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夜间摄入咖啡因或增加冲动行为,尤其女性更为显著

夜间摄入咖啡因或增加冲动行为,尤其女性更为显著

  咖啡因,作为一种全球广泛使用的神经兴奋剂,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提高警觉性、缓解疲劳,还是帮助保持清醒,咖啡因在许多需要夜间工作的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夜间摄入咖啡因可能会对人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其影响尤为显著。  夜间咖啡因影响果蝇运动控制  最近,国际期刊《i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夜间咖啡因摄入对果蝇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果蝇在摄入不同浓度的咖啡因后,表现出运动冲动性增加的现象。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Go/No-Go”测试,通过强气流和捕食者声音等不利刺激,观察果蝇是否能抑制运动冲动。结果显示,夜间摄入咖啡因的果蝇,尤其是摄入较高剂量的果蝇,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得更加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运动,导致更多的鲁莽行为。  性别差异显现:雌性果蝇更易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雌性果蝇在夜间摄入咖啡因后,对冲动行为的敏感性远高于雄性果蝇。这一发现提示,性别差异可能在咖啡因的影响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研究进一步表明,这一影响并非由于果蝇的活动量或睡眠缺失引起的,因为即使在人为剥夺睡眠的情况下,果蝇的冲动行为也未表现出相同的变化。  咖啡因的昼夜节律效应  研究还表明,咖啡因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与夜间摄入咖啡因相比,白天摄入咖啡因并不会对果蝇的行为产生同样的影响。这一发现表明,咖啡因对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受到生物钟的调节,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多巴胺通路在咖啡因影响中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咖啡因引发冲动行为的机制,研究人员还通过遗传学方法操控果蝇的多巴胺信号通路。结果发现,减少多巴胺合成或改变多巴胺转运体的活性,都会加剧或减轻果蝇的冲动行为。特别是,研究发现多巴胺D1受体(dDA1/Dop1R1)在蘑菇体的α/β和γ叶神经元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γ叶神经元对咖啡因的敏感性更高。  研究启示与未来方向  通过本研究,科学家揭示了夜间咖啡因摄入如何通过多巴胺通路影响果蝇的运动冲动性。研究者特别强调了昼夜节律对咖啡因效应的调节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咖啡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咖啡因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者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探讨昼夜节律与神经递质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咖啡因,减少其不良影响。
FDA加速批准勃林格殷格翰新抗癌药Zongertinib

FDA加速批准勃林格殷格翰新抗癌药Zongertinib

  美国FDA近日宣布,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的新药Hernexeos(zongertinib)已获得加速批准,成为首款口服靶向疗法,用于治疗经FDA批准的携带HER2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且这些患者已接受过全身治疗。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显著疗效  Zongertinib的疗效在Beamion LUNG-1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充分评估。该试验为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多队列的研究,涉及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带有HER2 TKD突变且已接受过全身治疗的NSCLC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71例没有接受过HER2靶向治疗的患者中,药物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5%,其中58%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DOR)超过了6个月。对于已接受过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治疗的患者,ORR为44%,其中27%的患者DOR≥6个月。  疾病控制率高达93%  根据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公布的数据显示,Zongertinib在试验中的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3%,其中接受治疗并获得缓解的患者中有55%仍在继续治疗。       初步显示脑转移治疗潜力  Zongertinib还展示了初步的脑转移治疗活性。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发表的数据表明,33%(120 mg剂量,n=27)和40%(240 mg剂量,n=25)的无症状脑转移患者达成了确认的客观缓解。脑转移在NSCLC患者中非常常见,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该药物的脑转移治疗潜力为临床带来了希望。  药物特点及未来前景  Zongertinib是一种口服、不可逆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野生型EGFR的结合较少,从而降低了相关的毒性风险。该药物已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并且在2024年获得了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当前,Zongertinib还在进行全球性的3期临床试验(Beamion LUNG-2),以评估该药物在携带HER2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一线疗效。总之,Zongertinib的获批标志着治疗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新篇章,这为该领域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也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西格列他钠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突破性进展

西格列他钠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突破性进展

  近日,微芯生物研发的2型糖尿病药物西格列他钠(商品名:双洛平®)在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方面的Ⅱ期临床研究成果,成功发表于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研究表明,西格列他钠在治疗18周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和肝脏酶水平,成为MASH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  MASH:全球肝病面临的挑战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全球成人患病率约为32.4%。在中国,MASLD患者数量已经超越慢性乙型肝炎,成为第一大肝病。MASH作为MASLD的严重类型,其肝脏脂肪过度积累和炎症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构成重大健康威胁。然而,由于该病早期症状隐匿,且缺乏理想的早期诊断工具,使得MASH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当前治疗手段多为生活方式干预,亟需新药的开发来逆转病程并减缓肝纤维化。  西格列他钠Ⅱ期临床研究成果  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尤红教授团队牵头,研究纳入104名MASLD患者,随机分配至48mg西格列他钠组、64mg西格列他钠组和安慰剂组。治疗持续18周。  研究结果  西格列他钠在两种剂量下对MASH患者有显著的疗效。48mg和64mg西格列他钠组的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分别下降了28.1%和39.5%;超过30%的患者在治疗后肝脏脂肪含量显著减少,且高剂量组的肝功能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超过70%的患者ALT(谷丙转氨酶)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表明肝细胞损伤得到了有效修复。  此外,西格列他钠还表现出逆转肝纤维化的潜力。高剂量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LSM)下降了2kPa,显示出剂量和治疗时间的依赖性,进一步提示该药物具有在临床上逆转肝纤维化的可能。  安全性分析  西格列他钠在所有治疗组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绝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至中度,且严重不良事件较少,且与研究药物无关。总体来说,该药物的安全性良好,适合长时间使用。  糖尿病与MASH的共管需求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H患者中约有一半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近年来,"糖肝共管"理念提出,治疗这类患者时,应兼顾血糖控制和肝脏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西格列他钠作为一种多靶点药物,已被证明能够同时调节血糖、脂质代谢和肝脏脂肪沉积,展现出对糖尿病和MASH共病患者的治疗潜力。  西格列他钠作为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能有效激活PPARα、PPARγ和PPARδ三个受体,调节糖、脂和能量代谢平衡。其三靶点协同、多代谢通路干预的机制,使其在改善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同时,能够有效减缓肝纤维化进程,为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提供了理想的综合管理方案。  展望未来:西格列他钠的治疗潜力  随着MASH患者群体的日益增多,临床对能够同时改善肝脏和代谢健康的治疗需求愈加迫切。西格列他钠通过其多靶点机制,有望成为改善糖尿病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新选择。结合其在Ⅱ期临床研究中的良好疗效,西格列他钠有望为中国慢性病患者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推动MASH的治疗进入新的时代。  结语  西格列他钠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治疗中的突破性成果,展现了该药物在肝脏健康和代谢平衡方面的巨大潜力。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西格列他钠可能成为糖尿病与MASH共病患者的理想治疗选择,为全球范围内的MASH治疗带来希望。
葡萄糖不仅供能,还能激活T细胞抗癌功能!糖鞘脂合成成关键

葡萄糖不仅供能,还能激活T细胞抗癌功能!糖鞘脂合成成关键

  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许多患者仍面临疗效不理想的困境。CD8⁺ T细胞作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核心,却在其功能上受到复杂代谢过程的调节。最新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的研究揭示,葡萄糖不仅为CD8⁺ T细胞提供能量,还通过一种新的代谢途径提升其抗癌能力。这一发现为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靶点。  葡萄糖代谢新发现:糖鞘脂合成是CD8⁺ T细胞功能的核心  Van Andel研究所的团队通过最新的研究表明,葡萄糖代谢不仅为CD8⁺ T细胞提供能量,还在细胞的抗癌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葡萄糖代谢生成的糖鞘脂(GSL)是维持CD8⁺ T细胞杀伤功能的关键因素。通过³³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者发现,葡萄糖在CD8⁺ T细胞中的转化,尤其是转化为UDP-Glc,最终支持了糖鞘脂的合成。  实验数据:糖鞘脂合成与T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在一项小鼠模型实验中,经过仅2小时的葡萄糖注射,CD8⁺ T细胞中的糖鞘脂含量显著增加,且这些脂质在活化的T细胞中迅速合成。实验进一步发现,糖鞘脂在T细胞膜中的合成,与T细胞的增殖和抗肿瘤能力直接相关。与静息T细胞相比,活化T细胞的糖鞘脂含量高出3到4倍,且特定糖鞘脂,如HexCer和GA1神经节苷脂的合成最为显著。  糖鞘脂合成的抑制影响T细胞功能  为了验证糖鞘脂在T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和药物抑制手段进行干预。UGCG基因敲除后,糖鞘脂的合成受到显著抑制,CD8⁺ 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性功能大幅下降,且在感染模型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减少2.5倍。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显示,缺失UGCG基因的CD8⁺ T细胞移植到小鼠肿瘤模型中后,肿瘤生长加速,生存期缩短40%,并且T细胞的杀伤分子颗粒酶B(GZMB)表达显著减少。  糖鞘脂维持TCR信号传导的重要性  研究还揭示,糖鞘脂的核心作用是维持T细胞膜上“脂质筏”的完整性,这一结构对于T细胞受体(TCR)信号传导至关重要。在UGCG基因缺失的T细胞中,脂质筏的完整性受到影响,TCR激活后相关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导致T细胞的抗癌功能受阻。  新的治疗靶点:通过调控糖鞘脂合成提升抗癌能力  本研究首次揭示,葡萄糖依赖的糖鞘脂合成是CD8⁺ T细胞发挥抗肿瘤功能的代谢“检查点”。当糖鞘脂合成途径被抑制时,T细胞尽管能够浸润肿瘤,却无法有效地发挥杀伤癌细胞的功能。这一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未来可以通过补充糖鞘脂合成的前体物质或激活UGCG酶的活性,来增强T细胞的抗癌能力。  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  尽管糖鞘脂合成抑制剂(如Eliglustat)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这种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它可能会抑制T细胞的抗癌功能。未来的研究应探索如何在肿瘤微环境中为CD8⁺ T细胞提供更多糖鞘脂合成的原料,或许可以成为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新策略。  总结  这一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理解葡萄糖代谢与糖鞘脂合成对CD8⁺ T细胞抗癌功能的影响,未来可以通过靶向糖鞘脂合成路径,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为癌症治疗带来更为有效的手段。
正大天晴罗伐昔替尼获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正大天晴罗伐昔替尼获突破性治疗品种认定,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

  2025年8月7日,正大天晴宣布其1类新药罗伐昔替尼片(rovadicitinib,TQ05105)已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授予突破性治疗品种的认定,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治疗。这是罗伐昔替尼在中国的最新进展,标志着该药物在免疫相关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  罗伐昔替尼:JAK/ROCK双重小分子抑制剂  罗伐昔替尼是一款双重靶向的小分子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JAK家族激酶活性及ROCK激酶活性。这一双重机制使得该药物不仅能够抑制JAK/STAT通路的异常激活,还能通过抑制ROCK2来减轻STAT3的磷酸化,从而恢复免疫系统的平衡。这种独特的双重抑制作用使其在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骨髓纤维化等疾病中表现出显著的潜力。  临床进展:cGVHD治疗的重大突破  罗伐昔替尼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治疗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疗效。其1b/2a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研究中共纳入了44例中度或重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或依赖性cGVHD患者。研究结果表明,罗伐昔替尼的最佳总体缓解率(BOR)达到86.4%,12个月无失败生存率(FFS)为85.2%。此外,88.6%的受试者减少了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59.1%的受试者cGVHD相关症状有所改善。  罗伐昔替尼在骨髓纤维化(MF)领域的进展  在中高危骨髓纤维化(MF)治疗领域,罗伐昔替尼的上市申请已于2024年7月获得CDE受理,目前处于审评阶段。最新研究显示,在接受芦可替尼治疗的骨髓纤维化患者中,罗伐昔替尼展现了不俗的治疗效果。根据2024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大会的数据,24周时脾脏体积减少率(SVR35)为25%,而治疗期间的最佳SVR35率为75%。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数据  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领域,罗伐昔替尼也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根据2025年欧洲血液学(EHA)大会公开的1b期临床试验数据,对于激素耐药的aGVHD患者,28天总体缓解率达到84%,其中肠道缓解率为80%。此外,38.5%的aGVHD患者在56天内完全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且1年生存率高达92.3%。  展望未来: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正大天晴表示,罗伐昔替尼的获批标志着其在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该药物不仅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提供了新治疗选择,同时也在骨髓纤维化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广泛的治疗潜力。随着更多临床试验数据的积累,罗伐昔替尼有望成为多个免疫相关疾病治疗的核心药物。  总结  正大天晴的罗伐昔替尼在cGVHD治疗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不仅是公司在新药研发中的一个里程碑,也为临床上治疗难治性免疫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随着临床试验的不断推进,罗伐昔替尼有望成为多种免疫疾病领域的突破性疗法。
新景智源首个PRAME靶点TCR-T细胞治疗产品NW-101C获临床试验许可

新景智源首个PRAME靶点TCR-T细胞治疗产品NW-101C获临床试验许可

  近日,新景智源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景智源”)宣布,其自主研发的PRAME靶向自体TC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NW-101C注射液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是新景智源首个获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在研产品,标志着公司在TCR-T细胞治疗领域的研发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NW-101C也是国内首款针对PRAME靶点的TC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进入临床研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NW-101C:精准靶向PRAME的创新疗法  NW-101C注射液是新景智源自主研发的一种创新性TC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其靶点为PRAME。PRAME是一种主要在多种恶性实体瘤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无表达的肿瘤抗原靶点。基于这一特性,它成为基因工程化T细胞治疗的理想靶标之一。  临床前研究表明,NW-101C在抗肿瘤活性方面表现优异,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这一特性为其后续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获批适应症及潜在治疗领域  NW-101C注射液的本次获批适应症包括以下特定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HLA分型中含有HLA-A*02:01亚型,且肿瘤PRAME表达阳性,无法通过手术根治切除的复发或转移性晚期恶性实体瘤。具体适应症领域涵盖以下癌种:  卵巢癌  恶性黑色素瘤  食管鳞癌  肺鳞癌  软组织肉瘤  三阴性乳腺癌  这些类型的肿瘤大多在中晚期对现有治疗方法抗性较高,亟需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选择。  TCR-T细胞治疗的技术优势  TCR-T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修饰技术对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工程化改造的最新免疫疗法。通过将识别特定肿瘤抗原的T细胞受体(TCR)嵌入患者的T细胞中,可显著增强其杀伤肿瘤的能力。相比目前的CAR-T细胞疗法,TCR-T疗法可识别肿瘤细胞表面以及细胞内生成的肽,因而具有更广泛的靶向性。  对PRAME靶点独特性的聚焦  PRAME(Preferentially Expressed Antigen in Melanoma,黑色素瘤中优先表达抗原)因其在多种实体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特点,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发中的重要靶点之一。NW-101C的开发目标正是通过特异性识别PRAME抗原,以实现对实体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此外,由于PRAME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极大地降低了免疫治疗的潜在脱靶风险。  推进临床研究,造福实体瘤患者  新景智源表示,公司将加速推进NW-101C的临床研究,争取为无法有效治疗的实体瘤患者带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新型疗法。NW-101C的开发通过PRAME靶点的创新探索,为晚期难治性实体瘤提供了治疗新选择,更为TCR-T细胞治疗技术在国内的推广树立了标杆。  总结与展望  NW-101C注射液的获批临床试验许可,标志着新景智源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作为国内首款针对PRAME靶点的TCR-T细胞治疗候选产品,NW-101C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推进,NW-101C有望为实体瘤患者提供突破性的治疗选择,并为中国细胞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用“消灭天花的武器”对抗艾滋病:国产复制型疫苗I期试验成功完成

用“消灭天花的武器”对抗艾滋病:国产复制型疫苗I期试验成功完成

  近期,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与多家研究机构联合宣布,我国首个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艾滋病疫苗顺利完成I期临床试验,这一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该疫苗采用曾用以消灭天花的“天坛株”痘苗病毒为载体,不仅验证了其良好的安全性,还展现了有效的免疫反应能力。这一突破为艾滋病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希望与研究方向。  艾滋病疫苗:全球攻克难题的艰难历程  全球HIV感染现状  艾滋病是全球范围内传播性极强的重大传染病,目前全世界约有4100万人感染HIV,且每年新增病例超130万。虽然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和暴露前预防(PrEP)在遏制HIV传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无法完全阻止新发感染病例,因此研发有效疫苗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疫苗研发的重大挑战  HIV的高变异性和对免疫系统的攻击特性极大增加了疫苗研发的难度。全球已开展了超过300项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但其中大多数未能证实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效果。到目前为止,仅2009年进行的泰国RV144试验展现了一定成果,保护效力仅为31%。这表明亟需探索新的疫苗设计路径。  天坛痘苗病毒:疫苗设计的新方向  选择“天坛株”的科学依据  中国团队在疫苗设计中锁定“天坛株”痘苗病毒作为载体,这一选择并非偶然:  优秀的安全性:天坛株痘苗已在人类接种超1亿剂,耐受性和安全性已得到验证;  复制型病毒载体优势:相比复制缺陷载体,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载体可实现短期自我扩增,延长抗原暴露时间,从而大幅强化免疫应答效果。  构建重组艾滋病疫苗  研究团队基于“天坛株”设计出重组疫苗,用于传播HIV抗原。这种创新的设计路径为提高疫苗的T细胞和抗体反应提供可能性,从而有望解决艾滋病疫苗对HIV高变异性的适应问题。  I期临床试验:安全性与免疫反应均获验证  研究设计与受试者情况  I期临床试验在48名健康受试者中分两阶段开展,旨在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学基础。  结果亮点  安全性良好:疫苗显示出较高的耐受性,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如接种部位红疹、轻微淋巴结肿大等,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免疫反应显著:加强免疫后,能够诱导稳定、持续的HIV特异性T细胞与抗体反应,为下一阶段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前景展望:未来仍面临多重挑战  后续临床试验要求  尽管取得了初步成功,但II期及III期临床试验将在更大规模的受试者中进一步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反应强度以及最关键的实际保护率,这是疫苗能否最终通过监管审批和推向临床的关键环节。  长期阻断HIV传播的潜力  成功研发艾滋病疫苗将极大改变全球艾滋病防控格局。作为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群体免疫和阻断传播的解决方案,持续推进后续试验至关重要。  科研意义与中国团队的贡献  此次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艾滋病疫苗,是中国科学家在艾滋病疫苗研发领域的前瞻性探索,展现出以下三大亮点:  技术创新:将消灭天花的武器“天坛株”引入艾滋病疫苗研发,这一思路独具创新;  全球协作:该研究不仅展现了中国团队的科研实力,也提升了全球艾滋病防控的科研布局;  战略意义:复合型疫苗载体的研发路径,可能为其他高变异性病毒(如流感、RSV等)疫苗开发提供借鉴。  结语  我国首个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艾滋病疫苗I期临床试验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艾滋病疫苗研发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未来,通过持续完善疫苗设计及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有望进一步推进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实现彻底终结艾滋病的全球公共卫生目标提供中国方案。虽然前方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这一成果无疑带来了全新的希望与可能性。
安宫牛黄丸被纳入《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助力急性期救治

安宫牛黄丸被纳入《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助力急性期救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为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提供了最新诊疗指导。其中,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被列为急性期推荐药,适用于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危重症状,为中医药在传染病救治中的再一次重要应用。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湿毒蕴热”为核心病机  疾病概述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高热、关节剧痛、皮疹为主要特征。该病目前在全球部分地区多发,具有明显的传染性。  中医病机分析:湿毒蕴热  根据新版诊疗方案的中医病理分类,基孔肯雅热属于中医“湿温”范畴,核心病机为“风邪袭表、湿毒蕴热”。  初期:病位在卫分,表现为发热、轻微恶寒等。  进展期:部分患者会发展至气分,或出现卫气同病,症状更为复杂。  危重期:若湿毒深入人体,患者可能高热不退,伴有狂躁、谵语神昏及四肢抽搐等危急表现。  安宫牛黄丸:急性期的经典名方  为何选用安宫牛黄丸?  中医认为,当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病情发展至危重阶段,邪热是病机核心,此时需采取更强力的救治措施,以清热解毒、镇惊开窍。《诊疗方案》明确指出,高热、狂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是应用安宫牛黄丸的适应症。  药物组成与功效:安宫牛黄丸以牛黄、麝香、水牛角等名贵中药材制成,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效。  常见适应症:包括邪热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以及脑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等多种急救性疾病。  安宫牛黄丸的使用注意事项  急救药而非预防药:安宫牛黄丸主要用于急危抢救场合,长期服用可能适得其反。  存于家中,急症备用:建议家中常备安宫牛黄丸,为突发急危症状抢救赢得时间。  重视基础病管理:高危人群、免疫力较弱者需定期体检,确保基础疾病受控。  综合防控:防蚊是首要措施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依赖于蚊虫叮咬,因此防控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疾病流行状况。  三大日常防护要点  清理蚊虫孳生地:  定期清除积水源头,如废弃轮胎、花盆底座等,杜绝蚊虫繁殖的湿地环境。  做好个人防护:  尽量穿戴长袖衣物;  使用驱蚊剂、蚊香或安置蚊帐等物理性防护。  及早就诊:  若出现高烧、关节肿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耽误治疗时机。  展望:中医药助力现代传染病防控  安宫牛黄丸作为中医治疗危急感染性疾病的经典药物,此次列入《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充分彰显了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有效结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和手段,未来传染病治疗将更加精准化、标准化,为患者提供更多救治选择。  如同基孔肯雅热的防控一样,传染病治疗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治为辅,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干预能力。中医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医学体系,在现代传染病中大有可为,通过不断优化使用场景与应用规范,中医药或将进一步焕发活力,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服用降压药的时间是否影响心血管事件与死亡风险?JAMA发布权威研究

服用降压药的时间是否影响心血管事件与死亡风险?JAMA发布权威研究

  2025年5月,《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布了一项名为BedMed的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降压药物的服用时机(睡前 vs 早晨)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服药时间对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和相关安全性结局并无显著影响,这为高血压患者用药策略提供了新的参考。  研究背景:降压药服用时机的争议  高血压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此前研究显示,服药时间可能与心血管事件风险之间存在关联,但数据存在不一致性。此外,睡前服用降压药可能降低血压,但也引发了低血压相关事件如跌倒和青光眼的担忧。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降压药物服用时机是否显著影响心血管健康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研究设计  类型:多中心、开放标签、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  地点:加拿大5个省的436名初级保健临床点;  参与者:纳入患高血压的成人,所有受试者每天至少服用一次降压药物;  招募时间:2017年3月31日—2022年5月26日;  随访时间:中位随访时间为4.6年,最终随访日期为2023年12月22日。  分组与干预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睡前服药组(干预组):1677人;  早晨服药组(对照组):1680人。  两组均每日服用一次降压药物。  主要观察终点  关键结局:首发复合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和因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衰导致的住院/急诊)。  其他结局:全因非计划住院/急诊就诊,以及安全相关性指标(如跌倒、骨折、青光眼和认知功能变化)。  研究结果:降压药物服用时机对心血管结局无显著影响  参与者特征及治疗数据  总计纳入3357名受试者:女性占56.4%,中位年龄为67岁;  53.7%的受试者为单药治疗患者;  主要研究结果  主要心血管结局:  睡前服药组:每100人年结局发生率为2.3;  早晨服药组:每100人年结局发生率为2.4;  组间调整风险比(HR)为0.96(95% CI:0.77~1.19,P=0.70),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  其他结局分析  全因住院与急诊就诊:两组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分析:  在新发青光眼、跌倒或骨折、认知功能下降等方面,两组均无差异;  显示睡前服药是安全的。  研究解读:药物时机的真正意义  1. 降压药物时机对获益没有影响  本研究显示,睡前服用降压药对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并没有显著改善作用。这与以往一些试验中睡前服药具有显著优势的结论不同,提示降压药的治疗效果主要由降压本身决定,而非服药时间。  2. 安全性与个性化用药决策  研究还表明,睡前服药并未显著增加低血压相关风险,例如跌倒、青光眼或骨折。因此,患者可根据自身习惯和生活节奏选择服药时间。  临床意义与未来方向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  患者教育:降低对服药时间与心血管健康强相关的夸大期待,强调药物规范服用的重要性。  个体化选择:考虑患者的日常作息、可能的副作用以及治疗便利性,推荐个性化的服药时间。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明确的答案,但也提示以下研究方向:  不同药物类型或组合的时间敏感性;  在多重合并症患者或极高风险人群中探索时机问题;  长时间随访对心血管事件潜在影响的数据积累。  结论  根据 BedMed研究,高血压患者睡前服用降压药物与早上服用在减少心血管事件或降低死亡风险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同时睡前服药的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进一步确立了降压药的个体化和便利性用药原则,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服药方案选择依据。高血压管理应以降压效果为核心,对服药时机无需过度关注。
清华大学团队揭示肝细胞癌耐药机制,靶向AKR1B1或成治疗新突破

清华大学团队揭示肝细胞癌耐药机制,靶向AKR1B1或成治疗新突破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肝癌的主要亚型,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多数HCC患者在晚期才被确诊,全身系统性治疗成为主要疗法。然而,HCC对治疗药物的耐药性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近日,清华大学董家鸿院士团队与王韫芳研究员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代谢重编程对HCC耐药性的关键作用,并确定了醛酮还原酶家族成员AKR1B1作为潜在治疗靶点。  耐药性研究的突破:代谢重编程与AKR1B1调控机制  代谢重编程与耐药性  研究显示,肝细胞癌耐药性与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增强密切相关。通过综合多组学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葡萄糖-脂质及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在耐药细胞中高度活跃,这些通路为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提供了能量和保护。  葡萄糖-脂质代谢:加速肿瘤细胞的能量合成;  谷胱甘肽代谢:增强细胞应对氧化压力的能力,提高耐受性。  构建耐药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图谱  通过单细胞多组学研究,团队构建了HCC耐药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图谱,并确认醛酮还原酶家族成员AKR1B1是这一重编程的关键调控因子。  AKR1B1的功能:  调节能量代谢:支持肿瘤细胞的高代谢需求;  增强应激耐受性:帮助肿瘤细胞抵抗药物治疗的压力。  AKR1B1的其他特性:研究发现,AKR1B1具有分泌特性,不仅能够预测HCC耐药性,还促进耐药性的细胞间传递。  AKR1B1与HCC治疗:依帕司他联合疗法显成效  依帕司他作为AKR1B1抑制剂  依帕司他(Epalrestat)是一种临床获批的AKR1B1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本研究中,依帕司他被发现能够显著缓解HCC耐药性。研究团队将依帕司他与标准疗法仑伐替尼联合使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  联合疗法结果:  显著减轻HCC耐药性;  提高患者对全身系统性治疗的响应率;  为靶向AKR1B1治疗HCC提供新的方向。  临床意义:从机制解析到治疗策略  新视角解析耐药机制  通过揭示AKR1B1在代谢重编程中的核心作用,该研究深入阐明了肝细胞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预测生物标志物与靶向治疗  AKR1B1不仅可以作为肝细胞癌耐药的预测生物标志物,还能作为新的治疗靶点,辅助改善患者的治疗方案。  联合疗法的潜力  依帕司他与仑伐替尼的联合使用展现了极大的临床潜力,为克服HCC的耐药性提供了可操作的治疗策略。  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AKR1B1分泌特性  研究强调AKR1B1通过分泌传播耐药性的能力,这为理解耐药性的细胞间调控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也为开发针对分泌机制的药物奠定基础。  优化联合治疗方案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依帕司他的最佳剂量及联合不同疗法的潜在疗效,提高治疗稳定性与长期效果。  推动临床转化  基于AKR1B1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开发针对肝细胞癌耐药性的精准治疗方案,同时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为患者带来更优治疗选择。  结语  清华大学团队在肝细胞癌耐药性研究中的最新突破,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揭示AKR1B1对代谢重编程的核心调控作用,结合依帕司他与仑伐替尼的显著联合疗效,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肝细胞癌耐药机制的理解,还为改善治疗效果提供了明确思路。未来,随着更多转化医学研究的推进,AKR1B1或将成为肝细胞癌领域中抗耐药治疗的新标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