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感染
概述
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寄生部位不同,症状不同,可有发热、咳嗽、腹痛、头痛、癫痫、视力下降等
主要包括对症治疗、抗虫治疗、手术治疗等
大多数可以治愈,少数预后不佳
定义
寄生虫感染是指寄生虫侵入宿主后生活一段时间,且不引起明显的临床表现的病理状态。如果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感染则称为寄生虫病。
宿主是为寄生虫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宿主可以是人或其他动物、植物等,本文中所说的宿主主要是指人。
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发热、咳嗽、腹痛、头痛、癫痫、视力下降等,主要通过体液或病变部位等检出寄生虫来确诊。
分类
寄生虫感染的分类方法较多,如根据寄生虫感染的特点可分为急性感染、潜伏性感染、带虫者、慢性感染等。根据病原体分类分为原虫病、蠕虫病等。
根据感染特点分类
急性感染
感染后起病急,如急性血吸虫病等。
潜伏性感染
有些寄生虫感染后,机体既无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出病原体,称为潜伏期感染。
如刚地弓形虫,在机体抵抗力正常时潜伏感染,无症状,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大量增殖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致死。
带虫者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虽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称带虫者。
广义的带虫者包括人和动物。
由于带虫者能传播病原体,因此在流行病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感染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就会逐渐转入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根据病原体分类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按照形态多可分为原虫、蠕虫等,蠕虫主要包括吸虫、绦虫、线虫,感染后可导致不同疾病。
原虫病
蠕虫病
绦虫病:如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等。
其他蠕虫病:如棘头虫病、铁线虫病、水蛭病等。
发病情况
寄生虫病分布广,遍及全球,尤其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在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2020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517例,其中急性血吸虫病仅1例。
2018年全国包虫病监测点筛查294101人检出包虫病患者214人,人群患病率为0.07%。
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村重点寄生虫感染率为3.93%,其中蠕虫感染率为3.25%,肠道原虫感染率为 0.79%。
病因
致病原因
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的人或动物。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虫者,例如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可以是人或猫、犬、猪等动物。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包括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等。
经水传播
水源如果被寄生虫的虫卵或幼虫污染,人可因饮水或接触疫水而感染,如饮用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水可感染阿米巴原虫,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可感染血吸虫。
经食物传播
农村地区以人粪作为肥料,粪便中的虫卵会污染蔬菜、水果等食物。
生食蔬菜或未洗净的水果常成为某些寄生虫病传播的重要方式,生吃或食用未煮熟含寄生虫的鱼、肉也可导致感染。
经土壤传播
一些寄生虫卵(如蛔虫、鞭虫、钩虫卵)需在土壤中发育为幼虫,人可因皮肤直接接触土壤后感染。
经空气(飞沫)传播
有些寄生虫的虫卵可借助空气或飞沫传播,如蛲虫卵可在空气中飘浮,并可随呼吸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人体直接传播
有些寄生虫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而传播,如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生活而传播。
易感人群
人体对多种寄生虫缺乏先天性免疫,大多容易感染。
免疫力低下人群、常接触寄生虫或者生活在有寄生虫的环境中的人更易感,如经常赤脚下田的农民易感染钩虫病。
发病机制
寄生虫感染人体后,机体识别寄生虫,产生免疫应答,寄生虫也可以通过机械性损伤、夺取营养及毒性作用等直接作用人体。
免疫性损伤
寄生虫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和虫体的分解产物均具有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可引起免疫病理变化。
机械性损伤
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移行、生长繁殖和排出过程中都可以造成局部破坏、压迫或阻塞等机械性损害。
毒性作用
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或死亡虫体分解产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
夺取营养
寄生虫从机体获取营养,可加速人体营养消耗,甚至出现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
症状
主要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有一定的潜伏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
不同的寄生虫可累及不同器官,如肺、肝、肠道、脑、脾、肾、眼等,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可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也可出现皮炎、瘙痒、消化道出血等。
如绦虫病,带绦虫寄生于肠道,可有恶心、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病程较长的患者可有消瘦、营养不良等。
如肝吸虫病,累及肝脏,可有食欲减退、恶心、腹部不适,皮肤和白眼球变黄等症状。
如脑弓形虫病,累及脑部,可表现为视力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偏瘫等。
如眼囊尾蚴病,累及眼睛,可有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畏光、流泪、失明等 [7-9]。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在农村或者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或者疫区旅居史,考虑有寄生虫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炎、咳嗽、腹泻、腹痛、头痛等症状,建议就诊于感染内科。
普内科
寄生虫可累及肺、肝、肠道、脑、脾、肾、眼等器官,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可去相应科室就诊。
如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建议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出现头痛、呕吐、眩晕、视力障碍等症状,可就诊于神经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胸部CT、腹部彩超等检查,故应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服,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提前告知医生。
就医前如果有发热,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毛巾敷额头或擦拭腋下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咳痰?是否有痰中带血或咯血?
是否有腹部不适、腹胀或者疼痛?
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其他不适?
病史清单
是否有饮用不干净水源的情况?
是否有食用未洗净果蔬的情况?
近期有无去其他城市、国家等?
从事什么职业?是否有赤脚下田的情况?
是否有蚊虫叮咬的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胸部CT、腹部CT等。
用药清单
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止咳化痰药物:氨溴索、止咳糖浆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流行病病史。
有饮用不干净水源的情况。
有食用未洗净果蔬的情况。
有赤脚下田等皮肤接触土壤的情况。
有蚊虫叮咬的情况。
有寄生虫感染流行区域的生活史、旅居史。
临床表现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便常规
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便常规可有隐血阳性。
一些寄生虫感染的粪便较特殊,如阿米巴感染的粪便呈暗红色果酱样,腥臭、粪质多,含血及脓液。
病原学检查
在患者粪便、血液、组织或其他样本中找到寄生虫虫体、包囊、卵囊或虫卵等,或者检测寄生虫抗原,或者通过分子检测发现寄生虫DNA。
直接涂片法
标本经过涂片、染色后用显微镜进行检查病原体,本法简便、快捷。
如粪便直接涂片法可检出带绦虫卵,采血涂片可检出疟原虫。
厚涂片透明法
用尼龙网覆盖在粪便标本上,用塑料刮片制作粪膜,待粪膜稍干并透明即可镜检。
适用于检查蠕虫卵。
饱和盐水浮聚法
利用某些蠕虫卵的比重小于饱和盐水,虫卵可浮于水面的原理。
此法适用于检查各种线虫卵,尤以检查钩虫卵的效果最好,也可检查带绦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
组织活检法
组织活检法是一种从患者体内取出病变组织进行检查的技术。
如在皮肤及皮下组织活检可检出囊尾蚴、裂头蚴。
分离培养法
将怀疑有寄生虫感染的活组织或分泌物接种于培养基中,待其生长、繁殖后,再做临床实验诊断。
应用较多的有弓形虫、旋毛虫、利什曼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
循环抗原(CAg)的检测
寄生于人体内虫体所脱落、分泌或排泄的抗原成分在体液内统称循环抗原。
应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可检测到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等体液中的虫体抗原。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不同种的寄生虫具有不同的基因组结构,可通过测定特异基因序列进行鉴定。
常用的方法有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
应用较多的有阴道毛滴虫、溶组织阿米巴、贾第虫属、隐孢子虫属等。
血清学检查
多采取患者血清检测寄生虫抗体,故常称为血清学诊断。
一般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寄生虫感染。
常用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直接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如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可帮助诊断弓形虫病。
影像学检查
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选择相应的影像学检查。
如肺棘球蚴病行胸CT检查可见双肺结节性病灶影。
如肝吸虫病行腹部CT可能看到肝内胆管扩张,肝实质内结节状低密度灶。
其他
累及相应器官还可以选择针对性的检查方式,如肠镜、眼底检查等。
如阿米巴肠病进行纤维肠镜检查可能见到大小不等的散在溃疡和渗出。
如眼囊尾蚴病进行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囊尾蚴,弓形虫视网膜脉络膜炎、黄斑部病变等可用眼底检查观察到特征性病变。
诊断标准
寄生虫病的确诊主要依据在患者的体液或分泌排泄物中找到虫体、包囊、卵囊或虫卵,也可依据在患者病变部位的组织活检标本中找到虫体或虫卵而确诊。
鉴别诊断
寄生虫感染首先需要与不同类型寄生虫感染进行鉴别,同时也需要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相鉴别,鉴别较复杂,具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是通过病原学检查明确。
在此仅举例部分内容。
肺棘球蚴病可与其他病原体导致的肺炎相鉴别,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等。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或缓解症状,降低病死率。
治疗原则:主要是抗虫治疗,必要时切除病灶。
对症治疗
急性期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减少体力消耗,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抗虫治疗
抗寄生虫药物因寄生虫种类不同而不同,需要遵医嘱用药。
抗吸虫药物有吡喹酮、硫氯酚等。
手术治疗
有明显占位性病变时可以手术切除。
如棘球蚴囊肿的治疗方式是根治性囊肿摘除术。
预后
治愈情况
人感染寄生虫后,如果能早期发现,经过抗虫治疗多数可以治愈,预后良好。
如果累及脑部等重要脏器,如脑棘球蚴病、脑弓形虫病,可能会出现癫痫、偏瘫等,预后较差。
危害
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可以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相应危害。
对个体危害
寄生虫可以掠夺宿主的营养,如猪带绦虫可引起腹泻、贫血、营养不良的表现,危害健康。
寄生虫有毒性作用,寄生虫的排泄物、分泌物和死亡虫体等对宿主有毒性损害,如华支睾吸虫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可逐渐引起胆管上皮增生,长期毒性作用和反复炎症刺激可能引起胆管癌。
寄生虫可对宿主造成机械性损伤,如蛔虫在肠道内相互缠绕可堵塞肠腔,引起肠梗阻,危害健康。
对社会危害
寄生虫感染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可造成巨大的损失。
日常
日常管理
急性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减少体力消耗。
日常饮食需要营养全面,食物种类多样化,保证营养的摄入。
建议遵医嘱积极抗虫治疗,彻底治愈。
预防
寄生虫感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控制流行的三个环节。
目前我国在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形势仍不容乐观,需要继续重视。
控制传染源
在寄生虫病传播过程中,传染源是主要环节,可在流行区进行普查、普治,对患者彻底治愈。
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的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不相同,尽可能阻断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或者蚊虫叮咬等传播途径。
要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水源管理,避免粪便污染水源。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洗净的蔬菜,不饮用不洁的水。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土壤,如避免赤脚下田或席地而坐等。
要注意防范蚊虫叮咬,可以使用驱蚊剂或者穿长袖衣服、戴面罩等。
保护易感人群
在农村等地区,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必要时可采取预防性服药和在皮肤涂抹驱避剂等措施。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