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对肾透明细胞癌进程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肾细胞癌(RCC)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约占70%,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尽管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对肿瘤发生及治疗响应的深远影响。
2025年10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翟炜研究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刘尽尧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propionate)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进程的抑制作用。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肿瘤与肠道微生物关系的理解,也为ccRCC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肠道微生物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关联
研究团队综合分析了健康志愿者(HV)与肾透明细胞癌(ccRCC)患者的队列微生物组及代谢组数据,发现ccRCC患者体内肠道细菌L. bacterium的丰度显著下降,提示这一细菌可能在肿瘤进展中发挥抑制作用。
L. bacterium来源丙酸盐:抑制肿瘤的关键
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研究团队证实了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
关键机制
丙酸盐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中的信号传导通路实现其抗肿瘤效果:
下调HOXD10与IFITM1信号轴:丙酸盐降低肿瘤转录因子HOXD10水平及IFITM1表达,阻止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
激活JAK1-STAT1/2通路:这一通路的激活进一步增强了抗肿瘤信号,为ccRCC疾病进程带来抑制效应。
生物膜包被技术增强L. bacterium治疗效果
为了优化L. bacterium的递送及疗效,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生物膜包被的L. bacterium。该技术能有效保护细菌在胃肠道中的活性,并增强其在肠道内的黏附能力,使细菌能够更高效地定植,并提高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
在小鼠肿瘤模型中,使用生物膜包被的L. bacterium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
研究意义与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随后扩大验证队列,进一步明确了L. bacterium及其相关机制的临床相关性。这些发现为ccRCC的检测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价值:
潜在诊断标志物:检测肠道菌群中L. bacterium的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为ccRCC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工具。
靶向治疗策略:通过增强L. bacterium的肠道定植或直接使用丙酸盐治疗,有望为ccRCC患者开发个性化疗法,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核心发现总结
肠道细菌L. bacterium减少与ccRCC发展相关;
L. bacterium来源的丙酸盐抑制肾细胞癌细胞生长和迁移;
丙酸盐通过HOXD10-IFITM1信号轴和JAK1-STAT1/2通路发挥作用;
生物膜包被技术有效提高L. bacterium的治疗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
这项研究为肠道微生物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提供了有力证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以下领域:
临床试验验证:扩大患者队列,评估生物膜包被L. bacterium及丙酸盐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多菌种联合治疗:探索其他肠道菌群与ccRCC的关系,开发联合疗法,提高疗效;
肠道菌群与药物协同作用:评估肠道微生物与现有ccRCC药物疗效的相互影响,为精准医疗提供支持。
结论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的这项研究揭示了肠道细菌L. bacterium及其代谢产物丙酸盐在肾透明细胞癌进程中的抑制作用,并通过新型包被技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ccRCC病因的认知,也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检测与治疗提供了全新的临床方向。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有望为肾癌患者开辟更加精准、高效的治疗路径,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25-10-13
2025-10-13
2025-10-13
2025-10-13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