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甜蜜背后”的隐患:新研究揭示其对肠道的多重损伤机制
搜医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搜医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阿斯巴甜(Aspartame)作为一种使用超过四十年的人工甜味剂,因甜度高达蔗糖的200倍且几乎不含热量,被广泛应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代糖调味料及各类低热量食品中。它的出现,曾被认为是健康饮食的理想替代方案。然而,尽管各国都设定了阿斯巴甜的每日安全摄入量,其长期摄入的生理影响仍存在争议。
近日发表在 《Allergy》 的一项研究揭示,阿斯巴甜并非完全“无害”,它可能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肠道细胞,包括细胞毒性、基因破坏、炎症反应与肠屏障受损。

低浓度即可致损:肠道细胞“提前崩溃”
研究团队利用Caco-2肠上皮细胞、人肠道类器官及肠道芯片模型,模拟了日常摄入剂量(1–10 mg/mL)的阿斯巴甜暴露。
结果显示,即使浓度仅为 0.625 mg/mL,肠道细胞活力便开始下降,且人肠道类器官出现结构塌陷、腔体消失等形态损伤。这意味着,远低于部分食品中可能出现的剂量,就足以对肠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阿斯巴甜扰乱基因调控:肠细胞“无法自愈”
通过转录组分析,研究者发现阿斯巴甜在肠道芯片模型中可引起数百至上千个基因表达的显著变化。
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通路包括:
未折叠蛋白反应、氧化应激、TNF炎症通路等应激反应被激活;
DNA复制与修复相关基因被抑制,导致细胞丧失修复受损DNA的能力。
更具体地,阿斯巴甜显著抑制了BRCA1、RAD51、POLA1、PCNA等关键DNA修复与复制基因的表达。后续实验发现,随着阿斯巴甜浓度增加,肠上皮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下降,提示其长期摄入可能会削弱肠道组织的再生能力。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阿斯巴甜的“双重攻击”
研究显示,阿斯巴甜可通过激活NF-κB通路引发炎症级联反应,这是炎症反应的核心信号轴。
在这一过程中,肠细胞会释放出大量促炎因子与趋化因子,包括IL-15、IL-18、CXCL10、CCL20等,吸引免疫细胞浸润,加剧炎症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NAC) 后,NF-κB的激活程度显著下降,提示氧化应激是炎症反应的关键驱动因素。当研究人员中和TNF-α或抑制NF-κB后,阿斯巴甜的细胞毒性也随之减弱,进一步确认了炎症在其致损机制中的核心作用。
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防线被撕开缺口
肠道屏障由紧密连接蛋白和黏附蛋白共同维持,而研究发现,阿斯巴甜会显著抑制CLDN家族、OCLN、MYH9等基因的表达,削弱细胞间连接。
在肠道芯片模型中,这种破坏呈剂量依赖性:
在10 mg/mL浓度下,仅2天便可观察到屏障渗透性增加;
在2.5 mg/mL浓度下,第4天也出现明显屏障破坏。
免疫荧光结果同样显示,ZO-1等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紊乱,导致肠道“防御墙”出现漏洞,有害物质更易渗入体内。
降解产物“联合作恶”:放大毒性效应
阿斯巴甜在人体代谢后会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单独使用这些成分时,只有高浓度才表现出明显毒性;然而,当三者共同存在时,即便是等效 0.62 mg/mL阿斯巴甜剂量,也能诱发明显的细胞死亡、ROS生成与NF-κB激活。
这说明阿斯巴甜的毒性不仅来源于其本身,更可能来自降解产物间的协同作用。
研究启示:重新审视“无糖”背后的健康风险
这项研究从多个维度揭示了阿斯巴甜在肠道层面的潜在危害,包括:
细胞活性下降与结构破坏;
基因表达紊乱与修复功能受损;
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增强;
紧密连接受损导致屏障功能下降。
对于公众而言,减少阿斯巴甜类代糖食品的摄入,多选择天然食材,是维护肠道健康的有效方式。
而对监管机构而言,这一研究为重新评估阿斯巴甜的长期安全性与使用标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结语:肠道健康的“甜蜜代价”不容忽视
肠道被誉为人体健康的“基石”,任何损伤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即使是被标榜为“健康”“无糖”的甜味剂,也可能在长期使用中留下隐患。
科学理性地看待代糖,保持适度与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2025-11-18
2025-11-18
2025-11-18
2025-11-18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