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鸣音亢进                        
                    
                        概述                    
                                        概述
肠鸣音是指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而产生断续的咕噜声。正常情况下,肠鸣音每分钟4~5次,其频率、声响和音调变异较大,餐后频繁而明显。若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可达每分钟10次以上,且响亮、高亢,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称为肠鸣音亢进,其中小儿肠鸣音亢进多因消化功能较弱所致。
                                        常见疾病
机械性肠梗阻、急性肠炎、痢疾等。
                                        
                                        
                        原因                    
                                                                                常见原因
1.炎症:如急性肠炎、痢疾、肠间脓肿等。
5.饥饿。
                                        
                                        
                        检查                    
                                                                                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检查患儿有无发热及其他生命体征的改变。
2.腹部检查:检查腹部有无包块,有无腹痛,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初步判断小儿肠鸣音亢进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大便检查:包括大便常规和细菌培养,当排便出现颜色、性质、气味等改变时可做该检查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可用于辅助诊断胃肠道梗阻性疾病。
                                        
                                        
                        诊断                    
                                                                                诊断原则
腹部X线检查:可用于辅助诊断胃肠道梗阻性疾病。
                                        鉴别诊断
1.肠扭转性肠梗阻
发病时大多表现为突然剧烈腹部绞痛,呈持续性疼痛阵发加剧。
小儿表现为剧烈哭吵,表情异常痛苦,伴有呕吐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2.肠套叠性肠梗阻
患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腹部绞痛,腹部有可变动的包块,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特征性表现为黏液血便。肛门指诊、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3.饥饿
患儿除肠鸣音亢进外一般无腹痛、恶心等全身症状,在进食后肠鸣音恢复正常。
4.急性胃肠炎
患儿多有暴饮暴食、进食不洁食物、服用刺激性药物等病史,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食欲缺乏、嗳气、恶心、呕吐等,呕吐后症状可稍缓解。此外还伴有腹泻、脐周疼痛等。大便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就医                    
                                                                                以下情况,需拨打120或立即去急诊
1.腹部出现严重疼痛;
2.伴有剧烈呕吐。
                                        以下情况,需要到门诊就医
1.伴有腹痛、腹泻时,可前往消化内科检查;
2.伴有厌食、低热时,可前往消化内科检查。
                                        家庭处理建议
1.饮食易消化;
2.避免过饱或过饥;
3.少吃产气的食物;
4.适度增加饮水量;
5.适当活动身体。
                                        
                                        
                    目录
                
                
                        概述                    
                                        
                        原因                    
                                        
                        检查                    
                                        
                        诊断                    
                                        
                        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