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研究:早晨一杯咖啡显著提升情绪状态

最新研究:早晨一杯咖啡显著提升情绪状态

  咖啡是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饮品,每天有超过30亿杯咖啡被消费。据统计,约80%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饮用一种含咖啡因的饮料。不仅人类对咖啡因情有独钟,就连蜜蜂、大黄蜂等野生动物也格外青睐含有咖啡因的花蜜。  健康益处重新定义:从可能有害到广泛有益  近年来,关于咖啡健康价值的认知逐渐转变,科学研究持续揭示咖啡的自身潜力以及对人体的诸多益处。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饮用咖啡不仅能够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还可降低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部分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风险。新一项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咖啡因对于情绪状态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在早晨效果尤为显著。  最新研究结果:早晨咖啡让心情更好  2025年8月5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咖啡因与情绪之间的关联。题为《The association of caffeine consumption with positive affect but not with negative affect changes across the day》的研究由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和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团队完成。他们的发现显示,摄入咖啡因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积极情绪(例如幸福感与活力),还可减少消极情绪(如悲伤与心烦意乱),虽然后一效应与时间无关,但积极情绪提升在早晨效果尤为突出。  自然情境下的测量:填补研究空白  与此前大多基于实验室环境的研究不同,此次研究采用自然情境中即时咖啡因摄入与情绪状态的关联分析。236名参与者参与了为期4周的研究,他们每天通过智能手机进行7次简短问卷调查,记录当时的情绪以及过去90分钟内是否摄入含咖啡因饮品。这种方法让研究更贴近日常生活环境,得出的结论也更加真实全面。  研究结果显示:  咖啡因显著提升积极情绪:特别是在早晨醒来后的2.5小时内,这种效应表现得尤为强烈。  消极情绪有所减少:虽然效果较弱,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缓解作用。  无明显个体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摄入咖啡因的习惯如何,抑郁、焦虑或睡眠问题的人群,其情绪改善效应并无明显差异。这些关联在不同群体间保持一致。  生理机制解读:为何咖啡改善情绪?  研究团队认为,咖啡因之所以能够提升早晨的积极情绪,主要与腺苷受体的阻断作用有关。腺苷是人体感觉疲惫的关键物质,而咖啡因通过阻断腺苷受体,可以促进清醒并提升活力。同时,咖啡因还能增加大脑特定区域的多巴胺活动,使人心情更加愉悦和专注。  适量饮用需警惕健康风险  尽管喝咖啡益处显著,但研究人员提醒道,过量摄入咖啡因可能导致依赖,并带来潜在健康风险。此外,在晚上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因此,为了享受咖啡的积极影响,建议适量饮用,并合理控制摄入时间,以避免负面效应。  总结:早晨咖啡,开启情绪积极的一天  这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咖啡因的显著作用,尤其是在提升早晨积极情绪方面效果突出。随着科学持续探索咖啡的益处,适量摄入咖啡的习惯不仅能提高身心健康,还能改善日常情绪状态,为您的一天注入更多活力与愉悦!
重磅消息:Amtagvi获加拿大批准上市,加速TIL疗法全球化进程

重磅消息:Amtagvi获加拿大批准上市,加速TIL疗法全球化进程

  2025年8月18日,美国首屈一指的TIL细胞治疗领域先驱Iovance公司宣布,其首款TIL细胞治疗药物Amtagvi正式获得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的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抗PD-1药物疗法失败后的无法手术切除或已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Amtagvi首次走向海外市场,为全球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的普及迈出了关键一步。  突破性获批:解决治疗空白,疗法作用精准  根据批准细则,Amtagvi针对以下患者群体使用:在PD-1抑制剂治疗后病情进展(若为BRAF V600突变阳性患者,则需接受BRAF抑制剂治疗),且无有效替代治疗方案的无法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成年患者。  此次批准基于加拿大NOC/c(有条件批准通知)政策,这表明Health Canada对Amtagvi的疗效数据及安全性表现给予高度认可。作为一项细胞免疫治疗技术,TIL疗法通过提取肿瘤患者体内的浸润淋巴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并重新回输患者体内,从而激活身体免疫系统,精准靶向并清除癌细胞,为当前治疗黑色素瘤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海外扩张首站加拿大:全球布局提速  此次在加拿大获批,是Amtagvi在国际市场的首度突破,也为Iovance的全球战略掀开了新篇章。公司表示,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授权加拿大本土细胞治疗中心,迅速推进Amtagvi的商业化,以保证患者能够及时使用到该创新疗法。  与此同时,Iovance还在积极推进Amtagvi在全球其他市场的上市进程:  欧盟:目前正在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进行上市许可申请(MAA)的沟通与筹备;  英国与澳大利亚:目标在2026年上半年完成上市;  瑞士: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提交优先审查申请。  Iovance的全球化战略表明,其将加速推动Amtagvi进入更多国家和地区市场,助力TIL疗法惠及全球范围患者。  TIL疗法行业再迎利好,注入新活力  作为全球领先的细胞治疗公司,Iovance凭借多年在TIL疗法上的深厚积累,已成为行业的风向标。Amtagvi的此次获批,不仅标志着该公司技术突破能力,也为TIL疗法的普及推广带来了重要利好消息。未来,随着Amtagvi进一步扩展至更多市场,TIL细胞治疗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方式将迎来更多可能,为无法挽回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提供新的生机。  总结:迈向全球,惠及更多黑色素瘤患者  此次Amtagvi在加拿大的成功获批,是Iovance及整个TIL细胞治疗领域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Iovance凭借领先的技术与市场布局,将继续致力于提升TIL疗法在全球范围的可及性,为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随着后续计划的展开,Amtagvi的全球化之路未来可期,值得期待。
新研究揭示:少量突变癌细胞可影响整个造血系统,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新研究揭示:少量突变癌细胞可影响整个造血系统,为白血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尤其在老年人群体中表现明显。根据WHO数据,白血病占癌症相关死亡率的比例较高,且治疗难度极大。近期发表在《Blood》杂志上的一项研究“HiJAKing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A Low-Frequency JAK2V617F Clone Drives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Pathology”中,来自布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揭示了少量突变癌细胞如何引发造血系统和系统性病理的深远变化,为血液系统癌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癌细胞对健康细胞的“连锁效应”  少量突变癌细胞的巨大影响  研究显示,即使是极少量的突变癌细胞,也可能通过复杂机制影响周围正常细胞,改变整个造血系统和骨骼稳态。这一发现挑战了现有关于癌症发展的传统观念,表明癌细胞不仅仅是局限在局部范围内,而是能够在系统层面引发连锁反应。  实验模型揭示癌细胞的影响机制  科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携带分子标记的小鼠模型,允许清晰追踪引入的突变癌细胞及其影响。他们通过向小鼠体内逐步引入少量JAK2基因突变的癌细胞,观察到了以下变化:  系统性病理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小鼠骨骼稳态出现显著改变,包括骨质流失等;  健康细胞的分子模仿:JAK2突变的癌细胞不仅驱动了自身的恶性行为,还引发非突变旁观者细胞出现类似的分子特征。  研究者指出,这种“分子模仿”现象可能是健康细胞被突变癌细胞“劫持”的结果。  关键发现对癌症治疗的挑战与启示  传统“观察等待”策略面临挑战  目前,当检测到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癌症处于早期阶段时,常采用“观察等待”的治疗策略。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少量突变癌细胞的长期存在可能对造血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研究人员建议:  减少克隆突变细胞的频率:一旦检测到突变的白血病细胞,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其在系统中扩散。  重塑针对早期癌症的治疗策略  通过明确突变细胞对非突变细胞的影响,该研究对癌症治疗提出了全新思路。预防性治疗可能在阻止癌症扩散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更加重要。  下一步研究方向:逆转细胞分子变化  科学家表示,接下来的研究将聚焦非突变旁观者细胞:  理解分子变化的逆转可能性:探索如何逆转这些细胞的“分子模仿”现象,恢复正常功能;  开发靶向干预方法:研究针对JAK2基因及其他相关机制的靶向治疗策略,减少癌细胞对造血系统的“劫持效应”。  临床意义与展望  血液癌症治疗的全新思路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揭示了少量突变癌细胞对造血系统的系统性影响,为解决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提供了新的治疗启发。早期干预、精准评估突变细胞的影响,或将成为未来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推动血液癌症的机制研究  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血液系统癌症发病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开发新药和创新疗法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在如何控制早期突变细胞扩散以及改善患者全身性症状方面。  结语  通过揭示少量JAK2基因突变细胞对整个造血系统的深远影响,这项研究推动了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随着针对性干预措施的优化,这一发现有望为全球数百万血液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愈希望。
科学突破:从人类iPSC直接启动减数分裂,解锁不孕不育研究新路径

科学突破:从人类iPSC直接启动减数分裂,解锁不孕不育研究新路径

  近日,哈佛大学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功实现了从男性或女性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直接启动减数分裂,仅需15天即可跳过原始生殖细胞(PGC)阶段。这一突破不仅揭开了长期以来被视为“黑匣子”的人类减数分裂过程,还为全球六分之一因不孕不育症而困扰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减数分裂:生殖繁衍的核心过程  什么是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卵子和精子形成的必经过程,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染色体数量减半,确保受精卵的染色体数量正常。在体内,卵原细胞和精母细胞会经过原始生殖细胞(PGC)阶段,再进入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与不孕不育症  全球约有15%的夫妇面临不孕不育问题,其中减数分裂失败是导致生殖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由于获取人类减数分裂细胞的技术和伦理限制,研究此过程长期以来依赖于动物模型,而这些模型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减数分裂机制成为生殖领域的关键研究瓶颈。  直接启动减数分裂的新技术  方法:三重调控启动减数分裂  研究团队筛选了近百种基因和多种调控因子,最终发现以下三重组合能够高效启动减数分裂:  DNA甲基化抑制剂  使用DNMT1抑制剂(GSK3484862)快速擦除抑制基因表达的DNA甲基化,提高细胞进入减数分裂的效率。  信号激活剂  通过视黄酸(AM580)模拟体内生殖腺信号环境。  基因开关  筛选发现BCL2基因显著防止程序性细胞死亡,后续进一步确认了三个促进减数分裂的调控基因——BOLL、MEIOC 和 HOXB5。  结果:跳过PGC阶段直达减数分裂  结合上述三重调控组合,以低温优化(34°C)条件诱导,可在15天内快速启动减数分裂:  通路激活:单细胞测序显示,22%的细胞表达减数分裂核心基因(如SYCP3和REC8),转录组与人类胎儿生殖细胞高度匹配。  染色体过程动态捕获:  染色体轴形成(标记蛋白HORMAD1);  联会复合体组装(SYCP3与SYCE1共定位);  重组启动(DMC1焦点)。  意外发现:低温培养显著加速减数分裂  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发现,34℃的低温环境显著提高了减数分裂效率。男性睾丸温度低于体温的生理特性暗示低温可能是跨性别保守的减数分裂调控因素。这一发现不仅优化了实验条件,也为进一步探索减数分裂中的温度效应铺平了道路。  开启生殖医学的新应用  生殖医学研究的重大跃进  该研究利用人类iPSC在体外实现减数分裂,为人类减数分裂机制研究打开了新大门。尤其是在筛选男性避孕药、研究与减数分裂障碍相关的不孕不育基因突变时,该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模型。  帮助不孕不育患者的潜力  未来,这一技术有望应用于体外生成人类生殖细胞,与卵巢类器官及人造子宫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为不孕不育患者创造生育可能,重塑生殖医学的未来格局。  前景与挑战  技术突破的意义  传统方法需要约120天才能完成PGC转化和减数分裂,而新技术只需15天,大幅缩短了研究周期,同时跳过PGC这一中间阶段,为加速研究和疾病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机会。  下一步优化方向  目前,新技术已能激活减数分裂的前两个阶段(细线期和偶线期),但仍有部分细胞未完成后续阶段(如粗线期和终变期)。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条件,以帮助细胞完成整个减数分裂过程。  伦理与规范问题  在实际临床转化中,体外生成人类生殖细胞存在伦理挑战,需严格规范研究范围及应用场景,确保技术发展符合社会和法律框架。  结语  哈佛大学的这一研究通过直接从人类iPSC启动减数分裂,为生殖医学领域提供了革命性技术。未来,这一突破不仅为解锁神秘的生殖过程提供新工具,也为全球不孕不育症患者带来希望。随着技术优化与临床规范的推进,体外生成健康人类生殖细胞的目标将逐渐实现,为生命科学开辟全新路径,改写生殖医学的未来篇章。
大黄素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急性胰腺炎治疗新突破

大黄素增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急性胰腺炎治疗新突破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以发病急、进展迅速为特点的消化系统急症,严重病例可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率高达20%。目前,临床治疗以支持性手段为主,尚缺乏针对疾病机制的特异性药物。近日,发表于《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的一项研究显示,通过将传统中药成分大黄素载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C-MSC-EVs),形成复合制剂,可显著抑制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这一研究为急性胰腺炎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大黄素与干细胞外泌体:联合抗炎的潜力  大黄素的药理作用  大黄素是传统中药大黄的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病毒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在急性胰腺炎中,大黄素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组织损伤。  hUC-MSC-EVs中的独特作用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是一种细胞间通讯媒介,已被发现具有调节免疫、促进组织修复的潜力。  尽管各自已展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两者联合应用的潜在协同作用尚未明确。此次研究将大黄素负载入hUC-MSC-EVs(复合制剂),在多模型实验中深入揭示其机制与疗效。  多模型实验验证复合制剂的治疗优势  1. 细胞实验:显著抗炎与抗焦亡作用  研究在STZ诱导的AR42J细胞急性胰腺炎模型中,探讨了单独大黄素、单独hUC-MSC-EVs与复合制剂的效果:  细胞存活率:复合制剂使细胞存活率提高约30%,显著优于单独治疗组;  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1β、IL-18分泌量降低约40%-50%;  线粒体保护:透射电镜显示线粒体结构损伤显著减轻;  焦亡相关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LRP3、Cleaved-Caspase 1、GSDMD等焦亡标志物表达显著减少,NLRP3的表达量较单独hUC-MSC-EVs组降低近60%。  2. 人胰腺类器官实验:再现生理环境中的强效疗效  在更接近生理环境的三维人胰腺类器官模型中:  类器官活性:复合制剂使ATP水平提高约25%;  炎症因子水平:ELISA和qPCR结果显示,炎症因子表达均显著低于其他治疗组;  焦亡标志物抑制:与细胞实验一致,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显著下降,验证了复合制剂的强效抗炎与抗焦亡作用。  3. 动物实验:全面改善病理进程  在小鼠胆胰管结扎诱导的急性胰腺炎模型中,复合制剂展现了优异的治疗效果:  病理学改善:H&E染色显示胰腺水肿、浸润和坏死程度显著减轻;  胰腺细胞增殖能力:Ki-67免疫组化分析显示细胞增殖能力较模型组恢复约40%;  炎症因子抑制:血清IL-18降低约58%,IL-1β降低约45%;  焦亡通路阻断:Cleaved-GSDMD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下降约70%,表明复合制剂有效抑制了焦亡通路的激活。  协同机制:速效与长效结合的优势  深入分析发现,大黄素与hUC-MSC-EVs的协同效应可能来源于以下机制:  速效作用:大黄素分子量小,可快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  长效调节:hUC-MSC-EVs作为载体,不仅保护大黄素免受降解,还通过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分子持续调控细胞功能;  NLRP3炎症小体精准抑制:两者的联合显著增强了对NLRP3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同时减少了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的释放,阻断了炎症级联反应。  这种“速效+长效”的复合机制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递送和联合治疗策略。  临床启示与未来展望  外泌体载药递送的新思路  此次研究通过将中药成分大黄素负载至hUC-MSC-EVs,成功开发了一种天然载体递送系统,这既提升了大黄素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又增强了其抗炎作用,为急性胰腺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突破  相比传统支持性治疗,该复合制剂显著缓解炎症和焦亡,改善病理进程。这种特异性治疗策略有望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  临床前研究推进:对复合制剂的安全性、剂量优化及长期疗效进行深入验证;  多适应症拓展:探索复合制剂在其他炎症相关疾病(如肺损伤、肝衰竭等)中的应用潜力;  规模化生产:开发高效、经济的外泌体制备技术,推动该疗法的临床转化。  结语  该研究通过创新地将传统中药成分大黄素与现代干细胞外泌体技术相结合,成功开发了一种高效、特异的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案。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这一复合制剂有望引领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新方向,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同时也为药物递送领域开辟出全新的技术路径。
GIPR信号转导增强GLP-1R激动剂减重效果的新机制

GIPR信号转导增强GLP-1R激动剂减重效果的新机制

  2025年8月13日,剑桥大学医学院附属阿登布鲁克医院联合礼来公司的研究团队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受体(GIPR)在少突胶质细胞(OL)中的信号传导作用如何增强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激动剂的减重效果。这一研究为理解GIPR与GLP-1R双重激动剂(如替尔泊肽)治疗肥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为未来开发更高效的减重药物开辟了新的方向。  GIPR和GLP-1R:双重靶点减肥的强大组合  GIPR的基础与作用  GIPR是由肠道激素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激活的受体。GIP在摄入葡萄糖和脂肪时释放,已被证明不仅参与胰岛素分泌,还能在脂质代谢、食欲控制和体重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GLP-1R激动剂与替尔泊肽的应用进展  GLP-1R激动剂因其抑制食欲和改善代谢的作用,已成为肥胖治疗的核心药物。替尔泊肽作为GIPR和GLP-1R双重激动剂,通过联合这两种信号通路,帮助肥胖患者减重效果显著,达到了令人惊叹的超过20%的体重减轻。然而,GIPR如何在大脑中协同增强GLP-1R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信号是关键  GIPR在少突胶质细胞(OL)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发现,少突胶质细胞(OL)中富集表达的GIPR在GIPR/GLP-1R双重激动剂的作用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GIPR双向调控少突胶质细胞生成:GIPR信号可以增加正中隆起区域(特定脑区)的少突胶质细胞生成,这对于大脑中枢与外周代谢的联通十分关键。  GIPR缺失影响减重效果:在成年少突胶质细胞中缺失GIPR的小鼠模型中,GIPR激动剂无法增强GLP-1R激动剂的减重效果,表明OL中的GIPR信号是实现减重效果的必要条件。  增强GLP-1R激动剂进入大脑的途径  进一步研究表明,GIPR信号能够增强GLP-1R激动剂从外周进入下丘脑区域靶向特定神经回路的能力:  GIP激活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信号,为GLP-1R激动剂创造更通畅的入脑通路;  GIP与GLP-1双重路径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特定回路,改善体重管理。  下丘脑室旁核(PVH)神经元参与减重机制  研究还发现,下丘脑室旁核(PVH)区域的血管加压素(AVP)神经元是GLP-1R激动剂诱导减重的主要靶点:  关键作用:外周给药的GLP-1R激动剂通过其轴突区定位并激活PVH区域的AVP神经元,影响下丘脑控制食欲和代谢活动的功能。  少突胶质细胞的辅助功能:少突胶质细胞中GIPR的激活被证明可以增强GLP-1R激动剂对AVP神经元的靶向效果,从而进一步放大减重效应。  核心研究亮点  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信号通路作用  GIPR在调节正中隆起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信号激活是实现GLP-1R双重激动剂发挥最大减重效果的必要条件。  GIP增强GLP-1R激动剂的入脑效应  通过GIPR激活,GLP-1R激动剂更容易进入中枢大脑区域,从而更有效地调节食欲与代谢。  PVH区域血管加压素神经元是关键靶点  PVH中的AVP神经元对GLP-1R激动剂诱发的减重效应至关重要,而少突胶质细胞中的GIPR信号可进一步增强这一神经调控回路。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1. 提升现有药物的减重效果  通过研究GIPR信号通路在中枢大脑中的作用,未来可结合药物开发增强GLP-1R激动剂的入脑效率,进一步放大其减重效应,为肥胖患者带来更高效的治疗选择。  2. 基础研究到转化医学的桥梁  此次研究揭示了少突胶质细胞在肥胖治疗中的未被充分挖掘的潜力。以GIPR为靶点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开辟肥胖治疗的新领域。  3. 未来药物开发方向  基于GIPR与GLP-1R协同作用的理论框架,未来的新型药物可能会专注于通过少突胶质细胞或下丘脑特定神经通路增强代谢和体重管理的疗效。  总结  此项研究首次明确了少突胶质细胞中GIPR信号如何通过调控下丘脑PVH区域的AVP神经回路,放大GLP-1R激动剂的减重作用。这一发现为将GIPR/GLP-1R双重激动剂治疗肥胖的机制拓宽到中枢层面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并为未来开发更高效、更精准的减重药物带来了新方向。
牛磺酸与衰老:潜在驱动因素还是无关变量?

牛磺酸与衰老:潜在驱动因素还是无关变量?

  牛磺酸(Taurine),作为一种条件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和氨基磺酸,因最先在牛胆汁中被发现而得名。近年来,牛磺酸因其被广泛应用于功能饮料,及其在调节能量代谢、改善疲劳中的作用受到关注。同时,牛磺酸在衰老领域的研究也引发了科学界的热议。然而,关于牛磺酸是否能作为衰老的生物标志物或其缺乏是否是衰老驱动因素,目前仍存在明显争议。  牛磺酸与衰老的关键发现  1. 牛磺酸的抗衰老潜能  2023年6月,《Science》 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指出,牛磺酸缺乏可能是衰老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补充牛磺酸能够减缓实验动物(线虫、小鼠和猴子)的衰老进程,甚至将中年小鼠的健康寿命延长了12%。这一研究激发了科学家对牛磺酸作为抗衰老干预手段的研究热情,并为其成为潜在衰老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牛磺酸的新发现  随后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牛磺酸的功能:  2024年发表于 《Cell》 的研究表明,牛磺酸能够提高癌症治疗的疗效。  另一项研究则揭示牛磺酸对抗肥胖的潜力。  质疑与反驳:牛磺酸与衰老的关系并不直接  肿瘤微环境与牛磺酸的潜在风险  2025年5月,《Nature》 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中的牛磺酸会促进白血病细胞吸收,为癌细胞提供能量,从而加速癌症进展。这一发现提示牛磺酸的作用可能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并非总是有益。  牛磺酸与衰老标志物的争议  2025年6月,《Science》 发表的论文“Is taurine an aging biomarker?” 对牛磺酸是否能作为衰老标志物提出质疑。研究显示,牛磺酸在循环系统中的浓度与衰老过程之间未观察到明显关联,强调牛磺酸对抗衰老作用可能具有个体差异,依赖于多种变量。  人类研究的最新全面评估  2025年8月11日,《Aging Cell》 发表的一项针对人类的研究进一步挑战了牛磺酸是衰老驱动因素的观点:  研究对137名、20-93岁、身体活动程度不同的成年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牛磺酸水平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其水平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牛磺酸水平与肌肉质量、力气、体能表现和线粒体功能之间同样无显著关联;  血清牛磺酸与胰岛素敏感性、血糖控制、炎症标志物等因素之间也未观察到关联。  研究结论  牛磺酸缺乏不太可能是衰老驱动因素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  实验动物中的抗衰老效应并未在人类中得到直接验证;  人类的牛磺酸水平与健康寿命、体能或代谢健康指标无显著关联;  牛磺酸不能被视为可靠的衰老生物标志物。  牛磺酸的应用与未来研究方向  临床应用的复杂性  尽管某些研究揭示了牛磺酸的健康潜能,但也存在替代性解读和对具体情境如肿瘤微环境潜在风险的警示。这表明,牛磺酸的作用可能因个体情况及外界环境而异。  未来研究建议  进一步验证人类数据:将研究从大规模人群数据拓展至更精细的代谢研究,分析牛磺酸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或代谢功能受损患者)中的实际作用;  特定适应症下的机制研究:探索牛磺酸在抗肥胖、代谢综合征和癌症治疗中的靶向作用;  剂量与个体差异的研究:解析补充牛磺酸的剂量依赖性效果,以及个体差异如何影响牛磺酸的作用。  结语  虽然牛磺酸在实验动物中的潜在抗衰老作用引发了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在人体中未得到明确验证。牛磺酸缺乏是否是衰老的驱动因素仍存争议,需要更多针对人类数据的严格验证。然而,作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微量营养素,牛磺酸的复杂生物学作用仍为研究衰老机理和健康干预策略提供了宝贵线索。
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机制揭示糖尿病相关胰腺癌发展关键

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机制揭示糖尿病相关胰腺癌发展关键

  2025年8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柏用教授团队、符达教授团队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宝发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Metabolism》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阐明了糖尿病如何通过代谢压力重塑肿瘤相关施万细胞(Tumor-Associated Schwann Cell, TASC),并通过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推动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免疫逃逸。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瑞舒伐他汀能够作为潜在METTL16抑制剂,显著增强PDAC对免疫治疗的响应。这一研究为糖尿病相关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糖尿病与胰腺癌:免疫逃逸的代谢机制  研究背景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然而,糖尿病如何促进胰腺癌的发生与免疫抑制仍是一个未解的关键问题。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聚焦于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因子乳酸,探索其对PDAC免疫逃逸的作用机制。  乳酸驱动的TASC重塑及免疫抑制  单细胞测序发现TASC亚群  通过单细胞RNA测序,研究人员在糖尿病相关胰腺癌中鉴定出一种富集的肿瘤相关施万细胞(TASC)亚群,该亚群具有METTL16+、CD276+、NECTIN2+的特征,能够显著损害CD8+ T细胞功能,并促进PD-1免疫阻断疗法的耐药性。  机制解析: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  研究进一步揭示乳酸如何通过重塑TASC微环境导致免疫逃逸:  乳酸摄取:乳酸通过MCT1/MCT4进入TASC细胞内,与METTL16直接结合。  乳酸化修饰:乳酸诱导METTL16在K269位点的乳酸化修饰,使其活性增强。  CTCF激活:乳酸化的METTL16增强了m6A依赖性CTCF的稳定性,激活免疫抑制配体的转录上调,进一步抑制CD8+ T细胞活性。  关键实验验证  通过降低TASC细胞中METTL16水平,研究人员发现肿瘤对PD-1阻断疗法的敏感性显著增强,CD8+ T细胞的功能也得到恢复。这表明METTL16是TASC免疫抑制功能的重要驱动因子。  瑞舒伐他汀:潜在的METTL16抑制剂  在尝试寻找METTL16的抑制剂过程中,研究团队通过虚拟筛选意外发现,临床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瑞舒伐他汀能够直接结合并抑制METTL16的活性。  实验与临床数据支持  动物实验:在PDAC小鼠模型中,瑞舒伐他汀显著降低TASC中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并提升CD8+ T细胞比例。  临床分析:回顾性数据表明,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的糖尿病相关胰腺癌患者,其PD-1免疫疗法的疗效显著增强。这一发现为瑞舒伐他汀的药物再利用提供了新方向。  核心发现与意义  糖尿病重塑TASC:研究揭示了糖尿病代谢压力如何通过乳酸驱动肿瘤相关施万细胞(TASC)的重塑,为理解糖尿病与胰腺癌关联提供了新证据。  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首次明确乳酸通过METTL16乳酸化修饰激活CTCF,进而引发免疫抑制的机制,识别了关键的分子靶点。  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潜力:研究发现瑞舒伐他汀可抑制METTL16活性,降低免疫抑制分子表达,并增强抗PD-1治疗响应,为他汀类药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创造了条件。  展望与未来研究  进一步明确METTL16靶向基因:深入解析METTL16如何通过转录调控影响免疫逃逸,为开发特异性靶向药物提供依据。  扩展至其他癌种:评估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在其他肿瘤类型中的作用,探索更多应用范围。  优化联合治疗方案:设计瑞舒伐他汀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疗法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在实际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结语  这项研究揭示了糖尿病相关胰腺癌免疫逃逸的关键机制,通过乳酸-METTL16-CTCF信号轴连接代谢压力与免疫抑制,为糖尿病相关癌症的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瑞舒伐他汀作为潜在的METTL16抑制剂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有望为重塑肿瘤免疫提供新型治疗策略。未来,深入探索这一机制将进一步推动胰腺癌及其他代谢相关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发展。
ALS研究新发现:重新表达转录因子修复运动神经元病变

ALS研究新发现:重新表达转录因子修复运动神经元病变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以进行性运动神经元退化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在诊断后通常在2到5年内瘫痪并死亡。ALS具有明显的细胞类型特异性和年龄依赖性,主要影响特定亚型的运动神经元,典型发病年龄集中在55-75岁。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了最新成果,揭示了通过重新表达胚胎时期特定转录因子ISL1和LHX3,能够“重置”神经元的早期发育状态,从而减轻ALS模型小鼠的疾病表型。这项研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ISL1和LHX3的功能与胚胎期运动神经元发育  运动神经元的成熟过程中涉及多个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区域的变化,而两个关键转录激活因子——ISL1和LHX3被认为是运动神经元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控元件。  ISL1和LHX3的作用:在胚胎运动神经元中,这两个因子直接激活了大量关键基因(如CADPS2),促进轴突形成、突触生成及神经发育。  成熟后的功能下调:在运动神经元成熟后,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神经元进入成熟功能状态。  研究团队提出,将ISL1和LHX3重新表达可能会“重置”运动神经元的状态,使受损或退变的神经元恢复到早期发育阶段的弹性。  实验设计:利用病毒载体重新表达转录因子  病毒载体注射实现精准重编程  研究人员利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使ALS模型小鼠的运动神经元重新表达ISL1和LHX3。基因表达分析显示,这种重新表达能够特异性激活胚胎期基因,并下调成熟期基因:  上调基因:与突触生成、轴突形成和早期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  下调基因:与成熟神经元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  这种改变具有高度的运动神经元特异性,同时显示出亚型选择性(影响α型和3型运动神经元的基因表达变化较为显著)。  ALS小鼠实验:缓解疾病表型  关键组织学标志改善  ALS模型小鼠中,SQSTM1是自噬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失调是ALS早期的标志之一。研究表明:  SQSTM1圆体减少:重新表达ISL1和LHX3后,小鼠神经元中SQSTM1圆体显著减少。  病理性SOD1+细胞质聚集体减少:ALS特征性细胞质聚集物的发生率降低至未处理小鼠的三分之一。  运动表型改善  通过低剂量病毒载体注射,ALS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得到了延缓:  雌性小鼠后肢颤抖症状的出现时间延迟了15天;  雄性小鼠虽未达到显著性,但症状延迟中位时间为5天。  高剂量注射进一步提高了转录因子共表达的细胞比例,运动表型显著改善。  ISL1和LHX3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在出生后早期重新表达ISL1和LHX3,其作用机制与胚胎期发育中的功能类似,主要作为转录激活因子,精准调控运动神经元的早期基因网络。重新表达后,运动神经元的功能被“重置”为更早期的发育状态,从而增强了神经元的弹性,减少病理损伤并改善运动表型。  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潜力  探索基因靶点及机制  下一步研究将深入分析ISL1和LHX3各自靶向的基因,进一步明确其在不同运动神经元亚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调控染色质可及性实现重编程的具体机制。  晚期疾病治疗的潜力  研究需要验证这一重编程方法在ALS疾病较晚期阶段的疗效,以及是否能够逆转已广泛发生的神经元退化现象。  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应用  这一方法对其他类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等)中的神经元损伤是否具有类似效应值得进一步探索。  结语  通过重新表达胚胎期特定转录因子ISL1和LHX3,研究团队实现了对ALS小鼠运动神经元的高度靶向重编程,显著改善了疾病相关的组织学和临床表型。作为一种精准、高效的神经修复策略,转录因子重编程方法为ALS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创新疗法有望成为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iPSC疗法在帕金森病领域取得突破,raguneprocel进入日本上市申请阶段

iPSC疗法在帕金森病领域取得突破,raguneprocel进入日本上市申请阶段

  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疗法成为再生医学发展前沿,凭借其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已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及眼科疾病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针对帕金森病这一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iPSC疗法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可能。近日,住友制药株式会社(Sumitomo Pharma)与RACTHERA株式会社联合宣布,已正式向日本监管机构提交raguneprocel这一异体iPS细胞来源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产品的上市申请,旨在改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raguneprocel:帕金森病治疗新希望  raguneprocel作为一种基于iPSC的细胞疗法,通过植入患者脑内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恢复大脑的多巴胺分泌,从根本上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能力。这标志着细胞再生医学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重大突破。  关键开发与合作  生产与开发:raguneprocel的生产由S-RACMO株式会社负责,住友制药为此次申请的申报主体,并将负责产品上市后的推广。  临床数据来源:此次申请基于京都大学医院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4月发表在权威期刊《Nature》上。  临床试验数据:安全性与疗效验证  该临床试验招募了7名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通过iPS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进行治疗,研究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安全性评估  无严重不良反应记录,仅出现73起轻至中度不良事件。  影像学检查显示移植细胞无异常增殖或过度生长,安全性能得到验证。  疗效评估  运动功能改善:在“关期”下,4名患者MDS-UPDRS III评分平均改善9.5分(提升20.4%);在“开期”下,5名患者评分平均改善4.3分(提升35.7%)。  病情严重度改善:4名患者Hoehn-Yahr分期得到改善。  生物标志物变化:PET影像显示患者纹状体壳核的18F-DOPA摄取率平均提升44.7%,高剂量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研究证明,该疗法能够在患者脑内存活并有效分泌多巴胺,同时未观察到致瘤性风险,为帕金森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日本监管支持与全球化布局  日本SAKIGAKE审查体系  作为全球首款进入上市申请阶段的帕金森病iPSC细胞疗法,raguneprocel已被日本厚生劳动省纳入SAKIGAKE审查体系。该体系为创新药物提供优先审评资格,有望加速审批流程,使患者尽早受益。  全球化布局和跨国实践  住友制药积极推动raguneprocel的全球化开发 不久前,该公司将日本大阪生产的活细胞运抵美国,并完成了首例患者移植手术。这一事件不仅拓宽了iPSC疗法的国际应用,也为raguneprocel的全球市场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iPSC疗法引领再生医学新时代  帕金森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帕金森病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多巴胺缺乏引起的运动障碍。尽管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和手术治疗手段,但仍无法根本解决病情进展问题,因此亟需更具前景的治疗选择。  iPSC疗法的核心价值  凭借个性化和根本性治疗特点,iPSC疗法在再生医学中备受关注:  功能性修复:通过修复受损神经回路,实现病理改善;  再生潜力: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不可替代的长期解决方案;  跨适应症应用:iPSC已在其他领域(如心血管疾病和眼科疾病)表现出显著的转化潜力。  结语  raguneprocel的上市申请是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iPSC疗法临床转化的关键进展。这一创新疗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方向。随着日本及全球审批的推进,我们期待raguneprocel未来能够尽快造福更多帕金森病患者,同时加速推动iPSC技术在其他适应症中的临床应用。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