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一项严峻的健康挑战。近年来,其发病率急剧攀升,每年全球超400万人死于肥胖相关疾病,并造成逾1.4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损失。而肥胖率的上升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工业化国家尤为明显。尽管如此,肥胖的关键原因是否是“能量摄入增加”或“能量消耗减少”,科学界仍存在争议。
近期,杜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项题为 “Energy expenditure and obesity across the economic spectrum” 的研究报告。该研究通过对世界各地34个人群能量消耗和肥胖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肥胖的根本原因可能更多与高热量饮食相关,而非缺乏锻炼导致。
全球经济发展如何影响肥胖?塑造新视角
研究团队试图揭示经济发展水平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能量摄入与消耗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中特别选取体脂百分比和体质指数(BMI)作为衡量肥胖的指标,提出假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肥胖风险越大,同时能量消耗对肥胖的影响较小。
研究样本涉及六大洲的4213名成人,涵盖从狩猎采集群体到高度工业化社会的各类人群,年龄范围为18至60岁。科学家们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对这些人群的总能量消耗(TEE)、基础能量消耗(BEE)、活动能量消耗(AEE)进行了为期7至14天的测试。通过测量他们的饮食结构、体成分以及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活方式,该研究全面剖析了肥胖的推动力量。
研究结果:肥胖根源在于高热量饮食
总能量消耗主要受身体尺寸影响:
数据显示,经济发达国家人群的总能量消耗(TEE)确实略高,但这一差异更多源自身体尺寸大(如身高体重增加),而**活动能量消耗(AEE)**则未显著增加。而在对身体尺寸进行调整后,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的提升反而导致能量消耗轻微下降。
饮食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
研究还揭示了超加工食品(UPF) 的高摄入量与体脂百分比有密切关联。例如,西方工业化国家中,UPF占总热量摄入的比例更高,这可能是经济发展加速肥胖风险的关键中介因素。
颠覆传统观念:
研究挑战了“肥胖主因是缺乏锻炼”的传统观点,并明确指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更多源自能量摄入的大幅增加,而非活动水平的降低。尽管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但其对肥胖指标的贡献度相对较小。
提出建议:饮食改善是关键,应对肥胖新危机
基于研究结果,肥胖的治理策略需要更全面和精准的方向:
聚焦饮食质量:通过优化饮食结构、限制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可有效降低热量摄入,减缓因高热量饮食导致的肥胖风险。
持续倡导体育活动:尽管能量消耗对肥胖的贡献较小,但体力活动对整体健康的促进效果依然不可忽视。
研究人员呼吁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坚持侧重饮食与体力活动的双重调控,以共同应对全球肥胖危机。
展望:科学提供新认识,优化公共健康
杜克大学等机构的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清晰地指出肥胖流行更多源自饮食结构变化。肥胖治理亟需从饮食质量入手,同时推动活动水平的提高,为全球健康做出贡献。
随着研究深入,未来对饮食种类、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维因素的探索,有望为肥胖问题提供更深远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