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酒石酸罗格列酮片

全部名称:
酒石酸罗格列酮片
适应人群:
本品仅适用于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一服用本品,并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加服本品或单一抗糖尿病药物,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品可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对服用最大推荐剂量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本品不可替代原抗糖尿病药物,则需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饮食控制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措施之一。限制热量、减轻体重和增加运动均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因而其不仅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治疗,且可有效地保持药物疗效。在开始服用本品前,应诊治影响血糖控制的病症,如感染。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90196
生产企业: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药品分类:
非处方药
医保类型:
医保乙类
海外直邮
药师指导
隐私服务
签订合同

温馨提示: 药品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遇新包装上市可能存在上新滞后,请以实物为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线
问题仍未解决?医学顾问真人在线,一对一免费为您答疑
已服务超323万人
18位医学顾问在线
1分钟内回复
服务时间:8点至23点
马上提问
酒石酸罗格列酮片说明书概述
主要成分

本品活性成份为酒石酸罗格列酮。  化学名称:(±)-5-[[4-[2-(甲基-2-吡啶氨基)乙氧基]苯基]甲基]-2,4-噻唑烷二酮L(+)-酒石酸盐  分子式:C18H19N3O3S·C4H6O6  分子量:507.51

功能主治

本品仅适用于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一服用本品,并辅以饮食控制和运动,可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对于饮食控制和运动加服本品或单一抗糖尿病药物,而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本品可与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对服用最大推荐剂量二甲双胍或磺酰脲类药物,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本品不可替代原抗糖尿病药物,则需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饮食控制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措施之一。限制热量、减轻体重和增加运动均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因而其不仅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治疗,且可有效地保持药物疗效。在开始服用本品前,应诊治影响血糖控制的病症,如感染。

用法用量

糖尿病的治疗应个体化。所有患者应从最低推荐剂量开始服用。进一步增加本品剂量应根据...

药理作用

1.药理作用 酒石酸罗格列酮为罗格列酮的酒石酸盐,以下为罗格列酮的作用。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抵抗。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本品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gamma)的高选择性、强效激动剂。人体内胰岛素的主要靶组织如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中,均存在PPAR受体。本品激活PPAR-γ核受体,可参与葡萄糖生成、转运和利用的胰岛素反应基因的转录进行调控。此外,PPAR-γ反应基因(PPAR-γ-responsive genes)也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节。临床研究中空腹血糖(FPG)和HbAlc的检测结果表明,该药可改善血糖控制情况,同时伴有血胰岛素和C肽水平降低,也可使餐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下降。本品对血糖控制的改善作用较持久,可维持达52周。 本品的抗糖尿病作用已在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由于靶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而出现高血糖症和/或糖耐量降低)中得到提示,可有效降低ob/ob肥胖小鼠、db/db糖尿病小鼠和Zucker肥胖大鼠

药品相互作用

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它形式的相互作用。 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药物:体外药物代谢试验表明,在临床使用剂量下,罗格列酮不抑制主要的P450。体外试验资料证实,罗格列酮主要通过CYP2C8代谢,极少部分经CYP2C9代谢。尼莫地平和口服避孕药(炔雌醇和炔诺酮)主要经CYP3A4途径代谢,因此与本品(4毫克,每日2次)合用,不会对上述二药物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药代动力学影响。 格列本脲:对于服用格列本脲病情稳定的糖尿病患者,本品(2毫克/次,每日2次)与格列本脲(3.75毫克/日至10毫克/日)合用7天,不会改变其24小时的平均稳态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对于健康受试者,本品(2毫克/次,每日2次)与二甲双胍(500毫克/日,每日2次)合用4天,不会改变本品及二甲双胍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 阿卡波糖:健康受试者服用阿卡波糖(100毫克/次,每日3次)7天,对单剂口服本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地高辛:健康受试者连服本品(8毫克/次,每日1次)14天,对地高辛(0.375毫克/次,每日1次)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华法林:连续服用本品对华法林对映体的稳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乙醇: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妊娠分类C:给予妊娠早期的大鼠罗格列酮,对着床或胚胎无影响,但在妊娠中晚期给药,可引起大鼠和家兔胚胎死亡和生长迟滞,分别给予大鼠和家兔罗格列酮3毫克/公斤和100毫克/公斤/日(分别相当于人日服最大推荐剂量AUC的20和75倍),未发现致畸作用。 给予大鼠罗格列酮3毫克/公斤/日可引起其胎盘病变。大鼠妊娠和哺乳期间连续给药可引起窝仔数减少,新生鼠成活力下降和出生后生长迟缓,但生长迟滞可于青春期后改善。罗格列酮0.2毫克/公斤/日和15毫克/公斤/日分别为大鼠和家兔的胎盘、胚胎/胎仔及

注意事项

鉴于罗格列酮仅在胰岛素存在的条件下才可发挥作用,故本品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本品与胰岛素或其它口服降糖药合用时,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必要时可减少合用药物的剂量。 排卵:本品同其它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一样,可使伴有胰岛素抵抗的绝经前期和无排卵型妇女恢复排卵。随着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女性患者如不注意避孕,则有妊娠的可能。 虽然临床前研究发现本品可致激素水平失调(见致癌性、致突变性和对生育能力的影响章节),但此改变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则应权衡是否继续使用本品。 血液学:罗格列酮单药治疗或与二甲双胍合用对照临床试验中,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个别试验中,平均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的减少可分别达到1.0g/dl和3.3%)。此改变主要出现于服药开始的4-8周,而后相对保持恒定。服用罗格列酮患者可见轻度白细胞计数减少。上述改变可能与血容量增加有关,无临床意义(详见不良反应 实验室异常章节)。 水肿:水肿患者应慎用本品。在健康志愿者参加的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服用罗格列酮8毫克/日,一日一次,连续服用8周。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组相比,给药组平均血容量增加(1.8ml/kg),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的对照临床试验中,有出现轻度至中度水肿的报道。(详见不良反应章节) 鉴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引起液体潴留,有加重充血性心衰的危险。对有心衰危险的患者(尤其是合用胰岛素治疗者)应严密监测其心衰的症状和体征。(见心功能不全部分)。 心功能不全:临床前研究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包括本品)可引起血容量增加,以及由于前负荷增加所致的心脏肥大。两项超声心动图研究,以评估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的影响,结果表明患者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其中一项试验为服用罗格列酮4毫克/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52周(共86人),另一项试验为服用罗格列酮8毫克/次,每日1次,连续服用26周(共90人)。试验的终点指标为左心室容积的改变是否等于或大于10%。心功能3级和4级(NYHA分级)患者未参加该试验,故本品不推荐用于这类病人,除非其服用本品的预期疗效超过其潜在危险。 本品上市初期,有与血容量增加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如:充血性心衰和肺水肿)。 (见水肿部分) 肝脏反应:另一种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曲格列酮与特应性肝脏毒性有关,在其上市后临床使用中,曾有极少数病例出现肝功衰竭、肝移植或死亡。在上市前对照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在曲格列酮组出现有临床意义的肝酶升高(ALT>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高,且有极少数病例出现可逆性黄疸。 多项临床试验中,共有4598例患者接受罗格列酮治疗,服用时间约为3600病人年,无证据表明有药物所致的肝毒性反应或ALT水平升高发生。在本品上市初期,有极少的肝功异常(主要为肝酶升高)的报道。造成肝功异常的原因尚不确定。 在对照试验中,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2%,安慰剂组0.2%,阳性对照组0.5%。服用罗格列酮患者的ALT升高均为可逆性,且与服用本品的因果关系尚不确定。 尽管临床试验无证据表明本品引起肝脏毒性或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但罗格列酮在化学结构上与曲格列酮相似,而曲格列酮与特应性肝脏毒性有关,曾有极少数病例出现肝功衰竭、肝移植或死亡。鉴于尚无一些长期大规模的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及上市后大量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资料以明确罗格列酮的肝脏安全性,故推荐服用本品的患者定期监测肝功。病人开始服用本品前,应检测肝酶。若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转氨酶升高(ALT正常上限的2.5倍)时,则不应服用本品。对于肝酶基线正常的患者,建议在开始服用本品后的12月内,每两个月检测一次肝功,之后定期检查。对于本品治疗前或治疗中肝酶略高(ALT为正常上限的1~2.5倍)的患者,应分析其肝酶升高的原因。对肝酶轻度升高的患者,服用本品应慎重,适当缩短临床随访时间,增加肝酶检测频率,以确定肝酶升高是否缓解或加重。如果服用本品的患者ALT大于正常上限3倍时,则需尽快复查肝酶。若复查结果肝酶仍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时,则应停止服用本品。 尚无资料显示对于那些服用曲格列酮后出现肝脏病变、肝功异常或黄疸的患者服用本品是否安全。服用曲格列酮后出现黄疸的患者不宜服用本品,对于服用曲格列酮后肝酶正常的患者改服本品时,建议在服用本品前有一周的清洗期。 如患者出现疑似肝功异常症状(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痛、疲劳、厌食和/或尿色加深)时,需检测肝酶。患者是否继续服药取决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若出现黄疸,则应停止服药。 实验室检查 患者应定期检查血糖和HbA1c。 病人开始服用本品前,应检测肝酶,之后宜定期检测。

不良反应

据国外研究资料报道:在临床试验中,约4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其中3300人治疗达6个月以上,2000人治疗达12个月以上。由于马来酸罗格列酮与本品具有相同的活性成份,国内临床研究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因此,本品的不良反应可参照马来酸罗格列酮资料。 少数患者服用罗格列酮后可出现轻-中度的贫血和水肿,但毋需中断罗格列酮的治疗。双盲试验中,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1.9%,安慰剂组0.7%,磺酰脲类组0.6%,二甲双胍组2.2%;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4.8%,安慰剂组1.3%,磺酰脲类组1.0%,二甲双胍组2.2%。罗格列酮与磺酰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合用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类型与单用罗格列酮相似。 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合用,贫血的发生率为7.1%,明显高于单用罗格列酮或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这可能与该组病人基线血红蛋白/血球压积水平较低有关(参见实验室结果异常-血液学部分)。 实验室结果异常 血液学:罗格列酮可致患者的平均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且与剂量相关(个别试验中,平均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的减少可分别达到1g/dL和3.3%)。单用罗格列酮或与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时,血液学指标改变的时间和程度是相似的。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合用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罗格列酮治疗前患者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水平较低有关。罗格列酮亦可致白细胞计数轻度下降。血液学指标降低可能与罗格列酮可增加血容量有关。 血脂:罗格列酮可使患者血脂指标发生改变。(见临床作用部分)。 血清转氨酶:在多项临床试验中,共有4598例患者接受本品治疗,服用时间约为3600病人年,无证据表明有药物所致的肝毒性反应或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发生。 在安慰剂或阳性药物对照试验中,谷丙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可逆性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2%,安慰剂组0.2%,阳性对照组0.5%。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3%,安慰剂组0.9%,阳性对照组 1%。 在长期开放的临床试验中,谷丙转氨酶的升高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发生率分别为:罗格列酮组0.35/100病人年,安慰剂组为0.59/100病人年,阳性对照组为0.78/100病人年。 本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无一例特发性药物反应性肝功能衰竭。(详见注意事项章节)。

最新问答
    维奈克拉(Venetoclax)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血液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它通过选择性抑制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而发挥作用,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凋亡。维奈克拉本身并不是白血病,而是一种用于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的药物。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维奈克拉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以及相关的骨髓抑制问题。 1. 维奈克拉的作用机制 维奈克拉作为一款BCL-2抑制剂,能够有效阻断癌细胞对生存信号的依赖,使得这些细胞更容易进入凋亡程序。BCL-2蛋白在白血病和某些淋巴瘤中通常过表达,帮助癌细胞存活。因此,维奈克拉通过下调BCL-2的活性,能够限制癌细胞的生长,尤其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展现了显著效果。 2. 维奈克拉的适应症 维奈克拉被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某些类型的淋巴瘤。其疗效尤其显著,当与其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时,能够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维奈克拉是否适合其治疗方案,并考虑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3. 骨髓抑制及其影响 使用维奈克拉可能导致骨髓抑制,这是指骨髓生成血细胞的能力下降,导致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等情况。骨髓抑制是肿瘤患者常见且重要的副作用之一,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液指标,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或进行 supportive care,以最小化这些不良反应的影响。 4. 维奈克拉的未来发展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理解的加深,维奈克拉的应用范围可能不断扩大。研究者们正在探索其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使用,例如免疫疗法和化疗,以期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同时,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以评估维奈克拉在不同血液肿瘤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维奈克拉是一种重要的靶向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而它本身并不是白血病。了解维奈克拉的机制、适应症及其相关的骨髓抑制反应,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管理副作用至关重要。在未来,维奈克拉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 详情 ]
    已帮助1093人
    2025-09-02 16:21:26
    阿西米尼(Asciminib)阿西米尼布哪里可以代购,阿西米尼(Asciminib)有多版本:瑞士诺华制药生产的药品价格是4800元左右,卢修斯医药(老挝)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药品价格为3800元左右。请选择正规海外代购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阿西米尼(Asciminib)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随着这种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关注阿西米尼的代购渠道以及相关的使用信息。本文将简要介绍阿西米尼的功能和效果,以及在网上代购的相关注意事项。 1. 阿西米尼的药理作用 阿西米尼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针对BCR-ABL融合蛋白发挥作用,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与传统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比,阿西米尼在降低副作用的同时,显示出对耐药性变异的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这使得阿西米尼成为了近年来治疗白血病的新希望。 2. 临床应用的效果 在多个临床研究中,阿西米尼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患者在接受阿西米尼治疗后,其基因突变状态和血液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许多患者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缓解,这也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使用阿西米尼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其病情稳定的比例显著高于传统治疗手段。 3. 代购渠道的选择 对于需要阿西米尼的患者而言,安全、合法的代购渠道至关重要。目前,阿西米尼主要通过正规医院的药房或者专科药店进行出售。部分电商平台和代购公司也提供相关服务,但患者在选择时一定要确保产品的来源合法,且具备必要的药品许可。同时,患者也应咨询医师,避免因不当使用而影响治疗效果。 4. 注意事项与建议 在使用阿西米尼时,患者需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与副作用。此外,由于阿西米尼是处方药,使用前必须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在代购过程中,保持谨慎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因假药或者不当使用而导致的健康风险。 阿西米尼作为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新型药物,正逐渐受到患者的重视。在代购时,患者需要多加留意渠道的安全性,并保持与医生的沟通,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希望所有白血病患者都能获得有效的治疗,早日康复。 [ 详情 ]
    已帮助1367人
    2025-09-02 16:18:40
    依普利酮(Eplerenone)的药物相互作用是什么,依普利酮(Eplerenone)是一种被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药物,属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一类其疗效如下:1、它通过减少盐分和水分的潴留,降低血压,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如中风、心脏病和肾脏问题;2、它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脏扩张和肥大,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心衰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依普利酮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脏事件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患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该药品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色,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依普利酮(Eplerenone)是一种钾保留利尿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近年来,依普利酮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中也显示出了积极的疗效。依普利酮的使用也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本文将讨论依普利酮的常见药物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1. 依普利酮与利尿剂的相互影响 依普利酮通常用于与其他利尿剂联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当与噻嗪类利尿剂或其他钾保留利尿剂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的风险增加。因此,在联用药物时,医生需仔细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 2. 与ACE抑制剂和ARBs的相互作用 依普利酮与ACE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如洛卡特普)联合使用时,可以对心衰患者产生协同效应,改善心功能。但需注意,这三种药物联合使用也会增加高钾血症的风险,因此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钾水平和肾功能。 3. 与抗真菌药物的交互作用 依普利酮与某些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联合使用时,会增加依普利酮的血浆浓度,导致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这是因为抗真菌药物可能抑制依普利酮的代谢途径,因此临床医生在开处方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影响肝脏酶的药物 一些药物,例如某些抗生素和抗癫痫药物,会影响肝脏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依普利酮的代谢。这可能会导致依普利酮的效应增强或减弱,因此在联合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必要时调整剂量。 依普利酮是一种在治疗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但其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在使用依普利酮时,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维护患者的健康需要定期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对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的影响,从而降低风险,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 详情 ]
    已帮助878人
    2025-09-02 16:07:41
    维泰凯(Larotrectinib)拉罗替尼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的注意事项:1.基因检测确认:确保肿瘤含有NTRK基因融合,该药物仅对这一特定的基因改变有效。2.监测肝功能:拉罗替尼可能会影响肝功能,需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3.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使用前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拉罗替尼可能与某些药物产生交互作用。4.怀孕与哺乳:在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一定时间内,需要避免怀孕,并且不应进行哺乳。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TRK融合阳性的实体瘤,包括肺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胃肠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治疗对象,使用拉罗替尼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1. 使用前的评估 在开始使用拉罗替尼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此外,需确认TRK融合阳性的诊断,这通常通过基因检测来完成。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应向医生提供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信息,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2. 剂量和给药方案 拉罗替尼的剂量通常基于患者的体重和具体病情,由医生指定。遵循医嘱按时服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如果漏服了药物,应根据医生的建议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而不是双倍服用。 3. 不良反应监测 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不良反应。拉罗替尼可能导致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疲劳、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患者在使用药物期间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4. 特殊人群的考虑 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拉罗替尼时需格外谨慎。在这些特殊人群中,可能需要采用降低的剂量或更频繁的监测。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应避免使用此药物,因为其对胎儿和婴儿的潜在影响尚不明确。 拉罗替尼作为一种重要的靶向治疗药物,为TRK融合阳性的实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 详情 ]
    已帮助1161人
    2025-09-02 16:08:30
    苯巴那酯(cenobamate)森巴考特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苯巴那酯(Cenobamate)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能降低癫痫发作频率,快速终止发作,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容性好。可用于治疗成人部分发作性癫痫,也可作为急救药物。苯巴那酯(Cenobamate)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在治疗成人部分发作性癫痫方面。本文将详细探讨苯巴那酯的功效与作用,帮助读者了解其在癫痫治疗中的重要性。 1. 苯巴那酯的作用机制 苯巴那酯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电压依赖性的钠通道和增强γ-氨基丁酸(GABA)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递。这种双重作用方式使得苯巴那酯能够有效地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临床研究结果 临床研究表明,苯巴那酯在治疗成人部分发作性癫痫方面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在接受苯巴那酯治疗后,其癫痫发作频率显著减少,且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该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苯巴那酯的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适应症与使用人群 苯巴那酯主要适用于未得到充分控制的成人部分发作性癫痫患者。当其他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或因此带来的副作用无法接受时,苯巴那酯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选择。此外,苯巴那酯的使用亦适合对药物耐受性和依从性较高的患者。 4.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尽管苯巴那酯的疗效显著,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副作用的发生。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嗜睡、头晕、疲劳及恶心等。在开始治疗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以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此外,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诊,以监测治疗效果和调整剂量。 苯巴那酯作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在治疗成人部分发作性癫痫方面展现了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随着更多临床应用的开展,苯巴那酯有望为更多癫痫患者带来希望与改善。 ہمیں患者在使用该药物时,务必遵循医师的指导,定期追踪病情变化,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 详情 ]
    已帮助1300人
    2025-09-02 15:56:06
新上药品
  • 疏肝益阳胶囊
    疏肝解郁活血补肾。用于肝郁肾虚和肝郁肾虚兼血瘀证所致功能性阳痿和轻度动脉供血不足性阳痿,症见阳痿,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胸闷善太息,胸胁胀满,腰膝酸软,舌淡或有瘀斑,脉弦或弦细。
    [ 详情 ]
  • 脑血疏口服液
    益气、活血、化瘀。用于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蹇,偏身麻木,气短乏力,舌暗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 详情 ]
  • 枸橼酸氢钾钠颗粒
    溶解尿酸结石,预防尿酸结石的复发。 服用本品应同时进行其他常用复发预防措施,如饮食调整、增加液体摄入等。
    [ 详情 ]
  • 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
    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本固定剂量复方适用于单用奥美沙坦酯或单用氨氯地平治疗血压控制效果不佳的成人患者。 血压的下降可降低致命及非致命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主要包括卒中和心肌梗死。包括本品所属类别在内的多种药理学分类的抗高血压药物的对照临床试验中均可见上述获益。 尚未有本品降低心血管风险的对照临床试验证据。 高血压的控制是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的一部分,综合管理措施可能需要包括:血脂控制、糖尿病管理、抗血栓治疗、戒烟、体育锻炼和限制钠盐摄入。 来自多种药理学分类、具不同作用机制的众多抗高血压药物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已显示出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这可以判定这些获益主要归因于血压降低的作用,而非药物的其他药理学属性。最主要且最一致的心血管获益是卒中风险的减少,但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下降也较常见。 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升高均增高心血管风险。在更高的基础血压水平上,每毫米汞柱血压的升高所带来的绝对风险增加会更高。严重高血压患者,略微降低血压就能带来较大的临床获益。降低血压获得风险降低的相对程度,在有不同心血管绝对风险的人群中是相似的。
    [ 详情 ]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