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阿斯利康奥拉帕利获批新适应症:一线治疗BRCA突变的mCRPC

阿斯利康奥拉帕利获批新适应症:一线治疗BRCA突变的mCRPC

搜医药
1074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7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显示,阿斯利康的明星抗癌药奥拉帕利(商品名:利普卓)正式获批新增适应症,联合阿比特龙和泼尼松或泼尼松龙,用于携带有害或疑似有害BRCA突变(BRCAm)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一线治疗。这一批准为mCRPC的治疗带来了全新选择,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奥拉帕利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

3.png

  PROpel研究:验证奥拉帕利疗效的关键临床数据

  此次NMPA的批准基于III期PROpel研究的积极结果。该研究是全球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796名mCRPC患者,旨在评估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的疗效和安全性。

  主要研究结果

  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

  奥拉帕利组患者的rPFS显著优于安慰剂组(24.8个月 vs 16.6个月,HR=0.66,P<0.001),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

  总生存期(OS):

  最终分析显示,奥拉帕利组的OS相较于安慰剂组有延长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42.1个月 vs 34.7个月,HR=0.81,P=0.054)。

  安全性表现

  奥拉帕利联合治疗的安全性特征与既往研究一致,为患者提供了一种耐受性较好的治疗选择。

  奥拉帕利:全球首个上市的PARP抑制剂

  PARP抑制剂的“开创者”

  奥拉帕利是一种由阿斯利康与默沙东联合开发的PARP1抑制剂,通过抑制DNA修复通路中的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酶,导致癌细胞DNA损伤难以修复,从而诱导癌细胞死亡。特别对于携带BRCA突变的患者,这一机制展现了显著的抗癌效果。

  2014年,奥拉帕利首次在欧盟获批上市,用于治疗BRCA突变的复发性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成为全球首款上市的PARP抑制剂。

  国内适应症拓展历程

  自2018年在中国获批首个适应症以来,奥拉帕利相继被批准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此次获批的新适应症是奥拉帕利在中国的第六项适应症,涵盖卵巢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等疾病,使其成为复发难治性癌症治疗的“多面手”。

  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全新进展

  mCRPC治疗存在的挑战

  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是一种治疗难度较大的晚期前列腺癌,即使经过雄激素阻断疗法仍会持续进展。既往治疗手段往往局限于单一靶向,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方案十分有限。

  奥拉帕利与阿比特龙联合的获批标志着mCRPC治疗进入免疫、靶向及激素联合的新阶段,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更综合、更精准的治疗选择。

  针对BRCA突变患者的精准治疗

  BRCA基因突变造成癌细胞DNA修复缺陷,使其对PARP抑制剂更为敏感。此次奥拉帕利新增的适应症精准定位这一突变患者群,为临床实践带来了个性化医学的典范。

  奥拉帕利在中国的批准适应症盘点

  维持治疗铂敏感复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针对完成含铂化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

  新诊断BRCA突变晚期卵巢癌的一线维持治疗:联合含铂化疗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HRD阳性晚期卵巢癌联合贝伐珠单抗的一线维持治疗。

  BRCA突变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既往治疗失败后为患者带来新选择。

  辅助治疗BRCA生殖系突变的HER2阴性高危早期乳腺癌。

  联合阿比特龙和泼尼松/泼尼松龙一线治疗BRCAm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2025年新增)。

  展望:奥拉帕利的广阔前景

  奥拉帕利的新增适应症不仅丰富了其适用范围,也凸显了PARP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独特地位。通过联合不同疗法,奥拉帕利正逐步改变复发性、难治性癌症的治疗格局。

  结合精准治疗的发展趋势,奥拉帕利有望在其他基因突变驱动的肿瘤中进一步挖掘潜力,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同时,阿斯利康的多维布局也将推动该药物在全球的市场表现。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适应症的逐步推出,奥拉帕利将继续发挥其“靶向精准、机制独特”的优势,成为晚期癌症治疗领域的多面尖兵。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药物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药物
子宫内膜炎是指子宫内膜的炎症,通常由感染引起,常见于分娩后或流产后,亦可因各种妇科手术、宫内节育器等因素而发展。该疾病可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异常阴道出血、腹痛及不孕等,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目前用于子宫内膜炎的常见治疗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一、抗生素治疗 子宫内膜炎的最主要治疗方法是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的类型和程度,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组合。 1. 常用抗生素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和阿莫西林,常用于敏感菌的感染。 头孢类:如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广谱抗菌,对多种细菌有效。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和克拉霉素,对某些厌氧菌感染效果良好。 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适用于耐药菌感染。 2. 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严重或难治性的子宫内膜炎,医生可能会选择联合用药。例如,使用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以增强抗菌谱。 二、激素治疗 对于因激素失衡引起的子宫内膜炎,激素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应用可以帮助修复内膜,减轻炎症。 1. 雌激素 通常在症状减轻或炎症控制后,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雌激素,促进内膜的再生和修复。 2. 孕激素 在某些情况下,孕激素可以帮助调节内膜的生长,有助于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三、疼痛管理 子宫内膜炎常伴随腹痛,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止痛药来缓解这类症状。常见的止痛药包括: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及炎症。 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泰诺),适用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四、辅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方法来促进康复。例如: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生殖器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 营养支持: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免疫力。 适当的休息: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 结论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方案。抗生素是主要治疗手段,而激素治疗和辅助治疗则可以为炎症的恢复提供支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最佳的康复效果。如有任何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治疗

2025-11-04

胰腺癌的相关基因检测
胰腺癌的相关基因检测
胰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剧烈预后不良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被诊断时已处于晚期,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及早发现和确诊胰腺癌尤为重要,基因检测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为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1. 胰腺癌的遗传背景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与多种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根据研究,胰腺癌的遗传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家族性胰腺癌:某些家族性综合征(如BRCA2突变、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黑色素瘤等)显著增加个体罹患胰腺癌的风险。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人群需定期接受筛查,以便及时发现癌症。 常见基因突变:研究发现,KRAS、TP53、CDKN2A和SMAD4等基因的突变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KRAS基因的突变在胰腺癌中尤为常见,是该疾病的重要驱动基因。 2. 基因检测的应用 基因检测在胰腺癌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早期筛查:通过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风险因素。例如,针对BRCA突变家族史患者,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的可能性。 预后评估:基因检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某些基因突变可以预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生存期,从而帮助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靶向治疗成为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等,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3. 基因检测的挑战 尽管基因检测在胰腺癌的管理中具有诸多优势,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检测技术的选择: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基因检测技术,包括组织活检、液体活检等。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检测方式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结果解读: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往往复杂,可能涉及多种突变和多条致病通路。医生需要具有较强的解读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伦理问题:基因检测的结果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和伦理问题。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及确保基因信息的使用符合伦理要求,是基因检测普及过程中的重要考量。 4. 结论 胰腺癌的相关基因检测为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机会。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未来胰腺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体化。临床应用中仍需克服技术、解读及伦理等方面的挑战,以实现基因检测的最大潜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相信基因检测将在胰腺癌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检查

2025-11-04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并发症预防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并发症预防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种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疾病,常伴随多脏器损害,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免疫、过敏和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尽管该病症较为少见,但其并发症的发生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识别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的并发症 高嗜酸性粒细胞在过高浓度下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主要包括: 1. 心血管系统损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心脏组织,可能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瓣膜病等。 2. 肺部并发症:包括嗜酸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等,会影响患者的呼吸能力。 3. 神经系统损害:嗜酸性粒细胞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致使出现神经病变、脑膜炎等。 4. 消化道症状:消化道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肠梗阻。 5. 皮肤损害:出现皮肤瘙痒、麻疹状皮疹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并发症预防措施 针对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定期监测和评估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以监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及时识别异常升高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有助于尽早发现并发症。 2. 药物治疗 針對高嗜酸性粒细胞引起的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 类固醇:可以有效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如泼尼松(prednisone)。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cyclosporin)等,适合对类固醇反应不佳的患者。 靶向治疗:如针对特定细胞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如依那西普(infliximab)等。 3. 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均衡饮食:丰富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可以增强免疫系统。 适度锻炼:定期锻炼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但应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锻炼强度。 充足睡眠: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免疫系统的稳定。 4. 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由于多脏器损害可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建议患者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减轻情绪负担。 5. 定期就医与早期干预 患者应坚持定期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出现新症状时,需尽早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结论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虽然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但其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不可忽视。通过定期监测、合理药物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支持,我们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有清晰的认识和科学的预防策略,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预防

2025-11-04

鳞癌的检查项目
鳞癌的检查项目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鳞癌)是一种起源于皮肤或黏膜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口腔、喉部以及膀胱等部位。早期发现和诊断鳞癌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诊断鳞癌时常用的检查项目。 1. 临床检查 初步评估往往由临床检查开始。医生通过身体检查和询问病史,注意可疑的皮肤病变、溃疡或持续性疣状增生等异常情况。在口腔或喉部有鳞癌风险的患者,医生会进行相应的检查,寻找炎症、白斑或其他变化。 2. 组织活检 组织活检是确诊鳞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可疑病变区域进行抽取样本,采用显微镜下检查其细胞特征,以判断是否存在恶性细胞。活检的类型包括: 切除活检:切除整个病变区域,适用于较大的肿块。 针吸活检:通过细针抽取病变组织,适合于较小的肿瘤。 刮宫活检:多用于获取宫颈或其他腔体表面的细胞样本。 3.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帮助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及其是否扩散。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 X射线:初步筛查肺部或其他内脏器官是否受到影响。 CT扫描:提供肿瘤的详细横断面图像,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大小及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 MRI扫描:用于评估肿瘤在软组织中的扩展,特别是在头颈部或其他复杂部位。 超声波检查:可用于评估淋巴结是否肿大,尤其在颈部和腋下区域。 4. 内窥镜检查 对于某些部位的鳞癌(如喉部、食管、膀胱),内窥镜检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内窥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病变区域,并在需要时进行活检。这种方法能更有效地获取病变细胞并评估病变的范围。 5. 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这可以帮助评估预后以及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结语 早期发现鳞癌的关键在于定期体检和对身体变化的警觉。通过临床检查、组织活检、影像学检查和各种专业检测,医生能够精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若出现可疑症状,请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

#检查

2025-11-0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法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以及心理状态等。心理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高血压患者常常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心理疏导方法。 1. 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高血压患者往往在面对疾病时感到孤独和无助。医务人员、家人和朋友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和温暖的沟通环境,让患者能够自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担忧。倾听是关键,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这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感。 2. 心理教育 为高血压患者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高血压的成因、症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通过知识的普及,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降低对疾病的恐惧。 3. 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引导高血压患者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来改变对疾病的消极看法。鼓励患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学习看到挑战而不是威胁,这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 4.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减轻紧张和焦虑。常见的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和瑜伽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降低心率,还能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增强心理平衡。 5. 社交支持 鼓励高血压患者建立和参与社交支持网络。与同样经历高血压的患者交流,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可以极大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和支持感。此外,家人和朋友也应该在生活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共同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6. 设置现实目标 帮助高血压患者制定合理、可实现的目标,无论是在健康管理还是生活质量方面。这些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患者能够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7. 专业心理咨询 对于存在明显心理困扰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心理医生可以采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深入剖析情绪问题的根源,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密不可分,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提升生活质量。关注心理健康,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帮助高血压患者走出心理阴霾,迎接健康的未来。

#治疗

2025-11-04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