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健康。据WHO统计,2018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数持续攀升,在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居高不下。目前,传统疗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有所优化,但对于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疗效依旧有限。为此,开发新型治疗方案和药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
近日,江西省肿瘤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指出中草药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诱导癌细胞凋亡,有效减缓宫颈癌的生长。
中草药活性成分在肿瘤领域的探索
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中提取的一种活性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病毒等作用。近年来,它在抑制多种肿瘤方面的潜力逐渐受到关注。然而,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实验,以深入探讨穿心莲内酯的抗宫颈癌机制。
CAM-PDX模型:可模拟人类肿瘤特性的创新平台
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创新性的实验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CAM-PDX)。该模型结合了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及鸡胚绒毛尿囊膜(CAM)的优势,能够真实反映肿瘤生长特性,同时具有成本低、实验效率高的特点。
团队从一名55岁的宫颈鳞状细胞癌(SCC)女性患者中提取肿瘤组织,先移植至裸鼠体内建立PDX模型,随后将组织移植至鸡胚的CAM上,构建完成CAM-PDX模型。
通过将受试群体分为未处理对照组、顺铂(CDDP)单药组、穿心莲内酯组和联合治疗组,研究人员进行了详细的肿瘤特性分析,包括组织病理学检测、血管生成的评估及相关蛋白水平的测量。
穿心莲内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穿心莲内酯(剂量为20 mg/kg)显著抑制了肿瘤的血管生成与生长。主要通过减少血管密度、降低关键肿瘤增殖蛋白的表达发挥作用。实验发现,穿心莲内酯能够下调以下关键分子:
Ki67: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
BCL-2:抗凋亡相关蛋白;
ERG: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此外,穿心莲内酯还能够诱导宫颈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滞和凋亡。联合顺铂治疗的效果尤为显著,进一步提高了抑制肿瘤生长的效率。
为宫颈癌治疗开辟新思路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穿心莲内酯作为潜在宫颈癌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并借助创新的CAM-PDX模型,为未来药物研究提供了高度仿真的实验平台。这一发现不仅为宫颈癌患者带来了药物开发的新思路,也再度彰显了传统中草药活性成分在现代肿瘤医学中的应用潜力。
未来方向:深化研究与临床转化
研究人员强调,尽管穿心莲内酯在实验模型中展示了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但其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未来的工作方向包括深入探讨其分子机制以及在人类患者中开展针对性研究,以推动这一中药活性成分尽早实现临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