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膀胱横纹肌肉瘤
概述膀胱横纹肌肉瘤在膀胱恶性非上皮肿瘤中发生率最高,一般是从间充质向横纹肌方向分化而来,常为多发息肉样肿块,好发于膀胱三角区、颈部及尿道内口,肿瘤位于黏膜下层及表浅肌层,向上或向下蔓延侵犯尿道和输尿管。由于肿瘤肉眼观察呈半透明黏液水肿状,如葡萄串样,故又称膀胱葡萄状肉瘤。
膀胱副神经节瘤
起源于膀胱壁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为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因这类细胞可被铬盐染色,既往又被称为膀胱嗜铬细胞瘤。2004年WHO的《内分泌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内分泌肿瘤分类中将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肿瘤定义为嗜铬细胞瘤;而将起源于肾上腺外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统归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PGL),并按解剖部位加以命名。膀胱副神经节瘤罕见,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总数中的比例<1%,在所有膀胱肿瘤患者总数中的比例占0.05%~0.06%。1953年Zimmerman首次报道膀胱副神经瘤,文献报道的绝大多数膀胱副神经瘤为良性,13%~19%为恶性。肿瘤多为单发,18%左右为多发。
半椎体畸形
此为椎体畸形中最为常见者,易单发,亦可多发。椎体畸形在胸椎多见,腰段亦可遇到。又称半脊椎畸形。实际上此类畸形并不局限于椎体,因此半椎体用词不准确,尽管此称谓在国内骨科界流行。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特点,视其畸形缺损的部位不同可引起以下脊柱畸形:脊柱侧凸、脊柱后凸畸形、脊柱侧凸及旋转畸形等。
半月线疝
半月线位于腹直肌鞘外缘,是伸展于第九肋骨和耻骨结节之间的一条弧线,也就是腹内斜肌腱膜分裂为两层分别融入腹直肌前、后鞘的位置。在半月线发生缺损而形成的腹外疝即为半月线疝。半月线疝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表现为半月线位置出现可复性肿物以及局部半月线处存在缺损。半月线疝容易发生嵌顿,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半月板损伤
由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导致的膝关节半月板结构的破坏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腿部无力、伸腿和弯腿受限等可采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不能自愈
半月板囊肿
膝关节半月板及周围附属结构出现的囊性病变多无症状,可出现慢性疼痛、膝关节间隙肿物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半月板撕裂、半月板退行性病变等有关轻症或无症状者,可观察或保守治疗缓解症状,症状明显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半月板磨损
由退变因素导致的半月板结构破坏常与慢性劳损直接相关,如长期剧烈运动、长距离行走、反复屈膝活动等因素好发于长跑、登山爱好者,老年人、肥胖者易患通常无法自愈,需要积极治疗
半月板后角损伤
受到暴力或出现退行性病变,导致膝关节半月板后角损伤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功能受限、关节弹响、关节交锁等多由膝关节扭伤、退行性病变或半月板发育异常导致轻度损伤可保守治疗,重度损伤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需进行系统康复训练
半月板钙化
半月板钙化是指半月板软骨中有钙盐沉积,使其变硬、变脆,失去弹性,而产生膝盖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与半月板损伤和膝关节退行性变有关。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偶见于青少年。损伤后发生的半月板钙化以外侧多见,退行性变引起的半月板钙化,内、外侧均可发生。
半月板二级损伤
膝关节半月板内撕裂,但撕裂未达到半月板的关节面为二级损伤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交锁、弹响、发软等多由急性创伤引起,长期慢性劳损也容易导致多采用外固定、药物等保守治疗,运动员和反复发作者酌情手术治疗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