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释放试验                        
                    
                        概述                    
                                        胰岛素(insulin)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类激素,主要由肝脏摄取降解。胰岛素具有促进物质合成代谢、维持血糖浓度稳定、促进机体能源物质的储存及生长发育等作用。胰岛素释放试验能够了解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和指导治疗。
                                        
                                        
                        适宜人群                    
                                        怀疑糖尿病患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是。
检查前,白天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了解胰岛素释放试验过程,患者禁食12小时,次日晨空腹采静脉血3ml后,5分钟内口服葡萄糖75g(溶于200~300ml水中),若已诊断为糖尿病者,则进食100g面粉的馒头,于服糖(或进食馒头)后30、60、120及180分钟取静脉血,分别测定胰岛素水平和血糖含量。
                                        检查后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注意不要揉。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参考区间                    
                                        空腹胰岛素:10~20mU/L
释放试验: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高峰在0.5~1小时,峰值为空腹胰岛素的5~10倍。2小时胰岛素<30mU/L,3小时后达到空腹水平
(数据来源: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临床意义                    
                                                                                糖尿病分型
2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可正常、稍高或减低,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呈延迟释放反应。
                                        鉴别诊断
低血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升高
                                        降低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