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抗抑郁药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新发现:或增加心动过缓风险,需警惕血压过度下降

抗抑郁药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新发现:或增加心动过缓风险,需警惕血压过度下降

  在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高血压科学会议(Hypertension Scientific Sessions,HYP)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患者同时服用某些抗抑郁药与β受体阻滞剂时,可能导致收缩压显著下降,同时增加心动过缓的风险。  研究背景:心血管病与抑郁症的“药物交叉区”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类疾病常常共存,这使得部分患者需要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抗抑郁药。然而,这两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潜在的药代动力学变化。  来自巴基斯坦卡拉奇陶氏医学院的研究负责人Inshal Jawed博士表示:“抗抑郁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之间的代谢干扰,会影响血药浓度与疗效,因此有必要系统地评估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  机制探讨:CYP2D6酶的“关键角色”  研究团队指出,部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具有抑制CYP2D6酶的作用,而该酶在β受体阻滞剂的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酶活性受抑制后,药物血浆浓度可能显著升高,从而增加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研究设计与结果:多维度数据揭示药物相互作用  在这项荟萃分析中,研究人员纳入了65名20岁以上、同时患有抑郁症和高血压的患者,这些人同时服用了β受体阻滞剂与抗抑郁药(包括SSRIs、SNRIs、度洛西汀及安非他酮)。  通过分析药物血浆浓度、清除率及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研究发现:  患者平均收缩压下降 15%~20%;  心动过缓风险增加 25%;  SSRIs与CYP2D6依赖型β受体阻滞剂的相互作用使:  AUC 增加 2.55倍,  最大血药浓度(Cmax)增加 1.94倍,  半衰期延长 1.93倍,  而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Tmax)无明显变化。  针对奈必洛尔的结果更为显著:AUC 增加 2.76倍,Cmax 增加 1.67倍,半衰期延长 1.80倍。奈必洛尔的代谢产物AUC 增加 2.59倍,Cmax 增加 1.48倍,半衰期延长 2.15倍。  Jawed博士指出:“尽管我们预料到存在相互作用,但其程度尤其在奈必洛尔的代谢层面上,远超预期。”  临床启示:警惕用药组合,适度调整剂量  研究者强调,临床医生在联合处方CYP2D6代谢型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奈必洛尔等)与SSRIs或其他CYP2D6抑制剂时,应慎重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适时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值得注意的是,阿替洛尔与纳多洛尔的代谢不依赖CYP2D6,因此几乎不受抗抑郁药影响,可能是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专家点评:协作与监测是关键  费城天普大学刘易斯·卡茨医学院的心脏病学副教授Sabrina Islam博士(未参与该研究)指出,高血压与抑郁症的共病非常普遍,这类患者在调整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血压与心率变化。  她表示:“CYP2D6依赖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被SSRIs或SNRIs增强,从而提高心动过缓与低血压的风险。”  Islam认为,这项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指导,提示医生在遇到不耐受情况时,可优先考虑与SSRIs相互作用最小的β受体阻滞剂。  结论:个体化治疗与多学科协作至关重要  研究结果为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未来需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些药代动力学发现,并进一步评估其对实际临床结局的影响。  这项研究提醒临床医生,在联合用药时,充分评估药物相互作用、优化治疗方案、并加强跨学科沟通,是确保患者安全和疗效的关键所在。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阿司匹林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阿司匹林停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术后常规进行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然而,近年来,关于PCI术后早期停用阿司匹林的相关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2025年8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发表了一项相关研究,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背景:阿司匹林停用是否安全有效?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成功接受PCI治疗后,是否可以在短期内停用阿司匹林,仅使用强效P2Y12抑制剂进行单药治疗,从而避免潜在的出血风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现有的指南和临床实践中,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被广泛推荐,但是否可以安全停用阿司匹林,仅依靠P2Y12抑制剂,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该项研究在巴西的多个中心进行,采用了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都成功接受了PCI治疗。在入院后的前4天内,研究人员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  一组停用阿司匹林,仅接受强效P2Y12抑制剂(如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单药治疗;  另一组继续进行常规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治疗。  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两项:一是复合终点,涵盖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及紧急血运重建;二是主要出血或临床相关非主要出血。  研究结果:单药治疗与双联治疗的比较  在3410名研究参与者中(单药治疗组1712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1698例),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  单药治疗组与双联治疗组在复合终点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具体而言,单药治疗组的事件发生率为7.0%,双联治疗组为5.5%,两者的绝对风险差异为1.47个百分点(95% CI,-0.16~3.10),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然而,在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单药治疗组显著低于双联治疗组,单药组为2.0%,双联组为4.9%,绝对风险差异为-2.97个百分点(95% CI,-4.20~-1.73),单药治疗具有更低的出血风险。  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为:单药治疗组有12例,双联治疗组仅有4例。  结论:阿司匹林停用的非劣效性未能确认  总体而言,该项研究未能证实强效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治疗效果不劣于传统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尽管单药治疗在出血风险方面显示出优势,但在预防死亡和缺血事件方面,其效果与双联治疗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因此,强效P2Y12抑制剂单药治疗并未被证明在PCI术后为有效且安全的替代方案。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在考虑患者的出血风险时,可能有助于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抗HIV新药ADC118片获批临床 开启治疗新选择

抗HIV新药ADC118片获批临床 开启治疗新选择

  10月2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公布消息,由艾迪药业自主研发的抗HIV领域1类新药ADC118片正式获批临床试验。该药物是一款以HIV整合酶抑制剂为核心的复方制剂,适用于成人HIV-1感染治疗,将作为完整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新选择。  三重成分协同作用 简化HIV治疗流程  ADC118片以艾迪药业原创的新型化学结构HIV整合酶抑制剂Asuptegravir(ASU,项目代号:ACC017)为核心,并联合恩曲他滨(FTC)和丙酚替诺福韦(TAF)组成三联复方制剂(ACC017/FTC/TAF)。该药物通过抑制病毒整合酶活性,阻止HIV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从而有效控制病毒感染。这种复方制剂的优势在于能简化服药流程,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为需要长期治疗的HIV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便捷的用药方式。  整合酶抑制剂位居治疗前沿  近年来,整合酶抑制剂作为抗HIV治疗的核心药物,已被国际艾滋病治疗指南列为“鸡尾酒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酶抑制剂因其显著的抗病毒作用和较少的副作用,逐渐成为越来越主流的治疗选择。  ADC118片中的核心成分ASU是艾迪药业的自主研发成果,是一款全新的化药1类新药,旨在提升艾滋病病毒抑制水平并改善长期治疗中的耐受性问题。据了解,ASU目前已在中国14家医院开展了三期临床试验,并获得良好临床数据支持,包括药物安全性良好、病毒抑制作用显著等特点。此外,ASU与FTC/TAF联合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达到高效病毒学抑制效果,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希望。  打破固有格局 迎来创新治疗潜力  基于已公开的数据,ADC118片不仅展现了较常规治疗更优的安全性和疗效,还可能突破当前的治疗格局,成为“新一代整合酶抑制剂”。艾迪药业对这款药物前景充满信心,期待其未来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突破性治疗选择。  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助力抗病毒治疗升级  复方制剂作为抗HIV药物组合的一种新形式,不仅能够显著降低用药频次,还在提升疗效、改善耐药性方面表现优异。艾迪药业的创新之举,为HIV患者及国内抗病毒治疗领域增添了新的希望。  随着ADC118片正式进入临床阶段,它的问世标志着国产创新药在抗HIV治疗领域的又一次崛起。未来,相信该药物将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为全球抗艾事业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湖北广辰药业首获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上市批准,填补国内空白

湖北广辰药业首获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上市批准,填补国内空白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公布消息,湖北广辰药业旗下的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正式获得上市许可,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该剂型仿制药。这一批准标志着中国市场首次引入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组合的缓释片剂型,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多便利的治疗选择。  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介绍及作用机制  这款名为Jentadueto® XR的复方降糖药由勃林格殷格翰研发,于2016年5月获得美国FDA认可。其复合成分由两种不同降糖机制的药物组成,利格列汀属DPP-4抑制剂,通过促进胰腺胰岛素分泌及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来控制血糖;二甲双胍则主要减少胃肠道糖吸收和肝脏糖释放,同时提升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  便利用药优势显著,两种规格满足多样需求  Jentadueto® XR提供5mg利格列汀配合1000mg二甲双胍和2.5mg利格列汀搭配1000mg二甲双胍两种规格,均为每日一次服用,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血糖管理效果。此前该缓释制剂在中国市场尚未上市,造成用药选择上的不足。  国内市场已有利格列汀和二甲双胍普通片产品  尽管缓释片尚未登陆,但利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的常规片剂配方在中国市场早已广泛流通。勃林格殷格翰原研药“欧双宁”于2017年进入国内,随后东阳光、齐鲁制药、华海药业等多家国产药企纷纷推出仿制版本,竞争激烈。  缓释剂型的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助力糖尿病治疗升级  随着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不断上升,降糖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湖北广辰药业作为首个获得缓释片批准的国产企业,凭借剂型优势有望在激烈市场中获得更高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
双酚A:你日常接触的隐形危害

双酚A:你日常接触的隐形危害

  超市购物小票、外卖餐盒、罐头内壁等常见物品中,可能藏着微量的双酚A(BPA)。这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远超想象,尤其是在胎儿期的暴露,可能导致成年后基因发生“性别反转”,产生与性别相关的严重健康问题。  胎儿期暴露对基因的长期影响  在最近发表于《通讯 - 医学》杂志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即使是低剂量的双酚A暴露,也可能导致成年后代出现显著的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团队通过给怀孕的大鼠喂食不同剂量的双酚A(一个与人类日常暴露量相等,另一个为过去认为安全的剂量),结果显示,不论是高剂量还是低剂量,后代在基因表达上都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雌性后代表现出更多雄性基因的表达,而雄性后代则出现了更多雌性基因的活跃。这种基因改变是通过表观遗传的方式永久性的修饰下来。  基因紊乱引发性别特异性健康问题  这些基因层面的改变直接导致了性别特异性的健康问题。雄性后代通常表现出明显的代谢综合症,如脂质代谢紊乱、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且甲状腺功能出现异常。同时,这些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易出现葡萄糖不耐受,增加了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而雌性后代则表现出激素和生殖系统的异常,包括胰岛素水平的升高、睾酮水平增强,类似于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的症状。  双酚A的穿透性与替代品的潜在风险  更令人担忧的是,双酚A能够穿透胎盘屏障,干扰胰腺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导致β细胞比例下降,即便出生时血糖水平正常,成年后代谢问题的风险依然高。此外,尽管市场上有很多标榜“无BPA”的产品,这些替代物如双酚S(BPS)和双酚F(BPF)可能具有与双酚A相似甚至更强的激素干扰性,且一些替代品更难被人体代谢,长期积累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  欧洲的严控新规:双酚A限值大幅下降  202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出台了新的规定,将双酚A的每日耐受摄入量(TDI)大幅下调,从过去的50微克/公斤体重降低至0.2纳克/公斤体重,降幅高达25万倍。这一变化突显了双酚A对健康的隐蔽性和持续性危害。  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  为了减少双酚A暴露,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在选择食品容器时,尽量选择“5号PP”塑料或玻璃材质,避免用塑料容器加热食物;  拿到超市小票后应及时洗手,避免湿手接触;  罐装食品开封后,应尽快将食物转移到玻璃容器中保存。  结语:每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健康  “双酚A的危害藏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中,而预防的关键就在于每次购物和用餐的选择。”研究负责人Thomas Lind教授强调。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双酚类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隐性风险,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重要警示——与其禁用某一特定物质,建立对双酚类化合物的整体管控标准,将更有效地保护公众健康。
加工食品中的氢化脂肪或扰乱身体生物钟

加工食品中的氢化脂肪或扰乱身体生物钟

  随着冬季的临近,许多人会不自觉地开始食用更多的加工零食。然而,这些零食中常见的氢化脂肪可能在无形中扰乱了我们身体的“季节时钟”,导致对高热量食物的持续渴望。科学家近期研究发现,饮食中的脂肪种类和日照时间一样,对我们体内的生物钟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可能改变身体的季节适应能力。  研究揭示脂肪与生物钟的关系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比例,和日照的变化一样,能够直接影响生物钟蛋白PER2的功能。PER2蛋白是调控昼夜节律的关键因素,它的变化可以决定我们身体如何适应季节变化。  研究指出,当动物摄入高脂饮食,特别是PUFA和MUFA比例失衡时(如氢化玉米油等加工食品),会导致PER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它们的季节适应能力。在模拟冬季环境下,吃普通食物的小鼠能提前更快地适应,而摄入高脂饮食的小鼠则表现得更慢,呈现“时差”现象。  脂肪类型决定生物钟的调节  研究还发现,脂肪的种类对季节适应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小鼠分别摄入了玉米油(高PUFA,PUFA:MUFA比例高)和部分氢化玉米油(PHCO,PUFA:MUFA比例低)。结果显示,摄入PHCO的野生小鼠适应冬季的速度较慢,且更容易适应夏季。这表明,脂肪类型通过影响PER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直接调节了季节的感知。  生物钟错乱的潜在危害  人类在现代生活中常常摄入加工食品,这些食品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氢化脂肪。加上全天候的人工光照和超市全年无休的食物供应,人体的生物钟很容易处于“季节错位”的状态。就像熊在秋冬季节应准备冬眠,但却因为吃了“夏季型脂肪”,误以为仍可以继续觅食。这样不仅可能导致睡眠紊乱,还可能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启示:饮食和季节适应  研究人员提醒,特别是在冬季,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氢化脂肪的摄入,尽量选择富含PUFA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油等天然未氢化植物油,以帮助体内生物钟正确感知季节变化。避免过多食用加工食品,能够帮助我们避免生物钟失调,进而减少相关健康风险。  结语  身体的季节调节能力,依赖于食物脂肪类型的正确感知。在寒冷的冬季,我们的身体需要控制能量储备,然而加工食品中的氢化脂肪可能让身体误判季节,从而导致食欲增加、代谢紊乱。因此,合理调整饮食,关注脂肪来源,尤其是避免氢化脂肪,能够有效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生物钟的平衡。
秋冬降温“拉肚子”高发,专家提醒:防寒与调养同样重要

秋冬降温“拉肚子”高发,专家提醒:防寒与调养同样重要

  近日,“天气一冷就拉肚子”这一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共鸣。随着秋冬气温骤降,腹泻、腹痛、腹胀等肠胃不适的患者明显增多。部分人经过肠镜检查并无明显病变,却依旧反复出现肠胃问题。对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陈坛辀在采访中进行了详细解读。  为什么天气一冷就容易“闹肚子”?  陈坛辀主任指出,降温后腹泻多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 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道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寒冷刺激会导致腹部受凉,使胃肠平滑肌收缩、蠕动加快,从而影响食物消化,诱发腹泻与腹痛。  2. 肠道菌群失衡  低温可能打乱肠道菌群的平衡。有益菌活性下降,而有害菌增多,食物发酵产气,从而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  3. 肠易激综合征(IBS)  寒冷、精神紧张或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刺激这一慢性肠道疾病。气温骤降会加剧肠道的应激反应,导致症状反复发作。  4. 食物不耐受  天气转冷后,火锅、烧烤等重口味食物频繁登场。若存在乳糖或果糖不耐受,未被分解的糖分会在肠道内聚集,造成渗透压升高,引发腹泻。  出现腹泻,该怎么应对?  陈坛辀建议根据腹泻程度采取分级处理:  1. 轻度腹泻:自我调理为主  可适当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饮食上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最关键的是注意腹部保暖,尤其不要直接吹空调或冷风。  2. 症状较明显:遵医嘱用药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泻或益生菌类药物,但应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以防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3. 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  若每日腹泻超过10次,伴高热、剧烈腹痛或呕吐,应尽快前往医院,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或感染性腹泻。  秋冬病毒活跃,警惕诺如与轮状病毒  秋冬季节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的高发期。这类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家庭和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应注意防护,勤洗手、避免共用餐具,并保持环境清洁。  调理与预防:让肠道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1. 保暖为先  及时添衣,尤其要保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直接接触冰冷地面。  2. 饮食宜“温、软、淡”  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蒸菜,少吃油炸、辛辣、冰饮。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3. 适度运动  选择温和的活动,如散步、太极、瑜伽等,促进肠道蠕动,增强体质。寒冷天气下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受凉。  4. 规律作息与心态平和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神经系统稳定,从而维护肠道功能。  小结  从保暖到饮食,从心态到作息,肠道健康需要“内外兼修”。秋冬季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肠道危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寒、饮食清淡、保持卫生、适当运动,是预防秋冬腹泻的关键。让我们用一点点细心与规律,守护肠道的“暖意”,迎接健康舒适的冬日生活。
普林斯顿团队颠覆经典案例:地下蚊子并非城市进化产物,而是古老血统延续

普林斯顿团队颠覆经典案例:地下蚊子并非城市进化产物,而是古老血统延续

  长期以来,进化生物学界普遍认为,叮咬人类的骚扰型尖音库蚊是由叮咬鸟类的指名型尖音库蚊在过去约200年间于欧洲地铁与地下室环境中快速进化而成。然而,普林斯顿大学的最新研究却彻底推翻了这一“城市化进化”范例,揭示这种蚊子的起源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地中海或中东地区。该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  重新书写进化史:人类伴生蚊子起源于古埃及  研究负责人、普林斯顿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副教授 Lindy McBride 表示,这种“地下蚊”曾在二战期间的伦敦地铁中引发轰动,因其完美适应封闭环境而被视为“现代城市进化”的经典案例。然而,对全球范围内数百只蚊子DNA的深入分析,却揭示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研究第一作者 Yuki Haba(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介绍,他们与全球约150个机构合作,收集了两种蚊型共 12,000份样本,并对其中800份进行了DNA测序。结果显示,骚扰型库蚊实际上早在 1000至1万年前 的早期农业社会中就已进化成以人类为主要宿主的类型——最有可能起源于 古埃及。  基因研究揭示:杂交有限但城市化或促融合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尽管人类型与鸟类型库蚊之间的杂交比想象中罕见,但在 大型城市 中仍有一定发生。这种基因交流可能促进了既叮咬人类又叮咬鸟类的“混合型”蚊子的出现,从而提升了 西尼罗病毒 从鸟类传播至人类的风险。  McBride指出,这一研究纠正了一个被误传多年的“教科书级”案例,同时为理解蚊类基因多样性及其与病毒传播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了解蚊子的基因流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评估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潜在风险。”她说。  城市化与公共卫生:新研究开启新篇章  Haba补充道,城市化可能在两种蚊型的融合中扮演关键角色,从而加速病毒“溢出”事件的发生。未来团队计划在 城市与乡村环境中进行更广泛采样,以进一步探讨杂交、城市化与人畜共患病传播之间的关联。  这项研究不仅改写了城市生态学中一个广为流传的案例,也提醒人们:城市化对生物进化与公共卫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
“减肥针”新发现:司美格鲁肽护心效果与减重幅度无关

“减肥针”新发现:司美格鲁肽护心效果与减重幅度无关

  近几年风靡全球的“减肥针”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商品名Wegovy/Ozempic),正逐渐被重新定义。伦敦大学学院(UCL)John Deanfield教授团队在《柳叶刀》最新发表的研究显示,这种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而且其心脏保护作用与减掉多少体重无关。  心脏保护作用跨越体型界限  研究基于SELECT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了17,604名45岁以上的受试者。这些人均为超重或肥胖(BMI≥27),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但没有糖尿病。研究人员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每周注射2.4mg司美格鲁肽或安慰剂,并跟踪观察近40个月,评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心梗及非致命性中风。  结果显示:无论受试者的起始体重如何——从轻度超重(BMI 27)到重度肥胖(BMI≥40)——司美格鲁肽都能显著降低MACE风险。具体而言,体重每减少5kg,风险下降约4%;腰围每缩小5cm,风险同样降低4%。这意味着,药效与“减得多不多”关系不大,而与药物本身的代谢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减重多少并非关键,药物本身才是核心  研究进一步发现,体重下降幅度并不能解释心脏获益。即便在服药20周后,减重未达5%的患者,与减重明显者的MACE风险几乎一致。相反,在安慰剂组中,那些体重下降超过5%的人MACE发生率反而更高,这可能与潜在疾病导致的“非健康减重”有关。  换言之,司美格鲁肽的心血管保护并不依赖体重数字的变化,而是源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腰围变化仍有贡献,但仅占三分之一  研究者发现,腰围缩小确实对心血管健康有益。在司美格鲁肽组中,腰围缩小越明显,后续心血管事件风险越低。然而,统计分析显示,这种“体脂减少效应”仅能解释大约三分之一的整体益处,其余约三分之二来自药物的抗炎与血管保护机制。  多重机制赋予“非减重”益处  司美格鲁肽的护心作用可能涉及多个层面: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管弹性;  抑制系统性炎症,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轻度降低血压与LDL胆固醇;  通过中枢GLP-1受体影响代谢与炎症调节。  这些综合作用使得即使体重变化不大,患者仍能获得显著的心血管保护。  临床意义:从“减肥药”到“心血管保护药”  Deanfield教授指出,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观念——司美格鲁肽不应仅限于重度肥胖人群使用。只要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并且BMI≥27,就可能从中受益。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目前已在特定体重管理诊所中使用Wegovy,而类似药物Mounjaro则适用于伴有糖尿病的高BMI患者。新研究的结果或将促使未来指南放宽使用门槛,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其心血管保护作用。  安全性与研究展望  试验显示,司美格鲁肽组的严重不良事件与减重幅度无显著相关,而安慰剂组中无意减重者的死亡率更高,提示临床上应警惕“病理性体重下降”。  不过,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受试者以白人男性为主,结果需在其他种族及女性人群中进一步验证。尽管如此,这项研究无疑为GLP-1类药物的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总结  司美格鲁肽正从“减肥针”转变为具有心血管疾病修复潜力的多功能药物。它不只是帮助患者变瘦,更可能成为降低心梗、中风等重大风险的关键工具,为超重或肥胖并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带来新的希望。
诺华CDK2抑制剂ECI830国内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

诺华CDK2抑制剂ECI830国内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

  10月27日,据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最新公示,诺华公司自主研发的CDK2抑制剂ECI830的临床试验申请已正式获受理。这意味着,ECI830成为国内第四款进入临床阶段申报的CDK2靶向药物,进一步加速了CDK2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发进程。  全球多国同步推进临床研究  ECI830是一种高选择性CDK2(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抑制剂,目前已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I/II期临床研究,主要用于激素受体(H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以及其他类型的实体瘤。  该药物通过抑制CDK2活性,干扰肿瘤细胞周期进程,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具有潜在的协同抗肿瘤作用,特别是在现有CDK4/6抑制剂耐药患者中展现出治疗前景。  CDK2靶点研究持续升温  近年来,随着CDK4/6抑制剂(如帕博西尼、瑞波西尼)的成功应用,CDK家族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其中,CDK2被认为是影响细胞周期进程和耐药机制的关键靶点。  全球多家药企已启动CDK2抑制剂的研发管线,诺华ECI830的推进无疑为该领域注入新的动力,也显示出跨国药企在精准肿瘤治疗方向的持续投入。  展望未来:或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选择  业内专家指出,CDK2抑制剂有望突破传统治疗瓶颈,特别是在CDK4/6抑制剂耐药的HR+/HER2–乳腺癌患者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ECI830在中国的临床获批,其全球多中心研究进展也将为国内临床应用积累宝贵数据,有望在未来成为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治疗的新选择。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