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食管类癌
食管类癌是起源于消化道嗜铬细胞的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87%,属APUD系统肿瘤。食管类癌多见男性,发病年龄26~77岁,平均54岁。主要症状为吞咽时胸骨后不适或噎痛感,严重吞咽梗阻少见。
食管间质瘤
食管间质瘤(esophageal stromal tumors,EISTs)是原发于食管内除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之外的另一类间叶源性肿瘤,其起源目前仍未统一意见。有研究表明,食管间质瘤具有胃肠道间质瘤(GIST)某些相似生物学和形态学特征,多为良性,生物学行为较发生于胃肠道的间质瘤好;瘤体积小,由于早期出现吞咽困难而及时就诊;平滑肌化生率高;缺乏神经分化,S-100均阴性表达,组织学上不存在丝团样纤维;食管间质瘤CD34阳性率高。
十二指肠腺癌
十二指肠腺癌指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癌。多为单发,可由腺瘤恶变而来。组织学上可见腺瘤-腺癌转化及腺癌中的残存腺瘤组织。十二指肠腺癌多发生于降部乳头周围,约占60%,其次为壶腹下段,球部最少见。本病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有上腹部疼痛、厌食、恶心、呕吐、贫血及黄疸等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乳头癌
十二指肠乳头部由胆管和胰管合流的共同管道、包绕其周围的胆道口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黏膜的乳头状隆起组成,主要功能为调节胆汁和胰液的排泄。十二指肠主乳头部位,以及十二指肠壁内被胆道口括约肌包绕的胆管、胰管及其合流共通管所发生的癌称为十二指肠乳头癌,较少见,占消化道肿瘤的0.2%。本病常于50~60岁发病,男性多见。
十二指肠类癌
十二指肠类癌起源于肠道的Kultschitzsky细胞(肠嗜铬细胞),能产生多种胺类激素,属神经内分泌肿瘤范畴,占消化道肿瘤的0.4%~1.8%。肿瘤一般较小,单发或多发。十二指肠类癌为微黄色硬结状肿瘤,位于黏膜下,肿瘤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十二指肠类癌一般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较少转移。类癌可经淋巴或血行转移,亦可穿透浆膜直接浸润至周围组织内。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
生长激素释放因子瘤(growth hormonere-leasing facter tumor)又称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因子瘤,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有分泌功能的肿瘤之一,临床罕见。
肾盂肿瘤
指发生在肾盂或肾盏上皮组织的尿路上皮肿瘤表现为血尿、腰痛、肿块、膀胱刺激症、消瘦、贫血等与巴尔干肾病、分子遗传因素、反复感染和长期结石刺激有关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辅助放、化疗等
肾盂癌和输尿管癌
肾盂癌和输尿管癌是指发生在肾盂、肾盏、输尿管被覆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尿路系统从上到下包括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输尿管与膀胱交界处以上被称为上尿路,膀胱和尿道称为下尿路。因此,发生在肾盂、输尿管的肿瘤也就被称为上尿路肿瘤。在上尿路肿瘤中以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最为常见,约占所有上尿路上皮肿瘤的95%。因此,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几乎成为上尿路上皮肿瘤的代名词,通常所说的上尿路上皮肿瘤往往就是指肾盂或输尿管尿路上皮癌。肾盂和输尿管分属2个器官,但这2个器官所发生的在病因学、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治疗方面相似,可以分别发生,也可以同时或相继相伴。由于上尿路与下尿路器官的基本解剖结构、周围环境极其相似。因此,这些上尿路癌的生物学特点与膀胱癌也大致相同,但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与膀胱癌的发病率高相比,上尿路上皮癌相对少见。对上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上往往难于采用局部治疗方法,通常是采用切除一侧的肾脏、输尿管全长以及输尿管开口周围的部分膀胱。但患者的预后却不如膀胱癌。
肾盂癌
指发生在肾盂或肾盏上皮组织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表现为血尿、疼痛、肿块、食欲不振等与长期接触外界致癌因素、受到感染或长期结石刺激有关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可辅助放、化疗
肾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是来源于近曲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早期大多数无症状,进展期少数患者可有血尿、腰痛和腹部包块等表现具体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吸烟、肥胖等相关早期首选手术治疗,晚期可选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疗法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