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                        
                    
                        概述                    
                                        概述
攻击行为是指任何有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攻击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外显性的行为,攻击行为是伤害性的行为是攻击行为的3个主要特点。攻击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发生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各种社会情境中。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别名
侵犯行为
                                        临床症状
有明显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攻击性行为。
                                        危害
可有品行障碍,危害公共安全。
                                        并发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
                                        检查
体格检查、精神科检查等。
                                        诊断
有明显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攻击性行为,结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治疗原则
以心理干预为主。
                                        治愈性
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
                                        饮食建议
常规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病因                    
                                        病因
挫折、挑衅、某种刺激、生物因素、社会认知、情绪、环境等均可引发攻击行为。
                                        
                                        
                        症状与诊断                    
                                                                                典型症状
有明显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男性多表现为直接人身伤害攻击,女性则多见语言性攻击行为。如挑起或参与斗殴,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攻击他人,虐待动物等。
                                        诊断依据
1.有伤害他人的意图。
2.有外显性攻击行为,而不仅停留于主观层面的动机、态度、情感和想法。
3.攻击行为是针对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可能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
4.攻击行为针对的对象,在知情情况下通常有避免伤害的动机。
5.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治疗                    
                                                                                治疗方针
以心理干预为主。
                                        其他治疗
1.惩罚是控制攻击等不良行为最常见的手段。
2.遭遇挫折时,鼓励患者寻找合适的目标发泄愤怒与不满,达到心理平衡。
3.认知干预,学会正确认识事件,并提高反应能力。
4.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预后情况
积极干预预后较好。
                                        
                                        
                        护理                    
                                                                                日常护理
1.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应激,减少大众媒体的攻击和暴力信息对患者的影响。
2.关爱、同情、包容患者,倾听患者诉说,不与患者争论,减轻焦虑、恐惧等情绪。
3.行为矫正,强化患者的社交能力。
                                        饮食调理
常规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与诊断                    
                                        
                        治疗                    
                                        
                        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