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纳米颗粒技术实现体内CAR-T细胞生成,免疫治疗迎来新突破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CAR-T细胞疗法凭借对B细胞癌症及狼疮、肌炎等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显著治疗效果,已成为近年来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然而,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如昂贵的个性化实验室生产流程、有限的专业供应中心,以及高成本壁垒,导致超过2000万美国自身免疫病患者难以获得这一治疗。
近日,卡普斯坦治疗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研究,证明通过脂质纳米颗粒(tLNPs)可以在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这一技术使CAR-T细胞疗法摆脱传统的体外制造流程并降低依赖性,为癌症和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脂质纳米颗粒:高效且经济的CAR-T生成工具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脂质纳米颗粒药物tLNPs,其优点在于:一次制备可以适用于多名患者,无需针对个体定制基因载荷,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与专业资源依赖。
通过实验设计,脂质纳米颗粒药物在多个模型中展示了显著的肿瘤清除效果,包括人源化小鼠、原代人类免疫细胞及恒河猴等。特别是在恒河猴实验中,研究人员针对性测试其安全性和效果:
CAR-T细胞生成与B细胞清除:
通过tLNPs输注,CAR表达可在6小时内检测到,72小时后降低。
在恒河猴中,两剂或三剂CD8-L829-tLNPs输注后,血液、脾脏及淋巴结中的B细胞迅速耗竭,显示出极高的治疗效力。
精准修饰与脱靶风险降低:
L829药物优先作用于CD8+ T细胞,最高可在85%的CD8+ T细胞和95%的CD8+ NK细胞中观察到CAR表达,而CD4+ T细胞中的CAR表达明显降低。这种选择性显著减少了脱靶风险,提高了疗法安全性。
安全性改进:
在较高剂量中观测到轻微短暂的肝酶升高及促炎细胞因子释放,但经过剂量优化,两剂方案显著减少了相关不良效应,同时保持B细胞耗竭效力。
临床前实验结果:效果显著
在小鼠实验中,单次静脉注射10 µg或30 µg CD8-L829-tLNP-CD19后,仅需3小时即可诱导近乎完全的B细胞耗竭,24小时内仍可检测到CAR表达。对于携带Nalm6白血病的小鼠,30 µg剂量的首次注射在2天内几乎完全清除肿瘤,经第二次注射后3天达到完全清除,这突出显示了疗法的迅捷效率。
在人源化小鼠和恒河猴模型中的成功实验,为这一技术进入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
传统CAR-T细胞疗法高度依赖于实验室的复杂制造流程,需通过体外培养扩增细胞,同时进行淋巴细胞清除,这不仅流程耗时且成本高昂,还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极高要求。
而通过脂质纳米颗粒直接在体内生成CAR-T细胞的新技术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其优势十分显著:
便捷性: 无需体外制造及扩增,简化生产流程;
适用性: 一种通用药物制剂可以服务更多患者,无需个性化定制;
成本效益: 降低了依赖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成本;
安全性: 减少脱靶风险并优化药物剂量方案;
这一创新使CAR-T疗法的应用范围显著扩大,不仅可以应用于B细胞癌症,还显示了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肌炎)的潜在治疗前景。
迈向临床应用:新篇章的开启
从实验结果来看,脂质纳米颗粒介导的体内CAR-T细胞生成技术已经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未来,这一技术有望通过更多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在多种癌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复杂昂贵的个性化治疗迈向高效经济的标准化方案,这一革命性技术打开了免疫治疗的新篇章。
对于广大的癌症和自身免疫病患者而言,这种创新工具不仅意味着一种更便捷、更经济的治疗方式,也意味着治疗的普惠性正在向更加广泛的人群延伸。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