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发现:乙肝病毒自身并不致癌,但可加强致癌物作用机制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乙肝病毒(HBV)因与肝癌的高度关联,一直被公众视为健康杀手。然而,尽管科学家们已证实长期感染HBV会显著增加肝癌风险,但HBV具体如何促进癌症的发生仍尚不明确。
近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Shadmehr Demehri和Jong Ho Park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利用小鼠模型发现:HBV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肝炎或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如二乙基亚硝胺,DEN)的促炎和促癌作用。
研究还揭示了IL-33/T细胞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令人振奋的是降脂药物匹伐他汀可能通过调控相关机制,为HBV感染者的肝癌预防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这项发现为探索HBV与肝癌的关系以及寻找预防肝癌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HBV自身并不致癌,但会增强致癌物作用
HBV与肝炎及肝癌风险增加直接相关,但此前的机制解释分歧较大。一些研究认为,HBV通过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引发基因突变而致癌;但也有研究发现HBV基因组在肿瘤细胞中的整合率较低。此外,“HBV诱发肝炎促癌”的假说虽被广泛接受,但其炎症发生机制却一直成谜。
本研究通过构建HBV感染小鼠模型,揭示了其致癌机制的新方向:
实验设计
研究团队将小鼠分为以下几组:
HBV+PBS组(单纯HBV感染):HBV感染12个月后未发现肝癌发生;
HBV+DEN组(HBV感染+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处理):肝脏肿瘤负荷显著增加,生存期缩短;
Sham+DEN组(未感染HBV,仅接受DEN处理):虽然发生了肝癌,但肿瘤负荷低于“HBV+DEN组”。
结果显示,HBV接触致癌物(如DEN)才能显著加速肝癌的发展,而HBV自身并不足以单独致癌。
机制探索
研究发现,单独的HBV感染未引发肝损伤(通过血清ALT水平和CD45+白细胞数量评估),但HBV+DEN处理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肝炎及组织损伤,包括更高的炎症因子表达和肿瘤负荷。
通过全肝RNA测序,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HBV+DEN处理小鼠中“肝炎相关基因”(如IL-33)显著上调,且与肝脏炎性分子HMGB1(损伤模式分子)共同作用激活了TLR4/TBK1/IRF3诱导的促炎通路,形成了促进肝炎和癌症的环境。
IL-33/T细胞轴是关键
研究进一步验证了IL-33在HBV+DEN模型中的核心作用:
IL-33表达显著升高:IL-33显著激活了调节性T细胞(Treg),Treg进一步促使TGF-β和IL-10的分泌,形成偏向促瘤的微环境;
基因敲除验证:干预IL-33信号途径后,HBV+DEN小鼠的肿瘤负荷显著降低。
以上结果表明,HBV与环境致癌物的协同作用通过IL-33/T细胞通路,推动了肝癌的发生与进展。
匹伐他汀可抑制促癌通路
匹伐他汀作为一种降脂药物,此前已被发现与肝癌风险降低存在相关性。在本研究中,匹伐他汀通过阻断甲羟戊酸途径(影响IL-33的表达)表现出显著的抗促炎、抗促癌效果。
在HBV+DEN处理小鼠中,匹伐他汀治疗显著降低了肝脏肿瘤负荷,为HBV感染相关肝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体数据验证
为了进一步证实上述机制在人类中的可能性,研究团队利用一项包含超过2亿多名患者的欧洲TriNetX数据库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HBV感染者血清IL-33升高,与HBV病毒负荷呈正相关;
匹伐他汀显著降低肝炎和相关肝癌风险:与使用其他类型降脂药(如依折麦布)的患者相比,匹伐他汀使用者的肝癌风险减少了42.3%。
已有研究与本研究的联系
此前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使用与肝癌风险降低相关:
2023年德国研究:分析欧美180万人数据表明,他汀使用者肝癌发生率降低了74%;
2024年韩国与哈佛联合研究:随访16501名慢性肝病患者数据发现,他汀使用者肝癌风险降低了33%。
本研究不仅从分子机制层面揭示了他汀药物的作用,还进一步验证了IL-33通路在HBV相关肝癌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HBV携带者预防肝癌的新思路
这项研究刷新了人们对HBV致癌机制的认知:HBV本身不会直接致肝癌,而是通过增强环境致癌物(如DEN)的作用促进炎症和肿瘤形成。
这一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进行肝癌的早期干预:
防控环境致癌物暴露:减少接触如二乙基亚硝胺等潜在致癌物;
探索以IL-33为靶点的治疗策略:阻断促炎因子可能为HBV感染者提供新的保护;
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通过调控慢性炎症途径,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总而言之,哈佛团队的研究为人类理解HBV与肝癌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HBV感染者的健康管理和肝癌预防开辟了新路径。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