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搜医药!
感染相关性风湿病
感染相关性风湿病(infection associated rheumatism)是感染因素直接或通过免疫介导间接引起的一类关节肌肉组织病变的风湿病,包括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微病毒B19感染性风湿病、肝炎病毒相关风湿病等,是风湿病的一种。
肝紫癜病
肝紫癜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表现为肝脏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充满血液的囊腔。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成人多见。近年报道增多,可能与化学细胞毒性药物、γ射线、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以及免疫缺陷有关,以随机分布于肝内充满血液的腔隙为特征。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是肝脏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是仅次于肝血管瘤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占肝脏原发肿瘤的8%、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9%,至今发病原因不清。由于近年来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报道逐渐增加。以往文献中曾有多种命名,如局灶性肝硬化、肝脏错构瘤、肝脏炎性假瘤等,直至1958年方被Edmondson命名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该命名在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及1976年国际肝脏研究协会所采纳。
肝脏感染
肝脏感染是指由于细菌、病毒或真菌等侵入肝脏所引发的肝脏炎症病变,可造成局部肝组织炎症性损伤、坏死液化等。主要包括肝炎和肝脓肿,其中以病毒性肝炎、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常见。
肝源性糖尿病
本病指继发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外的其他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后发生的糖尿病兼有肝硬化及糖尿病的表现,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外的其他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等需兼顾肝损害和糖尿病两方面的治疗,以保肝、降糖为主
肝源性肾损害
肝源性肾损害主要包括:①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肾小球肾炎;②肝硬化时体内免疫、生理和代谢等方面的紊乱产生的以IgA肾病为主的肾小球肾炎;③严重肝功能不全时,肾脏低灌注引起的功能性急性肾衰,即肝肾综合征。 肝硬化继发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表现与非肝病者相似。绝大多数为不完全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少数病人有多尿、多饮、夜尿、尿浓缩不良及低血钾肌无力等表现。病人多有严重肝病症状和体征,同时也有持续性碱性尿、高钙尿、低枸橼酸尿,可合并尿路结石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肝病性肾小管酸中毒时,除肾脏排泌H+的能力减低外,还常伴有明显的低钾血症。此外,由于肾脏排泄氨的能力降低,故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肝淤血
肝淤血又称为被动性肝充血(PHC),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缩窄性心包炎最常见并发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血液回流障碍,肝静脉内压力升高,肝小叶内中央静脉和肝血窦被动性充血,均可造成肝淤血。此时肝内含血量增多,肝脏体积增大,质地较坚韧,且有触痛。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纤维化明显,可见较多玻璃样变和瘢痕组织的肝血管瘤。临床较少见,通常被认为是肝血管瘤发展的终末阶段。
肝硬化性肾损害
肝炎后肝硬化、乙醇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及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等均可引起肾损害。患者临床上不但有肝脏原发病的证据以及肝硬化后继发的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表现,而且肾脏也可以被累及,统称为肝硬化性肾损害。
肝硬化失代偿期
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门静脉高压并发症、肝功能减退主要有腹胀,呕血、黑便,发热、腹痛,意识障碍等表现主要由肝炎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脂肪肝、药物毒物等引起强调病因治疗,主要有抗炎、抗肝硬化,并发症治疗
Copyright © 2025 搜医药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1070247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搜医药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