Aβ跨血脑屏障外排。  修复BBB并改善认知:疗效显著且持久  治疗后,实验组小鼠的LRP1重新分布至内皮层,与CD31共定位恢复正常,同时PACSIN2表达升高、Rab5下降,提示血脑屏障功能恢复。  行为学评估中,接受A40-POs治疗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学习速度显著提升,寻找平台时间缩短;筑巢与蔗糖偏好实验表现改善,认知与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  结论:将血脑屏障从“阻碍”转为“靶点”  这项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不再仅仅试图绕过血脑屏障,而是通过修复血脑屏障来实现治疗目的。  通过靶向内皮LRP1并激活PACSIN2介导的管状运输途径,A40-POs不仅强化了Aβ清除能力,还逆转了血脑屏障退化,为AD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干预开辟了新的方向。
哈佛团队发现房颤新机制: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或为关键诱因

哈佛团队发现房颤新机制: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或为关键诱因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全球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常导致心力衰竭与血栓性中风,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风险。由于复律、导管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往往难以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加之抗凝治疗又存在出血风险,房颤的临床管理长期面临挑战。研究者们正努力揭示其更深层次的病理机制,以寻求新的治疗突破。《B cells promote atrial fibrillation via autoantibodies》的论文。  该研究揭示,B细胞通过产生针对心肌细胞的自身抗体,可诱发心脏电生理异常,从而导致房颤。这一发现为探索全新的房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HOMER模型揭示房颤的免疫学路径  研究团队建立了一个具备房颤常见风险因素的动物模型——HOMER小鼠,其包括高血压(Hypertension)、肥胖(Obesity)和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三大要素。  在该模型中,研究者观察到左心房及心脏引流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DC)数量显著增加,并检测到心肌细胞相关蛋白被呈递给免疫系统。这种异常免疫激活触发了B细胞扩增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心肌细胞钙离子调控紊乱和动作电位延长,最终形成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B细胞耗竭显著降低房颤发生率  为了进一步验证B细胞的致病作用,研究人员使用了μMT HOMER小鼠(缺乏B细胞)及Mb1cre/+ Prdm1fl/fl HOMER小鼠(无法生成浆细胞)。结果表明,清除B细胞或阻断浆细胞分化可显著减少房颤发生,并改善心房动作电位时程异常。  更为关键的是,研究团队尝试使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淋巴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细胞。结果显示,HOMER小鼠的房颤发生率下降至原来的五分之一,提示这一免疫靶向策略具有潜在临床转化价值。  自身抗体或为房颤新的治疗靶点  研究进一步发现,房颤的典型危险因素可诱导产生针对心房肌细胞膜蛋白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破坏心肌钙离子稳态,形成易致心律失常的电生理表型。  通过耗竭B细胞或抑制浆细胞成熟,不仅可阻止这些自身抗体的生成,还能显著减少心房电重构,降低房颤被诱发的可能性。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从免疫学角度明确了树突状细胞与B细胞在房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房颤可能属于部分“免疫相关性心律失常”。  未来,针对B细胞或自身抗体的免疫调控疗法有望成为房颤防治的新方向,为那些因传统治疗受限的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