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葡萄糖                        
                    
                        概述                    
                                        血糖( blood glucose)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浓度在内分泌激素、肝脏、肾脏等多因素调节下保持动态平衡,有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为血糖含量的50%~80%。
                                        
                                        
                        适宜人群                    
                                        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瘫痪患者。
有脑膜刺激征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腰椎穿刺。
                                        检查前
了解腰椎穿刺的目的,放松心情。排空大小便,在床上静卧15~30分钟。
                                        检查中
摆正体位,去枕侧卧,背齐床沿,屈颈抱膝,使脊柱尽量前屈,增加腰椎间隙宽度以利于进针。见下图。
                                        检查后
去枕平卧4~6小时,24小时内勿下床活动,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但可适当转动身体。
遵医嘱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等。
保持穿刺部位的纱布干燥,观察有无渗液、渗血,24小时内不宜淋浴。
标本应立即送检,不超过1小时。
                                        
                                        
                        参考区间                    
                                        腰椎穿刺:2.5~4.4mmol/L
(数据来源: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临床意义                    
                                        脑脊液糖含量与血糖浓度的高低、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脑脊液葡萄糖利用速度等因素有关。
                                        脑脊液葡萄糖升高
生理性升高,早产儿和新生儿,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
病理性升高,影响到脑干的急性外伤或中毒、脑出血、糖尿病等。
                                        脑脊液葡萄糖降低
脑瘤,见于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