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临床上难以攻克的恶性血液疾病之一,而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然而,目前传统自体CAR-T疗法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制造流程复杂、成本高昂及等待时间较长等。近期,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体内CAR-T(In Vivo CAR-T),因其能直接在体内对内源性T细胞进行重编程,省去了传统CAR-T细胞制备的复杂步骤,被视作CAR-T领域的“现货型药物”。
2025年7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梅恒教授团队在国际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针对体内CAR-T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最新临床试验报告。该研究报道了4名患者的“first in human”试验数据,明确验证了体内CAR-T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这项研究标志着体内CAR-T从理论概念和临床前探索阶段迈向关键临床转化阶段。
ESO-T01:创造性纳米技术驱动的体内CAR-T平台
ESO-T01是此次临床试验用以体内转导T细胞的核心工具。这款基于慢病毒载体的药物由阿斯利康子公司EsoBiotec与普瑞金联合开发,独创性地结合了纳米抗体靶向技术与免疫屏蔽功能,为开展体内CAR-T治疗提供了突破性技术支持。
关键设计:精准靶向与安全优化
为应对慢病毒对哺乳动物细胞的广泛嗜性,ESO-T01通过以下改造提升了靶向性与安全性:
免疫屏蔽:使用CD47蛋白以防止病毒被单核吞噬系统清除。
特异性靶向设计:通过抗TCR纳米抗体仅靶向T细胞,避免脱靶效应。
低免疫原性:敲除MHC-I以降低病毒载体的免疫激活。
抗肿瘤药物设计:基于BCMA靶点的人源化单域抗体CAR融合结构,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伤。
临床试验设计及初步结果
研究团队招募了4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他们均具有疾病进展或对现有治疗方法耐药的临床表现。其中包括发展为五药耐药的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患者,以及曾接受BCMA CAR-T细胞治疗无效的患者。
所有4名患者均接受了一次静脉输注ESO-T01,起始剂量为2×10⁸转导单位,并未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或淋巴细胞清除。输注后的安全措施包括使用地塞米松预防急性炎症反应及24小时心电图监测。
安全性与耐受性
输注后,所有患者均出现免疫激活相关的急性炎症反应,包括发冷、发热、低血压等症状,这些症状通过药物干预后迅速缓解。核心安全性结果包括: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患者1、2、4出现3级CRS,患者3为1级CRS。所有CRS症状在48小时内得到有效控制。
神经毒性:仅患者4出现1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完全缓解。
血液学毒性:在输注后28天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3至4级毒性,但均在随访期间恢复。
疗效评估
截至2025年4月1日,所有患者完成随访,其中2例达到严格完全缓解(sCR),其肿瘤病灶完全消失;2例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缩小并微小残留病灶转阴:
患者1:髓内及髓外病灶消失,达到严格完全缓解。
患者3:血清蛋白电泳和游离轻链浓度恢复正常。
患者4:指标进一步降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机理洞察与转化意义
研究显示,在输注后第4-8天,外周血中首次检测到CAR-T细胞,随后迅速扩增并在肿瘤组织、骨髓中浸润。这一高效扩增与T细胞的中央记忆表型及初始型密切相关。同时,ESO-T01呈现出与已上市CAR-T疗法类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淋巴细胞减少与系统免疫激活间的动态变化。
研究团队指出,基于慢病毒载体的体内CAR-T疗法避免了传统制备所需的复杂环节,显著降低了操作时间和成本,为更多患者带来可及性更高的治疗选择。同时,该技术适用于未接受淋巴清除或T细胞单采的患者,进一步扩大了用药人群。
展望:In Vivo CAR-T开辟新篇章
尽管体内CAR-T疗法仍处于早期临床阶段,但华中科技大学团队的研究代表一个重要里程碑,为科学界提供了关于其安全性与疗效的关键初步数据。
《柳叶刀》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体内CAR-T疗法破解了传统限制,将为复发或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未来,随着更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展开,这一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剂量设定、长期安全性监控及疗效提升,最终推动体内CAR-T疗法成为精准治疗领域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