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诺华阿曲生坦获FDA加速批准,成为治疗IgA肾病的新药

诺华阿曲生坦获FDA加速批准,成为治疗IgA肾病的新药

搜医药
1354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4月3日,诺华宣布其新型药物阿曲生坦(atrasentan,商品名Vanrafia)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加速批准。此药物被批准用于降低患有疾病进展风险的成人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患者的蛋白尿。这使得阿曲生坦成为首个被批准用于减少IgA肾病蛋白尿的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ETA)拮抗剂。

109.png

  诺华收购Chinook,进一步布局IgA肾病治疗

  2023年,诺华以35亿美元收购了Chinook公司,获得了包括阿曲生坦在内的多个治疗IgA肾病的创新药物。这一收购为诺华的肾病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在IgA肾病这一全球常见的肾脏疾病领域。

  阿曲生坦在治疗IgA肾病的III期ALIGN研究中取得了积极成果,在36周期的研究中成功达成主要疗效终点,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蛋白尿水平,这为药物的上市提供了坚实的临床数据支持。

  基于ALIGN研究的数据获得FDA加速批准

  阿曲生坦的FDA加速批准基于ALIGN研究中的预设中期分析结果。尽管该药物成功减少了IgA肾病患者的蛋白尿,但是否能够有效延缓患者肾功能衰退尚未确定。因此,阿曲生坦是否能够继续获得长期批准,仍将取决于进一步验证其临床获益的研究成果。预计在2026年,ALIGN研究的136周数据将提供关于阿曲生坦对IgAN患者肾功能保护作用的更全面评估。

110.png

  IgA肾病的严重性与阿曲生坦的潜力

  IgA肾病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它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尤其在年轻人中高发,并且是导致慢性肾病和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阿曲生坦的获批为IgA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尤其是在该病症没有特效治疗药物的背景下,其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阿曲生坦在中国获优先审评

  阿曲生坦在中国的上市申请也正在积极推进,并且已经获得了优先审评。据估计,每年全球每百万人中约有25人被诊断为IgA肾病,而中国的IgA肾病发病率位居全球之首。因此,阿曲生坦的上市对于中国患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诺华肾病领域的持续创新

  随着阿曲生坦的获批,诺华在肾病治疗领域的布局进一步丰富。2024年8月,诺华推出了针对补体旁路途径的首个补体因子B(CFB)抑制剂——伊普可泮,并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IgA肾病。2025年3月,伊普可泮还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C3肾小球病(C3G),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C3G治疗药物。

  展望未来:肾病治疗的新篇章

  随着阿曲生坦和其他创新药物的推出,诺华在肾病领域的持续创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公司预计,随着这些药物的推广,全球数百万IgA肾病患者将能够受益于更有效、更精确的治疗,肾病领域的治疗水平有望迎来新的突破。

  总结来说,阿曲生坦的加速批准为治疗IgA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也标志着诺华在肾病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随着未来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这一创新疗法有望为全球肾病患者带来革命性的治疗选择。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卵巢癌能否通过B超诊断
卵巢癌能否通过B超诊断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对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在众多诊断手段中,超声波检查(B超)因其无创、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卵巢疾病的筛查与诊断。本文将探讨B超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一、B超的基本原理 超声检查利用高频声波通过组织反射形成图像,其特点是无辐射、实时性强、费用相对较低,适用于初步筛查及监测各种腹部与盆腔病变。 二、B超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作用 1. 筛查与早期发现:B超是评估卵巢肿块的重要工具,在筛查卵巢肿瘤时能够提供有关卵巢形态、大小及结构变化的信息。通过观察卵巢囊肿、实质性肿块及血流情况,医生可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 2.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在对卵巢病变进行B超检查时,医生会利用形态特征来评估其良恶性特征,比如肿块的边缘、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等。某些特征(如不规则边界、内含物不均匀等)可能提示恶性肿瘤。 3. 辅助诊断: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遗传易感性等女性),B超可以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部分,帮助医生进行风险评估,并在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如CT、MRI或组织病理检查)。 三、B超的局限性 尽管B超在卵巢癌的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1. 敏感性与特异性:B超在早期卵巢癌的敏感性有限。一些早期病变可能无法在超声图像上清晰显示,导致漏诊。此外,良性卵巢病变(如功能性囊肿)也可能与恶性病变混淆,降低诊断的特异性。 2. 操作技术依赖性:B超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与技术水平。不同操作者之间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异,这也可能影响到诊断的准确性。 3. 检查条件限制:患者的身体条件、超声设备的技术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检查结果。例如,肥胖患者可能因超声波穿透困难而影响诊断。 四、总结 综上所述,B超在卵巢癌的初步筛查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因此,B超不应被视为唯一的诊断工具。对于怀疑卵巢癌的患者,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如肿瘤标志物CA-125等)及最终的组织病理检查,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早期发现的机会。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早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就医,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卵巢癌等疾病。

#诊断

2025-07-02

全球首个!度普利尤单抗获批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
全球首个!度普利尤单抗获批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
  6月20日,赛诺菲与再生元共同宣布,美国FDA已批准度普利尤单抗(Dupixent)用于治疗成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这标志着度普利尤单抗成为全球首个针对BP的靶向治疗药物,为这一严重缺乏有效治疗选择的疾病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治疗路径。  大疱性类天疱疮:严重衰弱性皮肤病  BP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常发生于老年人群中,属于2型炎症相关性疾病。其典型表现包括剧烈瘙痒、水疱、皮肤发红、疼痛等,这些皮肤症状可能覆盖身体大部分部位,导致皮肤出血、结痂,增加感染风险,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功能。  目前的治疗主要依赖口服糖皮质激素(OCS),但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导致显著的不良反应,因此急需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从临床研究到FDA批准:关键数据支持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批准基于II/III期ADEPT研究的突破性数据。这项为期52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入组106名中重度BP患者,以证明度普利尤单抗联合OCS对比安慰剂联合OCS在治疗BP时的疗效和安全性。  核心数据亮点:  疾病持续缓解:  在第36周,度普利尤单抗组实现持续缓解的患者比例为2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4%(p=0.0114)。更新数据显示,该比例在度普利尤单抗组为18.3%,安慰剂组为6.1%。  OCS减量后疾病不复发:  度普利尤单抗组患者的疾病不复发比例为59%,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6%(p=0.0023)。  不需抢救治疗的比例:  度普利尤单抗组为42%,远高于安慰剂组的12%(p=0.0004)。  瘙痒改善:  治疗期间,度普利尤单抗组瘙痒症状显著减少,更新数据显示,瘙痒减少的患者比例为38.3%,而安慰剂组为10.5%。  疾病严重度与OCS使用减少:  度普利尤单抗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降低(77% vs. 51%,p=0.0021),OCS累积剂量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220)。  安全性概览  在该研究中,度普利尤单抗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不良事件(AE)总发生率为度普利尤单抗组96%、安慰剂组96%。  度普利尤单抗组未出现致死性AE,而安慰剂组有2例患者因AE死亡。  常见AE包括外周水肿、关节痛、背痛、高血压、视力模糊、结膜炎等。  尽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但度普利尤单抗组不良反应的严重性较轻,且无致死事件,为治疗的耐受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显著意义:为患者提供新选择  目前,BP患者常依赖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症状,这可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长期并发症,且疗效有限。然而,度普利尤单抗作为2型炎症靶向药物,为中重度BP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同时减少了激素的不良影响。  对于这一全球首个获批治疗BP的靶向药物,赛诺菲与再生元表示,这不仅是2型炎症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为BP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  未来展望  度普利尤单抗在治疗BP上的成功,不仅展现了其在抗炎和免疫调节领域的强大潜力,也进一步丰富了该药物在特应性皮炎、哮喘等疾病后的适应症版图。未来,这一药物的成功经验可能为类似的炎症性皮肤病开发更多创新型疗法的方向提供启发。  随着度普利尤单抗的全面应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或将显著提升,同时也开启了一条通过靶向炎症治疗疑难皮肤病的新征程。

#健康资讯

2025-07-02

真菌感染的外用药物推荐
真菌感染的外用药物推荐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能影响到皮肤、指甲以及粘膜等部位。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缓解症状,并防止进一步感染。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外用药物因其局部作用、安全性高、使用方便而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推荐几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真菌感染。 一、酮康唑霜 酮康唑霜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如皮肤癣、念珠菌感染等。它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真菌的效果。使用时,建议每天涂抹1-2次,连续使用2-4周,以确保完全治疗。 二、氟康唑喷雾 氟康唑是一种甾体类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头皮和体表的真菌感染。氟康唑喷雾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能够均匀覆盖感染区域。一般建议每天使用一次,治疗周期依据医生建议而定,通常为2-6周。 三、特比萘芬乳膏 特比萘芬乳膏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物,有效对抗多种真菌,包括皮肤癣、汗斑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且具有较好的渗透性。通常推荐每日涂抹一次,通过5-7天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满意效果。 四、克霉唑乳膏 克霉唑乳膏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适用于皮肤真菌感染、念珠菌感染等。它能够有效地抑制真菌的生长,并缓解相关症状。推荐每日使用2-3次,连续使用至少4周,以确保完全消除真菌。 五、托泊霉素乳膏 托泊霉素乳膏是一种结合了抗真菌与抗炎成分的外用药物,适用于湿疹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它能够减轻炎症同时控制真菌感染。依医嘱,通常每日涂抹1-2次,持续使用2-3周。 注意事项 1. 遵循医嘱:在使用外用药物时,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2. 清洁患处:使用药物前,先用温水和温和的清洁剂清洁感染部位,并保持干燥。 3. 定期更换衣物:为了防止感染的重复,保持衣物和床上用品的清洁,定期更换。 4. 避免自我诊断和治疗: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最好由专业医生进行确诊和指导。 结语 真菌感染虽然常见,但通过合理的外用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医生的指导,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感染,恢复健康。如果在使用外用药物后症状未见改善,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用药

2025-07-02

脂质纳米颗粒技术实现体内CAR-T细胞生成,免疫治疗迎来新突破
脂质纳米颗粒技术实现体内CAR-T细胞生成,免疫治疗迎来新突破
  CAR-T细胞疗法凭借对B细胞癌症及狼疮、肌炎等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显著治疗效果,已成为近年来医学领域的重要突破。然而,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如昂贵的个性化实验室生产流程、有限的专业供应中心,以及高成本壁垒,导致超过2000万美国自身免疫病患者难以获得这一治疗。  近日,卡普斯坦治疗公司(Capstan Therapeutics)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研究,证明通过脂质纳米颗粒(tLNPs)可以在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这一技术使CAR-T细胞疗法摆脱传统的体外制造流程并降低依赖性,为癌症和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脂质纳米颗粒:高效且经济的CAR-T生成工具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脂质纳米颗粒药物tLNPs,其优点在于:一次制备可以适用于多名患者,无需针对个体定制基因载荷,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与专业资源依赖。  通过实验设计,脂质纳米颗粒药物在多个模型中展示了显著的肿瘤清除效果,包括人源化小鼠、原代人类免疫细胞及恒河猴等。特别是在恒河猴实验中,研究人员针对性测试其安全性和效果:  CAR-T细胞生成与B细胞清除:  通过tLNPs输注,CAR表达可在6小时内检测到,72小时后降低。  在恒河猴中,两剂或三剂CD8-L829-tLNPs输注后,血液、脾脏及淋巴结中的B细胞迅速耗竭,显示出极高的治疗效力。  精准修饰与脱靶风险降低:  L829药物优先作用于CD8+ T细胞,最高可在85%的CD8+ T细胞和95%的CD8+ NK细胞中观察到CAR表达,而CD4+ T细胞中的CAR表达明显降低。这种选择性显著减少了脱靶风险,提高了疗法安全性。  安全性改进:  在较高剂量中观测到轻微短暂的肝酶升高及促炎细胞因子释放,但经过剂量优化,两剂方案显著减少了相关不良效应,同时保持B细胞耗竭效力。  临床前实验结果:效果显著  在小鼠实验中,单次静脉注射10 µg或30 µg CD8-L829-tLNP-CD19后,仅需3小时即可诱导近乎完全的B细胞耗竭,24小时内仍可检测到CAR表达。对于携带Nalm6白血病的小鼠,30 µg剂量的首次注射在2天内几乎完全清除肿瘤,经第二次注射后3天达到完全清除,这突出显示了疗法的迅捷效率。  在人源化小鼠和恒河猴模型中的成功实验,为这一技术进入临床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优势及应用前景  传统CAR-T细胞疗法高度依赖于实验室的复杂制造流程,需通过体外培养扩增细胞,同时进行淋巴细胞清除,这不仅流程耗时且成本高昂,还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极高要求。  而通过脂质纳米颗粒直接在体内生成CAR-T细胞的新技术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其优势十分显著:  便捷性: 无需体外制造及扩增,简化生产流程;  适用性: 一种通用药物制剂可以服务更多患者,无需个性化定制;  成本效益: 降低了依赖实验室基础设施的成本;  安全性: 减少脱靶风险并优化药物剂量方案;  这一创新使CAR-T疗法的应用范围显著扩大,不仅可以应用于B细胞癌症,还显示了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肌炎)的潜在治疗前景。  迈向临床应用:新篇章的开启  从实验结果来看,脂质纳米颗粒介导的体内CAR-T细胞生成技术已经展现出极大的潜力。未来,这一技术有望通过更多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在多种癌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从复杂昂贵的个性化治疗迈向高效经济的标准化方案,这一革命性技术打开了免疫治疗的新篇章。  对于广大的癌症和自身免疫病患者而言,这种创新工具不仅意味着一种更便捷、更经济的治疗方式,也意味着治疗的普惠性正在向更加广泛的人群延伸。

#健康资讯

2025-07-02

膝关节损伤能通过自我护理好转吗
膝关节损伤能通过自我护理好转吗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承受着日常活动的重压。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膝关节损伤都是一种常见的伤害。许多人在遭遇膝关节损伤后会询问,是否可以通过自我护理来使损伤好转。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自我护理建议。 膝关节损伤的常见类型 膝关节损伤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韧带拉伤、半月板损伤、关节炎、滑膜炎等。每种损伤的严重程度各异,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在考虑自我护理前,首先要了解损伤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自我护理的可行性 对于轻度到中度的膝关节损伤,自我护理通常能够缓解症状,促进恢复。自我护理的效果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损伤的性质:如果是轻微的扭伤或拉伤,通过自我护理通常能够好转;但对于严重的损伤,如完全的韧带断裂,仍需专业治疗。 2. 自我护理的科学性: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护理,能够有效减轻疼痛,促进愈合。科学的护理措施包括休息、冰敷、压迫和抬高(即RICE原则)。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恢复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在自我护理后迅速好转,而有些人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或进一步的治疗。 自我护理的建议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自我护理方法,可以帮助你缓解膝关节损伤的症状: 1. 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负重,尽量减少关节活动,给膝盖足够的休息时间。 2. 冰敷:在受伤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进行冰敷,可以有效减轻肿胀和疼痛。请确保在冰袋与皮肤之间放置毛巾,以避免冻伤。 3. 压迫: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包扎,可以帮助减少肿胀。注意不要包得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 抬高:尽量将受伤的膝盖抬高,利用重力减轻肿胀。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抬高的同时冰敷。 5. 温和的运动:在疼痛减轻后,可以进行一些轻微的康复运动,以增强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6. 注意饮食和补充营养:均衡饮食和适量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有助于身体的整体恢复。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尽管自我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也要注意到一些情况需要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如: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膝关节肿胀明显,且冰敷和抬高无法改善。 出现关节无法活动或出现变形。 烧灼感、刺痛感或其他异常症状。 膝关节损伤的自我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康复,但其效果因损伤的性质和个体差异而异。对于严重的损伤,及时寻求专业医疗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正在经历膝关节损伤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指导。

#护理

2025-07-02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