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从人类多能干细胞高效分化的A10多巴胺能神经元:抑郁症治疗研究新方向

从人类多能干细胞高效分化的A10多巴胺能神经元:抑郁症治疗研究新方向

  2025年8月11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陈跃军研究员与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熊曼研究员合作,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题为“Human stem cell-derived A10 dopaminergic neurons specifically integrate into mouse circuits and improve depression-like behaviors”。这项研究开发出一种从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中高效分化生成A10亚型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A10 mDA)的方法,并证实这些A10神经元可以特异性整合到小鼠大脑神经回路中,从而实现抗焦虑及改善抑郁类行为的效果。  背景:A10多巴胺能神经元与精神疾病  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mDA)在调控情绪、动机、目标导向和奖赏相关行为中具有核心作用,解剖学上分为A8、A9和A10三大亚型。其中,A10亚型投射至伏隔核(NAc)、前额叶皮质(mPFC)、杏仁核(AMY)等重要脑区,在奖赏和认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A10功能的紊乱被认为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存在密切关联,但由于分化A10亚型神经元的技术挑战和难度限制,相关研究和治疗手段发展缓慢。  方法:从多能干细胞高效生成A10亚型神经元  人类多能干细胞(hPSC)包括胚胎干细胞(ESC)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是再生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能够通过特定方法分化生成多种疾病相关细胞类型。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高效从hPSC分化产生A10 mDA的方法:  Notch信号抑制:通过Notch抑制剂干预舒缓细胞分裂后模式化,这一干预驱动了A10亚型的特定分化。  营养因子的诱导:补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与抗坏血酸(AA),进一步促进功能性A10 mDA的生成。  经过分化,这些神经元在基因表达和电生理特性方面均展现出典型A10亚型的特征,特别是在神经递质释放和功能性连接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  研究发现:功能修复与行为改善  1. 大脑回路重建:特异性整合与投射  将分化后的人源A10 mDA移植至小鼠伏隔核(NAc),发现移植的神经元能特异性投射至目标脑区,准确重建了中脑-皮层边缘系统中的多巴胺通路。这种细胞特异性的投射能力显示了A10 mDA神经元在回路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2. 抗焦虑与抑郁样行为改善  研究进一步表明,移植的A10 mDA在功能性修复受损回路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以下行为表现:  正常小鼠:表现出显著的抗焦虑作用;  抑郁症模型小鼠:明显缓解其抑郁样行为。  这提示A10 mDA对调节情绪和行为异常具备显著效果。  3. 分化机制的验证  研究表明,Notch信号抑制在驱动A10亚型特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而为调控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分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亮点与意义  A10亚型分化技术突破  研究首次实现在体外高效分化出A10亚型神经元,这为未来精准研究A10相关精神病理过程提供了高质量细胞模型。  大脑特定回路修复能力  实验验证了A10 mDA移植后的特异性整合和投射能力,不仅成功修复神经回路,还实现了行为层面的疗效,为细胞疗法应用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细胞治疗新思路  该研究表明,hPSC来源的A10 mDA具备功能性回路修复和行为干预潜力,为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治疗策略开辟了新的方向。  Notch信号的功能提示  通过验证Notch信号抑制在A10特化中的调控,研究为精神疾病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机制性靶标和细胞治疗方向。  未来展望  疾病建模与药物筛选  利用hPSC分化出的A10 mDA,可建立针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体外细胞模型,用于高效筛选精神疾病相关治疗药物。  细胞替代疗法的转化研究  作为再生医学的一部分,移植A10亚型神经元用于修复大脑特定功能回路,有望进一步推广到多种相关神经精神疾病中。  机制优化与规模化应用  未来研究可继续优化分化效率和细胞功能性,为临床应用铺平道路,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潜在风险。  结论  这项研究首次展示了从人类多能干细胞高效分化生成A10亚型多巴胺神经元的方法,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其在神经回路修复和行为改善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hPSC来源的A10 mDA具备极大的应用前景,将为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为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的未来打开新篇章。
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液HLX04-O申报上市,助力wAMD治疗领域发展

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液HLX04-O申报上市,助力wAMD治疗领域发展

  2025年8月13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显示,由复宏汉霖与亿胜生物共同开发的贝伐珠单抗眼内注射液(HLX04-O)已正式申报上市。这款重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源化单抗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及其他血管增生性眼部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标志着眼科领域的治疗技术迈上新台阶。  HLX04-O:特异性靶向VEGF,为wAMD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HLX04-O是一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重组人源化单抗,能够特异性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阻断其与受体Flt1(VEGFR-1)和KDR(VEGFR-2)的结合,从而抑制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这一机制,HLX04-O能够阻止内皮细胞增生、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根本上减轻因血管增生引发的眼部炎症损伤,为wAMD及其他相关疾病提供了靶向治疗方案。  复宏汉霖在其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汉贝泰”基础上,对活性成分保持不变,同时优化处方、包装材料、规格以及生产工艺,开发出适用于眼科的创新制剂产品HLX04-O。这使得该药物能够以玻璃体注射形式精准作用于病变区域,提高治疗效果。  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HLX04-O疗效  中国临床试验数据(HLX04-O-wAMD-CN)  在今年4月,复宏汉霖宣布HLX04-O治疗wAMD患者的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已达到主要终点,该试验为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对照非劣效试验,共纳入388例患者,旨在评估HLX04-O(1.25mg,每4周1次)与雷珠单抗(0.5mg,每4周1次)的疗效和安全性,试验持续一年。  研究显示:  主要终点:第48周,HLX04-O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基线改善的平均字母数非劣于雷珠单抗组,达到疗效评价标准。  安全性:HLX04-O组和雷珠单抗组在整体、眼部及非眼部安全性方面均表现相似,安全性良好。  总结:HLX04-O治疗wAMD效果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全球临床试验数据(HLX04-O-wAMD)  同时,复宏汉霖在中国、澳大利亚、欧盟及美国等地同步开展了一项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HLX04-O-wAMD),扩大了HLX04-O对全球wAMD患者的适应性评估,其数据有望进一步推动该药物的国际上市进程。  wAMD治疗的临床需求与HLX04-O的价值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概况  wAMD是引发老年人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特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3000万AMD患者中近90%是湿性黄斑变性患者,每年约50万人因wAMD致盲。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疾病正在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医学问题。  抗VEGF治疗已成为一线方案  抗VEGF药物通过阻断新生血管生成显著改善了wAMD患者的病情,成为目前的一线治疗手段,而贝伐珠单抗玻璃体注射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验证。  HLX04-O的临床意义  HLX04-O的成功研发与临床试验成果填补了眼科用贝伐珠单抗产品的空白,为国内外wAM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另外,玻璃体注射形式能够实现药物聚焦眼内病灶,减少系统用药带来的潜在风险,这是眼科领域的重要突破。  展望与市场潜力  HLX04-O的申报上市标志着复宏汉霖在眼科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全球wAMD治疗需求逐年上升,市场潜力巨大。复宏汉霖与亿胜生物的合作不仅推动了HLX04-O的研发与临床进展,也通过全球协议为其商业化铺平了道路。未来,随着HLX04-O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上市推广,该药物有望为wAMD患者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并进一步推动眼科抗VEGF疗法领域的技术革新。  通过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精准干预,HLX04-O有望改善数百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眼科疾病治疗领域的明星药物。
二甲双胍联合中度FODMAP饮食:优化前驱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肠道健康的新策略

二甲双胍联合中度FODMAP饮食:优化前驱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肠道健康的新策略

  饮食与药物干预在前驱糖尿病的管理中一直被证明具有显著疗效,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药物,通过多条代谢途径包括AMP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同时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并刺激肠道激素如GLP-1和肽YY的分泌。然而,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作用常限制其使用。  近日,《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杂志刊登了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这项双盲随机交叉临床试验表明,二甲双胍联合中度可发酵碳水化合物饮食(FODMAP)在前驱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显著优于低度FODMAP饮食。中度FODMAP饮食不仅进一步促进GLP-1分泌,改善餐后血糖,还增加了有益菌的丰度,并降低炎症水平,为个性化联合干预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甲双胍与FODMAP研究设计  研究团队纳入了26名符合标准的前驱糖尿病患者,采用双盲随机交叉设计,进行两个饮食周期干预:  每个周期为10天,中间设置2周的洗脱期;  前五天阶段:患者接受中度或低度FODMAP饮食;  后五天阶段:加入二甲双胍联合干预(剂量保持一致)。  FODMAP是一类可发酵低聚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的统称,其中中度FODMAP每日摄入量约为14克,低度FODMAP为2克。研究确保每日热量摄入、碳水、蛋白及脂肪比例保持一致。此外,研究者通过计步器及体力问卷记录了受试者的活动量,以排除运动干扰。  核心结果一:中度FODMAP更显著改善餐后血糖和激素分泌  与低度FODMAP(L组)相比,中度FODMAP(M组)显著改善了餐后血糖水平及GLP-1分泌:  餐后血糖:M组餐后3小时血糖增量曲线下面积(AUC)显著低于L组(401±127 vs. 458±138 mmol/L×180min);  GLP-1分泌:M组2小时总GLP-1及后期GLP-1水平明显高于L组(13.4 ± 6.3 vs. 11.3 ± 5.8 pmol/L; 3.62 vs. 1.82 pmol/mmol)。  虽然空腹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M组的GLP-1显著升高或与其餐后血糖曲线改善密切相关。  核心结果二:炎症降低及胃肠道耐受性分析  炎症标志物  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基线相比,M组和L组均出现明显下降,但M组下降幅度更大(478 vs. 861 ng/mL),表明中度FODMAP饮食有助于减少系统性炎症反应。  胃肠道副作用  在干预之初的FODMAP独立阶段,两组未报告显著的胃肠道症状。加入二甲双胍后,M组仅出现轻微的排气增加,且未具临床意义。总胃肠道症状评分中,两组差异并不显著。  核心结果三:肠道菌群与代谢改善关联  饮食的逐步干预引发了菌群结构的变化:  M组和L组的丁酸盐产生菌如Odoribacter splanchnicus和Bacteroides virosa丰度均显著增加;  M组的短链脂肪酸(SCFAs)及丁酸盐水平较L组增加幅度更大;  虽然基础丰度较高的长双歧杆菌在干预后有所下降,但M组丰度仍显著高于L组。  此外,代谢功能分析显示,中度FODMAP饮食显著上调了碳水化合物分解、短链脂肪酸代谢与气体生成相关基因功能,不仅反映了菌群活跃度增加,也进一步解释了GLP-1水平升高的生理机制。  核心结果四:特定菌株与二甲双胍耐受性关联  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可能决定二甲双胍的耐受性:基线丰度较高的Dorea formicigenerans或可作为二甲双胍耐受不良的预测因子。M组干预后,Dorea formicigenerans的丰度仍显著高于L组,这提示未来可能通过调控肠菌组成,改善二甲双胍的耐受性并提高疗效。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阐明了中度FODMAP饮食与二甲双胍联合干预对前驱糖尿病患者代谢改善的协同作用:  降血糖与激素作用:中度FODMAP饮食促进GLP-1增加,进一步加强了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  肠道菌群调控:饮食干预显著增加了丁酸盐产生菌和短链脂肪酸,改善肠道微环境;  个性化治疗潜力:Dorea formicigenerans或可作为二甲双胍耐受预测的微生物标志物,为精准医疗提供可能。  未来方向  仍需更多大规模长期研究以验证二甲双胍与FODMAP联合治疗的效果,同时进一步解析这种干预对肠道菌群长期结构和代谢功能的影响。通过优化饮食干预方案,有望为前驱糖尿病及糖尿病患者开发更精准、高效的个性化治疗组合。
饮食脂肪来源影响肥胖小鼠抗肿瘤免疫:新研究揭示机制

饮食脂肪来源影响肥胖小鼠抗肿瘤免疫:新研究揭示机制

  肥胖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问题,其影响范围不仅限于心血管疾病,还包括癌症等严重疾病。据统计,目前全球肥胖人数超过10亿,肥胖已被证明会显著增加至少13种癌症的发病风险,例如乳腺癌、肝癌和结直肠癌。肥胖不仅促进肿瘤生长,还削弱抗肿瘤免疫反应,进一步提高癌症相关死亡率。  近日,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都柏林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题为“The source of dietary fat influences anti-tumour immunity in obese mice”的研究,首次探讨饮食中脂肪来源对抗肿瘤免疫的影响。这项研究表明,膳食脂肪的来源(动物脂肪或植物脂肪)而非肥胖本身,是癌症进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动物脂肪与植物脂肪对抗肿瘤免疫的差异  研究团队使用肥胖小鼠模型,探讨不同脂肪来源的饮食对肿瘤生长及抗肿瘤免疫的影响,发现以下关键结果:  动物脂肪促进肿瘤生长  基于猪油、牛油或黄油的高脂饮食显著削弱肥胖小鼠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加速了肿瘤生长。这些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会损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功能。  植物脂肪增强抗肿瘤免疫  基于椰子油、棕榈油或橄榄油的高脂饮食并未削弱肥胖小鼠的免疫功能。尤其以棕榈油为基础的饮食,不仅没有负面影响,还显著增强了肥胖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减缓了肿瘤生长。  科学家指出,这些发现表明肥胖造成的免疫系统缺陷更多源于膳食脂肪来源,而非肥胖本身。  动物脂肪如何损害免疫功能:研究机制  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动物脂肪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  代谢中间产物影响NK细胞和CTL细胞功能  动物脂肪(如黄油、猪油、牛油)代谢产生的长链酰基肉碱等代谢物,在肥胖小鼠体内含量升高。这些代谢物强烈抑制NK细胞和CTL细胞,造成线粒体代谢功能障碍,使细胞无法产生γ干扰素,从而失去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Myc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比植物脂肪,动物脂肪饮食显著抑制小鼠体内代谢调控因子c-Myc的表达。c-Myc是NK细胞代谢功能的主调控因子,其降低会导致NK细胞代谢障碍。同样,在肥胖人群的NK细胞中也观察到类似现象。  棕榈油的保护机制  以棕榈油为基础的饮食增强了NK细胞的代谢功能,避免了代谢障碍。这是通过维持高水平的c-Myc活性实现的,从而有效提升抗肿瘤免疫能力。  饮食脂肪对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意义  上述研究结果对肥胖患者的癌症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正在接受肿瘤治疗的肥胖患者:  动物脂肪的潜在危害  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不仅直接促进肿瘤生长,还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癌症发生和进展的风险。  植物脂肪的健康益处  植物脂肪(特别是棕榈油)的摄入可避免免疫功能障碍,增强抗肿瘤免疫能力。这表明,对于肥胖患者,以植物油替代动物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饮食干预策略。  饮食结构的调整建议  研究团队建议肥胖人群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植物脂肪来源的饮食(如椰子油、棕榈油或橄榄油),不仅可以降低癌症发病风险,还可能改善癌症治疗中的免疫功能。  总结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首次证明膳食脂肪来源是肥胖癌症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并提出了通过饮食调整改善癌症治疗结局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植物脂肪在肥胖患者及其他高危人群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推动个性化饮食干预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饮食结构的科学调整,肥胖患者不仅能够减缓癌症进展,还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这为癌症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全球肥胖相关疾病的管理带来新的希望。
饮食中的半乳糖可激发抗肿瘤免疫,最新研究揭示新机制

饮食中的半乳糖可激发抗肿瘤免疫,最新研究揭示新机制

  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与抗肿瘤免疫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半乳糖(galactose)——一种饮食来源的糖分,其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长期以来鲜为人知。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邹强教授、附属新华医院崔心刚教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倪志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等团队合作,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Diet-derived galactose reprograms hepatocytes to prevent T cell exhaustion and elicit antitumour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揭示了饮食半乳糖能够通过重编程肝细胞代谢,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为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见解。  半乳糖如何增强CD8+ T 细胞的免疫功能?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实验发现,饮食中的半乳糖能够显著增强CD8+ 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并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具体而言,高半乳糖饮食能够促使肝细胞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这是一种能够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在临床研究中,IGF-1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常被认为与T细胞耗竭有关,而T细胞耗竭则会降低机体的抗肿瘤免疫能力。  循环系统中的半乳糖如何作用?  研究进一步发现,循环系统中的半乳糖能够重编程肝细胞的代谢活动,具体机制如下:  mTORC1抑制:半乳糖能够抑制肝细胞中的mTORC1活性,这是影响细胞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调控通路;  IGFBP-1 产生:mTORC1的抑制随后诱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的产生;  增强CD8+ T细胞功能:IGFBP-1通过抑制IGF-1依赖性的信号传导,抑制T细胞耗竭,从而显著增强抗肿瘤的CD8+ T细胞反应。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饮食中的半乳糖不仅能够调整肝细胞代谢,还能通过IGFBP-1这一关键分子对免疫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临床研究支持发现:IGFBP-1水平与抗肿瘤免疫增强相关  为了验证研究成果,团队在癌症患者中进行了全面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血浆中IGFBP-1水平高的癌症患者,其T细胞耗竭明显受到阻滞,肿瘤组织中的T细胞免疫反应显著增强。这些临床发现不仅进一步加强了饮食半乳糖对抗肿瘤免疫作用的证据,也揭示了IGFBP-1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价值。  开启免疫疗法新方向  这项研究表明,通过饮食调控肝细胞代谢,可以显著激发抗肿瘤CD8+ T细胞反应,为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机制。特别是通过半乳糖干预肝细胞,促进IGFBP-1的产生,为化解T细胞耗竭和增强抗肿瘤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  未来,该研究的成果有望进一步被用于设计免疫疗法新策略。例如,可以通过饮食调控肝细胞代谢,结合现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形成一套以增强CD8+ T细胞抗肿瘤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手段。  结语  通过深入挖掘饮食中半乳糖的生物学作用,这项研究为破解肿瘤微环境中的T细胞耗竭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饮食来源的半乳糖不仅能够调控肝细胞代谢,还通过关键分子IGFBP-1激发强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突破性发现将为癌症免疫疗法的开展和优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为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结核病治疗迎新突破:靶向共价抑制剂CMX410全球亮相

结核病治疗迎新突破:靶向共价抑制剂CMX410全球亮相

  结核病(TB)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性的传染病之一,每年感染数百万人并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报告显示,结核病死亡率在过去几年间几乎停滞不前,这凸显了开发创新性治疗手段的迫切性。目前的治疗需要长期使用多种药物,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还促进了耐药菌株的出现。基于此背景,开发一种对所有菌株有效、能缩短疗程的新型抗结核药物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需求。  Nature研究亮点:CMX410开启结核药物新篇章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靶向共价抑制剂——CMX410。这种新型药物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结核分枝杆菌(Mtb)的关键酶Pks13,展现出显著的抗结核活性,为结核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突破性机制:靶向Pks13改变病菌命运  CMX410通过靶向Pks13酶发挥抗菌作用。Pks13是一种多结构域I型聚酮合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麦角酸生成,这类麦角酸是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通过筛选含SuFEx(硫酰氟交换)基团的化学库,最终发现了CMX410。这种化合物通过与Pks13的活性位点形成共价键,不可逆地抑制其酶活性,从而阻断了病菌细胞壁的形成,达到强效抗菌的目的。  研究设计:多维验证CMX410疗效与安全性  该研究突破性进展源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化合物筛选与优化  研究人员从406种含SuFEx基团的化合物中发现具有抗结核潜力的化合物,通过多轮优化最终获得CMX410,展现出对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的强效抗菌活性。  靶点鉴定与作用验证  基因突变分析和结构生物学研究确认了CMX410的靶点——Pks13,并通过与酶活性位点上的丝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显著抑制其活性。  体内外实验验证抗菌效果  在体外模型和小鼠感染模型中,CMX410低剂量即可显著降低细菌负荷。在慢性感染模型中,CMX410表现出与一线抗结核药物相当的疗效。  安全性评估  在为期14天的大鼠毒性实验中,CMX410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即使在每天1000 mg/kg的高剂量条件下也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  CMX410独特优势:全面超越现有疗法  实验结果表明,CMX410是一种全新的抗结核药物,其特点包括:  高效性  CMX410对耐药菌株和敏感菌株均表现出强大的抗菌活性。  特异性  CMX410高度精准靶向Pks13,对其他细菌或人类细胞影响极小。  不可逆抑制机制  通过形成β-内酰胺环不可逆地抑制Pks13活性,这种独特机制区别于现有抗结核药物。  良好的安全性与药代动力学  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药物特性,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广阔应用前景:抗耐药、协同疗效与治疗优化  与现有治疗方案相比,CMX410具有明显优势:  广谱抗菌能力  CMX410对包括耐药菌株在内的多种结核分枝杆菌均表现出显著疗效。  低耐药性  CMX410的耐药性频率极低,有望减少耐药问题,解决现有药物的不足。  协同作用  与利福平、贝达喹啉等一线药物联合使用,CMX410展现出协同作用,有助于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未来方向:优化与临床研究推进  CMX410的问世不仅为结核病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选择,也为全球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研究将进一步优化CMX410的药物特性,并评估其在更大的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探索其与其他抗结核药物的最佳组合方案。  结语  CMX410的发现彰显了靶向共价抑制剂在传染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也为结核病这一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抗耐药、治疗疗程优化以及减少患者负担方面,CMX410或将成为结核病治疗领域的革新者,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迈向新高点。
夜间摄入咖啡因或增加冲动行为,尤其女性更为显著

夜间摄入咖啡因或增加冲动行为,尤其女性更为显著

  咖啡因,作为一种全球广泛使用的神经兴奋剂,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提高警觉性、缓解疲劳,还是帮助保持清醒,咖啡因在许多需要夜间工作的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夜间摄入咖啡因可能会对人类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其影响尤为显著。  夜间咖啡因影响果蝇运动控制  最近,国际期刊《i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夜间咖啡因摄入对果蝇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果蝇在摄入不同浓度的咖啡因后,表现出运动冲动性增加的现象。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Go/No-Go”测试,通过强气流和捕食者声音等不利刺激,观察果蝇是否能抑制运动冲动。结果显示,夜间摄入咖啡因的果蝇,尤其是摄入较高剂量的果蝇,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得更加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运动,导致更多的鲁莽行为。  性别差异显现:雌性果蝇更易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雌性果蝇在夜间摄入咖啡因后,对冲动行为的敏感性远高于雄性果蝇。这一发现提示,性别差异可能在咖啡因的影响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研究进一步表明,这一影响并非由于果蝇的活动量或睡眠缺失引起的,因为即使在人为剥夺睡眠的情况下,果蝇的冲动行为也未表现出相同的变化。  咖啡因的昼夜节律效应  研究还表明,咖啡因的负面效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与夜间摄入咖啡因相比,白天摄入咖啡因并不会对果蝇的行为产生同样的影响。这一发现表明,咖啡因对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受到生物钟的调节,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多巴胺通路在咖啡因影响中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咖啡因引发冲动行为的机制,研究人员还通过遗传学方法操控果蝇的多巴胺信号通路。结果发现,减少多巴胺合成或改变多巴胺转运体的活性,都会加剧或减轻果蝇的冲动行为。特别是,研究发现多巴胺D1受体(dDA1/Dop1R1)在蘑菇体的α/β和γ叶神经元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γ叶神经元对咖啡因的敏感性更高。  研究启示与未来方向  通过本研究,科学家揭示了夜间咖啡因摄入如何通过多巴胺通路影响果蝇的运动冲动性。研究者特别强调了昼夜节律对咖啡因效应的调节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咖啡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咖啡因提供了重要线索。研究者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探讨昼夜节律与神经递质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咖啡因,减少其不良影响。
FDA加速批准勃林格殷格翰新抗癌药Zongertinib

FDA加速批准勃林格殷格翰新抗癌药Zongertinib

  美国FDA近日宣布,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的新药Hernexeos(zongertinib)已获得加速批准,成为首款口服靶向疗法,用于治疗经FDA批准的携带HER2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突变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且这些患者已接受过全身治疗。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显著疗效  Zongertinib的疗效在Beamion LUNG-1临床试验中得到了充分评估。该试验为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多队列的研究,涉及到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带有HER2 TKD突变且已接受过全身治疗的NSCLC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71例没有接受过HER2靶向治疗的患者中,药物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5%,其中58%的患者缓解持续时间(DOR)超过了6个月。对于已接受过HER2靶向抗体偶联药物治疗的患者,ORR为44%,其中27%的患者DOR≥6个月。  疾病控制率高达93%  根据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公布的数据显示,Zongertinib在试验中的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3%,其中接受治疗并获得缓解的患者中有55%仍在继续治疗。       初步显示脑转移治疗潜力  Zongertinib还展示了初步的脑转移治疗活性。在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发表的数据表明,33%(120 mg剂量,n=27)和40%(240 mg剂量,n=25)的无症状脑转移患者达成了确认的客观缓解。脑转移在NSCLC患者中非常常见,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因此该药物的脑转移治疗潜力为临床带来了希望。  药物特点及未来前景  Zongertinib是一种口服、不可逆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野生型EGFR的结合较少,从而降低了相关的毒性风险。该药物已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并且在2024年获得了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当前,Zongertinib还在进行全球性的3期临床试验(Beamion LUNG-2),以评估该药物在携带HER2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一线疗效。总之,Zongertinib的获批标志着治疗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新篇章,这为该领域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也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西格列他钠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突破性进展

西格列他钠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突破性进展

  近日,微芯生物研发的2型糖尿病药物西格列他钠(商品名:双洛平®)在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方面的Ⅱ期临床研究成果,成功发表于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期刊《Hepatology》。研究表明,西格列他钠在治疗18周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和肝脏酶水平,成为MASH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  MASH:全球肝病面临的挑战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全球成人患病率约为32.4%。在中国,MASLD患者数量已经超越慢性乙型肝炎,成为第一大肝病。MASH作为MASLD的严重类型,其肝脏脂肪过度积累和炎症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构成重大健康威胁。然而,由于该病早期症状隐匿,且缺乏理想的早期诊断工具,使得MASH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当前治疗手段多为生活方式干预,亟需新药的开发来逆转病程并减缓肝纤维化。  西格列他钠Ⅱ期临床研究成果  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尤红教授团队牵头,研究纳入104名MASLD患者,随机分配至48mg西格列他钠组、64mg西格列他钠组和安慰剂组。治疗持续18周。  研究结果  西格列他钠在两种剂量下对MASH患者有显著的疗效。48mg和64mg西格列他钠组的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分别下降了28.1%和39.5%;超过30%的患者在治疗后肝脏脂肪含量显著减少,且高剂量组的肝功能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超过70%的患者ALT(谷丙转氨酶)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表明肝细胞损伤得到了有效修复。  此外,西格列他钠还表现出逆转肝纤维化的潜力。高剂量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LSM)下降了2kPa,显示出剂量和治疗时间的依赖性,进一步提示该药物具有在临床上逆转肝纤维化的可能。  安全性分析  西格列他钠在所有治疗组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绝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至中度,且严重不良事件较少,且与研究药物无关。总体来说,该药物的安全性良好,适合长时间使用。  糖尿病与MASH的共管需求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H患者中约有一半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近年来,"糖肝共管"理念提出,治疗这类患者时,应兼顾血糖控制和肝脏健康,提供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西格列他钠作为一种多靶点药物,已被证明能够同时调节血糖、脂质代谢和肝脏脂肪沉积,展现出对糖尿病和MASH共病患者的治疗潜力。  西格列他钠作为全球首个PPAR全激动剂,能有效激活PPARα、PPARγ和PPARδ三个受体,调节糖、脂和能量代谢平衡。其三靶点协同、多代谢通路干预的机制,使其在改善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同时,能够有效减缓肝纤维化进程,为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提供了理想的综合管理方案。  展望未来:西格列他钠的治疗潜力  随着MASH患者群体的日益增多,临床对能够同时改善肝脏和代谢健康的治疗需求愈加迫切。西格列他钠通过其多靶点机制,有望成为改善糖尿病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新选择。结合其在Ⅱ期临床研究中的良好疗效,西格列他钠有望为中国慢性病患者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推动MASH的治疗进入新的时代。  结语  西格列他钠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治疗中的突破性成果,展现了该药物在肝脏健康和代谢平衡方面的巨大潜力。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西格列他钠可能成为糖尿病与MASH共病患者的理想治疗选择,为全球范围内的MASH治疗带来希望。
葡萄糖不仅供能,还能激活T细胞抗癌功能!糖鞘脂合成成关键

葡萄糖不仅供能,还能激活T细胞抗癌功能!糖鞘脂合成成关键

  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许多患者仍面临疗效不理想的困境。CD8⁺ T细胞作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核心,却在其功能上受到复杂代谢过程的调节。最新发表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的研究揭示,葡萄糖不仅为CD8⁺ T细胞提供能量,还通过一种新的代谢途径提升其抗癌能力。这一发现为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靶点。  葡萄糖代谢新发现:糖鞘脂合成是CD8⁺ T细胞功能的核心  Van Andel研究所的团队通过最新的研究表明,葡萄糖代谢不仅为CD8⁺ T细胞提供能量,还在细胞的抗癌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葡萄糖代谢生成的糖鞘脂(GSL)是维持CD8⁺ T细胞杀伤功能的关键因素。通过³³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者发现,葡萄糖在CD8⁺ T细胞中的转化,尤其是转化为UDP-Glc,最终支持了糖鞘脂的合成。  实验数据:糖鞘脂合成与T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在一项小鼠模型实验中,经过仅2小时的葡萄糖注射,CD8⁺ T细胞中的糖鞘脂含量显著增加,且这些脂质在活化的T细胞中迅速合成。实验进一步发现,糖鞘脂在T细胞膜中的合成,与T细胞的增殖和抗肿瘤能力直接相关。与静息T细胞相比,活化T细胞的糖鞘脂含量高出3到4倍,且特定糖鞘脂,如HexCer和GA1神经节苷脂的合成最为显著。  糖鞘脂合成的抑制影响T细胞功能  为了验证糖鞘脂在T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和药物抑制手段进行干预。UGCG基因敲除后,糖鞘脂的合成受到显著抑制,CD8⁺ 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性功能大幅下降,且在感染模型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减少2.5倍。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显示,缺失UGCG基因的CD8⁺ T细胞移植到小鼠肿瘤模型中后,肿瘤生长加速,生存期缩短40%,并且T细胞的杀伤分子颗粒酶B(GZMB)表达显著减少。  糖鞘脂维持TCR信号传导的重要性  研究还揭示,糖鞘脂的核心作用是维持T细胞膜上“脂质筏”的完整性,这一结构对于T细胞受体(TCR)信号传导至关重要。在UGCG基因缺失的T细胞中,脂质筏的完整性受到影响,TCR激活后相关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水平下降,导致T细胞的抗癌功能受阻。  新的治疗靶点:通过调控糖鞘脂合成提升抗癌能力  本研究首次揭示,葡萄糖依赖的糖鞘脂合成是CD8⁺ T细胞发挥抗肿瘤功能的代谢“检查点”。当糖鞘脂合成途径被抑制时,T细胞尽管能够浸润肿瘤,却无法有效地发挥杀伤癌细胞的功能。这一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未来可以通过补充糖鞘脂合成的前体物质或激活UGCG酶的活性,来增强T细胞的抗癌能力。  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  尽管糖鞘脂合成抑制剂(如Eliglustat)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这种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使用需要谨慎,因为它可能会抑制T细胞的抗癌功能。未来的研究应探索如何在肿瘤微环境中为CD8⁺ T细胞提供更多糖鞘脂合成的原料,或许可以成为提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的新策略。  总结  这一研究为肿瘤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通过理解葡萄糖代谢与糖鞘脂合成对CD8⁺ T细胞抗癌功能的影响,未来可以通过靶向糖鞘脂合成路径,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为癌症治疗带来更为有效的手段。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