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高分子量tau蛋白或为治疗新靶点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新突破:高分子量tau蛋白或为治疗新靶点

搜医药
1206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和tau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尽管如此,研究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最密切相关的却是tau蛋白病理,其负担、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异性与病程进展密切关联。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以题为“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derived high-molecular-weight tau impairs bursting in hippocampal neurons”。研究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tau蛋白是导致海马体神经元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这一新发现为AD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4.png

  高分子量tau蛋白:认知衰退的重要驱动因素

  传统研究已知tau蛋白的积聚与AD认知功能衰退直接相关,但其具体细胞机制并不清晰。近期研究显示,可溶性tau蛋白,而非tau缠结,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恶化速度联系更为紧密。科学家发现,在小鼠模型中,通过干预可溶性tau蛋白可恢复其记忆功能,这表明它可能对神经元功能造成直接的损害。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源的高分子量(HMW)tau蛋白会损害大脑中参与学习与记忆的海马体CA1神经元。研究表明,这些tau蛋白通过抑制爆发式放电(bursting)功能,破坏了大脑神经元的正常信号发送机制。这一细胞机制解释了tau蛋白导致认知功能退化的生理基础。

  爆发式放电:学习和记忆的关键机制

  爆发式放电是海马体CA1神经元参与学习与记忆的重要细胞活动,其与θ节律和高频涟漪波耦合,对记忆形成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采用Neuropixels记录技术和膜片钳技术,发现tau蛋白(独立于β淀粉样蛋白)会选择性抑制这种复杂的尖峰放电活动。进一步实验还揭示,爆发式放电功能的障碍与海马体网络活动的改变密切相关,表现为:

  CaV2.3钙离子通道功能降低:这种钙离子通道对于爆发式放电至关重要,其表达下降正是导致神经元信号受损的直接原因。

  研究关键:人类高分子量tau蛋白的功能确认

  研究团队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分离出可溶性高分子量(HMW)tau蛋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对爆发式放电的抑制作用。这种特定亚型的tau蛋白被确认是致病的关键因素,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特异性认知衰退的重要细胞机制。

  高分子量tau蛋白:治疗的新希望

  这一突破性研究指出,tau蛋白中的稀有高分子量亚型可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靶点。通过限制或抑制这一特定亚型的tau蛋白,有望恢复神经元的电活动功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并减缓AD的病理进程。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

  开发tau蛋白靶向药物,选择性去除有害亚型;

  改善CaV2.3钙离子通道功能,恢复神经元信号活动;

  深入了解爆发式放电受抑制与神经网络紊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AD的发生机制。

  总结与启示

  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研究已从Aβ蛋白逐步延伸到tau蛋白领域。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首次明确指出高分子量tau蛋白的细胞功能作用机制,证明其通过抑制神经元爆发式放电来加速认知功能的退化。未来,靶向tau蛋白特定亚型的创新疗法有望引领AD治疗的新篇章,为数百万患者带来实质性改善。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鼻窦炎手术后多久能正常工作
鼻窦炎手术后多久能正常工作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会导致鼻腔和鼻窦的炎症,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后,很多患者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需要多长时间?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一问题,并提供一些术后恢复的建议。 鼻窦炎手术概述 鼻窦炎手术通常是指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包括鼻窦引流术及其他相关手术。这类手术主要目的是改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手术虽然相对简单,但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 恢复时间 一般而言,鼻窦炎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 术后初期(1-3天): 在手术后的前几天,患者可能会感觉疲倦,面部轻微肿胀,鼻腔出血和不适感较为明显。此时,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工作。 2. 轻微恢复期(1周内): 一周内,许多患者会逐渐感到症状减轻,生活能力开始恢复,但仍需避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3. 全恢复(1-2周): 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1-2周内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对于办公室工作,通常在术后7天左右即可复工,而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通常在2-4周后再返回工作岗位。 影响恢复的因素 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以下几个因素会影响恢复速度: 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鼻窦手术对恢复时间的影响不一样,复杂的手术可能需要更长的恢复期。 个人健康状况: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并发症都会对恢复产生影响。 术后护理:遵循医生的术后指导,如定期复诊、使用滴鼻液等,有助于加快恢复。 术后护理建议 为了促进恢复,患者在术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充足的休息:手术后,身体需要时间恢复,确保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 2. 保持水分:多饮水有助于保持鼻腔的湿润,促进愈合。 3. 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及时处理任何不适症状。 4. 避免刺激物:减少吸烟、饮酒和接触过敏源,避免加重鼻腔负担。 结论 鼻窦炎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但大多数患者在术后1-2周内能够逐渐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术后护理对于顺利康复至关重要,因此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身心健康。如有任何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以确保顺利恢复。

#治疗

2025-11-04

骨髓瘤的血液检查
骨髓瘤的血液检查
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是一种来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这些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殖,并产生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链条(轻链)。由于该疾病的特殊性,血液检查在骨髓瘤的诊断和监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探讨骨髓瘤的血液检查的主要内容、其临床意义以及可能的检查结果。 血液检查的主要内容 1. 全血细胞计数(CBC) CBC可以评估病人的整体血液状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骨髓瘤患者常常出现贫血,这在CBC中会表现为低红细胞计数和低血红蛋白水平。 2. 血清电泳 血清电泳是一种将血清中的蛋白质根据其电荷分离的技术。骨髓瘤患者通常会在血清中发现显著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峰(M蛋白),这代表着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3. 免疫固定电泳 这是一种更为详细的检查,能够帮助确定M蛋白的类型(如IgG、IgA或轻链)以及确认其单克隆性。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4. 轻链定量 轻链定量测定可用于评估体内游离轻链(kappa和lambda)的水平。这些轻链在某些骨髓瘤类型中可能显著升高,可用于监测病情和评估治疗反应。 5. 肾功能测试 骨髓瘤可能导致肾脏受损,因此肾功能检查(如血清肌酐和尿蛋白定量)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6. β2-微球蛋白和骨髓瘤相关标志物 β2-微球蛋白是一种与骨髓瘤严重程度相关的标志物,常用于预测患者预后。此外,研究还在探索其他血液标志物(如 angiogenin、IL-6)在骨髓瘤中的作用。 血液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检查不仅用于骨髓瘤的初步诊断,还对随访和治疗响应的监测至关重要。通过定期评估血液中的M蛋白水平和其他相关标志物,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进展,判断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当治疗成功时,血清中的M蛋白水平往往会下降;反之,若M蛋白水平再次升高,可能表示病情复发。此外,综合多项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结论 血液检查是诊断和管理骨髓瘤的重要工具。通过全血细胞计数、血清电泳、免疫固定电泳、轻链定量以及肾功能测试等多项指标,医生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血液标志物被发现,进一步提高骨髓瘤的诊断和监测水平。定期的血液检查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检查

2025-11-04

肠癌患者常有便秘或腹泻吗?
肠癌患者常有便秘或腹泻吗?
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症状和体征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便秘与腹泻是患者经常报告的两种消化不良症状。本文将探讨肠癌患者便秘和腹泻的原因、表现及管理方法。 便秘与腹泻的机制 1. 肿瘤的影响:肠道内的肿瘤可能会导致肠道狭窄或阻塞,进而影响食物和废物的正常通过。这种情况下,肠道的运动能力减弱,容易引发便秘。 2. 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肠癌的存在可能导致肠道内菌群的失衡,从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这种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腹泻的发生。 3. 治疗副作用:肠癌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治疗,这些疗法本身就可能导致便秘或腹泻。例如,化疗药物常常对肠道黏膜造成刺激,导致腹泻,而某些止痛药物则可能造成便秘。 4. 心理因素:肠癌患者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导致便秘或腹泻。 临床表现 便秘:肠癌患者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硬、排便困难等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腹部胀痛,并有排便不畅的感觉。 腹泻:与便秘相对,某些肠癌患者则可能出现频繁的稀便或水样便,伴随腹痛、腹胀等症状。腹泻可能是间歇性或持续性的,严重时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管理与调节 1. 饮食调整: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缓解便秘和腹泻。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而对于腹泻,适度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烤面包等则有助于恢复肠道功能。 2. 保持水分:无论是便秘还是腹泻,充足的水分摄入都是非常重要的。便秘患者应确保充分饮水以软化大便,而腹泻患者则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止脱水。 3. 适度运动:适量的身体活动可以促进肠道的正常蠕动,减轻便秘的症状。对于腹泻患者,轻度运动可帮助缓解不适。 4. 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在需要时使用药物来缓解便秘或腹泻症状。药物使用应谨慎,避免自行用药。 5. 心理支持:心理健康在肠癌患者的整体治疗中同样重要。通过心理咨询或支持小组,患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减轻焦虑和压力。 结论 肠癌患者常会出现便秘和腹泻的现象,而这两种症状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其机制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对于缓解患者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患者应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积极参与治疗与康复,以便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症状

2025-11-04

细菌感染会导致哪些血液检查异常
细菌感染会导致哪些血液检查异常
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它可能会在体内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血液检查结果出现异常。了解这些异常的指标不仅有助于医生快速识别感染类型,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将探讨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的几种血液检查异常。 1. 白细胞计数升高(WBC)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血液检查异常之一是白细胞计数(WBC)的升高。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响应,释放白细胞以对抗病原体。特别是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的增加,通常被视作细菌感染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000至10,000个每微升,但在感染时,这一数字常常会显著上升。 2. C反应蛋白(CRP)升高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它在机体受到感染或炎症时会迅速升高。细菌感染通常会引发CRP水平的显著增加,这一指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判断感染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高CRP水平可以提示医生细菌感染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3. 血沉(ESR)增快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静脉血浆中沉降的速度。细菌感染和炎症通常会导致血沉增快。尽管血沉增快并不是特异性指标,但它的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或其他炎症反应,常常与其他检查结果一起综合考虑。 4. 电解质和肾功能异常 细菌感染有时也会影响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例如,严重的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脱水,从而影响血液中的钠、钾等电解质水平。急性肾损伤(AKI)也可能因细菌感染引发,其表现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BUN)水平升高。 5. 乳酸水平升高 乳酸是细胞代谢产物,通常在缺氧或代谢增加的情况下形成。细菌感染,特别是严重感染或败血症,可能导致乳酸水平升高。这一变化常常反映了机体无法有效应对感染引发的代谢需求,是感染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6. 凝血功能异常 细菌感染还可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如继发性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能出现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这提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风险。 总结 细菌感染对血液检查指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免疫反应、代谢变化和器官功能障碍等多个层面。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及时的检测和适当的干预,是控制细菌感染及其引发并发症的关键。对于患者而言,重视体征变化并及时就医,将有助于更早地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感染。

#检查

2025-11-04

高磷血症导致的动脉硬化
高磷血症导致的动脉硬化
高磷血症是一种血液中磷浓度异常升高的病理状态,常见于慢性肾病患者及某些代谢性疾病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磷血症不仅仅是电解质失衡的表现,更与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将探讨高磷血症的机制、对动脉硬化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高磷血症的机制 磷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参与骨骼代谢、能量生产及细胞功能。当血清磷水平异常升高时,会对身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高磷血症的主要机制包括: 1. 钙磷代谢失调:高磷血症会导致体内钙的摄入和利用受到限制,促使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分泌增加。这种激素会引发骨质疏松和钙的动员,从而进一步加重高磷血症的情况。 2. 内皮功能障碍:高磷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损,抑制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从而影响血管的舒张能力,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3. 炎症反应:高水平的磷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促进动脉壁的病理改变。 4. 平滑肌细胞转化:高磷环境能够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导致动脉壁钙化,从而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高磷血症与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厚度增加、弹性降低和血管腔狭窄,最终可导致心脏病、中风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高磷血症通过以下方式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1. 促使动脉壁钙化:高磷血症诱导的平滑肌细胞转化和钙盐沉积,使血管壁发生硬化,进一步导致弹性降低。 2. 恶化内皮功能:高磷水平导致内皮细胞活性下降,造成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增加血管阻力,提升血压。 3. 炎症和氧化应激:高磷血症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管炎症,导致动脉硬化的加剧。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高磷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慢性肾病患者中,血磷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 可能的干预措施 针对高磷血症引起的动脉硬化,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1. 饮食干预:控制磷的摄入,增加低磷食物的摄入,尤其是限制加工食品和高磷的乳制品。 2. 磷结合剂:对于慢性肾病患者,可使用磷结合剂来降低血磷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 3.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如利尿剂和降压药能够改善血管功能,减轻高磷导致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状况。 4. 监测和定期检查:定期监测血磷水平、肾功能及心血管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并治疗高磷血症及相关并发症。 结论 高磷血症是导致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慢性肾病患者中,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饮食、药物治疗和定期监测,可以有效降低高磷血症的发生率,减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揭示高磷血症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更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医生

2025-11-04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