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8                        
                    
                        概述                    
                                        白细胞介素是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1,IL-8),又称中性粒细胞因子,是在炎症信号刺激下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属于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介质。
IL-8在抗感染、免疫反应调节以及抗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够调节T、B 淋巴细胞成熟分化,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细胞具有强烈的趋化作用,其中主要是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作用,对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有重要的趋化作用。
                                        
                                        
                        适宜人群                    
                                        类风湿关节炎和麻风患者。
                                        
                                        
                        标本采集                    
                                        采集方法:静脉采血。
                                        检查前
是否空腹:否。
若与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项目同时检测,建议空腹。检查前天,白天宜清淡饮食,忌烟酒。晚上10点以后禁食水,次日早晨空腹检查。
                                        检查后
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注意不要揉。
若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少量糖水,待症状缓解后再进行其他检测。
                                        
                                        
                        参考区间                    
                                        正常人血清IL-4:(0.323±0.060)ng/ml(ELISA法)
(数据来源:胡成进,公衍文.检验结果临床解读.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临床意义                    
                                        临床上可通过测定IL-8水平来进行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虽然缺乏疾病特异性,但对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IL-8与类风湿关节炎和麻风
                                        IL-8与呼吸系统疾病
                                        IL-8与其他疾病
                                        
                                        
                    目录
                
                
                        概述                    
                                        
                        适宜人群                    
                                        
                        标本采集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