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氨酸或成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突破:安全、低成本的潜在方案浮现
搜医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搜医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痴呆症,影响人数已超过5000万,并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正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该疾病的典型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堆积形成斑块,以及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病理变化最终造成神经元受损和认知功能下降。
当前疗法局限明显:高昂成本与副作用困扰患者
近年来,针对Aβ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如 lecanemab、donanemab)虽陆续获批,但其疗效仍有限。高昂的费用与潜在副作用(如ARIA影像学异常)使许多患者难以长期承受。因此,如何找到安全、经济、且易获得的治疗方式,已成为全球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
新研究揭示:口服精氨酸可显著抑制Aβ聚集
发表于《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的一项最新研究,为AD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日本近畿大学及其合作机构的科学家发现,一种日常常见的氨基酸——精氨酸(Arginine),能够有效抑制Aβ聚集,降低其神经毒性,并在多种AD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该研究由藤井佳奈子与永井良隆教授(近畿大学医学院)以及竹内俊秀副教授(近畿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同领导。研究重点在于探索精氨酸作为“化学伴侣”的天然特性,其安全性和可获得性使其成为AD临床转化的理想候选。
体外实验:精氨酸显著阻断Aβ聚集形成
研究团队首先在体外实验中测试了精氨酸的抗Aβ聚集能力。当在37℃下孵育Aβ42肽段时,蛋白通常会逐渐形成聚集物,而精氨酸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这一过程。在浓度达到1mM时,Aβ42的聚集量减少约80%,与已知抗聚集物质EGCG效果相当。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未处理的Aβ42形成长而密集的纤维结构,而经精氨酸处理后,这些纤维显著缩短、断裂,难以形成具神经毒性的结构,进一步证实了其抑制效果。
果蝇与小鼠模型验证:体内效果同样突出
为了验证体内功效,研究者在两种AD动物模型中进行了测试。
(1)果蝇模型
研究使用携带Arctic突变(E22G)的Aβ42果蝇模型,该突变会导致Aβ更易聚集。实验结果显示,口服精氨酸后,果蝇体内的Aβ42沉积明显减少,且不影响基因表达水平。更高剂量(10mM与30mM)下,果蝇的眼部萎缩得到显著改善,眼部形态基本恢复正常。
(2)AppNL-G-F基因敲入小鼠模型
该模型更接近人类AD病理特征。研究人员在小鼠饮水中添加6%的精氨酸(人体等效剂量约940mg/kg/天),持续给药至6或9个月。结果表明,6个月时,小鼠皮层与海马区域的Aβ斑块数量与面积显著下降,尤其是致密核心斑块减少明显;而大脑中不溶性Aβ42水平下降,可溶性Aβ42变化不大,说明精氨酸主要抑制Aβ聚集过程。
精氨酸的神经保护机制:抗炎与行为改善双重作用
研究还发现,精氨酸不仅减少Aβ沉积,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与行为改善效果。在9个月大的小鼠中,精氨酸处理组在Y迷宫实验中表现更佳,自发活动更积极;其脑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6、TNF)表达显著下降,表明精氨酸可有效缓解神经炎症反应。
安全性与潜力:老药新用的典型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精氨酸并非新药,早已被用于治疗尿素循环缺陷、线粒体肌病等疾病。其在SCA6(二期临床)中也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此外,精氨酸还能防止其他错误折叠蛋白(如α-突触核蛋白、多聚谷氨酰胺蛋白)的聚集,意味着它在帕金森病、ALS等神经疾病中也可能具有潜力。
不过,研究团队也指出,实验所用剂量与市售膳食补充剂存在差异,普通口服补充剂并不能替代临床治疗。目前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以确认对人类AD患者的疗效。
结语:为AD治疗开辟低成本新途径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展示了通过药物重定位策略治疗AD的可行性。精氨酸凭借安全、廉价、易口服的优势,有望在短期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若临床验证成功,它不仅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新选择,也为多种蛋白质错误折叠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成为“老药新用”的又一典范。
2025-11-26
2025-11-26
2025-11-26
2025-11-26
202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