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手术后泌尿系感染
手术后泌尿系感染是尿潴留或经尿道的器械操作引起,可发生在泌尿系统各个部位,但以膀胱首发,可上行感染引起肾盂肾炎。
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
概述手术后和创伤后肺炎是指术后或创伤后肺通气不足,膈肌活动差,咳嗽反射受损或受抑制,支气管痉挛和脱水,引起支气管分泌物滞留,导致肺段不张,进而发生肺部感染。
手术后肺不张
肺不张是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支气管被堵塞,使肺组织含气量过少,肺泡不能完全张开。常发生于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较长、年老或身体衰弱及长期吸烟或有呼吸道慢性疾病者,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呼吸衰竭等。
手术后反流性胃炎
胃手术后病人上腹部烧灼样疼痛、恶心、呕吐混杂胆汁的食物称手术后反流性胃炎。病人常因餐后上腹疼痛加重,呕吐后疼痛不能缓解;减少摄食,导致体重减轻和贫血。
室间隔缺损
心室间隔存在缺损的一种疾病,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轻者一般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育迟缓以及活动耐力低下等症状室间隔缺损是遗传和胚胎发育异常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方法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室间隔膜部瘤
概述室间隔膜部瘤是指心室的间隔部位,因各种原因出现异常的、呈肿瘤样的扩张膨出。瘤体无破裂时可无临床表现,瘤体破裂时可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多汗、乏力等室间隔缺损表现。
室间隔穿孔
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约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1%~2%。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一旦穿孔发生后往往迅速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致死亡。手术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仍尚高,早期死亡率高,近期出现介入治疗的探索。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发生缺血并出现破裂导致的继发性室间隔缺损。其与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在形成机制、病理生理、手术方法与手术时机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区别。此病发病率占心肌梗死的1%-2%,多数发生于初次心肌梗死后,男性较女性多发。心肌梗死(特别是透壁性心肌梗死)后2、3天至一周内,有1%~2%的患者发生室间隔破裂穿孔,引起突发性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其中约25%的患者死亡。室间隔穿孔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穿孔多发于(60%)前间壁,少数发生于后间壁(20%)。左前降支第一分支的近侧突然堵塞,形成大面积心肌梗死,累及室间隔和心尖,易导致室间隔后下部穿孔,可同时伴有左心室室壁瘤,病情恶化,出现心力衰竭。直径超过2~3cm的室间隔坏死穿孔,患者很少能生存下来。小于1cm的穿孔,经内科药物治疗,控制心力衰竭,大多可生存,病情相对稳定。梗死区部分心肌可愈合,约6周后室间隔穿孔边缘形成光滑的纤维疤痕组织缘。
嗜酸性肉芽肿
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孤立性的、非肿瘤性质的组织细胞增殖症骨部损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等;肺部损伤表现为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和基因突变有关可采用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方法
嗜铬细胞瘤
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并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症状为血压持续或阵发性增高,可有头痛、多汗、心悸等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常采用手术治疗
食管瘘
概述食管瘘是指因先天或后天撕裂、穿孔、病变侵蚀等原因所致的食管与邻近器官的异常交通。先天性食管瘘主要见于新生儿食管闭锁,后天食管瘘多因炎症、肿瘤等病变侵袭所致。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