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新机制被揭示:非突变途径激活PI3K通路

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新机制被揭示:非突变途径激活PI3K通路

  他莫昔芬是最早获批用于治疗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药物,也被应用于高危人群的乳腺癌预防。即便在今天,它依旧是部分E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然而,长期使用他莫昔芬也伴随着新的担忧——子宫癌风险的增加。研究表明,接受他莫昔芬治疗2-5年的乳腺癌患者,子宫癌风险提升2-7倍;如果用药时间延长至10年,风险甚至会翻倍。  他莫昔芬为何会增加子宫癌风险?  近日,《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项国际联合研究,来自博德研究所、以色列理工学院和阿姆斯特丹癌症研究所的团队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深入剖析了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的分子特征。他们发现,这类子宫癌中 PIK3CA突变率显著低于普通子宫癌,提示其致癌机制可能与传统路径不同。  PI3K通路的“替代性”激活  分析显示,他莫昔芬能够通过 ER→IGF1R→PI3K→AKT→mTOR 信号轴直接激活PI3K通路,推动子宫内膜细胞异常增殖。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PIK3CA突变的作用,导致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中PIK3CA及PIK3R1突变频率显著下降(14% vs48%;0% vs 31%)。小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在卵巢切除模拟绝经的模型中,他莫昔芬诱导的子宫内膜增殖甚至超过了雌二醇,而使用PI3K抑制剂alpelisib能够有效抵消这种作用。  他莫昔芬并非直接诱变剂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并未发现他莫昔芬会直接增加基因突变负荷,也没有观察到特异性的突变特征。这意味着它并非通过诱变作用引发癌症,而是通过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加速了癌变进程。  潜在的干预策略  除了alpelisib之外,已有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同样能够抑制他莫昔芬导致的子宫内膜增殖。由此推测, 选择性PI3K抑制剂或代谢类药物 有望在未来成为预防或治疗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的新方向。  结语  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他莫昔芬相关子宫癌的独特分子机制——它并非依赖突变,而是通过激活PI3K通路推动癌变。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药物副作用的理解,也为探索更安全的乳腺癌长期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口腔病毒组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关系:清华与北大联合研究揭示新发现

口腔病毒组与2型糖尿病及肥胖的关系:清华与北大联合研究揭示新发现

  2025年9月1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梁冠翔团队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陈峰团队合作,在《CellReports Medicine》子刊上发布了一篇名为《Oral virome metagenomic catalog links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hages to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不仅首次构建了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HOVD),而且揭示了口腔病毒组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中的变化,并为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口腔病毒组数据库的建立  本研究团队整合了多个口腔病毒组数据库,结合220名肥胖患者的口腔宏基因组数据,创建了一个涵盖24440个噬菌体操作分类单元(vOTU)和83个真核病毒的口腔病毒组数据库。该数据库被命名为“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HOVD)”,它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在线资源,帮助探索口腔微生物组中的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口腔病毒组的变化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发现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腔病毒多样性明显下降,且病毒与口腔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受损。同时,这些患者的口腔病毒组与肠道病毒组之间的传播增强。研究还表明,肥胖和2型糖尿病可能对口腔微生物的平衡造成显著影响,导致临床症状与病毒组变化的关系变得较弱。  噬菌体内溶素与牙周病的治疗潜力  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口腔噬菌体,发现能够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的噬菌体,筛选出了六种潜在的内溶素,这些内溶素有助于分解细菌细胞壁,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牙龈卟啉单胞菌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显示,三种内溶素的组合对抑制该细菌有显著效果,为治疗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研究亮点与意义  该研究的亮点包括:- 成功建立了一个涵盖24440种噬菌体和83种真核病毒的口腔病毒组数据库,为口腔微生物组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腔病毒多样性明显降低,且口腔病毒-细菌的相互关系受到干扰。  口腔噬菌体通过产生内溶素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具有潜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相关牙周炎的方案。  结论与前景  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口腔病毒组与代谢性疾病的深刻见解,特别是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中的变化。此外,研究还为口腔和全身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思路。随着人类口腔病毒组数据库的开放,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微生物组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流感疫苗接种可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流感疫苗接种可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2025年8月30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Craig Anderson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的杜昕教授等团队,在《柳叶刀》(The Lancet)期刊上发表了题为《Influenza vaccination to improve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 PANDAII: a multiregional, seasonal, hospital-based,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in China》的研究。该项研究发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期间接种流感疫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并降低未来12个月内的再入院率。  流感疫苗接种与心衰患者预后的关系  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往往面临着感染性疾病的高风险,流感季节更是其中的重要诱因。尽管流感疫苗接种已被广泛推荐作为易感人群的预防措施,但关于流感疫苗是否能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临床证据仍然有限。在中国,心衰患者接种流感疫苗的比例甚至不足1%。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在中国开展了名为PANDA II的大规模群组随机对照试验,覆盖全国12个省份、164家医院,纳入了7771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  研究设计与患者招募  PANDA II试验为期三年(2021-2024年),每年跨越流感季节进行。研究采用了务实、多地区、平行组、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随机对照设计。医院随机分配至接种流感疫苗的干预组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接种组的患者可以在出院前免费接种流感疫苗,而对照组患者则仅能在社区中心自费接种。  入组标准为年龄≥18岁、具有中重度心力衰竭(III或IV级),且无接种禁忌的成年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常规治疗,并在出院后的1、3、6、12个月进行随访。  主要研究结果  在研究结束后的分析中,疫苗接种组的全因死亡或再入院复合终点发生率为41.2%,而对照组为47.0%。疫苗接种组的绝对风险降低了5.8%,每27个心衰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就能减少1例死亡或再入院事件。与之对比,阿司匹林在预防心梗方面的效果则较弱,需接种近1000人才能预防1例心梗。  在次要终点上,接种组的全因死亡率为10.0%,再入院率为35.4%,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死亡率为12.8%,再入院率为40.5%。这些数据表明,流感疫苗的接种有助于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与再入院风险。  临床意义与展望  本研究的结果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接种流感疫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无论是在资源丰富还是有限的环境中,流感疫苗接种都能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率,并有效降低再入院的风险。这一策略对于优化心衰患者的治疗方案,减少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该研究,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提高中国及全球范围内心力衰竭患者流感疫苗接种的普及率,为该高风险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总结  这项多区域、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期间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够改善其生存率,还能显著降低未来再入院的风险。基于这一重要发现,流感疫苗接种将成为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预防策略。
BioMarin制药公司注射用伏索利肽在中国获受理,适应症为儿童软骨发育不全

BioMarin制药公司注射用伏索利肽在中国获受理,适应症为儿童软骨发育不全

  2025年9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更新消息,BioMarin Pharmaceutical公司开发的注射用伏索利肽的上市申请已正式获受理。根据相关注册临床研究数据,预计该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儿童软骨发育不全。  伏索利肽的作用机制  伏索利肽是一种C型利钠肽(CNP)类似物,主要通过对软骨发育不全的调控机制起作用。软骨发育不全是由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FGFR3)的突变,导致软骨内骨生长受到负向调控。伏索利肽作为FGFR3下游信号通路的正向调节剂,能够有效促进软骨内骨生长,改善患者的骨骼发育。  国际批准与临床研究成果  在2021年11月,伏索利肽已获得美国FDA的加速批准,用于促进5岁及以上软骨发育不全且骨骺未闭合儿童的线性生长。该药成为FDA首个批准用于软骨发育不全儿童的治疗药物,标志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突破。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评估了伏索利肽在5岁及以上骨骺未闭合的软骨发育不全儿童中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伏索利肽在52周治疗后,显著提高了生长速度,治疗组的平均生长速度比安慰剂组高出1.57厘米/年。  全球市场推广  伏索利肽不仅在美国获得批准,也已在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获得上市批准。BioMarin制药公司正在进一步拓展该药物的适应症,计划开发针对特纳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扩大市场应用。  总结  伏索利肽作为一款创新治疗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且在中国市场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其在治疗软骨发育不全儿童方面的独特疗效,预示着该药在未来将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改善,尤其在促进骨骼发育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卫材启动仑卡奈单抗皮下自动注射剂型sBLA申请:简化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选择

卫材启动仑卡奈单抗皮下自动注射剂型sBLA申请:简化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选择

  2025年9月4日,卫材(Eisai)和渤健(Biogen)联合宣布,卫材已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启动仑卡奈单抗皮下自动注射剂型(SC-AI)IQLIK的滚动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该申请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包括轻度认知障碍(MCI)及轻度痴呆。此前,FDA已为该药物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基于Clarity AD研究:皮下注射剂型的临床支持  此次sBLA的申请主要基于18个月Clarity AD研究及其开放标签扩展研究(OLE)的子研究数据。研究评估了皮下注射多剂量方案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中的表现。若FDA批准500mg皮下注射剂方案(分两次250mg注射),仑卡奈单抗皮下制剂将为患者提供一种替代静脉注射的全新给药选择,大幅提升患者接受治疗的便利性,从初始阶段到维持阶段均可实现居家给药。  皮下注射:从治疗到维持的灵活选择  仑卡奈单抗IQLIK皮下制剂使用自动注射装置,每次注射时间约为15秒。相比现有的每两周一次静脉注射方式,皮下注射可显著简化治疗流程:  减少输液准备时间:无需进行输液配置;  去除护士监护:适合患者和照料者在家中操作;  便利性提升: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更贴近日常生活需求。  这一转变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照护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里程碑,为疾病管理带来了便利和灵活性。  仑卡奈单抗的全球布局  作为一款全球领先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仑卡奈单抗目前已获48个国家批准上市,同时在10个国家处于审评审批阶段。全球范围内的开发与注册申请由卫材主导,而其商业化与推广工作则由卫材和渤健共同完成。其中,卫材拥有最终决策权,确保整体开发战略的推进。  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意义  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脑健康的沉默杀手”,目前全球近5000万患者深受其影响,并缺乏破解这一疾病难题的有效工具。仑卡奈单抗凭借其创新的治疗机制,逐步成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标杆。此次推出的皮下注射剂型,不仅可能减轻静脉注射方式带来的医疗负担,还能让患者及照料者从治疗过程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提高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  仑卡奈单抗皮下注射剂型的研发和注册申请,不仅是卫材与渤健长期合作的深化,也是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的又一福音。随着FDA的审批进展,这一创新剂型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为更多患者提供便利、灵活且高效的治疗选择。未来,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可能会因此迈向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减重药物护心新突破:司美格鲁肽和替西帕肽在HFpEF治疗中展现显著效果

减重药物护心新突破:司美格鲁肽和替西帕肽在HFpEF治疗中展现显著效果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肥胖和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健康的头号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4.63亿成年人正遭受糖尿病之苦,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此外,约13%的成年人存在肥胖问题。这两种代谢性疾病不仅单独危害健康,还会“联手”推高心力衰竭(心衰)风险,而心衰更是全球范围内导致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HFpEF:难治的“隐形威胁”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核心问题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机体需求。根据射血分数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亚型: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与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有关;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心脏舒张功能异常导致血液回流受限。  全球超过3000万人受到HFpEF的困扰,这种疾病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群体中尤为常见。尽管HFpEF患者的心脏泵血分数看似正常,但由于心肌僵硬无弹性,无法正常舒张,长期会导致心功能恶化。遗憾的是,现阶段针对HFpEF的有效治疗手段极为有限,亟需开发新药来填补临床空白。  《JAMA》研究:司美格鲁肽与替西帕肽的护心效果  近期,慕尼黑工业大学牵头的一项研究为HFpEF患者带来了希望。这项研究表明,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和替西帕肽(tirzepatide),作为常用于减重的药物,不仅能降低体重,还显著减少HFpEF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研究的规模达到了近10万人,是迄今为止对这类药物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效果最强有力的验证。  研究设计:全面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研究基于2018年至2024年美国国家医疗索赔数据,纳入了接近10万名HFpEF患者,并复刻了两项重要试验:  STEP-HFpEF(司美格鲁肽验证试验)  SUMMIT(替西帕肽验证试验)  此外,研究扩大了患者入选标准,覆盖了更多临床常见的治疗群体,还开展了两药的“头对头”比较。研究核心终点是患者的心力衰竭住院或全因死亡风险复合指标,这是评估心衰疗效的关键标准。  研究结果:多重数据支持疗效  研究显示,相较于安慰剂(降糖药西格列汀):  司美格鲁肽:HFpEF患者的主要终点风险降低42%(HR=0.58,95%CI=0.51-0.65)。  替西帕肽:主要终点风险降低58%(HR=0.42,95%CI=0.31-0.57)。  两药直接对比:替西帕肽的效果虽更显著,但与司美格鲁肽之间未显示显著优势差异(HR=0.86,CI=0.70-1.06)。  研究还通过敏感性分析、负向对照和亚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显示两种药物在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均有效,且未发现明显的安全风险。  临床意义:开创针对HFpEF的新治疗思路  以往的小型研究已经提示司美格鲁肽和替西帕肽对HFpEF的潜在益处,此次规模庞大的真实世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它们的疗效,为肥胖和2型糖尿病相关的HFpEF治疗提供了坚实依据。不论年龄、性别,还是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研究均显示患者能够从这两种药物中获益。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结果将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减重+护心”的综合治疗策略,既能解决代谢相关问题,又能显著改善心脏健康,堪称“一举两得”。  数据驱动:为药物审批开辟新路径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亮点在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应用。相比传统临床试验,这种基于大规模医疗数据的研究能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实际临床环境中的效果和安全性,克服了传统试验严格限制患者入组所带来的局限性,为药物审批和临床推广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望未来:为HFpEF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这项研究的发布,司美格鲁肽和替西帕肽有望成为HFpEF患者的新型治疗选择,尤其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共病的群体。通过改善代谢和降低心衰住院风险,这两种药物的应用或将进一步延长患者寿命、提升生活质量。期待未来的临床试验和数据进一步完善这一治疗策略,为全球HFpEF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全球创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新药F-02-2-Na获中美双报双批

全球创新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新药F-02-2-Na获中美双报双批

  近日,广东横琴新创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的1.1类全球创新新药——F-02-2-Na片,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成功实现中美双报双批,标志着该药物在国际新药研发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其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美迪西为该项目提供了符合中美双报标准的药效学研究服务,在药效模型构建与评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项目高效推进。  差异化作用机制,突破传统瓶颈  F-02-2-Na是一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1.1类新药,区别于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它通过全新靶点调控尿酸代谢通路,既能实现强效降尿酸,又能避免传统药物常见的肝肾毒性问题,展现出全球商业化的潜力。  创新研发模式:快筛+验证  在药效研究过程中,美迪西提出“急性模型快速筛选,慢性模型系统验证”的研发策略。  通过针对性动物模型构建,快速发现候选药物潜力;  在筛选后进行系统化药效学验证,确保研究结果紧密贴合临床实际。  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研发效率,也使临床转化价值更为突出。  临床前研究亮点数据  多项实验数据进一步证实了F-02-2-Na的优势:  显著疗效:在动物模型中降尿酸效果是已上市及在研药物的 2-5倍,口服利用度高,半衰期支持每日一次给药;  高安全性:在超过4000倍起效剂量的条件下,未发现任何药物相关毒性,显示出良好的安全边际;  剂量优势:临床等效剂量下,每日仅需 0.5mg(相比苯溴马隆50mg/天,雷西纳德200-400mg/天),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  潜在价值与市场前景  F-02-2-Na的意义不仅在于突破了既有药物的毒副作用瓶颈,其“高效+安全”双重优势,还可能帮助患者溶解尿酸结晶、快速缓解痛风症状,推动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治疗标准的重新定义。凭借差异化优势,该药物具备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企业合作共赢,助力创新突破  此次中美双报双批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横琴新创益在原创药物研发上的实力,也彰显了美迪西在国际化研发服务与双报策略上的技术深度与专业优势。  美迪西表示,祝贺F-02-2-Na顺利进入临床阶段,并期待其在后续临床试验中持续展现出优异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全球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未来,美迪西也将继续以国际化的研发体系,助力更多全球创新药物走向临床与市场。
研究揭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新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

研究揭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新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白血病中最具挑战性的类型之一,而其中的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更是罕见且高度侵袭,患者预后普遍不佳。尤其在儿童中,AMKL虽然发病率低,但进展迅速、复发率高,现有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临床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  耶鲁大学团队的新发现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 Blood 刊登了一项由耶鲁大学等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题为 “RBM15-MKL1 fusion protein promotes leukemia via m6A methylation and Wnt pathway activation”。研究首次揭示了 RBM15-MKL1融合蛋白 在AMKL发病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RNA修饰和Wnt信号通路异常可能是推动疾病发展的核心机制。  m6A修饰: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标签”  研究表明,RBM15-MKL1融合蛋白能够保留RBM15的RNA结合和 m6A修饰 功能。m6A是一种常见的RNA化学修饰,能够影响RNA的稳定性、翻译效率以及运输过程。通过选择性调控包括Frizzled 在内的Wnt通路相关基因,融合蛋白促进了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与存活。  Wnt信号通路:白血病发生的关键驱动力Wnt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及存活中至关重要,其异常活化早已被证实与多种癌症相关。本研究发现,RBM15-MKL1融合蛋白通过m6A修饰促进Frizzled基因表达,进而增强Wnt通路活性。而在抑制m6A关键酶 METTL3 时,AMKL细胞的生长被显著抑制。  药物验证:METTL3抑制剂的潜力  研究团队使用 METTL3抑制剂STM3675 处理AMKL小鼠模型,结果显示该药物能够在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延长动物生存期。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新的分子机制,也为靶向治疗AMKL提供了有希望的药物方向。  多组学整合与精准医疗的启示  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手段,全面解析了RBM15-MKL1融合蛋白的分子作用模式。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方法不仅帮助科学家理解了AMKL的复杂病理过程,还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更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 其它类型的AMKL同样存在Wnt通路异常,提示这一机制或许具有普遍性,为未来开发广谱的Wnt靶向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  这项研究为AMKL提供了全新的分子层面认识,揭示了RBM15-MKL1融合蛋白通过m6A修饰和Wnt信号通路激活推动白血病进展的机制,并指出METTL3抑制剂等靶向药物的潜在应用价值。未来,针对Wnt通路和RNA修饰的联合策略,有望为AMK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CAD二级预防的最新选择

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CAD二级预防的最新选择

  长期以来,阿司匹林因其抗血小板作用,是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重要药物。然而,尽管指南广泛推荐阿司匹林作为单药长期使用,其效果和安全性却缺乏大规模、长期随访研究的验证。在临床实践中,是否存在更优选择一直备受关注。  近日,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大规模meta分析揭示了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CAD二级预防中的潜力。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不仅比阿司匹林更能有效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其安全性也基本持平。这为CA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研究背景: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比较  阿司匹林的推荐依据源于多项早期小型研究,但这些研究普遍随访时间较短,最长不超过4年。而氯吡格雷作为P2Y₁₂受体抑制剂,长久以来也有相关数据提示其可能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阿司匹林。此次meta分析综合了7项临床试验数据,共纳入近3万名患者,专门对比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CAD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P2Y₁₂受体,阻断血小板激活与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而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COX-1),降低血栓素A₂合成,同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由于这两种机制互补,对某些高危患者也可以联合使用,即所谓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研究设计:七项试验整合分析  研究共纳入ASCET、CADET、CAPRIE、HOST-EXAM、STOPDAPT-2、STOPDAPT-3和SMART-CHOICE-3七项试验数据,涉及28982名患者。其中,氯吡格雷组14507人,阿司匹林组14475人,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3年,最长随访时间达5.5年。  主要终点: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即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复合终点。  安全性终点:大出血(BARC3/5型)。  研究结果:氯吡格雷更显优势  分析结果显示,氯吡格雷在预防MACCE方面比阿司匹林表现更优。5.5年的随访中:  氯吡格雷组MACCE发生率为2.61/100患者年,阿司匹林组为2.99/100患者年,风险比为0.86,即氯吡格雷降低了14%的风险。  在安全性终点(大出血)方面,两组未出现显著差异。  在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E)方面,氯吡格雷组发病率也更低,风险比为0.89。  亚组分析:东亚人群的特殊意义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亚组,例如携带与氯吡格雷反应不佳相关CYP2C19基因突变的患者。结果发现,即便在突变携带者中,氯吡格雷仍展现出相对阿司匹林的优势。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研究人群中有2/3为东亚人,而东亚人群中CYP2C19突变比例较高。  临床意义:二级预防的优选方案  这项meta分析是迄今为止对CAD患者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疗效最全面的比较评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在超过5年的随访时间内,能够显著减少MACCE事件,且不会因提高出血风险而影响安全性。从这项研究的结果看,氯吡格雷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二级预防的优选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东亚患者群体。  展望  未来需要进一步针对全球不同地区和人群开展更广泛的研究。同时,对于CYP2C19突变人群的个体化用药也需要有更深入的探讨。在CAD二级预防的领域,氯吡格雷的优势正逐步得到确认,当更多患者能从中获益时,这项研究的意义将更加深远。
绘制“记忆宫殿”蓝图:人类海马体分子图谱首次揭晓

绘制“记忆宫殿”蓝图:人类海马体分子图谱首次揭晓

  海马体——大脑里的记忆中枢  在大脑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海马体常被称作“记忆宫殿”,承担着记忆编码、学习、决策以及情绪调控等重要任务。它在认知功能版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海马体内部的细胞类型及其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长期以来仍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难题。值得注意的是,诸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与海马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全球已有数千万患者受到影响,这使得深入研究海马体的结构与功能愈发迫切。  Nature Neuroscience 重磅研究发布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科研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了题为“An integrated single-nucleus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atlas reveals the molecular landscapeof the human hippocampus”的最新成果。他们首次将空间分辨转录组学(SRT)与单核RNA测序(snRNA-seq)相结合,对人类海马体的细胞群体进行了系统解析,构建了一份覆盖全面的分子图谱,为探索大脑奥秘提供了新工具。  多维度技术整合:捕捉细胞空间密码  海马体内细胞种类繁多,分布呈现高度有序的空间结构。为了在分子层面解析这些细胞特征,研究人员从10位健康成年人的前部海马体中获取组织样本,并分别进行SRT与snRNA-seq检测。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与标签转移算法整合数据,他们不仅揭示了不同神经元类型的转录变异,还描绘了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从人类到动物模型的跨验证  研究团队进一步将NMF与标签转移方法应用于啮齿动物数据集,成功在人体海马体数据中识别出与神经环路连接性和活动依赖性转录相关的模式。他们还详细刻画了锥体神经元相关的空间特征,并确定了海马体后部、下托与前下托区域的特异性细胞群。  数据开放:为未来研究提供钥匙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海马体分子图谱及其原始数据已被制作成可交互的在线应用,全球科研人员可随时访问。它犹如一把通往“记忆宫殿”的钥匙,为后续探索记忆机制、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开发创新疗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该研究的亮点在于首次将多项前沿技术整合,既保留了细胞的空间位置信息,又呈现了基因表达全貌,填补了人类海马体分子图谱的研究空白。随着对这一“记忆中枢”逐步深入的理解,未来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思路和希望。这不仅是神经科学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人类认识大脑的又一里程碑。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