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腹腔内脏动脉慢性闭塞
胃肠道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3支。当其发生慢性闭塞时,可能产生3种后果:建立充分的侧支循环;发生肠梗死;发生肠缺血。后者是由于侧支循环足以维持肠管活力但不足以维持进食时的生理功能需要,故而出现餐后疼痛。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又称腹腔筋膜室综合征、腹腔间隙综合征,是由于不同因素导致腹腔内压非生理性、进行性、急剧升高,引起腹腔内器官和相关的腹外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腹内压会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人体各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一定时间后,影响多个器官血流及功能,可发生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最终发展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是指一系列腹腔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腹腔单个脏器的感染(如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腹膜炎以及腹腔脓肿,也可根据其感染涉及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单纯性腹腔感染和复杂性腹腔感染。腹腔感染可导致机体的血液动力学、呼吸、微循环及代谢紊乱,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腹腔干动脉瘤
腹腔干动脉瘤(CAA)是指发生在腹腔干的动脉瘤,多为囊状动脉瘤,常伴有其他多支动脉瘤。发病少见,约占所有内脏动脉瘤的4%,但破裂后病死率极高。多在中年以上发病,男女比例无差异。
腹内疝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和呕吐可由先天发育不良、感染、外伤、手术等引起一旦确诊通常需要手术治疗若治疗及时有效,基本能治愈
腹膜炎
可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物理性、化学性刺激,以及病原体感染等原因导致根据病情可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病情较轻者经及时治疗可痊愈,严重者死亡风险较高
腹膜假性黏液瘤
腹膜假性黏液瘤(PPM)是发生在腹膜壁层、大网膜及肠壁浆膜面的低度恶性黏液性肿瘤。属少见病,误诊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腹部膨隆和腹腔内被大量胶冻样黏液腹水充填。发病年龄为40~70岁,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高3倍。
腹膜后疝
腹膜后疝(retroperitoneal hemia)又称腹膜隐窝疝,是内疝的一种,指腹腔内脏向脏层腹膜皱褶处向外突出的囊或畸形开口处疝入。常发生于十二指肠旁、盲肠旁或乙状结肠曲间的腹膜褶凹处,疝入的内脏常为一段小肠。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小肠梗阻,突然发生肠梗阻而在某一体位的改变又可以突然缓解是本病的特点。患者常出现餐后腹痛或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和便秘交替进行,平卧时可出现腰痛。X线检查可见站立侧位时一段扩张的小肠向后方伸展,超过脊柱的前缘和骶骨上半部,可见多个小肠螺旋圈关闭在一个小空间内,无蠕动或者有逆蠕动。治疗以手术为主。
腹膜后血肿
腹膜后血肿为腹腰部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可因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最常见原因是骨盆及脊柱骨折;其次是腹膜后脏器(肾、膀胱、十二指肠和胰腺等)破裂和大血管及软组织损伤。因其常合并严重复合伤、出血性休克等,死亡率可达35%~42%。
腹膜后血管外皮瘤
腹膜后血管外皮瘤是位于腹膜后源于血管外皮细胞的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少见,占腹膜后肿瘤0.01%,恶性程度低,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50~60岁高发,无性别及种族差异。病因未明,无明显诱因,无特异性表现,可出现陈旧性及活动性出血,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